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高易水想得更多一些,除了对那位老人的猜想,还有一个可能性,或许……是其他获得过神启的人?
神器和神启之间必然有所联系,而神启不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从秦轲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足以证明。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神启者会相互抱团聚拢,成为一体,成为一个……组织?
也只有这样,那些早已失传的先天术法,才有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以一种并不怎么严谨却有效的方式,不断地传承下去。
“就好像……这小子。”高易水悄悄瞥了一眼秦轲,越发相信诸葛卧龙选择秦轲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不过景雨并没有他想得那么多,有关于王宫内的情况,因为整理帛书,他也没来得及细问,自然不知道老人的存在。
他慢条斯理地道:“这么多年,就算是隐居的修士,如今也应该不在人世了,不过这帛书上也有写,如若寻不到他,可去山脚下一间叫‘忘忧’的茶铺,自会有人接引。”
景雨继续道:“伏牛山距离定安城五百余里,倒也不算太远,多带几匹快马换乘,十日内便可到达。”
“那我们还等什么?”秦轲自然是喜不自胜,找到五行司南等于迈出了第一步,他离师父也就又近了一步,“我现在就可以去,快马换乘十日,马车的话半个月也应该到了!”
这会儿他精神正好,气血更是充盈,转身就想向外走去。
高易水看着他那副猴急的样子,用力扯住他的衣领,无奈地笑道:“你急什么?难不成还差这一晚上?何况今晚定安城闹成这个样子,早已经封锁了城门,就算是一只鸟都得被当成信鸽给射下来,哪儿出得去?”
景雨点头道:“是啊。虽说这事越快越好,可还是要从长计议,现如今我们也只能在这里等消息,唐国上层的斗争,我们管不了,也不可能去管。”
正这时,一直坐在椅子上闭目小憩的老掌柜终于说话了:“放心吧。这场乱局不会太久的……今夜即可见成败祸福。”
高易水看着老掌柜,这位沉寂在唐国市井多年的老暗桩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刚毅,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掌柜的何出此言?”高易水笑问。
“最早的时候我以为蔡邕是打算强兵攻入宫门,以清君侧之名,斩杀杨太真。”老掌柜睁开眼睛,露出些许疲惫之色,“但宫内的消息却是他屯兵控制宫内各处,根本没有向内宫发起进攻的意思。随后是定安城大营一万军队叛变的消息传来,我这才有些有些明白过来。蔡邕一生修儒学,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大逆不道之事。而驻守定安城的李岐同样也是这样的人,若蔡邕要以强兵杀杨太真,他能按兵不动已是极限,要他领兵反叛,绝无可能。”
高易水沉思之后,眼睛一亮道:“掌柜的意思是,发动叛逆的蔡邕,并非想要控制李求凰,而是要以此,发动一次‘兵谏’?”
老掌柜道:“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唐国的问题,并不是杨太真一个女人祸乱朝堂,而是……李求凰的不作为与刻意放纵。”
“杨太真再厉害,能在唐国结党,能在朝堂一手遮天,可她终究不过一介妃子,又是群芳和亲而来,在唐国并没有世家根基,于整个唐国而言都不过是个外人。而李求凰在唐国却有着数代先王积累的威望,和整个唐国士族众星拱月般的力量。若无唐王,何以成唐国?只要他一声令下,一夜之间清扫杨太真及其同党并非难事。蔡邕这是……想要逼李求凰痛下定决心啊……”
高易水点了点头:“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兵谏自古已有先例,但这种事,即便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也是铤而走险,蔡邕都这个年纪了,竟然还有此等胆识敢下这一步险棋?如果换成是我,绝不会把命交到李求凰的手里,不如强行让李求凰封自己一个摄政大臣,把杨太真或杀或关,自此之后,政由己出,李求凰扶不起,未必不能再扶持一个新君。”
“老人总有些坚持,否则何来的‘老顽固’之说?”老掌柜笑了笑,脸上的褶皱似乎多了几分鲜活,有些时候,只有老人才能懂老人:“我之所以相信他在实行兵谏,是因为蔡邕年轻时为将,连打七场仗都是兵行险着,以弱胜强。如今他虽然老了,可骨子里的东西,不会变的。要贯彻他心底的那个‘忠’字,又要逼李求凰重振朝堂国政,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唐国王宫。
纵然之前大雨倾盆,却根本无法入侵唐国那高耸连绵的琼楼玉宇,内宫的灯火,也并未因为这场叛乱而有所黯然,丝竹之声声声入耳,舞女在大殿之中舞动着,身上的舞裙如火焰飘动。
这场宴会早该结束了的,不知因何缘由,一直持续到了深夜。
可尽管烛火并未动摇,膳食未曾怠慢,赴宴的百官却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心境了。
早在一个时辰之前,他们就已经得到消息,两千禁军,一千巡防营,一万大军,竟在一夜之间同时反叛!
