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掌上齐眉-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雍、梁二州皆与北狄交界,这些年边境之地战乱不断,若是真生兵祸,北狄必定会趁机南下,若不能及时阻止怕是会再现临川之祸。”
  北狄可不是南越。
  南越大军本不强悍,这些年也几乎都是被大晋压着打,这一次之所以会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也不过与内贼联手才能乱了临川,害死萧家众人险些破了临州城。
  可北狄不同,北狄人身强体壮,战力凶悍,又有无数铁骑让人闻风丧胆。
  这些年镇守边境本就艰难,若是雍、梁二州出事,北狄破关趁机南下,那到时候再想将他们赶出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北边战火一起,南越必定会趁火打劫。
  庆帝又怎会不知道其中利害。
  有人见汪光中他们说的严重,忍不住皱眉道:“汪大人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了,咱们大晋在边境的大军是闹着玩的吗,况且这兵祸之说只不过是太史令一人之言,岂能全信?”
  “那如果真的出了事呢?”
  汪光中冷眼看着说话那人,毫不客气,“要是真等到西北大乱,北狄率军南下之时,于大人是准备拿着自己的命去填西北战事,还是打算亲自去打北狄,护着西北安宁?!”
  那于大人脸色瞬间青了:“那要是没事呢,汪大人可知道调动大军是何等大事,岂能单凭天象之说就随意而行?”
  “我何时说过要调动大军,不过是想要奏请陛下提前想好应对之策。”
  汪光中冷哼了一声,
  “西北本就大旱多时,与当初的临川一样,临川就是因为水患之后赈灾不及才生了乱军,后被南越趁虚而入险些酿成大祸,如今西北的情况,比之当初的南越更甚。”
  “先是大旱之后粮价疯涨,如今又遭地龙翻身之祸。”
  “你就敢保证无粮可食,饿殍遍野的时候,雍、梁两州不会生了乱子?若真等到灾情无可缓解,西北大乱殃及京城之时,于大人你来担这个责任吗?”
  汪光中身为九卿之一,哪怕刚上任不久也不惧朝中任何人。
  况且这个于文江也是之前包庇囤粮,遮掩西北灾情的人之一。
  汪光中冷笑了声,“不过也是,于大人府中放着那么多粮食,要是陛下下令朝中赈灾,西北灾情缓解,你手中那批粮食又怎么还能卖的上高价?”
  “你!!”
  那于大人气得脑中充血,扭头撞上庆帝陡然阴冷下来的目光时,血气瞬间凝结。
  他心神一慌,瞬间砰的一声跪在地上急声道:“陛下,臣没有私心,臣只是觉得汪卫尉危言耸听,绝无他意……”
  汪光中嗤笑:“我看你就差把私心写在脑门子上了!”
  “够了!”
  庆帝听着两人直接吵起来,眉心都起了褶子,沉声道,“西北的事情朕自有主张,吵吵嚷嚷的成什么样子。”
  汪光中安静闭嘴。
  于文江却是从头冷到了脚。
  庆帝教训了几人一通,就直接让人散了朝,哪怕没有当众说什么,可于文江却知道事情麻烦了。
  等从御正殿里出来,他找到跟薄膺正在说话的汪光中就想问他到底想干什么,却不想就在这时,本跟着庆帝离开的冯唤却又折返了回来。
  “相爷,陛下召您御书房觐见。”
  薄膺皱眉:“就我一人?”
  “还有汪大人和梁大人,”
  冯唤说完之后,低声道,“赵尚书和康王已经过去了,您三位也赶紧去吧,陛下正气着呢。”
  薄膺点点头:“好。”
  豫国公和于文江看到薄膺他们快步朝着御书房去时,都是心中一咯噔,两人都想快点离宫,去处置外头的事情,谁想冯唤却是又开口叫住了他们。
  “国公爷,于大人,陛下有旨,让您二位去御书房外候着。”
  于文江脸色瞬间惨白,而豫国公也是手心微紧:“不知陛下找我何事?”
