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仅仅是官府拨出来的那点银两,可是不够的。
“我也打听过了,这两处善堂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咱们北安州的街道司也有不少,这手底下可还缺人?”
大兴朝是专门设有街道司的。
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维护州城等地的环境。
街道司下有专职的环卫工人,其职责包括洒扫街道、疏导积水、整顿街巷。像京城或者是江宁府这样的大府城,每天早上都会有几百个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处理垃圾。
而苏锦绣的意思,就是看看能不能让这些个小孩子先进入街道司混口饭吃。
等年满了十二岁,这些孩子便不能再住在善堂,总得有个去处,有个谋生的手段?
“倒也不是不行。只是这街道司向来也都是吃香的行当,怎么会缺了人手?”
但凡是官办的司职,就没有哪一个是缺人的。
普通百姓做梦都想着吃官粮呀。
月月都有俸禄拿,那得是多好的日子呀!
“我说的这一处,是永安大街那里,听说是前些日子发生了斗殴事件,你不在,是由李同知处理的,一下子停了好些个人的差事。我就想着,借着这个机会,把这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安排进去,先让他们做着,工钱可先拿一半,你觉得如何?”
柳承恩点点头,倒也不是不行。
街道司不仅仅是负责街道的干净整洁,还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比如说这摆摊子卖东西,那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不能随意挪动,更不能随便上街你就摆个买卖,这都是要被收缴的。
“若只是为了一个温饱,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么小的孩子,以后一辈子就干这个?而且咱们州府的房子可不便宜,他们住在哪里?这以后就指着那么点儿的饷钱买宅子娶妻?”
这倒是把苏锦绣给问住了。
她之前也没想过这么长远。
只是想着能给他们找份差事做,至少以后不会饿肚子。
“这件事你别管了,我再与文华兄商议吧。这堂堂的事情,非一朝一夕,年年都会有这适龄的孩子出来,怎么安置,还得再拿个章程。”
苏锦绣松了口气,只要是柳承恩对这件事情上心了,那就好办了。
“如此,便要辛苦四郎了。”
“这是我职责所在,倒是阿锦辛苦了,还能看到了我看不到的地方。”
苏锦绣则摇头道:“我倒是宁愿自己也看不到,每每有事,辛苦的总是你。”
。
第374章 最好的妻子(七更)
苏锦绣是真地心疼柳承恩,可是又因为太了解柳承恩,知道他是一心想要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所以才不得不这样处处帮衬着。
苏锦绣觉得自己现在矛盾极了。
一方面盼着夫君能歇一歇,可是又不断地推着夫君再往上走。
她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只是每每看到了夫君因为解决了一些事而展颜时,又觉得自己做地没错。
柳承恩轻轻地抱着她,“我的阿锦是这世上最好的妻子。你这般处处为我着想,倒是我总觉得自己对不起你,害得你天天盘算着银钱,如今怕是外头的人也都知道你是一个视钱如命之人了。”
柳承恩这话倒也没错。
外头的确是有人传柳夫人是一位经商有道,又格外爱财之人。
当然,目前倒也没有说什么难听话。
毕竟,柳夫人每年拿出来的银子也不少。
去岁可是自己掏腰包在城外施粥,接连两个月未曾停呢,这得花多少银子?
而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到现在,府衙还欠着苏锦绣两万两的白银呢。
“那些孩子的事情,你就先不要操心了。我和文华兄商议之后定然会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我倒是听说你们绣坊的仓库里都堆满了布料,还是要小心一些,避免火烛。”
“知道了,苏孝都差人安排了。绣坊里里外外都有人巡逻呢,不能出事。再说了,那里存的布料虽然多,可也没有咱们自己府里存的多。如今正是夏季,那些厚料子都是直接贱卖了。对了,我听说你们二期的房子都卖出去了,如今手头上可是宽裕了?”