这是初代唐王册封至今,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叛乱,而且这叛乱就发生在唐国的天子脚下,定安城中!王宫内院!
虽说内宫仍有禁军三千尚且坚守,可面对一万六千余的大军,这三千精锐又能守住这宫墙多久?
当此之时,也没人看得下舞步,也没人再吃得进那些御膳房里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整座大殿之内,充斥着各种窃窃私语。
有人在担忧叛军打到这里还需要多少时间,有人在讽刺坐在上方故作平静的杨太真,有人则扬眉吐气,被杨太真一党压制了多年,总算觉得有一日能拨开云雾重见天日,正如这大殿之外的风雨声,正在逐渐平息退去,皓然明月终会重新照亮唐国大地,光华万丈。
杨太真一党的官员们已经慌了神,相互交头接耳,谈论的都是待会儿该如何向李求凰表明忠心,如何保命。
不过他们现在心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那就是:这场叛乱,到底是由谁操控?
而相比他们,却有一批大臣,纵使大殿之内流言四起,却仍然端坐其位,半闭着眼睛,似乎是在等待什么。
就在窃窃私语逐渐盖过丝竹之声愈演愈烈的时候,殿门外传来了宦官洪亮的喊声:“李岐将军到!”
第293章 武将进殿
乐师停止了吹弹,舞女动作定格在舞台上,像是一座座雕塑,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到了那空荡荡的大门口,李岐那并不怎么魁梧的身影于朦胧夜色之中缓缓浮现,由远及近。
李岐没有着急跨过门槛,而是毕恭毕敬地解下了腰间的佩刀,把他递给殿门边当值的宦官,宦官伸出双手,却是双腿发软,颤颤巍巍的样子。
李岐冷冷地看了宦官一眼,手臂微微用力,带着刀鞘的刀在空中划出一道黑色的痕迹,啪嗒一声落进了宦官的手中,而他看了一眼殿内的灯火通明,终于跨过了那道高高的门槛,向着王座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了过去。
之前倾盆的大雨打湿了他的全身,他胸前铁铠上铭刻的虎头上下坠着水珠,每一步,他穿着靴子的脚都深深嵌进大殿之内的地毯上,在华丽的皮毛间留下一滩水渍。
武将进殿,不得携带刀兵。
这一点,他永铭心中。
但他终究还是用自己脚下的水渍,用他衣袍上的血渍,玷污了这座大殿。
舞女从两侧散去,隔着大约几十步的距离,李求凰坐在王座之上,静静地看着李岐的每一步,看着他身上的盔甲,看着他满是老茧的双手,看着他已经微微发白的两鬓,看着他,那仍然坚定的眼神。
李岐一直走到台阶之下,拱手道:“臣,李岐,见过国主。”
李求凰看了一眼那在帘子下不发一言的杨太真,又看向李岐,声音带着几分沉重:“李岐,你不在大营好好看着你的兵马,私自调兵出营,意欲何为?”
李岐道:“国主,臣受命于国主,领一万兵马,拱卫定安城,护我唐国千秋社稷,现如今,也是在履行分内的职责。”
“履行职责?”李求凰嗤笑一声,又重复了一遍,“履行职责……”
他突然站起,狂怒地指着李岐喝道:“孤让你驻守大营,你却违反诏令,私自带兵出营,包围王宫,在宫内横行杀戮,如今……还将这血腥气带进了这间大殿,你这也叫履行职责?”
“孤何曾给过你这样的职责?”
“孤何曾让你这般胡作非为?”
