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又当如何呢?”
这话把两个孩子都给难住了。
“还请老师明示。”
“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明事明智明理,尤其是你们,不需要考科举也一样可以享受到普通人无法享受的富贵。所以,我们多读书与那些死读书的人的差别,就在于我们更懂得变通,知道如何能融汇贯通,能更加实际地用于民生、边防、强国等等。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薄薄的一本书。”
“老师讲的我明白了,死读书只会让人变得迂腐且固执,而老师带我们读书,又带着我们实际上走走看看,更能让我们明白书中的深意。”
“哈哈,走吧,咱们还要再去下一个村子。”
李幕看着前面老师的背影,只觉得父皇将自己送到这大漠来,简直就是太明智了!
如果不来,又如何知道大兴朝还有环境如此恶劣之地?
当初在北安州的时候,他还不觉得什么,毕竟只是冷了一些而已,只要是能生火,那便足以驱寒了。
少种一季粮食,可是他们可以种药材种果树,后来又可以种番薯了。
所以,他以为所谓的环境恶劣也不过如此。
哪知道,等自己真地来到了甘州,才知道什么才叫民生疾苦。
看看自己的鞋子,如今已看不出原本的样子了,这是早上新换的。
若是昨日自己在外奔走无非避入室内,那将迎来怎样的风沙侵袭?
只是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元宝,快些,老师好像是发现了好东西。”
第607章 办法(三更)
对于风沙的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柳承恩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再加上了这几天一直在甘州和卫宁府走动,总算是找到了一些更适用于沙漠的植被,同时,又走访了一些老人,毕竟他们是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对于这里的气候,也更为熟悉一些。
清川和李幕二人则是一起帮着他整理材料,最终,柳承恩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然后送往京城。
柳承恩大概能猜到皇上的心思,也知道皇上将李幕派到这里来,也是有心要让自己好好地带一带。
所以,柳承恩估计着自己在安西都护府不会待太久。
撑死了三年!
因为如果自己猜的没错的话,那皇上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应该就是李幕了。
而李幕背后没有强大的母族,所以,皇上就一定要为他多番筹谋,好把路给他铺平了。
朝中张阁老和江大人都是保皇派,忠心于皇上的。
只是光有他们还不够。
所以,皇上这是想要借着在安西都护府的机会,收拢一批将士的心。
同时,柳承恩猜测自己日后调回京城,定然会再度升官,而且还会委以重任。
皇上想要给李幕铺路,最主要的还是朝堂上的人脉。
所以,在皇上的安排中,柳承恩日后定然就是帮着李幕在暗中做事的一员。
心中有了数,所以柳承恩也就不那么地急燥了。
李幕是他看着长起来的孩子,而且也的确是心中有着江山社稷的。
李幕的经历也比其它的皇子更为复杂一些,由此让他的心性被锻炼地更为坚韧。
特别是孩童时就曾遭遇刺杀、投毒等恶劣事件,日后长大,定然也不会是一个过于软弱之人。
这些日子让两个孩子帮他记录并且整理一些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也让他们明白了想要做好一件事,就要先去弄清楚这件事情的原委,这样让他们实际接触得来的结果,远远比柳承恩一字一句地教导他们来地更有用。
柳承恩的折子上主要是提到了三点。
一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是沙尘暴的防治,三则是沙尘暴过后百姓们需要做什么。
这可以说是一篇相当详细又不会让人看了觉得枯燥的奏折了。
沙尘暴天气得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就是要有沙源,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三则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这一点毌庸置疑,而退化得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得干松土地,以及农田里翻地造成的土地风蚀。
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冷暖空气与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无法根除,但是可以防御,可以提前地防治。
柳承恩细数了多种办法,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保护土壤,需要大量的植被。
不仅仅是沙漠和沙漠边缘,甘州和卫宁府的农耕土地也需要进行保护。
柳承恩提出来的几个法子必须要得到圣上的允准之后,才能更好地实施,否则,仅凭着他一个都护府长史的身份,未必能让底下的官员们信服。
毕竟,古来治沙便一直没有成效。
没有人能保证柳承恩提出来的法子就一定可行。
沙尘暴后,人和一些牲畜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呼吸道不畅,甚至是引起肺部疾病,这些都需要加大注意,除了沙尘暴后必须地清洁工作之外,最好是能食用一些清肺的食物或者是药物。
总之,想要让这里的百姓们生活有所好转,那就需要大量的银钱和人力。
人力方面,暂时还好解决,可是银子呢?
这可不是需要一千两一万两。
哪怕是十万两扔到了沙漠里估计也听不着个响儿。
所以,柳承恩其实是担心皇上会心疼银钱,不会同意他的相关治理方案的。
虽然有所担心,可柳承恩还是在积极地做着相关准备。
万一皇上答应了呢?
就算是皇上不答应,难道对于这里的土地沙化现象就不闻不问了吗?
这可不是他柳承恩的做事风格。
所以,事情还得继续干。
终于,等来了皇上的明旨,还有户部派人送过来的二十万两白银。
接下来,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这边想要种植大量的植被,其实还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困难。
甘州和卫宁府都是较为干旱的地方,这水源原本就紧张一些,若是再有大量的植被来分享他们的水源,估计这里的百姓也不愿意接受。
现在这样虽然是有风沙侵蚀,可好歹他们都有吃有喝。
若是真地把水源让出去一部分,那他们没有了吃喝怎么办?还活得下去吗?
