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寻得祖龙,也是无用!在这失落历史之内,一切不过重演,结局早已注定!至于你说的兴衰道主……”玉虚教主迟疑了一下,随后摇摇头,满脸的不解与不信之色,“我依旧不认为,那陈氏真个立道了!此事,哪有那么简单?须知这立道之事,若是成了,必然惊天动地!激起各方前来,岂能让他突然成就?远的不说,只说那吕氏,他……”
《天阿降临》
“那你可要再寻他一较高下?”清虚冷冷的将其打断。
玉虚教主当即无言以对,面露追思,似要回想起自己遭受重创的那一幕,但紧跟着便醒悟过来,赶紧收拢心念,斩断遐思,旋即闷哼一声。
“你还是莫要多想了,贸然回忆,被他察觉,你我如何应对?此处虽无天道,但他本就掌握法则,未必就会被这失落时代限制!”清虚说着,话锋一转,“更何况,你被天道法则重伤,就算有教主位格替你抵挡了一下,却也是伤了根本,沾染了兴衰天数,如今气运也衰、修为也衰、肉身也衰,还是莫要动念,好生修养吧。在这期间,还是不要去招惹他了。”
玉虚教主沉默了一会,最后才摇头道:“未必是你我不想招惹他,便能不去寻他了。”
清虚闻言,也不由沉默,最后道:“毕竟有着绝地天通挡着,那几位一时半会不至于将意志传递过来,想来还是能安稳些时日的,况且这失落时代天数有缺,难以推算,你我又身在咸阳,祖龙之侧,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到的。”说着说着,他忽然顿住。
玉虚教主见他表情凝重,便明白过来,低语道:“你方才出去探查时节,理应有了结果吧,如今是什么时候?”
清虚便苦笑道:“今年便是祖龙登基之年!怕是不久之后,这关中就要风云际会了。”
。
。
“此处离关中其实不远,本来再行个几日,过了函谷关便到了,只是因着五国联军攻秦,这三川郡似乎又要易主,所以沿途才有诸多盗匪,君子若要往秦,最好等上一段时间,待那大战分出了结果,再行动身。这些时日,可暂时在此处安歇。”
成皋城外,停着一辆马车,那车外有一名武士正在汇报情况。之前他先行一步,打探了不少消息,回报给自家主上。
“竟有此事?我这一路光顾着赶路,信息闭塞,比不得在老师门下的时候能知天下事。五国联军围了函谷关,这可不是小事,需要探查清楚才行!好在我那同窗定武,家住此处,正好前往一叙,你拿着我的拜帖,速速前往安排。”
那武士领命离去,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就安排妥当,引着马车来到城北一座府邸前面,就有一名健硕青年走下马车。
早有一名身材高大的士人等候在门前,一见便迎了上去:“一别经年,甚是想念,李君别来无恙!”说着,一把揽住其人。
那青年笑道:“我亦甚是想念,今日终于重逢。”
几句叙旧,定武就领着青年入了门,道:“世道混乱,李君为何西来?可是要往秦国去?”
“不错,我在老师门下学得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听说那秦国自商君变法后,便优待刑名,秦相吕不韦更是千金买马骨,求贤若渴,斯此番就是去投奔。”
“那你可没挑准时候……”定武正说着,却被前方一阵嘈杂声打断。
青年问起缘故。
“是我的几位好友正在探讨联军之势,是否要盛极而衰。”
青年奇道:“此话怎讲?不是说信陵君领军围住了函谷关吗?何以又说盛极而衰?”
“是七日前,此城有狂士言,说联军将盛极而衰,不久便要鸣金收兵,引得一阵哗然,我等欲与他辩论,谁知他却笑而不答,吾等不忿,才会日日探讨。”说着说着,二人来到花园,正见几人口沫横飞。
那定武一笑,扬声道:“诸位且住,我有一位大贤要引荐于诸君,乃是我的同门师兄,名唤李斯……”
那青年李斯一听,正待要说两句,身后却有脚步声传来。
却是两名士人步履急切,人还未到,先就高喊:“联军散了!联军散了!五国之军,已经退兵!”
“什么!?”
听得此言,众人个个大惊失色!
李斯更是愣在原地!
