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能靠着这个赚两年钱呢,可以了。以后这方子就算是公布出去,也不能由咱们拿出去。”
苏锦绣只是微愣了一下就明白过来了,“你的意思是要上交给皇上?”
“当然了。皇上就是这大兴朝的天,今年还好说一些,毕竟这番薯的量没有那么大,只要皇上不问,我也没必要主动提。只需要将这番薯可以分批种植的事情上报就好。”
次日的早朝上,皇上因为延陵府的事情大发雷霆。
后来还是因为柳承恩禀报了自己在庄子上试验的有关于番薯的种植,这才让皇上的怒气消减了不少。
“这上面写的都是真的?”
“回皇上,微臣不敢欺瞒皇上。如今番薯已经成熟了一批,如无意外,下个月第二批也就可以挖了。”
林尚书此时是最高兴的一个,“恭喜皇上呀!只要确定了这番薯是可以任意时间种植的,那么以后若是赶上了灾年或者是特殊情况,咱们就不愁粮食了。”
张阁老也没想到柳承恩竟然还有心思弄这个。
一般而言,朝堂上的大臣们,谁会把心思放在那庄稼上?
偏偏眼前这位就是时常惦记着,听说还会亲自下地。
想想柳承恩几次在皇上跟前得脸,似乎是都与农事相关。
不得不说,这位柳探花是真正的有本事的,不是那种只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的虚才!
“皇上,依微臣看,此事不急。按柳少监所言,他们庄子上总共是分了三批种植的,不如就等三批的收成结果都出来了,再做打算。”
这也是更谨慎一些。
皇上点头,“好,张阁老所言极是,事关百姓的根本,的确是要再谨慎一些。”
“皇上,微臣还听说近来京城有一种名为酸辣粉的小吃,很是出名。听说,这还是柳夫人弄出来的?”
柳承恩听到了范阁老这么说,就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
这是惹了人家的眼了!
柳承恩不慌不忙道:“回皇上,这也是赶巧了。内子因为又有了身孕,这口味便有些嗜酸嗜辣,而且对于吃食也是颇为挑剔。微臣也是刚刚回京,并不清楚她是如何折腾的,竟是鼓捣出了一种新吃食。”
第553章 没出息的东西
柳承恩这话,也就等于是说一介妇人因着身孕之故而弄出来的东西,你们也好意思惦记着?
还要不要脸了?
对此,皇上也只是大笑数声,“柳夫人是个心灵手巧的,之前那粉条,朕也尝过了,的确不错。最主要的是,朕找人试过了,果然可以饱腹,柳卿的夫人不错。”
“多谢皇上。”
“好了,这几个月也辛苦你了。这样,朕准你休息几日,在家好好陪陪你的夫人吧。”
知道柳承恩是一个宠妻如命的人,皇上自然乐得成全他。
果然,柳承恩一脸感激,“多谢皇上,那微臣能多休息几天不?”
皇上被他给问得有些哭笑不得,“滚滚滚!没出息的东西!”
“谢皇上,微臣告退。”
柳承恩心里头这个舒坦呀,总算是能好好歇歇了!
要不,带着一家子去庄子上住几天?
一想到了庄子,柳承恩身子一僵,坏了,先前带回来的几个人忘记跟皇上说了。
得,只能再次折了回去,然后请公公进去禀报。
皇上见他去而复返,自然是觉得有趣。
“你怎么又回来了?”
“回皇上,微臣此次从延陵府带回来了几个人,他们也算是当地的苦主,因为一直被人追杀,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家产也都被逼着卖尽了,所以,微臣便只好带他们进京了。如今皇上有意彻查此案,微臣的意思是,这几人不若就暂且交给大理寺的人?”
“可。”
“皇上,延陵府的局势不同于其它州县,微臣之前曾查到了一些蛛丝马迹,而这几人中有一人为希部落的人,据他所说,他们首领的女儿被迫嫁入了吴家,成为一名小妾不到一年,便死于吴家。微臣以为,若是真有此事,若不能给他们一个交待,怕是南边儿会生乱。”
这也正是皇上勃然大怒的主要原因!
