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殷眸中,带着绵绵情义,又有几分心疼,不自禁的伏下身体,紧紧搂着萧业脖子,拿脸颊轻轻磨蹭。
萧业迷迷糊糊,真的睡着了。
一直到天黑,才被唤醒,擦洗干净,换了身新衣,由殷殷搀着出去,而大堂里,已经摆满了美食。
一边吃着,萧业一边询问诸女的修为,巧娘已是先天大圆满,才气更是高达六品,不愧是凤格,修行神速。
张玉是二劫巅峰,随时都能渡第三劫。
杜氏则因生过孩子,伤了元气,年龄也大了,只勉强渡过第一劫,可这不是问题,一人得道,还鸡犬升天,将来萧业的修为高了,完全可以寻来天材地宝辅助杜氏修炼。
“阿兄,你要不要回族里看看?”
一顿温馨的晚餐不觉中结束,巧娘不经意问道。
“这……”
萧业略一迟疑,摇了摇头:“还是暂时不去了,虽然我和太后请了病假,但是少些人知道为好,这段时间,我要全力冲刺,临行前再回族里看看。”
随即又向张玉道:“娘子要尽快晋入先天,到时候我送份大礼给你。”
“嗯!”
张玉期待的点头。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萧业心无杂念,闭门苦修,在鼍龙肉、丹药与灵石的推动下,每日都在增长。
他已经开始以灵石修炼了。
灵石是一种特殊的灵体,聚天地灵气而来,性质非常暴烈,最开始萧业吸收过灵石,都要以才气震荡好一阵子,才能把杂质析除干净。
后面慢慢掌握了诀窍,与丹药相比,灵石不含丹毒,仅仅是火躁,他改为每日清晨站桩之时吸收灵石,同时以内外八字交替去火,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修炼无岁月,萧业正全力冲刺之时,冥府!
文昌帝君在人间的道场是文英殿,在冥府则是文英宫,方圆数万里,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中央主殿文英殿,进深九重,威严而又神秘。
诸葛亮、张良等大能肃立于阶下两侧,今日得文昌帝君传讯,有要事于文昌殿宣布。
殿内近百尊身形默默静立,都是历朝历代的大儒与文臣名相。
有辅佐刘邦的陆贾。
有公羊儒学的代表人物胡毋生。
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有司马迁。
有《礼记》作者戴胜。
有著《法言》、《太玄》的扬雄。
有著《白虎通义》的班固。
有刘备的老师郑玄。
有《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
林林总总,每一个单独拎出去,都是一时俊杰,哪怕被文昌帝君倚为左膀右臂的张良,在这些大贤面前,都不敢放肆。
“当!”
突然一声钟磬鸣响,后殿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文昌帝君身着帝王冠冕,阔步而来,但让众人吃惊的是,在文昌帝君身后,还有孔子、孟子、颜回、曾子四圣。
顿时,众贤再也按耐不住惊色,纷纷议论起来。
要知道,儒家诸圣的文气都是地级九品,平时参悟天级之秘,以期脱离冥府,飞升成仙,轻易不会出现,而今日诸圣齐至,显然是有大事发生。
“肃静!”
诸葛亮厉喝了一声。
文昌帝君端坐于御座,孔子、孟子、颜回与曾子四圣,也分坐于文昌帝君两侧。
“我等参见帝君,诸圣!”
众贤这才躬身施礼。
“众卿免礼!”
文昌帝君略一抬手,沉声道:“阳间大劫,已不足二十载,儒家得道以民,民不存,儒家何哉?朕受万民香火,生死存亡之际,岂能袖手?
惜乎我等身处冥府,无法直接干涉现世,故诸圣与朕议定,立儒家修行体系,于人间传播,使天下芸芸士子,为众生尽一份力。”
“轰!”
诸贤中炸开了锅!
