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最优秀的继承人,根本不配驾驶赤帝舟,杀回高天,同其他四帝争锋。
机会也只有一次。
如果被李弥引发的人道争龙不能决出一位被赤帝遗志认可的继承人,那么赤帝舟的底蕴也将被耗尽,从今以后的赤县神州固然还是诸天万界之中一方兴盛到足以承载大乘期修士的界域,但再也不可能有望回到高天之上了。
那可是一条直至大罗金仙的传承。
真仙和大罗金仙的差距,远远比凡人和真仙还要巨大。
在见识过烛龙和冥河之间的战斗后,李弥非常可以确认,那时不但凡人是蝼蚁,甚至世界本身,都只是尘埃。
所以李弥绝对不能有任何怜悯苍生的心思,必须将这次人道争龙烈度推进到极致。
简单的皇子之间的争锋,或者南北朝对峙,都不行。
必须是将大汉碎裂成十几块,最终再由一位至强者将其统一,方有希望。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人道争龙,每一个佼佼者的寿元至少都是千载万载,他们只会战死,不会老死。
仙侠版的三国?
不错的时代,不错的故事。
那些形象事迹历历在目的三国群雄,这一次,又将上演怎样的史诗篇章?
李弥非常期待。
这场人道争龙,将由他亲自开启,时间就在不远的将来。
而现在,是埋下种子之时。
大汉帝国自肇兴之时,诸子百家的争锋,已然进入了最终的对决。
百家皆已经被淘汰,只剩下了最终的黄老、儒、法三家,还在朝堂之上争道。
黄老之学基本上被历代太后和皇后所推崇,法家则逐渐融入儒家,形成了儒皮法骨的格局,本来双方几乎均衡,但是当汉武帝登基之后,一切都变了。
汉武帝痛恨在他幼年时期压制他的太皇太后窦氏,连带对于黄老之学也非常不满,以至于最终在董仲舒的提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黄老之学一蹶不振,儒家独大。
有压迫,自然就有反抗,黄老之学在朝堂之上争不过儒家,就开始开拓下沉市场,进入民间。
并且取消掉了轩辕黄帝的部分,改组为道教,以老子为尊,于下层民众之间传道,积蓄力量,期待着和儒家再次争锋的机会。
李弥再次现身,便是大汉帝都雒阳,东郊曾经老子担任守藏室的图书馆早已经在战火中毁弃,但是他的《道德经》已然流传了下来。
每一个世界,每一本《道德经》,对于李弥而言都是全新的悟道之机,和认识这个全新世界最好的办法。
这本《道德经》相比之前所见的上百本,于大道的阐述之上,更加高深了。
这个世界,属于是精气神三宝并重,但又壁垒分明的修行体系。
大汉帝国最顶级的修士,不是悠悠山林追求长生的道人,反而是追求者出将入相的官员。
因为赤县神州是由赤帝舟所演化的世界,这一方世界没有天道,只有人道。
因此最强大的力量,需要从人道之中获取。
武将重精,文臣重神,两者对于气皆有涉猎。
文武之间,界限分明,但是亦有能横跨天堑,文武并重的强者。
他们修行的武技和法术,并非是用于个人之间的斗战,而是应用于沙场争锋,大军对决,或者改易天象,风调雨顺。
一切都是为人道争龙服务。
李弥通过这本《道德经》,对于赤县神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编纂一部《太平要术》。
掀起汉末三国这段波澜壮阔史诗篇章的,正是黄巾起义,而张角,此时虽然得到了《太平经》,开始向道,但是《太平经》和《道德经》一样,普通人是不可能通过《太平经》来修行道法的。
此时的张角,已经掌握了粗浅的符水把戏,通过入山采药炼制符水丹药来救助百姓,但身边的信徒还非常少,不过百十余人。
李弥也以望气术观察过整个赤县神州,想要找到南华老仙、于吉、左慈等仙人,想要看一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神仙。
