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铡!】
  各个时空的百姓听着这场为民请命战胜权贵的故事,激动得直拍手。
  “好!包大人真是个好官啊!”
  “包大人就是再世青天。”


第131章 一百三十一 包拯才是最受宠的
  “要是当官的都能像包大人一样铁面无私; 公正廉明该有多好?”
  听着百姓们对好官的期待,一个瘸腿男人不屑道:“别想了,这样的好官能有几个?要是当官都能这样; 这包青天也不会这么出名了。”
  就是因为少所以名气才大。
  当官的能有几个是不贪的呢?
  宋仁宗时期
  沉默,沉默,沉默是今日的朝堂。
  众人眼神不由自主往包拯身上瞟; 嘶; 这书是谁写的,都快把包拯写成神了,太师可是当朝正一品,从四品也敢跟太师这么说话,这是以下犯上啊!
  而且龙虎狗三口铡刀,上至皇亲,下至黎民百姓都可先斩后奏,有一说一; 恐怕官家都没有这个权力。
  官家的圣旨必须要经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圣旨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 审度可否; 再经过付录门下省审读,才能颁发。
  包拯这个先斩后奏,还掩门拒圣旨,对圣旨不管不顾非要处死犯人的行为; 就离谱。
  官家要真对一个臣子宠信至此,先皇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还有!开封府尹位置特殊; 根本不可能让臣子担任,开封府尹基本等于太子位,怎么可能会让臣子担任。
  包拯那是权知开封府!!最多相当于开封知府; 只能管管经济创收什么的,其他的兵马调动,想都不要想。
  写这本书的到底有没有了解过宋朝的官员制度啊!?就瞎写。
  他们随便写写都能比这强好吧。
  想到这里,众人心中一动,他们干嘛不自己写呢,连包拯都能化身文曲星,名留青史不说,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要是他们自己写自己,让子孙一代一代传下去,将来未必不能达到包拯的高度。
  **
  包拯本人被看得有些不自在,不过心里却有些暗爽。
  要不是不合时宜,他都想喊一声“好一个有公无私,有法无情。”
  这很符合他当官的初衷,为民请命,造福一方。
  可惜人力有穷,很多事情,都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到的。
  包拯是爽了,但庞籍心里堵得慌,道理他都懂,但书中的反派能改个名,别叫庞吉了吗?
  赵祯已经不想说话了。
  尚方宝剑,如朕亲临;御赐铡刀,如朕亲临;御赐印信,如先皇亲临。
  呵呵。
  有这么多可以代替皇权的东西还要他这个官家做什么?
  简直离谱。
  大秦
  秦始皇难得赞赏道:“彩!”
  好一个有公无私,有法无情,这样的人才简直就是为大秦量身定做。
  怎么就跑到尚儒的宋朝去了呢?应该来他的大秦才是。
  秦始皇无比可惜地摇了摇头,目光转向自己的大臣们,“众卿可看到了‘法’的魅力?”
  提到‘法’,出身法家的李斯瞬间支棱起来了,一改往日的兢兢战战,躬身道:“陛下远见,以法治国可清吏治,可正朝纲……”
  朝臣们听着李斯洋洋洒洒夸了一通法家思想的好处,以及狂吹秦始皇彩虹屁,众人:“……”马屁精。
  但秦始皇显然很受用,他看着李斯满意地点了点头,还是李斯好用,“天幕这次说的故事很不错,趁着这股东风,把新编的律颁发下去,务必要讲解清楚每一条秦律存在的好处。”
  没错!就是好处!过去黔首们只看到秦律严苛,却看不到秦律存在的必要性。
  新秦律删了不少内容,废除了不少刑罚,比原来的秦律宽容,加上天幕背书,一定能被黔首接受。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狠狠羡慕包拯的待遇,三口铡刀啊!上至皇亲,下至平民百姓都能铡,这是多么大的权力。
  原以为卫霍已经很受陛下的宠信了,没想到一山还有一山高。
  和三口铡刀相比,卫霍的恩宠算什么。
  如果他们也有三口铡刀,他们也能做一个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好官。
  没有三口铡刀,尚方宝剑也行啊。
  汉朝也有尚方宝剑,不过并没有什么先斩后奏的权力,只是尚方令、尚方丞为陛下制作的御前刀剑罢了。
  由于锋锐无比,利可斩马,也称为“斩马剑”。
  和后世如陛下亲临、可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差远了。
  这宋朝的臣子怎么过得这么舒服呢?