关于这一点,柳承恩也早早地想到了办法,让人将各地七品以上的主事官员都叫到了定西府来商议。
柳承恩再三强调了他们前期要种植的都是抗旱的一些植被,不会与当地的百姓们争抢水源。
这些植被只需要靠老天爷自然生长就好,不会占用河道的水源。
柳承恩这里忙地团团转,京城的苏锦绣也同样是不得闲。
安崇明回京之后,一直在等着吏部的安排,可是他们没有后台,唯一能说得上话的江大人那里,也因为他这几年一直在任上不曾来往,所以有些生疏了。
说句不中听的话,江元丰每年有多少的学生、名义上的学生以及师侄类的人物在官场上调动,他哪里能每一个都记得结实?
偏偏与安崇明最熟悉的柳承恩又不在京城,安崇明这人又有些好面子,不愿意给柳承恩去信诉苦,如此,反倒是僵在了京城。
苏锦绣知道此事之后,便给柳承恩去了一封信,询问他的意思。
苏锦绣再怎么能干,也只是一介妇人,官场上的事,她还是不愿意多沾的。
可是偏偏杨姗姗又求到了她这里,所以也不好不闻不问。
柳承恩得知了目前安崇明的窘境,自然是有几分的唏嘘,可是几年未见,他也不敢肯定这位昔日的同窗在任上是否有功绩。
思索再三,还是给江元丰去了一封信。
第608章 盯上艾宝了
柳承恩也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在信中提到了安崇明如今回京待评,想知道他是留京还是外调,若是留京,又会是个什么职位。
当然,柳承恩在信中还提到了安崇明此人还是很有才学的,只是分开几年,他具体的成就如何,自己也不知道。
江元丰收到信后,便着人去查了查。
安崇明在任上几年,可以说是无功无过。
江元丰也不是初入官场的人了,自然能看出来这里头的一些猫腻。
隔天,便将安崇明叫到了自己家里来。
安崇明在京中已经等了一个多月,也早就急了。
可是偏偏上头一直没有回音,他也只能这样干熬着。
因为自己背后没有靠山,而且又不愿意使银子,所以给他们安排的房子不仅离着内城远,而且还有些破旧。
安崇明深知官场的不易,也不敢有半分抱怨,他原本就没有多少家财,若是真地再各处使银子,怕是一家人都要跟着喝西北风了。
江元丰与他闲聊了几句后便步入正题,得知安崇明在任上也算是兢兢业业,心中稍安。
“若是吏部给出的考核为中等,你有可能会继续外调,你自己以为如何呀?”
“回大人,学生去哪里都无妨,若说是有私心,那学生自然是想留在京城,毕竟这里有老师有同窗,相互之间还能有所照应。”
这就已经说地很明白了。
当初在任上,安崇明那是两眼儿一抹黑,没少被他的上司和同僚们整治。
也是通过那些事,让他明白了独木难成林的道理。
只是如今自己在京城毫无根基,唯一能说得上话的柳承恩又不在京城,这次若非是柳夫人愿意帮忙,只怕江大人也无暇见他。
“此事我会再去问问吏部那边。我看过你的述职书,不出彩,也无错。这就显得平庸了一些。且看看吧,若是能留在京城也不错,即便是不能留下,也不会被派到太远的地方。”
如此,安崇明心中也算是有底了。
“多谢大人。”
这总算是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安崇明回家之后,便让人备了些好酒好菜,与杨姗姗一起关上门来说话了。
“这次的事情,定然是柳夫人帮忙的,江大人提到了说是柳贤弟给他写了信,问到我的情况。不过,我猜想着,应该是柳夫人往西边送了信,柳贤弟这才会有此一举。”
杨姗姗也是如此以为的。
毕竟,半个月前,她的确是曾在苏锦绣面前提过一两句。
当时苏锦绣的脸色很平静,也看不出来是何想法。
如今想来,应该是顾忌着身份,所以才会让柳承恩提出来。
“无论如何,咱们都是欠了柳家的一个人情,总得还的。”
“是呀。你无事时便多去柳府走走,听说弟妹如今专心照顾孩子,极少出门。贤弟如今又不在京城,她出门走动多了,也是怕惹人非议。”
“是,夫君,我会经常去陪她说说话的。”
杨姗姗此时对于苏锦绣的交际圈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因为接连见过几次,也没有发现苏锦绣与哪些贵夫人来往地密切,言谈间,也未曾听她提及过,所以,杨姗姗便只以为苏锦绣与京城的这些官夫人们也不怎么熟悉。
毕竟,她回京也才一年,况且去年柳承恩就又被调走了,估计苏锦绣与京城贵妇们的来往并不多。
杨姗姗在任上待了几年,打交道的大多是一些小官夫人。
但凡是哪一家出了什么喜事,或者是与哪位大人物结交了,那势必是要挂在嘴上的,生怕别人不知道。
所以,杨姗姗便还是以这副心态来看待苏锦绣。
以为她未曾提过,所以便是苏锦绣与京城贵夫人们之间并没有多少的来往。
她哪里知道,这人到了一定的境界,要紧的是藏拙藏锋,而非锋茫毕露。
况且,苏锦绣觉得处处将自己的一些个‘辉煌’挂在嘴边上,那才是有失身份了。
于是,这就给杨姗姗造成了一个极其荒谬的误解,竟然以为苏锦绣不擅长与人打交道。
她哪里知道,苏锦绣是连皇后都再三夸赞的人!
这日,杨姗姗梳洗打扮好之后,让人备了马车去柳府。
这次杨姗姗还带上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杨姗姗的长子比柳定安大三四岁呢,自这次回京之后,便找了一处学堂读书。
安崇明与江家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所以,一时也不好意思开口将孩子送到江家去上课。
万一安崇明再被调走,这到时候一大家子人还得跟着辗转外地,索性就先让孩子在外面的学堂里读书了。
今日给两个孩子请了假,便想着带到柳家和柳家的孩子一块儿玩。
杨姗姗上次就听说了,今日柳定安不用上学,而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