但是南华老仙和左慈并未找到,于吉这个编纂《太平经》的道士找到了。
于吉自身的道行,已经证得长生果位,这非常难得。
因为于吉是世外修行,并不借助人道伟力。
但是他的道法只能用原始来形容,自身战力更是一塌糊涂,远远不如神洲界的长生真君。
但是李弥并没有分毫看不起于吉的地方,能在这样的世界,凭借一己之力修行至长生真君,并且编纂出了《太平经》,已经算是极大的创举了。
一旦灵气复苏开启,随着道法普传天下,于吉的道行必然飞速攀升,甚至有望大乘。
李弥并没有去“点化”于吉,而是先编纂了《太平要术》,其本质上是由上清派道术演化而来,结合了李弥自身的领悟,并且针对赤县神州做出了针对性的优化。
三月时间,只编纂出了从筑基到证长生果位的功法,后面的还在空缺中。
但是时间上已经有些紧凑了,李弥不得不带着半成品的《太平要术》,提前去见张角。
此山名太行,高三万丈,长八百万里,即使对于神人后裔,想要翻越亦难如登天。
其中生活着诸般妖兽,少许已然生出灵智,因此对于大汉百姓,亦相当危险,唯有资深猎户,方敢入深山打猎。
山中亦有不少天材地宝,服之便可治病,延年益寿。
张角生活在大汉底层,见识了百姓的苦难,他不懂道法,不会施符救人,因此只能靠采摘山中灵植,将其煲汤,伪装成为符水来救人。
剩下的根茎枝干,就和两个兄弟分吃了,仅仅凭借这些灵植效果的简单堆积,就有了近乎金丹的道行。
这一日,张角背着背篓在山中行走,各种攀爬跳跃,如同猿猴一般灵活。
突然间,却见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持一根藜杖,仙风道骨,望之如同神仙中人。
张角大喜,如何不知仙缘到了?
连忙拜倒在地,直呼“老神仙”。
张角已经三十多岁,是个体格魁梧的大汉,然而其修行资质,简直让李弥亮瞎眼。
这么说吧,在符箓之道上,胜过罗真君,在神霄之道上,胜过林灵素。
绝对是李弥所见的第一修行天才,远超其他所有。
不愧是赤帝神人后裔,不愧是掀起了黄巾起义,彻底葬送了大汉的掘墓第一人。
李弥微微颔首,取出两卷天书,其一曰《太平要术》,尽述符箓之道,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修行到高深处,可以化身大贤良师,神人状态,战力飙升。
这自然是对于上清派郭真君的帝君形态的模拟和改良,可以短暂获得跨越一个境界的力量。
其二曰《神霄无量造化经》,尽述雷霆之道,可驱雷掣电,施展诸般雷法,修行到高深处,可以召唤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降下神霄无量神庭。
主要是爱惜张角的天资,以及对于三国杀中张角的怀念。
嗯,一点个人的小小任性。
张角大喜,手捧《太平要术》和《神霄无量造化经》跪伏于地,以师礼拜了三拜,并求问姓名。
“吾乃太极道人,今汝得妙法,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如有违背,必获恶报。”
说罢,李弥化作一阵清风,消散在山林之间。
张角将两部道经捧在胸口,一脚深一脚浅,如同在云雾间一般飘飘然回返到了家中。
惊喜的发现,无论是《太平要术》,还是《神霄无量造化经》,于他而言似乎没有任何难度,简直就是一点就通,其中诸般妙法简直令人忘乎所以,远比粗糙的《太平经》要高妙的多。
于是张角第一时间将《太平经》抛之脑后,全力开始修行《太平要术》和《神霄无量造化经》,并且不敢忘太极道人的告诫,坚持“代天宣化,普救世人”。
搞定了张角之后,李弥的第二站是蜀中天师道。
第225章 传道十三碑
天师道如今已经传承三代,第三代天师正是张鲁张公祺。
张鲁将天师道改组五斗米教,个人道行还徘徊在元婴后期,尚未证长生果位。
李弥将神洲界正一道的符箓之道传授给了张鲁。
为什么李弥上来找的是张角和张鲁?