第三二四章 儒家修行体系
儒家早有设立修行层次的想法,让人间的儒家门人获得超凡之力,与释道分庭抗礼,但是释道屡屡干扰破坏,多次不了了之,如今儒家终于要有自己的体系了,很多人的目中热泪盈眶!
毕竟世间之争,不完全是利益之争,还有道统的争夺!
儒家设修行体系,争的就是道统,光读书,读不出体系,一名名人士子,生前再是博学多才,也只是散兵游勇,成不了气候,但有了体系,则不同。
世人常把儒释道三教并立,实则儒家名不符实,只有章,没有体系,也没有道统,体系是道统的细化,也是道统的保证。
“合该我儒家大兴啊!”
“为道统,吾再死一次,亦不敢辞!”
刘宋大儒范晔更是捶胸顿足,伏地痛哭!
一时之间,众贤受其感染,殿内满是哽咽。
“唉”
诸葛亮与张良均是以袖遮面,暗暗叹了口气。
说实话,儒家能立体系,建道统,还是托了大劫的福,佛道两门对渡劫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百万年前,初代人皇盖压天下,也只能封印劫数,不能彻底消弥,今人皇转世回归,就算拥有前世的威能又能怎样?
凭什么前世做不到,今世就能做到?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劫数来的越迟,爆发的威力就越大。
这让儒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因佛道两门不敢保证仅凭自己的力量安然渡劫,此时儒家参与进来,就有了名份大义,如果再敢刁难,就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怕是天道都不容。
“帝君,体系如何立?”
董仲舒问道。
昌帝君道:“儒门修炼,有七个层次,知,止,静,定,安,虑,得,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知安方能思虑,然后有得。
简而言之,知乃反照自性,此阶段,须大量读圣贤书,相当于人间童生,凡有童生功名者,反照之法另授。
止以知为本,剔除杂念,反照内心,连绵去止,此为秀才,亦另授法。
静者,水停以鉴,火静而朗,其静也,日减其所有,而损其所成,能静,即为举人,授入定之法。
此定,与佛门入定异曲同工,诸行和合,以心合法,离邪乱,去内心妄念。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此言已窥得天心之秘,致中和,天地可归位。
定境对应贡士,有三层定法,视功名而授,三甲传第一层,二甲传第二层,一甲传第三层,虽层次有别,实殊途同归,皆可入安途。
安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人,人无其人,不求而心自安。
易有云:艮其背不见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视而不见,听如不闻,曰安!
此境极难,得安者,可冠号为儒。
得安而后虑,虑者,谋思也,静之极而后动,一阳复生,旨为变,此境无法过多解释,懂了就是懂了,我等诸人中,唯诸圣得悟,故得虑者,可称圣。
至于最后一境得,何为得,如何得,得为何物,说来惭愧,尚未有人明悟,若有悟者,即可称觉,位于圣人之上!”
殿内一片静默,昌帝君公布的修行体系,深合儒家风格,在场诸贤皆饱读诗书,理解起来不难。
不片刻,郑玄问道:“体系既已明了,儒门中人如何得神通?”
孟子道:“神通由心生,由气而生,由儒家六艺中来,凡有功名者,可往英殿参拜帝君,授法静修,七个层次,渐次而进,凡宵小、邪祟,皆可镇杀!”
郑玄又问道:“可得长生否?”
郑玄所问的长生,并不是真的长生,而是如修士那样寿元大增,其实儒家最大的问题是修心不炼体,哪怕修出神通,身体也依然脆弱,充其量只能达到人间武夫的层次。
孟子摇了摇头:“不可!”
“可与释道斗法否?”
郑玄继续问。
孟子道:“除真正不沾因果之辈,皆可斗之!”
“善!”
殿内儒家诸贤都听明白了,皆道了声善。
从表面上看,儒家修士不能长生,令人遗憾,但大劫还有十八年,连阳神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在劫数中活下来,何况诸多只有几百年寿数的中小修士?
