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娘子送我上青云-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不及米面精细,可是同样的银钱,还是这种粮食能买地多,能救的人也就更多了。

    柳承恩此时心中更加感激娶了苏锦绣这样一位贤妻。

    “对了,夫人还交待,让我们送了一些药材过来。量不多,不过都是治疗咳嗽或者是肺热类的药材。”

    “有劳了。她倒是想的周全。这里天气干燥,的确是需要这种药材,白公子先进去一起喝杯茶吧。”

    “多谢大人。”

    说到底,白家愿意帮忙,还是因为看重了利益。

    苏锦绣帮着白家赚了不少的银子,特别是那玉颜膏,可以说是赚地盆满钵满的。

    如今这些粮食和药材,柳夫人可是出了大头,他和许家主也不过是象征性地出了几千两银子而已,实在是不足为道。

    白少爷在这里住了几天,没事儿就四处转转,主要也是想要看看有什么商机没有。

    他还没走呢,柳承恩这里又来人了。

    这一次,来的是苏孝手底下的人。

    “回老爷,夫人命我们在定西府建立作坊,想要制作粉条等食物。夫人说了,甘州和卫宁府多种植番薯,只是这东西不易储存,若是坏了便不能入腹,否则容易引病。如今番薯未曾成熟,所以派小的先来建作坊。”



第671章 到底谁得了好处



等到旨意颁下去了,林涛开始做准备,梁阁老等人才意识到不对。

    只怕从一开始,张正阳看中的人就是那个姓李的,而林涛,不过是他故布疑云,故意抛出来让他们中招的。

    他们在皇上跟前说了林涛不合适,张正阳再举荐一人,恰好弥补了他们先前所说的林涛身上的不足。

    这种情况下,他们无可反驳,而皇上自然也是觉得格外满意。

    如此,担任卫宁府知府的人选,也便顺利地产生了。

    梁阁老等人回到家后,个个愤懑不已!

    又让姓张的得逞了。

    这以后安西都护府,安王一派的人是彻底地插不上手了。

    大都护赵震和长史柳承恩都是手握实权之人,偏这二人都是只忠于陛下,不会向其它皇子靠拢之人。

    这种情况下,怎么看,倒像是那个小殿下得了好处。

    安王带人也在府里头商量呢。

    安西都护府他们好不容易塞进去的谢阔,就这么被调了回来,而且那里辖内的三府四州,都没有他们的人主事,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会有一种挫败感。

    一名灰衣谋士倒是不以为意,“王爷,西边条件苦,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其它的了。咱们只需要将江南陇西等地紧紧地抓在手里,那便一切都解决了。”

    安王果然还是被这话给安慰到了不少。

    安西都护府之所以设立,主要还是因为那边身处边关,异族众多,而且条件清苦。

    既然掌权的将军不是他们的人,也没必要非得在那里安插人手了。

    毕竟,就算是自己人能贪些银两,也着实有限。

    还是将目光对准比较好捞油水的地方才好。

    “王爷,江南陇西等地,咱们要争取,可是这军营里头咱们也不能大意了。只有牢牢的掌握了军权,咱们才能有机会呀。”

    安王叹了口气,这个道理他不知道吗?

    可问题是,几个亲王目前手上都无兵权,最多就是有自己的府兵侍卫几千人,再多了,那就没有了。

    “西边儿虽然穷,可那里却是一处练兵的好地方呀。”

    安王心里咯噔一下子,注意力立马就转向了刚刚说话的老者。

    “先生,您的意思是,这安西都护府,咱们还得再想法子?”