  冯唤笑了笑:“这个老奴就不清楚了,陛下只吩咐让您二位在外候着,想必是待会儿还要召见。”他随口解释了一句,就说道,“老奴还得回去伺候陛下,您二位别忘记了。”
  “多谢冯公公。”
  豫国公神情温和的道了声谢,而众人瞧不见的地方,手心却握的极紧。
  “国公爷,陛下他……”于文江心中慌乱。
  豫国公沉声打断了他的话:“先过去。”
  于文江这才想起周围还有其他朝臣,连忙闭紧了嘴跟在豫国公身后。
  等他们走后,才有人低声说道:
  “出什么事了,陛下怎么会分开召见他们……”
  这朝中谁人不知陛下对豫国公的倚重,往日里朝中但凡有什么事情,大多都会召豫国公和薄相一起商议。
  可是今日却只叫了薄膺几人入内,反倒是让豫国公跟于文江在外头候着。
  豫国公这是,失宠了?


第128章 钱袋子空了
  “你还不知道呢?”
  人群里有人压低了声音,“这次西北灾情严重,早前消息就该传回京城了,可却被有心人为着囤粮谋利,与人沆瀣一气上下隐瞒。”
  “豫国公的侄子也掺合到了里面,还为了跟人抢夺粮食火烧了码头,被人抓了个正着。”
  “前天夜里豫国公就来宫中跪了一夜,到昨儿个下午才刚出宫,谁知道又赶上了这事……”
  大旱也就算了,如今又逢地动,雍州、梁州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这西北要是真出了事情,那些个隐瞒灾情借机囤粮谋利的人势必遭殃,豫国公那侄子就得首当其冲,
  “豫国公啊,是被他那侄子给连累了。”
  人群里小声议论着,建安侯听着那些人说的话却是冷哼了一声。
  “怎么了?”
  何锳走在建安侯身旁,听到动静扭头看他。
  建安侯面无表情:“我笑这些人蠢。”
  “豫国公是什么人,他这些年能讨得圣上欢心独得恩宠,这朝中还有比他更精明的?要不是他默许,他那侄子哪来那么大的胆子能凑得出银子囤粮,还敢火烧码头?”
  “你是说豫国公早就知情?”何锳皱眉。
  建安侯冷笑:“那不然呢?您老该不会真的相信,他被方隆糊弄了。”
  他背对着人群时,说话也没什么遮掩,丝毫没去理会那些听到他话之后脸色各异的人,
  “方隆不过就是个有点小心思的二世祖,顶多因为利益掺合两脚,可要是没有豫国公的准允,他哪来那么大的胆子借着豫国公府的名声去跟宋家打擂台,还能调动官府帮着他扣押宋家商船,火烧码头?”
  “他不过就是豫国公府推在外头的马前卒。”
  “您且瞧着,这事儿还有得闹呢,指不准到了真要问罪的时候,咱们这位国公爷还得来场大义灭亲的戏份,舍了他那侄子来挡了欺君之罪,回头再无比委屈的叫着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建安侯说着时就冷哼了一声,
  “豫国公要是无辜,我脑袋拧下来给人当凳子坐!”
  那就是个厚颜无耻,比谁都精明的老狐狸,他就不信这次的事情他不知情。
  何锳见建安侯说完之后就冷笑着离开,他不由紧紧皱眉,望着豫国公他们离开的方向时,一双虎目之中也是忍不住生出厌恶之色。
  朝权争斗,利益纷争。
  小打小闹的事情他都能容忍,可要是真踩着西北灾祸、百姓尸骨来敛财。
  那豫国公简直就是该死!
  ……
  薄膺几人到了御书房外时,还没进去就听到里面传出的喝骂声:“偌大的户部,居然拿不出赈灾的银子,朕要你这个户部尚书干什么吃的?!”
  三人脚下一停,彼此对视了一眼后,这才走了进去。
  “陛下。”
  庆帝胸口起伏,正气得不行。
  户部尚书赵桐跪在地上,脑袋上有被砸出来的青包,身旁还有散落一地的折子。
  康王眼观鼻鼻观心的站在一旁,而端王府世子齐盛居然也在。
  薄膺蹲身将被扔到门口的折子捡了起来,低头就看到上面的奏报。
  他只扫了一眼便拿着折子上前,然后说道:“陛下怎么动了这么大的怒气,有什么话好好说就是,别伤了龙体。”
  “朕倒是想要好好说,可这些个废物尽是不中用的东西。”
  庆帝沉着脸,“你且看看那折子上写的,西北大旱,民乱四起,朕想赈灾,可他居然告诉朕户部没有银子,我大晋什么时候穷到了这般地步,竟是连赈灾的几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
  户部尚书赵桐听着帝王训斥,只觉得心里一阵泛苦:
  “陛下,不是微臣无能,而是临川水灾之时,朝中才刚调派了钱粮送往临川赈灾,后来陛下恩赦,又对临川阵亡将士发放双倍抚恤,筹建忠烈堂。”
  那抚恤银子看着不多,寻常士兵三十两,百夫长、千夫长最多的也就百余两,可耐不住人多,光是战死在临川城内的就有近两万人。
  庆帝为着安抚军中,大手一挥发放抚恤,还直接翻了个倍,丝毫未曾过问户部到底拿不拿得出这么多银子来。
  别说是赈灾的银子,就连那些将士的抚恤银子到现在都还没发完。
  他又哪能变得出来银子送去西北?