第三章 其名却初啼
“关于那位先生,你还知道些什么?总不至于,你我过去拜访,却什么都不知晓吧?如此,未免太过失礼。”
坐在马车中,李斯颇为无奈的对定武说着。
“这么短的时间,又能探查出个什么?”定武摇了摇头,满脸苦笑,“就是现在这些,都是好不容易才得知的,毕竟他是前几日才来到成皋的。”
叹了口气,李斯又道:“也罢,还是先把你知道的,都说说吧,知道总比不知要强。”
眼下,他与定武正要去拜见那位前几日“口出狂言”的先生。回想刚才在定武家中,得知前线最新消息,说是五国联军骤然退兵,满院子的士人个个惊讶,就连李斯都满心意外。
因为消息来的突然,不仅打乱了众人谈说的兴致,更让他们一个个惊疑不定,难分真假。但众人本就地处秦国与山东诸国的交界之地三川郡,又都是士族,和方方面面皆有关联,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假,也不过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功夫罢了。
翌日,更多的消息自前线传来,证实了先前的传闻后,这成皋城内的士人们坐不住了。一部分人匆忙收拾行囊细软,当天就带着家人仆从离开了城池,尤其是那几位刚刚抵达的韩国官吏,更是连椅子都没捂热,就又慌忙离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却也有一些大族之人,在得知消息后,反而欢喜雀跃,等着秦军归来,再次投效。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定武所在的家族,同样,本就打算去投奔秦相吕不韦的李斯,自然更不会离开。
相应的,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秦国局面、觉得五国联军可以大杀特杀之时,提出反对意见,并且准确预言了结局的那位“狂士”,自然也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那人的消息确实不多,我所知道的更是寥寥无几,只是知道其人为陈氏,几日前才入了城。看他的打扮与言谈,明显是有出身的,而且出手阔绰,三日前豪掷一笔,将城北一座庄园买了下来。”定武搜肠刮肚,将自己所知的消息一一道来。
“姒姓陈氏?那或是陈国后裔。陈姓之人原本就多分散于中原与楚国。是了,田氏代齐后,也有不少迁往齐国的。你说的这位陈先生出现在成皋,所来为何?莫非也想要入关中?”李斯听着这些,思量着,“他能准确预测到五国联军的结果,必是饱学之士,有学问在身,此番出世,必有所求!”
“这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但你说他也想入秦,我看未必,”定武却摇摇头,“他买的那座宅邸原本是韩国宗室的一处别院,相当之大,堪比村落,但那位陈先生孤身来此,却买了这么大一片地方,总不至于是要带着庄园,入关投秦吧?”
“哦?你说庄园?”李斯心头一跳,莫名回想起自己在老师门下求学时的经历,他那师父荀子教学的地方,岂不也似一处村落?只不过村中住着的,都是同门之人罢了。
莫非……
嘎吱……
他正想着,马车忽然停下。
“到了。”定武掀开车帘看了一眼,随后便招呼着李斯下来,紧跟着看向不远处的庭院门户,眉头一皱,“奇怪,这屋舍院落看着很是气派,但过去分明爬满了藤蔓,周围也多野草,几日就清理干净了?那位陈先生请了多少仆从?”
嘀咕着,他与李斯联袂前行,到了门前,却见并无守门仆役,倒是门中有细碎人声传出,二人对视一眼,踌躇着是否要进去,却听门中传出一声招呼。
“定武君,李君,你们也来了。”声音落下,一名身材瘦削、但个头不低的男子大步流星的走了出来。
李斯立刻就认出来,这人昨日也在定武家中,名唤夏菁。
“你们也是来拜访陈先生的吧?也别送帖拜见了,先生初来三川,手下也没有几个仆从。你们快随我进去吧,陈先生这会已经被胜己等人围住,正要讲学呢。”
“胜己他们也到了?”定武颇为诧异,“我还以为他会随着家中一同去往赵国。”
“总要留些人在秦国的。”夏菁轻笑一声。
李斯的心思却在另外一件事上,拱手道:“敢问夏君,那位陈先生要讲学?你可知说的是哪家学派?”