    “三府四州,那里人烟稀少,且环境恶劣,所以才是最好的练兵之地。只是如今咱们在那里并无人脉,也就等于是无人帮着遮掩,所以练兵一事,只能再做打算了。”

    安王听懂了老先生的意思,眼神中透出一丝狠戾,“老幺可是在那里呢。”

    老先生捋捋胡子,慢悠悠道:“先前老朽也曾以为小殿下会在那里有所图谋,可是就目前谢阔带回来的消息来看,他显然还没有这个心机,到底不过是个十岁的少年,还是个孩子呢,哪里会想这么多。”

    这话,倒是得到了安王的认同。

    “先生所言不错,目前老幺大多数时候都是跟在了柳承恩的身边,要么就是读书练字,要么就是帮着做做记录,按谢阔所说,这老幺连清川的地位都及不上。”

    “且再看看吧。谢阔被调回来了,咱们也得想法子再安插人手。王爷,咱们可不能被人当成了瞎子聋子呀。”

    安王会意,耳目还是要想办法往那里安排的。

    只是眼下,最主要的还是要想法子跟老大和老三争一争江南那边的地盘儿。

    那里可等于是钱袋子呢!

    另一边,柳承恩正在跟清川和李幕讲关于风水治理的一些细节。

    “先前我就说过,这治理风沙非一日之功,莫说是三五年,便是十年后能有成效,那也是不易了。可是为了能让朝廷尽快地看到一些法子的效果,所以才不得不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黄沙镇。”

    集齐所有的人力物力,集中来治理一个小镇,起效总是比大范围的治理要快的。

    而且现在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依靠人力,可以说是效率极低。

    哪怕是一个镇子,目前为止,也已经投入进去几百人了。

    治理风沙,从来就不是一两句话的事。

    “风沙土治理方法是使风沙土免遭风蚀,并改善其不良性质的方法。治理风沙土的原则应当突出固沙,“固”是治理风沙土的前提和核心。固定了流动的风沙,减少其危害,改良、利用才有可能。

    固沙主要依靠植被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和种草。在大风经常经过的风口地段,营造垂直于主要风向的固沙林带;在农田周围则营造纵横交错的护田林带,其中主林带应尽可能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

    柳承恩知道他二人听不懂何为垂直,便又以两根笔做了例子。

    清川和李幕这才恍然大悟,同时心中又对老师极为敬佩,老师懂的真多呀!

    “你们看这一块,咱们现在就是划为了封育区。封草育草是将沙荒地划为封育区,严禁放牧打草,恢复其天然植被。”

    柳承恩顿了顿,又道:“俗语讲:寸草遮大风。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黄沙镇的西边儿目前的确是不太乐观。我查过了当地的县志,二十年前,那里还有一大片的草地,属于一眼望不到头的那种。可是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荒芜,很是可惜。”

    清川说完,又问道:“老师,您所说的封育区,就是为了恢复这一片的草地吗?”

    “不错。当地百姓也是无奈了。地里种不出庄稼,就想着养牛羊为生。这原本也没什么,可是偏偏养的人多了,这一大片的草地都被毁了。这与竭泽而渔又有何区别?”

    李幕显然也听懂了,不时地点点头。

    “咱们现在发动百姓们种植绿肥、牧草,可在短期内发挥固沙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引洪压沙和翻淤压沙的办法。只是具体的,咱们还得一步一步摸索着来,未必一次就能成功,可只要咱们试了,就有机会。若是真地成了,那将来就可以大范围地应用于甘州和卫宁府了。”

    “老师,引洪压沙,这法子怕是在甘州行不通。”



第672章 宅院



柳承恩也知道在现在这种水利工程并不算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

    “现在咱们主要还是先做好基础的吧,另外,关于开渠一事不能停,要长久地坚持下去。”

    清川一愣,随即想到了什么,眼睛瞪大,“老师的意思是?”

    “对,我们若是能与南江挖通,那么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三府四州的用水问题就能得到大大的缓解。而且,还能帮助江南避过一些洪灾。”

    “可是这绝对是大工程呀,而且,一旦出了咱们的管辖范围,那得需要圣上下旨才成呀。”

    “咱们先修着,皇上那里,回头我再具体地写清楚了呈上去,皇上是明君,而且又一直很重视咱们大兴朝的水利工程,应该会支持的。”

    事实上,最近几年,这水利一直在修,只是到了地方上,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克扣饷银的情况,这劳作进度自然也就会慢了些。