自然是儒道之争。
如今儒道大胜,黄老之学已然丢失了上层阵地,被迫改头换面,沉入下层。
原本历史上,黄巾起义是道家一次掀桌子的反抗,在被镇压之后,儒家就在中国奠定了绝对的优势,再无任何其他学派可以抗衡。
儒家本质上是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礼法体系,固然有利于统治者建立起长期稳固的统治,代价却是不断扼杀华夏开拓进取的精神。
汉末的儒,还在盛行公羊派大复仇主义,属于青年期的儒家,尚有血气之勇,等到了宋儒明儒清儒,那是一步步将脊梁骨打断,彻底跪倒在地,成为权贵的走狗。
总之,赤县神州之中,儒家是道家也是李弥最大的敌人,必须将其从上层建筑之中彻底驱逐出去。
因此李弥的诸般道法,先传道门,再传武将,最后才是少许文人。
文人不等于儒家,法家名家杂家阴阳家皆可归于此类。
若是赤县神州一场人道争龙,最终还是儒家占据主流思想,上至朝堂,下至民间,那么李弥就只能收获彻头彻尾的失败。
不过在有超凡力量的世界,儒家的先天缺陷非常大。
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足以将绝大多数儒士隔绝在修行体系之外。
只要不建立起所谓的“儒道”体系,什么秀才纸上谈兵、举人出口成章,进士唇枪舌剑之类的花活,在即将掀起的灵气复苏大潮之中,儒家的衰败是注定的。
张角在冀州,张鲁在蜀中,两家道门势力已然入局,那么第三家,便是边地——凉州。
东汉末年,凉州一直是最主要的战场和杀戮之所。
羌人是这个时代最强横的蛮夷,属于西狄中的一支,值得一提的是四方蛮夷,身上同样流淌着赤帝族人的血脉,只不过在漫长时间的变化中,逐渐丢失了文明,融入了野蛮。
李弥在羌人之中,传授了速成第一的《降魔度厄功》,在这苦寒的苍凉大地之上,一支强大到极致的如同野狼般的军队,即将粉墨登场——西凉铁骑。
然后,李弥前往了并州。
这里即将诞生三国第一的猛将,亦是汉末三大骑兵之一——并州狼骑的起源地。
李弥在这片大地之上,传授了炼体第一的《不灭玄功》。
然后是幽州,大汉北方和鲜卑接壤的边境。
这里同样是汉末三大骑兵之一——白马骑兵的起源地。
李弥在这里,授以《乾坤六极功》。
然后是青州,大汉世家豪强压迫最深的地方。
李弥在这里,授以《长生诀》。
然后是兖州,李弥授以《五行玄真经》。
然后是徐州,李弥授以《太阳金真九炼法》。
然后是豫州,李弥授以《生死轮回功》。
然后是扬州,李弥授以《大梦心经》。
然后是荆州,李弥授以《宙光岁月经》。
然后是交州,李弥授以《灵宝经》。
然后是司州,李弥授以《太极长生经》。
冀州和益州,亦有《神霄无量造化经》和《上清大洞真经》普传。
大汉十三州,十三种直指长生境界的功法,李弥皆直接以袖里乾坤摘星秘术,捉拿山峦,演化石碑,立于通衢左近,任何人皆可前来观摩,并刻录修行。
这十三传道碑,皆是李弥以传道度演化的地级法宝,唯一的作用就是普传大道。
除非有人修行至大乘境界,否则根本无法破坏。
凡大汉之人,若有能力周游四方,不但可以从本州传道碑上领悟道法,亦可前往其他州的传道碑,选择一门最适合自身的功法。
当然,李弥给张角和张鲁准备的,还包括了长生之后的劫法修行,而且更有不少隐秘传承和秘术,类似于教材和教案的区别。
十三州传道碑几乎是在一年时间内同时现行在大汉十三州首府,自然第一时间引起了几乎所有大人物的注意力。
“陛下,陛下,天降传道石碑,立于太学之前,其高百丈,上有无数玄妙道文,阐述修行之妙,其名为《太极长生经》,远较皇室传承秘法更为高妙!”
中常侍张让捧着一方蜀锦,其上拓印着完整的《太极长生经》,快步向汉灵帝刘宏走来。
刘宏快速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