延陵府原本就有着数个小部落和异族人混居。
那些小部落再小,也是当年太祖皇帝收拢进入大兴版图的,也是曾经得到过太祖皇帝的承诺的。
如今出了这等事,皇上只觉得是折损了自己的颜面。
“朕会安排的,还有事?”
柳承恩心一沉,“微臣告退。”
这次是真出宫了。
大理寺的人动作很快,那几人被顺利地带走,而柳承恩和家人一商量,便决定暂且到庄子上去住几天。
对于小孩子来说,家里头哪里比得上庄子上好玩儿?
且不说乡下地方大,可以随处撒野,只说是守着小河,可以摸鱼逮鸡的,那就比窝在这府里头舒坦。
“七郎也一起去,正好,咱们兄弟两个也许久不曾一起说话了,咱们也就今年的秋闱好好聊聊。”
“是,大哥。”
于是,隔天,一大家子就浩浩荡荡地朝着城外进发了。
如今天气炎热,田村倒是有树有河的,感觉就是比京城里头凉快一些。
“你说是不是我的错觉?总觉得这里比京城好。”
柳承恩握住苏锦绣的手,“不是错觉。这里有山有河,自然是比京城里头凉快一些。你若是觉得这里好,咱们便多住一阵子。”
苏锦绣当然乐意了。
她原本就有些苦夏,总觉得什么都吃不下。
如今到了庄子上,看着谁家跑着的鸡,哪家院儿里头的一畦畦的青菜,就觉得神清气爽的。
真有几分怀念呀。
当初他们一家人在乡下的时候,日子过的也是这般自在呢。
再说苏孝一路到了江宁府,没有先去拜见知府大人,而是先直接回了高县。
秦县令听说了苏孝的来意之后,自然是大为高兴。
高县这几年无论是纳税还是于科考上,都十分亮眼。
如今柳家愿意在家乡再建一个大型的作坊,而且以后的用工可能要达到数百人,他身为一县之父母官,当然是十分支持。
“大人,临行前,我家老爷交待了,先听听您的安排。这作坊也未必就非得建在柳家村,若是您有更好的推荐,小的也可以考虑。”
秦县令只觉得自己这个七品小官儿还是很被人重视的。
上次就是柳承恩帮了自己一把,如今他又安排了这样的好事过来,相信用不了多久,自己就可以得到升任文书了。
秦县令仔细地想了想,还是推荐他将这作坊办在县城里。
一来是因为县城的北边儿的确是有一大块的空地,空置了十几年了,一直荒着,二来,也是考虑到了安全问题。
“苏大管事不妨考虑一下。这县城的治安首先肯定是比乡下要好的。每天都有衙差巡逻,真有个什么事,咱们也好及时应对。再来,不瞒苏大管事,这高县两相一比较,这城北明显比城南穷了太多。您若是愿意将作坊建在这里,那么于城北的百姓们来说可是一桩大好事呀!”
