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唐仙-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家这四叔也不简单啊!

    萧业想通之后,不禁暗哂。

    史书上曾记载,武后称帝之后,把李隆基的亲娘召入宫杀了,李旦浑当没事人,问都不敢问,再往后李旦当皇帝,重用太平公主以压制李隆基,只是李隆基技高一筹,及时发动政变,剪除太平公主及党羽,才迫使李旦不得不退位当了太上皇。

    “谢太后与陛下!”

    众人称谢起身。

    帘后道:“朝廷开科取士,是为国擢选良才,朕今见天下英才济济一堂,甚是欣慰,望尔等实心答题,朕自会择贤使用!”

    “谢太后!”

    众人再次称谢。

    太后与皇帝相继起身。

    “臣等恭送太后与陛下!”

    众人又一次施礼。

    事实上太后和皇帝过来只是露个面,表达下关注的意思,不可能如电视上那样枯坐一整天,看着下面的学子考试。

    不说一群毛头小子有没有这样的份量,就以帝王日常来说,现代的国家领导人尚日理万机,每天的日程排的满满,而古代既没有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又没有智囊团帮着出主意,万事决于皇帝一人。

    史传秦始皇每日批阅三十万字,朱元璋平均每日批阅两百多份奏折,而雍正在位期间,批阅奏折二十五万份,哪里有时间闲置?

    当然,昏君不在此列。

    其实很多昏君刚登基时是雄心勃勃的,可是皇帝就不是正常人能当的,坚持不了多久就自暴自弃了。

    萧业看向试题。

    殿试只考一道策论,从清晨到傍晚,时间上非常充裕,可这一看,萧业顿时额头渗出了冷汗。

 第一六零章 窃龙气

    这道题目是,鼎革天命,不可违也,何独曹魏禅代是为天命所归,而司马代魏徒负篡名?

    与现代人对曹操的主流看法多为负面不同,唐人对曹操基本上持正面评价,其中有两个关键原因。

    首先,大唐是北方大一统王朝。

    其次,隋唐的江山都是禅让得来,隋受禅于北周,唐受禅于隋,与始自于曹魏的禅代制度一脉相承,因此把曹魏代汉视为天命所归。

    包括北宋,江山也是受禅得来,官方对曹操依然持肯定态度。

    事实上武后之所以能以周代唐,与始自于曹魏的禅代传统不无联系。

    而自南宋起,因偏安一隅,蜀汉才渐渐地被视为正统,纵观上下五千年,以征诛得天下者,唯有汉明两朝,其余自曹魏到北宋的近千年间,禅代才是政权更迭的主流。

    明朝则是因太祖出于淮右布衣,凭武力定天下,故推崇征诛,驾乎唐宋,开创诸君之上,三国演义正是出于这样的大背景才尊刘贬曹,又随着此书在民间流传,曹操才正式被冠以权奸之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萧业在这年代写三国演义,绝对是被批判对象,因为政治不正确,贬曹便是贬禅代,继而否认大唐的统胤合法性。

    而武后出这种题目,已经赤果果的表现出了代禅的心思。

    要解这道题,从传统来说,汉末经黄巾之乱,群雄割据,汉祚已尽,曹操则因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有功于社稷,故而被视为天命所归。

    反之,司马氏代魏,并不是曹魏气数已尽,纯粹是欺负曹家孤儿寡母得的天下,因此徒负篡名。

    可是破题不能这样破,墨家有言:君尚贤,这一点也被儒家承认,并且作为禅代制的基础,话说李唐太宗高宗两代皇帝,足够贤明,武后欲夺李唐天下,就不能以君尚贤这个理由,关键是天命。

    那么,要怎样论述天命鼎移呢?

    萧业并不急于落笔,而是向左右看去。

    果然,目力所及之处,尚无人动笔,甚至有人手腕颤抖的厉害,又有个别人,隐有压抑至极的愤怒闪现。

    殿试没有主考官,设八名读卷官,除主考会试的四名侍郎级官员,又增加了四个侍郎,八人看着殿中发愣的贡士,面色也很沉重,考题出的如此明显,太后的野心已经遮掩不住了。

    每个人都难以道明心里的滋味,有挣扎,有犹豫,有冲动,但是想想族中的父母妻儿,又化作一声叹息。

    萧业也暗暗摇头,这些人如果按心中所想去落笔的话,就算不被杀,也不会受重用,外放到边远小县当个县令,指不定没几年就死在了任上。

    随即萧业继续思考。

    沙门在背后推动根本不能提,外道干涉皇权历来为士大夫所忌,可以做,但是不能明说,说出来除非能驱逐朝中的沙门势力,否则当头一刀逃不掉。

    原因很简单,你提出了问题却解决不了,就只有解决你这个提出问题的人。

    沉吟许久,萧业决定以人心破题。

    天人交感,但天意不直接显于现世,而是由人心承接天命!

