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锦,我也是太着急了。眼瞅着这天越来越冷了,可是还有不少的百姓至今都没能妥善安置,我只是不想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冻死呀。”
“四郎的心思我懂,只是四郎也得明白,这么多人,你一人之力,又怎么能行?”
柳承恩眨眨眼,似乎是被她提点到了,“阿锦?”
苏锦绣轻叹一声,“你知道让那些空出来的旧宅里多住几户人家,怎么就不知道让那些稍微富余一些的人家里收留几户穷苦人家?只占他们的屋子,算是租房,其它的一概都不必理会,这不就成了?”
柳承恩顿时眼睛一亮,整个人如同是被人醍醐灌顶,一下子脑子里就清明了起来。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
“这法子甚妙,只是这租金如何支付,又由何人来付,定价几何,何时付清,还得再仔细商议才成。这样,我去趟县衙。”
人刚要往外走就被苏锦绣一把给拽了回来。
“你先消停一会儿。这都什么时辰了?你不休息,人家王县令也不休息吗?有什么话,待明日再说不好吗?”
柳承恩一看外头,可不嘛,这会儿估计人家都睡下了,的确是不太合适。
再说这外头天寒地冻的,真要是顶着风出去,再回来估计就能得了伤风。
“还是阿锦细心,那我明天再去找王县令商议。”
有了这个好思路,接下来王县令那里又商量出不少的法子来。
比如说,可以让一些地主家里收留几户人家,到时候按月付租金便是。
若是有人愿意不收租金,免费收留一些穷苦人家,那他们县衙自然也会有所表示,比如说给送个牌匾,或者是免一些商业上的税务之类的。
总之,就是得许人以好处。
“还有一点,一定要写明了,这些人一定要住到天气回暖,而且一定得是全须全尾地回到自己家的,千万不能再有人故意仗势行凶,那时候,这好人没做成,还得被下狱了。”
“大人放心,下官都省得,此事定然办得妥当。”
与此同时,柳承恩又给去了良县的户曹那里去了信,同样的法子,让他跟当地的县令去商议。
当然,总共三个县,哪一个也没落跑,都用了这种法子。
这一下子可算是开了一道先河。
那些穷苦百姓们倒是高兴了,可是一些个不愿意配合的富户人家个个开始骂娘了。
无非就是觉得他们提供了自己的屋子给这些人住,实在是有损他们的利益。
因为官府那边给出的理由也太冠冕堂皇了。
总觉得只是得了一块牌匾的话,还是太亏了。
如此,自然就少不得一些想要为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的富户了。
关于这一点,上头也早就给了暗示。
所以,但凡是与县令大人这里交好的一些富户商户,也都十分识趣地表示了自己不要银两,能为朝廷做些事,为县太爷分忧,是他们的荣幸。
如此一来,那些个原本想要为自己争取些利益的人,反倒是像个上蹿下跳的猴子了。
事情进展地还算顺利,而苏锦绣在平县这里的种种安排也都进展得当,于是,便随柳承恩一起回府了。
这平县至府城的路,可是断断续续地修了三次,前后花费了数千两的银子,总算,是条像样的官道了。
而且一路上,苏锦绣还发现了,这官道两旁,要么是有驿站,要么就是有一些简易的小亭子,有的地方,还专门种了一些观赏用的花草树木。
只是可惜了,现在是大冬天的,大雪一下,看到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了。
第316章 小公子有名字了
回到知州府,苏锦绣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去看看孩子,再抱抱孩子。
毕竟,孩子现在还没有满百日呢,又不能随意外出,主要是公公婆婆也不放心,毕竟北安州的冬天太冷了。
两个孩子各由一个乳母照顾,而自打杨氏走了之后,方氏便做主让两个乳娘带着孩子搬到自己院子里去住了。
苏锦绣知道公公婆婆这是喜欢孩子,可是她这个当母亲的想要看看孩子,还得去婆婆屋里头,就总担心有时候会不方便。
毕竟,跟官夫人打交道多了,这顾忌的事情也就多了。
孩子还没有出过屋子,不是从这屋倒到那屋,就是从这个小床里挪到那张大床上。
总之,就是担心孩子再受风。
苏锦绣也知道孩子太小,娇弱,所以也不敢说别的。
就让他们先在婆婆这里养着,大不了自己每天就往这边院子里跑就是了。
而柳老二也是个懂眼色的,毕竟在外头见识多了,接触的贵人们多了,也就懂得多了。
所以每回儿媳妇来了,他站一会儿打个招呼就去外头了,有时候在院子里侍弄一些木料,有时候就直接去了柳承恩的书房,或者是前院。
总之,这知州府可是大的很,他不愁没地方去。
方氏也知道了这些个上流圈子里的一些个规矩,于是便做主,让柳承恩不忙的时候,就一定要来她这个院子里吃午饭和晚饭。
这样正好能一家人坐在一块儿,当家的也就没有必要再刻意地避开了。
方氏觉得这才像是一家子。
也不懂那些个大户人家,为什么非得讲那么多的规矩。
柳承恩是真忙呀!