    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是挖了渠,可是从宽度和深度上也是远远不合格的。

    柳承恩现在也就只管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事,其它的,还是得由朝廷来决断。

    柳承恩这里忙地昏天黑地的,也没忘了要置办一套宅子。

    定西府的宅院不贵,况且他又是此处的长史,也无需自己掏钱置办,知府直接就将两年前扣下的一处贪官的宅子给他了。

    五进的大宅子,绝对够住了。

    林涛要任都护府司马,柳承恩知道了就顺手给办了。

    知府也是个会来事的,按规矩,林涛的官职低微,不够资格住五进的宅院,所以给了一套三进的宅子,可是这处宅院带着一个东跨院儿,而且后面还有一处小花园。

    将这样的宅子安排给林涛,可以说是既给了柳长史和林家的面子,而且还不违制。

    不得不说,这位知府可是个有七窍玲珑心的人。

    定西府知府是从四品,对于这边的三府四州来说,它算是最大,也是最繁华的。

    相应的,七个地方职官来说,他也是品级最高的。

    只是安排两处官宅,并不难。

    而且知道两家是亲戚,这宅子安排的也挺近。

    柳承恩平日里太忙,就安排自己身边的人去收拾宅院,若是缺了什么大件儿,就都补上。

    只是这种事情,一个下人如何能做得了主?

    最终,宅子的事情,还是清川和李幕二人帮忙布置的。

    另一边,林涛一行人则是浩浩荡荡地朝着定西府进发了。

    苏锦绣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家中的长辈自然是不放心。

    除了董姨和春桃都跟上之外,还有几个乳娘也都跟着,平时服侍的丫环婆子也是一个没落下。

    用方氏的话说,这老人儿用着顺手,而且知根知底,也不担心她们背主。

    倒是苏久被留在了京城,妞妞又有喜了,苏久也不放心。

    苏锦绣想着也培养了不少的护院,便让苏久留在柳府,负责一大家子的安宁。

    刘二和杨二也都被留在了京城,七郎还在京为官呢,家里头里里外外少不了一些需要奔走的事情,有几个妥帖的人做事,她也能放心些。

    不过他们离京之前,倒是出一个小意外。

    冬瓜,就是之前被柳定安小朋友意外救下的那个小娃子,因为在村子里跟人打架,结果自己体力不支,被人打破了头。

    原本这种事情是不可能闹到主子跟前去的。

    可是冬瓜是被公子安置在庄子上的,而且正巧六郎在田村,也知道冬瓜是被安安救的,便让人给京里头递了个话。

    而苏锦绣则是让六郎仔细查查,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没道理救了一个孩子,结果却又因为旁的事情而折在自己手里。

    这未免有些憋屈的慌。

    原来是不知道什么人透露出去了冬瓜的身份,只说他曾经被人卖到了戏楼里,然后从小就是要学女子身段和腔调的,所以那些小孩子们就喊他‘小娘子’,‘小媳妇儿’。

    冬瓜再没有脾气,那也是个男孩子,被人这样叫,如何能忍得了?

    结果一动手,对方人多,这就被打伤了。

    六郎再一查,才发现这个冬瓜在庄子上的日子并不好过。

    倒是没有少了他的吃穿用度,只是村子里头的孩子们结群,比较排外。

    如此一来,冬瓜平时基本上是连个说话的都没有。

    庄子上的大人们都要做事,不可能只照顾他一个。

    小孩子们又不愿意跟他一起玩儿,还在背地里叫他小娘子。

    时间久了,这冬瓜的性子就有些孤寂了。

    苏锦绣也是觉得好歹是一个孩子,不能因为曾经被人卖过就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了。

    况且在村子里,天天被一群小子们这样喊来喊去的,也委实不像话。

    干脆,就把人带到了身边,打算再教导之后,要么送到安安身边做个小厮,要么就直接给他找份能糊口的营生。

    也算是好人做到底了。

    冬瓜被卖的时候太小,自己也不记得以前的名字了,连姓什么都不记得,苏锦绣觉得冬瓜这名字虽然好记,却也实在是不像个大名。

    因为是要打算送到安安身边的,便让他给起了个大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