提及这个,柳承恩倒是险些给忘了。
房子的事情已经解决了,银子也开始回笼。
“明儿我会让户曹那里走帐,先把欠你的银钱还上,之后再说这些个棉花棉布之事。”
“今年冬天不能再用去年的老法子了,怕是还有些百姓不好安置,我就寻思着要不多存一些炭或者是粮食,总归是能用得上的。”
“可以。”
次日,户曹果然就带着银票和帐本过来了。
苏锦绣将先前官府给她打的欠条取出来,当面都清了帐,之后户曹便提及了棉花和棉布一事。
双方核对了数目之后,苏锦绣便让董姨将自己的帐簿也取了过来。
“大人看看吧,这是数目和价格,你们看看能运走多少?”
户曹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手头上的银票,最终还是弄走了六千斤的棉花和数百匹旧棉布。
至此,苏锦绣的库房里等于是空了一大半儿。
其实,现在府衙手里头有银钱了,可以将苏锦绣手里的东西都买走,当然,是按苏锦绣当时采购的原价买走。
不过,苏锦绣没答应。
因为府衙后头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用柳承恩的话说,新屋建造的三期已经开始,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动工了。
后头无论是材料还是人工的吃喝都得要银子。
所以,苏锦绣便想着帮柳承恩一把。
现在才是六月,北安州的夏天其实并不明显,因为北安州并不热。
到了夜里,睡觉还得盖薄被呢。
若是一些住在山脚下的人家,那比他们这里要更为凉爽一些。
不管是做善事,还是为了抬一抬名声,苏锦绣都没想着自己吃独食。
这一次,又将丁夫人、李夫人以及周阮都叫上了,哦,还叫上了许氏,因为许氏有钱!
“钦天监内部透出来的消息,说是经过推算,今年北安州可能是近些年来最冷的一年。老爷也是因为得知了这个消息,所以今年的新屋建造才会抓地这么紧,饶是如此,想要解决这么多百姓的居住问题,也是不易的。所以,我才想着将几位姐姐请过来,咱们一起合计合计。”
绣坊是有丁夫人和周阮的一份儿的,所以,苏锦绣也没必要瞒着。
“我之前便趁着旧棉和一些厚布料降价的时机采买了一些,说起来,还是沾了府衙的光。”
苏锦绣将府衙让她手下的人出面去购置物资的事情说了,顺便自己也就多备了一些。
“两位姐姐,这绣坊的经营虽然是我说了算,只是这么大的一笔开销我还是得让你们知道的。这些东西,我是想着都做成了棉衣或者是棉被,等到了冬季,便直接给一些百姓们发下去。府衙那边也已经在安排人做了,不过,我觉得估计是不够的。”
丁夫人年长一些,而且也是阅历比较广的,“苏妹妹的本事我们是知道的。且不说你带着我们也赚了些银子,只说这是为了咱们北安州好的事情,我断没有不应的道理。”
周阮也干脆地表了态。
最终,李夫人和许氏二人接下了手工这一部分,用她们的话说,自己没有出银子,便只能出份力了。
“夫人放心,到时候我们合府上下一起做,别的不敢说,一个人一天出一件成衣还是没有问题的。”
许氏近来跟她们几位贵夫人接触多了,思想觉悟也跟着提升了不少,竟是觉得能出一份力,那都是自己天大的荣耀!
“对了,到时候我让娘家也帮着一起,人多力量大嘛!”
李夫人笑道:“我也是这个意思,离冬天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呢,咱们正好可以慢慢准备着。”
苏锦绣见她二人是真心想要出份力,也便将大部分的手工都分配给了她们。
“如此也好,到时候我们几家还得再分担一些府衙里的手工,大家齐心合力,应该可以度过今年的寒冬的。”
这才六月初呢,北安州一般十月就已经很冷了。
而大户人家一般一进十月就都开始烧上地龙了。
不过今年闰月,有两个六月,这么算起来,其实还有五个月的准备时间了。
听起来时间不短,可是大部分都是手工,得一针一线地做,便是准备木炭,那也得伐木再烧制的,而且也不是一烧就能出一仓库的。
几个女人就在这吃着点心喝着茶水的功夫里,已经开始了她们自己的计划。
不知不觉间,这北安州的贵妇们,已经开始以柳夫人为主心骨,以她的话为人生导向了。
。
第375章 最大的过错方(八更)
粮食的事情,苏锦绣还是拜托了大哥和傅宏业帮忙。
如果今年的北安州真地是特别冷,那么粮食也一定是紧缺之物。
不是苏锦绣太过于悲观,而是她知道,就算是她和柳承恩能做好万全的准备,到时候,也一定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发生。
事实上,只要是遇上了与人有关与天灾有关的,又有几个敢说是万无一失?