十天里头,也不一定有一天晚上是能准时回来用晚饭的。
午饭倒还好一些,毕竟大家都得用饭,而知州府衙和知州的府邸都是在一处的,所以,他只需要走后门回去吃饭即可。
可是晚上却又不同了。
柳承恩那是能轻易放这帮手下再回去吃饭喝酒睡觉的?
那必须得强行压着他们加班公干呀。
这手底下的人也不是傻子,人家知州大人都还没有休息,在这里饿着肚子跟他们一起处理公事呢,他们能说走吗?
不能!
主要是也不敢开这个口呀!
北安州新调来的同知姓李,倒是巧了,竟与当年高县的李知县是本家。
这下子,还真是越发地亲切了。
而且自打这位李同知来了之后,柳承恩也觉得手头上轻松了不少,公事上的一些事,这位李同知一般都能独自处理,而且也不会事事来问过他,总算是能让柳承恩喘口气了。
李同知,本名李信,字文华,听说这字还是江元丰给取的。
可见这位李同知是极受江元丰所喜爱的一个学生。
“大人,天色不早了,各位同僚也都晚了一个时辰了,明天还要早起呢,您看?”
柳承恩这才回过神来,看了看外头,的确是不早了。
“是我疏忽了,都回吧。”
“大人也当保重身体,这北安州入夜后极冷,大人还是早些回去休息吧。”
“多谢李同知关心了,明日再见。”
柳承恩一出屋子,才发现又落雪了。
“刘二,去看看这雪下了有多厚。”
“是,老爷。”
没多会儿,就拿着几个绳结过来了。
“老爷,这是地上落的雪的厚度,这是树枝上落雪的厚度,这个是屋檐上落雪的厚度。”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降雪老爷都让他测好几个地方的雪厚,可是他知道,每次测出来的几个地方的雪的厚度都不一样。
这还是有些奇怪的。
“嗯,这雪下了多久了?”
“回老爷,吓了约莫有近两个时辰了,现在已经明显减弱了,小的估摸着,最多一刻钟,这雪就能停了。”
“行,回吧。”
晚上一般最多就是等他一刻钟,过了时辰还不回来,方氏就不等了。
毕竟是晚上,等太久了也不合适。
好在有柳小莲也在这儿呢,气氛倒是不会太尴尬了。
而且一旁他们用饭的时候,屋子里也都有下人伺候,不至于传出什么难听话来。
柳承恩回到自己的院子,一眼便看到了小厨房里头亮着灯呢。
“让你等久了,你可用过了?”
“陪着阿爹阿娘一起用过了些,饿坏了吧?我让人炖了羊肉,趁热吃。”
他们家炖的羊肉是没有羊膻味儿的,主要这去腥的法子还是柳承恩教的。
需要的调料有点儿多。
“唉,你呀,天天这么晚回来,孩子们都睡下了,又不在咱们自己院子里,你想看看孩子都不成。”
柳承恩想孩子吗?
那肯定想呀!