  赵桐只觉得庆帝任性的很,将他们户部当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袋子。
  他跪在地上委屈极了,
  “户部库中早就已经空了,今年赋税要到秋末才能收缴,微臣就是扒了这身皮也变不出银子来。”
  想起庆帝骂他废物,他红着眼破罐子破摔,
  “陛下若要问罪,微臣也无话可说,不如索性砍了微臣脑袋吧!”
  这户部他管不下去了!
  庆帝看着他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怒气一遏,总觉得他再说一句,他这户部尚书就能直接撞了柱子以表清白,半晌才气急:“户部没银子怎么不见提起?”
  早知道没钱,他发哪门子的抚恤?
  赵桐委屈极了:“陛下要臣怎么提,那抚恤是您答应的。”
  “圣旨已下,君无戏言,总不能人家奉旨来领银子了,臣却跟人说没钱?那要将陛下的脸面放在哪里?”
  庆帝:“……”
  “放肆!!”
  眼见着庆帝被赵桐怼得下不来台,眼里怒气隐现,搞不好真能砍了赵桐的脑袋。
  薄膺开口说道:“陛下,赵尚书也是一时着急才会失言,并无犯上之意。”
  他又看向赵桐,
  “赵尚书,陛下既然让你管了户部,便是对你委以重任,切不可因一时之气说些不该说的话。”
  赵桐刚才也是一时气急,此时冷静下来看着庆帝动怒也不敢再硬扛着来,只委屈巴巴的抹了把眼泪低声道:“是臣有错,求陛下恕罪。”
  庆帝冷哼了一声,倒也没真责罚他。
  薄膺翻看了下手里的折子,在旁说道:“西北灾情之前一直被有心人瞒着,陛下怎么这么快得了消息?”
  “是盛儿送来的。”庆帝说了声。
  齐盛见几人目光都落在他身上,连忙说道:
  “我父王喜欢搜集各种古谱,前些时候听闻梁州徐家无意间得到了前朝羽衣凰舞曲的谱子,我就想着父王快过寿辰了,去寻来当了寿礼,所以亲自走了一趟梁州,谁知道却在路上碰到了几个逃难的灾民。”
  “我是从他们口中知晓雍、梁两州大旱的消息,又听闻当地粮价疯涨,已有之前数十倍之多。”
  “我隐隐察觉到不对,带了几个灾民快马加鞭赶回京城,想要跟皇叔禀告此事,没想到回程途中遇到了皇叔派往北地的按察使,就直接将人交给了他们。”


第129章 老谋深算
  齐盛表现的格外无辜,也说的合情合理。
  汪光中却是眉毛微挑,刚想说一句怎么会这么巧,就触及薄膺目光。
  他将嘴里的话咽了回去,薄膺则是开口:“那真的是多亏了世子了,否则等到陛下派去的人赶往北地再带消息回来时,怕是灾情已经严重到难以收拾。”
  说完薄膺对着庆帝道,
  “陛下,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数日前就已有灾民逃难,可见西北灾情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更加厉害,如今又加上地动……”
  “要是不能及时派人缓解灾情,怕是真会应验了太史令的话出现兵祸。”
  庆帝脸色阴沉,他何尝不知道该赈灾,可是户部拿不出来银子,他拿什么赈灾?
  御书房内众人都是沉默下来,谁也不敢去接薄膺的话茬,只有康王见着庆帝脸色难看,不得不开口:“薄相,我等都知道须得赈灾,可是想要赈灾总得需要钱粮。”
  薄膺看向赵桐:“赵尚书,如今户部能拿出来的现银有多少?”
  赵桐说道:“不足十万两。”
  当初临川赈灾尚且花了足足六十万两银子,更何况是雍州、梁州两地,十万两银子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就算送过去恐怕连个水花都掀不起来。
  “银子也就罢了,还有粮食,西北粮价疯涨,想要缓解灾情首先得有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