而且,真正的天灾面前,人类太渺小,人类的能力,也太微不足道了。
苏锦绣想到了那年江宁府的水灾。
虽然那一次高县并没有被淹,可是因为邻县出事,也直接导致了高县跟着受影响。
流民、粮食甚至是瘟疫,这些都曾经是苏锦绣亲眼看到过的。
所以,对于天灾,她还是出自于本能的一种畏惧。
日子一天天地过,孩子一天天长大,苏锦绣也越来越忙。
不过,苏锦绣的忙又与柳承恩的忙不同。
苏锦绣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看着数不清的帐簿,安排着大笔银钱的去向,或者是去监督两个孩子的课业等等。
不管苏锦绣多忙,一日三餐,一定是要和四个孩子在一起用的。
清川和苏幕两人之前因为受谣言的影响,有些心浮气燥。
在被苏锦绣教训过一顿之后,仍然有些不忿,但也知道收敛了。
直到谣言被攻破,这两个孩子的心才算是真正地静下来了。
苏锦绣坐在榻,认真地看着小几上面摆着的几张字。
“不错,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用了功的,而且心思也能静下来了。”
“是姑姑教导的好。”
清川则是深揖道:“都是师娘指点地好,孩儿如今明白了当初师娘的一番苦心,日后定当谨记,再不敢急燥了。”
“你能明白便好。苏幕的性子稳重一些,虽然比你小一岁,可是该跟他学的还是得学。不过苏幕在武学上又比你差了一些,你们两个平时要互相帮助,只有真正认清了自己的弱点,才能知道如何改善。”
“是,师娘。姑姑”
两个小娃娃就在小几的另一侧坐着玩,手上拿的是先前柳老二给孩子特意打的鲁班锁。
这两个孩子倒是都喜欢玩这个,能一坐大半个时辰不动地方。
“娘,开,开!”
苏锦绣闻声看过去,笑道:“不行,自己开。”
刚刚求助失败的小宝嘴巴一撇,就把视线投向了清川。
这孩子也是个鬼灵精,知道府里头爹爹和清川是最疼她的,所以每每有事,一定会先找这两个人求助。
用苏锦绣的话说,这孩子是成精了,肚子里全是鬼心眼儿。
清川的眼神立马柔和下来,不过没敢妄动,还是先以眼神去请示师娘了。
苏锦绣只是轻飘飘地瞥了一眼,“不用管她。”
清川无奈,只好微微摇头,暗示自己帮不上忙了。
“苏幕,你这上面所写的恶妇,可是前阵子不养公婆的那个齐氏?”
“回姑姑,正是。”
苏锦绣看了清川的章,只觉得这孩子未免有些嫌恶如仇了。
关键是,这种恶,未必就是他以为的恶。
“这桩案子,可以说是咱们都知道。清川,你说说看这个齐氏当真是十恶不赦吗?”
清川沉默了一下,快速地回想着齐氏的案子。
齐氏原是乡下农户,与其夫君成亲十载,育有两儿一女,也算是家庭美满。
只是这齐氏的婆婆在五年前改嫁,过的日子也算不错,可不想半年前那家的男人死了,对方容不下她,便将她赶回来了。
婆婆无奈,只得来投奔自己与前夫的儿子。
可是齐氏却不愿赡养,并且还拿出了当初婆婆所签的断亲书。
断亲书是真的,可是婆婆和夫君的血缘关系也是真的,所以这件案子被闹上了府衙,还被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