这么一问,定武也留心起来。
当今这世道大国争雄,已不复原本的诸国并立,百家争鸣的势头也有所收束,但各家传承依旧。作为主要显学的儒、墨、道、法等,亦各有其传人活跃。
李斯师从荀子,学儒而同刑名,对学派传承自是看重。就连定武这位记名假听的弟子,听得此问,都不由留心起来。
“目前还不清楚,陈先生并未说明,但看他年纪,应该也有师承。”夏菁说着,目光扫过两人,“你们见多识广,曾千里游学,赶紧过去听听,说不定能听出端倪。”
三人边走边说,很快就到了一片庭院之内,正好见得一群人聚在一起,皆为士人打扮,却有一人坐于中间,不是陈错,又是何人?
“那位就是陈先生?”李斯一见其人,吃了一惊,因为那模样看着最多三十,只是气度不凡,虽衣着简朴,一身玄色,但只是往那一坐,就是鹤立鸡群,想不被人注意都难。
“就是他,过去听听在谈什么。”定武点点头,与李斯走过去,侧耳倾听。
“……诸君,我并非是以什么术法推算,而是在得了诸多消息后,从兴衰转变的角度推演局面,这才得了结果。”
陈错明显在回答为何能准确预言五军进退之事,听着众人连连提问,却是半点不乱,且耐心十足。
“凡事发展皆有脉络,这五军之事处处皆有传闻,虽然真真假假,但这成皋位于三川,秦与联军皆曾路过,留下诸多痕迹,因此能得不小端倪。再加上,这事发展甚急,领军的将领又都不是无名之辈,综而言之,就见分明。”
他说着说着,不动声色的朝不远处看去。
。
。
“兴衰之则?”
在陈错的视线尽头,中年文士立于丘陵之顶,遥遥观望,满脸困惑。
边上,少年追问:“师尊,你见多识广,可知此名?”
“不曾听闻。”中年文士摇了摇头,“且听他说,看看是否是个假名欺世之人,为师再决定是否拜访。”
。
。
“先生,这兴衰之法真这般厉害?”
“也不能说厉害,”陈错微微一笑,收回目光,“但只要掌握诀窍,这天下之事便都可解释。”
此言一出,众人大哗。
毕竟,这口气着实有些太大了。
连李斯都不由皱眉,连他那位学究天人的老师都不曾有这般论断,眼前这人年纪不大,口气却着实不小,不由让他生出一个念头,面前这人怕不是凑巧蒙对了局面,眼下在借题发挥,用以扬名养望吧?
一念至此,他瞅着陈错说话的间隙,出言道:“先生口中的兴衰之学这般精妙,为何名不传世间?莫非是被各家学说所掩盖?”
陈错闻言看了过去,笑道:“不传世间那是正常,因着此法是我最近这些年才整理完成,过去不曾流传。”
此言一出,众人更是惊疑!
第四章 借言扬学,千年脉络徐徐道
“自行整理出来的?”
李斯眉头一皱,看着陈错那张年轻面孔,本想出言反驳。以他的见识,决计不会认为,一个这般年纪的人,能无师自通的开创出崭新学派!
便是自家老师,能推陈出新,自演学说,那也是靠着儒家前人的传承、积累。这做学问,哪里是往山中一钻,闭门造车个十几年就能成就的?
不过,李斯这嘴里的话尚未说出,就被陈错深深一看,不知怎的,却是心头一颤,那反驳的话竟是不敢轻易出口!
待他回过神来,才暗自心惊,盖因他隐约之间,竟从对方的身上感受到一股如同自家老师一般的气势!但其师荀子乃是当世大贤,名传四海、气养东方,那是何等威望?一身气势,不仅是学识的沉淀,更是几十年来,为上者尊,为低者仰,才能塑造。眼前这人,年不过三十,哪里来的这等气度?
一念至此,李斯踌躇了一下,定住念头,心里灵光一闪,说道:“先生这话,却又与自家的兴衰之说有些出入了。按你的说法,只要收拢消息,从中寻得脉络,就能见兴衰,可见一家学说之兴盛,其实也要靠之前的积累,若只是一人,如何能在短短时间内,寻得兴盛之机?”
“君子可谓见识不凡,一句话就说到了关键。”陈错哈哈一笑,似乎没有听出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