    “臣闻尧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族人用心,其为人简朴,以糠藜为食,故得人民爱戴,臣又闻舜“

    萧业以尧舜禹为引,指出得民心者,上应天心,并以王莽为反例,论证不得人心,故而汉室中兴,曹魏平定北方,收流民以屯田,故有祖孙三代之治,而司马氏以诈术得天下,故上天以八王之乱,诸胡肆虐为惩,再以东晋享百年国祚,宋齐梁陈各仅数十年,论述人心与天命的关系。

    当然,此处的人心不包括平民百姓,事实上古代所谓的民,指的是士及中小地主这一阶层,百姓又称黔首,是放牧的对象,不属于民的范畴。

    萧业这样写,从表面上看,与武周鼎革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老调重弹,劝君主多行善政,但若细看,又不全是这个味道,偏偏处处不点明,全模棱两可,说是也好,说非也罢,阅读方的立场不同,可以读出不同的结论。

    明清殿试有个不成的潜规则,话不可道尽,只说一两分,锋芒毕露并非幸事,所以现代人看古代状元的答卷,乍看并不出彩,只是中规中矩,极尽中庸之道。

    哪怕以萧业的八品才气,写这种车轱辘话章,都吃力之极,足足用了一个多时辰,才算是写完,又修改一遍,将章修饰一番,确认无误,腾抄上正卷,此时已是正午。

    萧业举手示意。

    “哦?此子又是第一?”

    陆元方现出惊讶之色,亲自下堂收取了萧业的试卷。

    “哼!”

    李昭德哼了声。

    他对萧业的印象可谓差到极点。

    “昭德兄,请!”

    陆元方略一迟疑,把试卷呈给了李昭德。

    殿试不设主考官,只有八名阅卷官,每一名阅卷官阅卷,通过画圈,不通过画叉,一百零五份试卷,取画圈最多的十份呈给太后御览,由太后圈定三甲,及二榜榜首传胪,因此八名阅卷官的排名不分先后。

    陆元方收的卷,却让李昭德先看,纯粹是让他出丑。

    “哼!”

    李昭德又哼一声,接过试卷,看了起来。

    本来他是打定主意给萧业画叉的,可是看着看着,神色凝重起来,握着笔的手,久久画不下去。

    “昭德兄?”

    陆元方惊讶的问道。

    李昭德虽然是杠精,但杠精的原则性非常强,哪怕他一心想贬萧业,这篇章,却是无论如何都贬不下去,于是道:“此雕琢过度,真义老,遮遮掩掩,语焉不详,但是看在他尚有那么一两分新意的份上,法度勉强正大,本官算他过了便是!”

    说着,画了个圈。

    陆元方对李昭德的心思不可谓不了解,连李昭德都捏了鼻子画了圈,说明章确实精妙,让李昭德贬无可贬,当即将试卷拿来,细细看了过来。

    “妙,妙!”

    陆元方轻声称赞,也画了个圈。

    阅卷官与考生之间隔着道帘子,外面看不到里面,萧业交了卷,又不能走,索性闭目凝神,这一定下心来,龙气又蠢蠢而动,并且能感觉到,盘旋在洛阳上空的浩大龙气,竟隐隐在向自己求救!

    虽然他知道,如果主动去接触龙气,会很危险,可这是来自于血脉的感应,他没法不理会。

    萧业小心翼翼的以自己的一点龙种与之接触,却是让他惊骇的是,龙气立往自己的龙种中汇聚,这是作死啊!