三个问题宛如三道惊雷在大殿之中震耳欲聋,甚至惊得百官心惊胆战。
国主的修为深浅,没有几个人真正有机会见过,并且在很多人眼里国主一直是个好脾气的人,更少有苛责下属之时,哪怕是纵酒狂歌之时,也是指天笑骂,非但不会让人觉得可怕,其间风采反倒令人称赞。
而今日这位唐国诗仙,终于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如凡人一般的情绪。
李岐眼神平静,再次拜了下去:“国主既然如此问臣,臣也只能据实回答。臣乃唐国臣子,食君禄,自当恪守唐国律法。国主既让臣护卫社稷,臣就必将为唐国社稷效死,但是,国主可曾记得,唐国律法自初代唐王颁布之时,便有着这样一条……后宫,不得干政。”
李求凰面色一变:“你……”
李岐看向杨太真,沉重道:“如今妖妃祸乱朝堂,结党谋私,致使我唐国朝堂奸佞横行!忠君爱国者因不懂讨好而被贬黜,谄媚苟且者倒是个个平步青云。如今是大争之世,荆吴、沧海、墨家都在戒奢以俭,整肃吏治,强军备战,唯独我唐国,却是骄奢之风渐长,吏治每况愈下,至于军队……”
他声音越发洪亮,环顾四周:“臣本不想再提数年前伐荆吴之败,可臣如今观朝堂上下,竟无一人再记得我唐国曾大败一场!”
“放肆!”这句话却不是李求凰说的,而是李岐说完这一句之后,杨太真派系的官员终于无法再保持缄默,纷纷站了出来骂道:“李岐!你这是在讽刺百官,讽刺国主。败了又如何?难不成败了就要日日以泪洗面不成?那荆吴不过是正巧有些运气,趁着我唐国内部空虚,靠着偷袭才有了一口喘息之机,若是现在,我唐国再度南下,那荆吴必然在我唐国铁军之下灰飞烟灭,而今你怪罪到贵妃娘娘头上,怪罪到国主头上,难不成你忘记了?当初南下攻打荆吴,你也是极力主战之人!”
李岐目光轻蔑地看着那名大腹便便的官员,仿佛从他的肚子上看到了唐国现如今官场糜烂的影子,冷笑道:“不错,当年那场仗,我也曾主张出战。”
“那你还说什么……”
“可我从未认同过诸位所谓的‘三月内可占荆吴全境’一说!”李岐一声断喝,把那名官员的声音压回到喉咙里,“我唐国军力强大,相较当年刚刚建立的荆吴足足多出一倍不止,不管是从大河顺流而下,还是步军从两路夹击进攻,赢下那场仗都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当年到底是怎么输的?”
李岐冷笑一声,“若非你们这些光会纸上谈兵的庸才,自以为荆吴是只毫无抵抗能力的绵羊,可供你们任意宰割,为了争取在墨家和沧海之前吞并荆吴,贪功冒进,若非你们强行要求大军在边境铺陈开来,导致兵力松散,又怎会给了高长恭八千青州鬼骑突破横扫的机会?”
“还有粮草!”李岐没有给那些官员继续说话的机会,声音洪亮好似一头狂怒的雄狮,“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为国拼杀,后方呢?为何粮草送到我们将士手上的时候会缺斤短两!”
“将士们舍生忘死与荆吴军缠斗,去攀那高耸的城墙,可战后回了营地,却发现自己还得饿着肚子,裹紧单薄的甲胄……锅里煮的是清汤淡水,白面馒头都是黑心的,这倒也罢了……”李岐眼中露出几分哀伤,“人吃不饱总不至于会死,可那些从阵前下来的伤员,本就已是在生死一线,他们却是一直到死,也没等来那些草药和米盐……”
他看着杨太真党派中瑟瑟缩缩的一人,厉声道:“裴大人!这件事情你应该最清楚不过,你躲什么躲?”
坐在王座之上的李求凰眼神变换,他知道李岐不是个会撒谎胡说的人,而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可能有机会撒谎。
李求凰目光如炬,他只轻轻盯了那名官员一眼,那名官员立刻跪倒在地。
“裴吉,李岐所说,可是事实?”
唐国的户部尚书裴吉今年已有七十一岁,须发花白,此时他的身体颤颤巍巍,几乎被李求凰无形的气息威压到窒息,他断断续续道:“国主明鉴……臣……臣……臣……”
他一连说了几个臣,可终究什么说不出来。
李求凰叹息一声,周身气息似乎凌乱四散,他道:“当初让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