  对了,宋朝还有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宋朝之前的士大夫并不单指文官、读书人,在汉朝所有官吏都是士大夫),可太幸福了!
  洪武时期
  朱元璋无语道:“要不是看过《宋史》,朕都要信了。”
  史书里记载的包拯可没这么大本事,而且宋仁宗一朝文臣众多,先有寇准、丁谓等人,后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包拯在这些人中并不算很出名。
  没想到因为一些小说戏曲竟能颠覆至此。
  朱权眼巴巴道:“父皇,这套书怪有趣的,不如买下来吧?”
  朱元璋不悦地瞪了他一眼,“你脑子被驴踢了?这书全是胡诌的,就没几句是真的,买它作甚?钱烧得慌?”
  他之前买的书消失了好几本,要不是他命人火速追回锦衣卫指挥使,恐怕他的书都要保不住了。
  时隔半年,他这会还在心疼呢,这瓜娃子居然还提议买这种没用的闲书,找抽呢。
  “怎么会没用呢,书里有好多……”朱权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忘了《洗冤录集》大明也有了。
  这么看,这书确实用处不大。
  可是……好想看怎么办?
  ***
  【随着一声“开铡”,庞昱人头落地,庞太师哀伤过度晕了过去。
  包拯起身道谢:微臣多谢公主及时赶到。
  赵凌舒:不必客气。
  陈州一案圆满落幕,包拯从庞昱住处搜出被吞掉的赈灾银,可惜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
  眼看陈州饿殍遍野,卖儿卖女,包拯心里很不好受,可他为人清廉,把俸禄都搭进去也不过杯水车薪。
  赵凌舒第一次见到这种惨状,心里堵得慌,这还是宋朝最鼎盛的时期呢,居然还有这么多人饿死,若是往后,那不是要死更多人?
  而且这些人本可以不死的,是贪官贪了他们的赈灾银子。
  这一刻,赵凌舒深深感觉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一个昏庸的皇帝,就算国家再富庶,有再多的忠臣良将也改变不了什么。
  对皇帝来说,平庸就是原罪。】
  宋仁宗时期
  赵祯脸色涨红,气得一掌拍在龙椅的扶手上,但扶手是金龙,没拍出响声反而把自己的手拍疼了。
  可作为皇帝,他又不能喊疼,只能憋着,一时间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一些掐媚的大臣见到赵祯铁青的脸色,纷纷厉声指责天幕胡言乱语,辱骂官家云云。
  赵祯闻言,更委屈了,他自亲政以来勤政爱民,对下人宽仁,提拔了不少能臣……
  就算不如先祖,但也不至于是昏君吧?
  怎能因为有贪官污吏就骂他是昏君呢?历朝历代哪一朝没有贪官污吏?怎能因为贪官污吏就断定他平庸?
  赵祯咬牙切齿,刚想发怒,天幕又开口了,只能暂时按下心中的不满。
  【赵凌舒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法帮助了一些青壮灾民,至于那些老弱妇孺就只能靠赈灾了。
  但灾民数量庞大,手头的银子根本撑不了几天。
  赵凌舒想来想去,决定往赈灾的粮食中掺沙子。
  她这一举动震惊了所有人。
  众人看到白花花的米面中惨了沙子小石子,敢怒不敢言。
  唯有阅历深的包拯和公孙策惊讶了一瞬便猜到了她这样做的目的。
  公孙策拱手道:公主思虑周全,学生敬佩。
  包拯也笑道:公主果然聪慧,如此这批粮食定能撑到朝廷再次拨银。
  掺了沙子、石头的粮食,不是一无所有的灾民根本不会多看一眼,更不用说来排队领取了。
  这样就能杜绝那些贪小便宜冒充灾民来领粮食的小人,保证真正吃不上的灾民能领到赈灾粮。
  把粮食领回去过滤掉沙子、石子还是能吃的。
  若是不过滤也吃不死人,灾年吃土嚼根之人还少吗?