苏孝明白秦县令的用意。
将作坊建在城北这里,离着北门近,那么,自然而然地,在用工和一些材料方面就会更倾向于城北的村民们。
正如秦大人所言,城南明显比城北的日子好过。
这一点从百姓们的吃穿上都能看出来。
可能是因为那条水运也是经过城南,所以才会让城南的发展比较迅猛一些。
“好,秦大人身为一方父母官,看事情自然是比我等更长远一些。那就依大人之言,只是小的还得先去看看这地方有多大,是否合适。”
“当然,正好本官无事,咱们一起去瞧瞧。”
苏孝一脸惊恐道:“怎敢劳烦县尊大人,大人只需差一衙役与我同去便是。县尊大人事务繁忙,不敢多叨扰。”
对于苏孝的态度,秦县令还是觉得很受用的。
他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苏孝故意为之。
走南闯北好几年了,苏孝早就将这人情事故都看得十分透彻了。
什么人在什么位子上,又想做出什么功绩来,心里头是什么样的念头等等,苏孝可以说是把握地八九不离十。
苏孝由县里的主簿陪着一起去转了一圈之后,对这片空地还算是满意。
“那就这里吧,还得劳烦老哥帮着丈量一下土地了。”
第554章 根在当地
苏孝的动作很快,上百人组成的施工队伍很快就开始干活了。
作坊建到一半的时候,招工也就开始了。
还是和先前的操作流程一样,苏孝将自己的心腹派过来主事,同时,除了签下死契的那些人之外,其它人也不可能接触到最核心的一些配方和方法。
大部分被雇佣的村民们只是负责一些简单的工作。
比如说清洗番薯、负责剁碎番薯等等。
至于水果罐头这一部分,也同样只是让他们负责清洗水果,或者是切块等简单的工作。
作坊还没有完全地盖起来,只有临时搭建的两个茅草棚子,算是可以临时坐坐的地方。
“苏大管事,这边基本上就已经竣工了,接下来只要晾一晾,就可以差人准备东西搬进去了。”
苏孝点点头,“选择长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人品,还有,但凡是来这里做工的,一定得干干净净的,进了咱们作坊,就得穿咱们规定的衣裳,这也方便管束。”
“是,小的知道了。”
这些规矩其实都是柳承恩规定的,早在几年前,但凡是他们名下的产业,这穿着打扮上便有了一个强制的规定。
这就好比是大户人家的小厮一样,都是有着统一的服饰,比较好辩认,也好管理。
管理一家作坊,对于苏孝来说简直就是不要太简单了。
毕竟已经有了诸多的经验,所以苏孝只需要把一些条条框框写下来,然后又将心腹叫过来仔仔细细地教着,自然很快就可以上手了。
苏孝没打算长时间在这里驻留,所以,他在教导管事的时候,自然是不留余力的,当成,这说的不留余力,也仅仅是关于粉条和罐头作坊的一些事务,不代表了苏孝会把自己会的所有东西都传授出去。
而且,苏孝为了防止一人独大,再蒙骗主子,所以在这里设了掌柜的和管事两个职位。
不仅如此,帐房先生也是两位。
而且这都是柳承恩教的,他们柳家的产业,几乎全都是沿用了这种模式。
帐房先生分两人,一人管帐,一人管钱。
帐和钱每旬都要校对,一旦出了差错,就算是不眠不休,也得都找出错处来。
其实,就是柳承恩把上辈子的一些财务方面的管理,选了最最简单又实用地套在了自己的产业上。
不能变动太大,否则会令人生疑。
而且,就现在的产业模式来看,太复杂的财务制度,也是根本就不适用的。
不得不说,柳承恩在这方面,还是很谨慎的。
这是一个强权的时代,他可以表现地很优秀,但是不能太优秀了。
就好比他可以有才,可以考探花,却不可以把自己过于先进的管理一方的手段使出来。
他可以弄出一些个新鲜的方子来,但是不可以太过于令人惊讶,而且,最好还只是一些个关于民生的,不能是关于战争的。
而且柳承恩很聪明,也很有耐心,他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一些具体的过程上,如此,当他拿出什么好的策略或者是方法的时候,才不会显得那么突兀。
就好比之前关于农田的事情,他原本就是庄户人家出身,有这番想法,那是很正常的,有出处的。
再比如他打算在北安州弄互市坊的时候,也并非是一开始就直接来做,而是先把百姓们的吃穿问题解决了,然后才会再考虑边境互市,如此一来,就显得他是一个稳扎稳打的父母官了。
苏孝不解其深意,但知道作坊这样管理的好处。
避免了八成以上的贪没和渎职。
而且作坊也明显比其它主家的更为规范,生产的效率高,而且品质也能得到保证。
最最主要的是,让苏孝做梦都佩服老爷的一项决定,是不管他的哪一项产业,不管在哪里做事,都会让人将皇恩浩荡这样的字眼时时挂在嘴上。
特别是在北安州时,柳承恩明明有那么大的功绩,可是他偏偏把一项又一项的功劳往皇上身上推。
如此一来,百姓对他的感念虽然少了一些,可是皇上对他却是越来越满意了。
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