    可是没有外力打断,萧业已经停不下来了,就感觉,自己的龙种在逐渐壮大,原本是呈幼蛟形态,吸收了龙气之后,幼蛟渐渐成形,头顶的两颗苞芽,开始生长,腹下的四肢,也开始伸长,五指呈现出初步的形态。

    突然萧业有所明悟。

    龙气与天道一样,没有显性意识,却有泛意识,李显李旦相继被贬,龙气感觉到或有移鼎之厄,而自己是高宗长孙,正宗龙种,又是修士,精纯无比,因此选择了自己。

 第一六一章 龙气有缺

    东宫!

    自被立为皇帝以来,李旦就被幽禁在东宫中,本来缩着尾巴过日子,武后顾念着母子之情,还算平安,可今日从洛城殿回返之后,李旦莫名其妙的心头烦躁,负手在殿内走来走去。

    “陛下,怎么了?”

    刘皇后不禁问道。

    刘皇后是李旦的结发妻子,彭城人,陕州知府刘延景之女,本是作为良家女选秀入宫,因怀了孕,被李旦正娶。

    “朕也说不清楚,好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李旦摇了摇头。

    刘皇后不解道:“不应该啊,自陛下御极以来,事母至孝,而您与庐陵王是太后在世仅有两子,现庐陵王被废,太后总不会把陛下也给废了吧?那太后还能立谁?不立亲子难道立侄子?妾以为,天下间任何一个母亲都不可能弃亲子而不顾把家业交给外人。”

    “这”

    李旦凝眉苦思,刘皇后的劝说,其实很有道理,但他心里总是不安,就好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被人拿走了,又道不出所以然。

    “罢了,罢了,还是小心些罢!”

    好一会儿,李旦挥了挥手。

    武成殿是天子听政,并召见群臣之处,自洛城殿回返,太后去往武成殿,处理政务。

    案头,折奏堆积如山,上官婉儿在御座旁有一个专用小几,帮着太后处理奏章。

    殿内只有翻阅奏折的哗啦声与炭盆偶尔爆发出噼啪声。

    却是突然之间,太后猛一心悸,伸手捂住了心口。

    “太后?”

    婉儿连忙站起来。

    太后怔怔看着上方的雕梁,许久才道:“朕有种不好的感应,来人,去把玄贞法师请来!”

    “阿弥陀佛,太后不必着人传召,贫僧已经来了!”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僧出现在殿外,合什为礼。

    “法师请进!”

    太后高踞龙椅,也不起身,只是唤道。

    上官婉儿眸中隐现不快之色,据说当初太后在感业寺出家,就是沙门从中出力,安排太后与刚刚登基不久的高宗皇帝会面,自此一发冲天。

    但是太后与沙门的关系也很复杂,沙门助太后成事,又对太后隐有监视防备之意。

    玄贞阔步入殿,施礼道:“贫僧见过太后!”

    太后点头道:“法师可是感应到了什么?”

    玄贞道:“龙气莫名躁动,贫僧不敢怠慢,特来探望太后!”

    “哦?龙气为何会躁动?难道有人心怀不轨?”

    太后不置可否的哦了声。

    玄贞沉默半晌,才道:“天地初开,世间本无龙气,据佛门典籍记载,当时仙凡混居,大地上,仙人居洞天福地,奴役万民,龙凤麒麟等神兽,各踞一方,形如诸候,另有九婴、穷奇等妖兽祸害苍生,后天降人皇,抽取神龙精气,再以万民信念凝聚成龙气,诛妖兽、伏神兽,逐仙人于九天之上,无往而不利,终建立人间仙朝“

    听着玄贞侃侃道来,太后与上官婉儿均是大感兴趣,无不凝神静听,毕竟这都是上古秘闻,实际上一个王朝,多多少少能接触到世界的另一面,只是知之不详罢了。

    太后不由问道:“法师所言与龙气躁动有何关系?”

    玄贞道:“想必太后已然了解,实因人道兴起,民心所聚,故有龙气,随人口增长,国力渐强,龙气也逾发浑厚,但万事万物皆有限度,以咱们这个世界而言,人口上限似是三十亿,再就中土而言,人口于汉末达到三亿,就无法逾越,仿佛天道给一国的人口设了上限,每当触及三亿,便有灾劫降临。

    如今大唐仅两亿人口,距三亿上限或还要数十年,太后不用过于担心,贫僧想说的是,如一朝天命未尽,龙气轻易不会鼎移,今龙气躁动,应是感应到了有易鼎之厄。”

    太后眸光一阵闪烁,龙气躁动,对她来说,既有利,也有不利。

    首先天命鼎革,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