  陈州事了后,包拯启程回京,赵凌舒也跟着回去了,她记得原著中包拯奉旨赴陈州调查庞昱放赈舞弊案时,途中遇到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就是李宸妃。
  大名鼎鼎的狸猫换太子案。
  根据剧情的不可抗性,来的时候包拯快马加鞭没遇上李宸妃,回去肯定是要遇上的。
  赵凌舒是真的讨厌这个瞎编出来的狸猫换太子,偏偏这出戏被改了又改,已经成为了包青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案子。
  论包青天中比庞太师还要冤的人物是谁,一定非刘娥刘太后莫属。
  庞太师虽然叫庞吉,但至少同音不同字,还能说原型不一定是宰相庞籍,但刘太后就惨了,宋朝就这么一个刘太后,仁宗也是她抱养的,想不联想到她身上都难。】
  宋仁宗时期
  赵祯还在气头上,心里憋着气呢,听到这话,眼皮猛地一跳,什么意思?狸猫换太子和他有关?
  赵祯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第132章 一百三十二 刘娥
  公元1025年; 宋仁宗时期
  刘娥挑了挑眉,狸猫换太子?和她有关?
  而且听天幕的意思,她比庞籍还冤?
  刘娥若有所思,目光落到台下大臣们的身上; 眼神里充满了审视。
  狸猫换太子; 不难看出是李代桃僵的意思。
  再联想到养子身上; 刘娥心中有了猜测; 她冷笑了一声; 看来她死后; 这些人没少往她身上泼脏水啊。
  抱养赵祯的事,满宫上下无人敢提; 不用想都知道是这些不满她摄政的人传出去的。
  会是谁呢?
  死对头寇準已死; 不会是他。
  是丁谓?还是王曾?亦或者是吕夷简、鲁宗道……
  这么一数; 刘娥忽然发现满朝文武竟没几个人是向着她的,人人都像是那个等她死后,便迫不及待转投养子阵营; 为了讨好养子不惜造谣抹黑她的人。
  刘娥宽袖下的手紧攥成拳; 眼神愈发冷了。
  唐太宗时期
  贞观君臣们齐齐惊呼:“赈灾粮食掺沙子?”
  刚想开骂就听到解释。
  李世民:“这也行?这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
  魏征长叹道; “唉,没想到往粮食里掺沙子竟是为了更好的赈灾。”何其讽刺。
  房玄龄左看右看,狐疑道:“难道就我一个人好奇宋朝到底有多富庶吗?他们赈灾用的居然是米面!”
  天幕总说秦汉时吃粟饭、黍饭、麦饭; 大唐也在吃啊!
  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 南边的稻田才多起来; 直至隋朝,稻米才取代粟和黍成为南边的主食,北边则是以麦面为主。
  可这并不代表粟和黍从饭桌上退下去; 不少贫苦人家还是吃粟和黍的,朝廷赈灾的粮食大多也是粟和黍,因为比稻米麦面便宜。
  宋到底有多富裕,居然连赈灾用的都是稻米、麦面!
  这个问题,李世民也很想知道,毕竟宋朝是离大唐最近的朝代。
  **
  秦汉时期,连皇帝都要时不时吃粟饭,听到宋朝连赈灾用的都是稻后,所有人都炸了。
  总听后世吃得如何精细、如何好,他们虽然偶有羡慕,但感触并不深。
  毕竟后世的亩产量高,动辄就是上千斤,人人都吃得起稻饭不奇怪。可其他朝代,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亩产量,凭什么他们的朝代人人都吃得起稻?
  尤其是平民百姓,他们连粟饭都吃不起,吃的是拉嗓子的麦饭,或者黍和豆。
  要不是天幕之前告诉他们麦可以磨成面粉,面粉的可口不在稻之下,他们还在继续吃麦饭呢。
  不过哪怕如此,他们也不舍得把所有的麦都磨成面粉,麦磨成面粉,虽然会得到麦麸(麦皮),但还是感觉少了不少粮食。
  而且麦麸比麦饭还要难以下咽,故而他们每年只会把一部分麦磨成面粉,过年过节的时候吃,其他时候还是吃麦饭。
  听到宋朝赈灾用米面,众人忍不住道:“这宋朝百姓过得也太好了吧?”
  虽然有贪官,但也有包大人这样为民请命的好官。
  灾年时,朝廷会赈灾。
  众人越想越羡慕。
  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羡慕的宋朝百姓连田地都没有,否则他们就不是羡慕了。
  【无论是哪一版的狸猫换太子,刘娥都是反派,而李妃则是被调换孩子的可怜母亲。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简名《抱妆盒》,讲述宫内使陈琳和宫女寇承御救太子故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