不过每天早上都能抱抱女儿,中午一般也都可以抱着女儿一起吃顿饭,他还是觉得很知足了。
“没事,我明天早些起来,打完拳就去看女儿。”
苏锦绣给他布菜的手一顿,没好气地白他一眼,“偏心也不是你这么个偏法!你抱过儿子几次呀?你要是再这样,小心我将来告诉他你不跟他亲近,看以后他给不给你养老!”
柳承恩乐了,“我儿子的品性不可能那么差。我娘子都这么孝顺他的阿爷阿奶了,这孩子将来不可能不孝顺!”
就这张嘴呀,还变着法的看在眼里了捧了苏锦绣一波。
苏锦绣笑骂道:“行了,我知道说不过你。不过你真不能这么偏心,女儿要真被宠坏了,将来性子过于跋扈,可怎么是好?”
柳承恩一听,立马正了脸色,“跋扈怎么了?那也是我女儿,我乐意!我养她一辈子!”
越说越不像话!
说归说,闹归闹,苏锦绣还是又提到了两个孩子的名字问题。
“都怪你,非说两个都是女儿,现在这名字怎么办?最主要的是儿子的大名你得赶紧起了呀。”
“不急。我问过族长阿爷了,再往下的小辈里,男丁从定字,我现在正琢磨着用安字好还是星字好呢。”
苏锦绣眼睛一动,“柳定安,柳定星?不成不成,这星字有些拗口,不顺溜,还是叫定安好听。”
柳承恩喝了口羊肉汤,“好,就依阿锦的,叫柳定安!”
第317章 不愧是金算盘
儿子的名字有了着落,接下来就该是女儿了。
“女儿就叫宝宝吧,女儿得娇养,就是得宠着长大。”
“那也不能叫宝宝呀!”苏锦绣生气地瞪了他一眼,“阿爷没说女儿这一辈应该从什么字?”
“咱们家又不是什么世族大家,普通的乡下人,哪里有那么多的讲究?好些个女娃一直到出嫁,连个大名都没有呢,就按排序来叫三姐五姐的,咱们女儿的名字,怎么好听就叫什么。”
苏锦绣一撇嘴,这话听着就不靠谱。
“叫柳爱苏?”
苏锦绣的脸莫名红了一下,“不妥。这名字也太直白了。”
“直白才好呀,让人们都知道我柳承恩爱妻宠妻这是好事儿,免得再有不长眼地想着塞人过来。”
“不妥。”
见苏锦绣不肯松口,柳承恩眼珠子转了转,又道:“那就叫柳艾苏,取那个艾草的艾字,如何?”
苏锦绣还是觉得不妥,“还是太直白了,要不再换一个?”
很明显,这一次苏锦绣的态度没有那么强硬了。
柳承恩笑着探过身去,毫无征兆地亲了她一下,“不换了,就这个。”
两个孩子的大名有了,柳承恩就写信给了七郎,让他再将另一封信转交给族里。
而他自己则是又忙着去了良县的那个庄子。
这庄子就是之前查抄的谢松家的一个农庄,田上千亩。
而柳承恩为了试试这地窑式采暖,便特意让人弄出来了三百亩的暖棚。
这里面,并非所有的暖棚都是用的这种地窑式取暖,其中有好几个,还是庄子上原本就有的,柳承恩只是让人稍加改造了一些,如今这里头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倒是不错。
考虑到了北安州现在粮食的紧张,所以,大部分的暖棚,都被他用来种苞米和黍子了。
原本想要种一些高粱的,可是那个东西长的高,而暖棚普通都建地比较矮,不合适,所以就只选了这两种作物。
即便如此,这苞米的尖也快要挨着这暖棚的顶子了。
柳承恩根据北安州的实际情况,将这暖房建成了南北向的,并且还特意采用了两个暖棚共用一道火墙的法子。
地窑式取暖的确是可以种植瓜果蔬菜,可是这种法子在他这个庄子上行得通,若是换成了普通百姓,怕是根本就不成。
这成本虽然低,可是危险性也有些高。
万一有些邻里使坏,那这暖棚里的东西就全都毁了。
所以,柳承恩还是觉得应该采取较为传统的方法。
如此一来,这种两个暖棚共用一道火墙的法子便应运而生。
暖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