故而在劫数面前,寿元没有意义。
如把天道视为君王,儒释道、诸子百家及魔道姹女各流派都是武大臣,劫数过后,必论功行赏,儒家相对于释道两门,人口基数大,占据朝堂,拥有大义名份,挺身而出,义不容辞,也必然牺牲最大。
而功劳与牺牲对应,儒家付出了重大牺牲,必然获取泼天奇功,或许天道都会有所改变,冥府中的儒家诸贤,也可能获得飞升成仙的机缘。
当然,前提是挺过劫数,挺不过去,大家一起玩完,无所谓功劳。
“明日正式通告天下!”
君帝君挥了挥手。
“臣等告退!”
诸贤带着振奋之色,施礼离去。
法贤祠!
“禀商君”
李斯难掩慌乱,把英殿之事如实汇报。
“什么?”
法家诸贤炸开了锅。
法家虽脱胎于儒家,但在治国理念及入世态度方面,两者越走越远,终至分道扬镳,所谓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儒法之间的互相敌视,要远远大于外部的佛道二门。
人间大儒,最为痛恨的,便是法家,法家也是如此,恨不能分分钟取儒家而代之。
儒家即将公然在人间传法,倘若人士子获得了神通,首先要打压的,不是佛道二门,而是作为异端的法家,法家哪里能坐的住?
“唉,想我法家,也曾辉煌过,却沦落至此,拿什么去和儒家斗啊!”
李俚痛心疾首。
申不害哼道:“好一个儒家,满嘴仁义道德,天下苍生,却是以人间万千士子的性命去成全他们得道飞升,若论起虚伪,世间无出儒家其右,可惜世人深受毒害,呜呼,嗟吁!”
“该死,都怨那竖子,若非他处处与法家做对,我等安能如此?”
“此子合该寸磔脔割,挫骨扬灰!”
殿内一片混乱,渐渐地,法家诸贤又把恨意转到了萧业头上。
“诸位!”
吴起厉喝!
祠内安静下来。
卫鞅这才道:“抱怨于事无补,那竖子不死,我等暂时也奈何不得他,当务之急,还是要拿出个对策,诸位都说说看。”
“我我”
韩非举手。
“这”
诸贤眉头微皱,听韩非发言,不吝于一场对精神和耐心的摧残,但韩非确实有才学,每有提议,都能中的。
李斯道:“韩非,你写下来!”
有僮仆奉上纸笔。
韩非也知自己的长处在手不在口,坐下书写。
不片刻,把一篇写满漂亮小篆的章呈给卫鞅。
主旨有两条。
其一,再穷再苦,也要挤出些法力分润给下界的法家门徒,使之至少能自保,不至于断掉法家的香火传承。
其二,儒门大兴,必清流势大,对太后不利,可择机向太后表达法家愿助其称帝的意思,换取太后废除有关法家的法禁。
“好,诸位都看看!”
卫鞅连连点头,将章传示下去。
诸贤纷纷认可。
李斯拱手道:“此事便由我去办,请商君与诸位静候佳音!”
随即匆匆而去。
第三二五章 有爹可拼了
因儒门放开修行之法,全天下的人士子欢欣鼓舞,一些老儒,因积淀深厚,精进神速。
儒家神通源于儒家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有六乐,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与大武。
射有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有九数,方田、差分、少广、商功、均输、赢不足、重差、夕桀、勾股。
张柬之得昌帝君赐下了知,止,静,及定境第二层之法,短短数日之内,已达到静的层次,神通方面,也掌握了吉凶二礼,鸣和鸾、象形。
又因他长年在基层,对术数的运用远超寻常大儒,领悟了方田与差分之术。
所谓方田,即以边线长短求田地面积,运用在神通上,心念一动,一块地有多大,了然于胸,不要以为这是个鸡肋,从来没有鸡肋的神通,只有鸡肋的人,结合九数第二层次的差分,可以人为的在限定的地块上,制造出结界、迷宫,起困敌惑敌之效。
象形则是写什么是什么,必须写甲骨,暂时张柬之只是徒具其形,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