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攸:“……”郭嘉闭嘴吧你!主公麾下那么多谋士,我夜以继日,你们干什么?
再说了,主公也没让他感动到这份上啊。
到底是主公谋士太多,不像书中的自己独一无一,倍受重视。
第42章 四十二章 盗墓
【不打袁术就不打吧; 打袁绍也挺好的,袁绍的手下可不少。光谋士就分了几个阵营。
除了荀谌隐形人外,郭图和审配一个阵营;辛评、辛毗一个阵营;田丰和沮授要好; 还有逢纪许攸等人,简直就是后宫甄嬛传; 说是刀光剑影也不为过。
历史上的袁绍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不会用人,空有人才济济却被坑出一脸血,比如谋士集团互相拉踩; 你提这个建议,我偏不; 我要提另一个建议; 然后双方就开撕。
袁绍非但不阻止; 还很享受这种朝堂大辩论的感觉,不输才怪。
而且不光谋士集团这样,他手下的四大武将也这样; 颜良文丑关系好,张郃高览关系好; 双方可没少斗。
刘曦:公达; 这次打袁绍,可以挖你小叔了!!
荀攸内心十分无语:……为什么主公你还是对友若念念不忘。】
曹操听得都有些羡慕了; “友若大才; 若我得之; 定当重用; 在本初那实属屈才。”还有其他谋士; 田丰、沮授都是年少成名,都是有贤才之人。
在本初那里过的竟是这般勾心斗角的日子,可惜可惜。
荀彧:“……”虽然说的是自己兄长; 但这不太可能啊主公!
他和公达都在这,在局势还未明了之前,荀氏是不会再让友若过来了。
郭嘉悠悠道:“看来后世对公达你们家甚是推崇啊,一再提起文若友若,今日过后,荀氏之名将声名远播。”
荀攸拍了拍郭嘉的肩膀,“奉孝国色之名也会天下皆知。”
郭嘉:“哪里哪里,我肆意惯了,可不如文若雅致风流,文若当得天香之名,我可当不起这‘国色’一字。”
荀彧脸黑了,一字一句道:“郭奉孝!”皮痒了是不是?
冀州邺城
袁绍脸黑如碳,虽然知道了将来的事,但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沮授道:“主公,如今已经知晓未来,应及早想出应对之法才是。”
比如听听天幕说的,少整些幺蛾子吧。快阻止谋士、武将之间的内斗,大敌当前还斗,嫌死得不够快是吧?
【刘曦看上的不止袁绍的人,她还看上了袁术的人。不得不说袁家四世三公的地位在当时挺能吸引人的,袁绍袁术兄弟两手下人都不少,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之一。
但这并没有什么用,因为这兄弟两一个比一个坑,不仅坑自己,还坑手下,最后成功把自己造没了。
当然,对手曹操太强也是袁家两兄弟失败的一大原因,毕竟前期他们也是吃了别人的地盘才扩张的,实力还是有的。】
袁绍:“……”谢谢,并不想要这样的夸赞。
曹操被夸得心花怒放,“后世说得倒是挺中肯的。”这种没有一味贬低失败者的夸法更显得他比别人厉害。
多夸夸!
【扯远了,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话题。刘曦看上袁术哪个手下了呢?
当然是江东小霸王孙策了。
不过这时的孙策已经不算袁术的手下了,因为袁术自立为帝后,孙策就和袁术决裂了。
刘曦想起这茬,就暗示荀攸,她对孙策感兴趣,能不能把他挖到幽州来,还有孙策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周瑜,一起挖过来。
荀攸扒拉一下幽州的武将,顶级武将就刘曦和赵云两个,而且刘曦是主公要坐镇后方,不能经常上战场。所以幽州的顶级武将就赵云一个,确实有点少。
把孙策招过来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问题在于孙策虽为人勇猛,但野心也不小,不是个能久居人下的。
荀攸给刘曦分析了给孙策递橄榄枝的好处和坏处,让她自己选择。
却没想到刘曦想也不想就说:招啊,为什么要为将来的不确定而放弃招揽一员猛将呢?
荀攸愣了一下,问:那如果将来孙策叛变呢?
刘曦:那要看他为何要叛变,如果只是为了他的野心,那再怎么样也留不住;如果是觉得幽州不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那该检讨的就是我了。
毕竟孙策在袁术那货手下都能待这么久,要不是袁术自立为帝,他都未必会和袁绍决裂。可见孙策并不是一个不顾道义背主的小人。
刘曦都这么说了,荀攸当然没意见,当下就给孙策去了一封信。
但这时盯上孙策的不止刘曦一个,还有曹操。
不过不同于刘曦的招揽,曹操是借天子的名义封孙策为将军、吴侯,拉拢孙策。
孙策被袁术坑出阴影了,不想再给别人打工,想自己单干,于是拒绝了刘曦的招揽,接受的曹操的拉拢。
刘曦听说后郁闷了好一阵,不过经过此事她意识到了大义的重要性。曹操奉天子后,占了大义,很多事情都师出有名。
倒也没后悔当时没去奉天子,谁让家里有一个以大汉忠臣自居的便宜老爹呢。等天子来了,刘曦敢保证刘虞会立马俯首称臣,然后把三州之地的治理权都交出去。
那她这几年就白干了。
不行,不能让曹操一直举着天子的大旗办事。
刘曦:你有天子,我有大汉祖宗,看谁斗得过谁。】
大汉祖宗们听到这心里顿感不妙,尤其是被提到过的托梦刘彻。
刘彻听着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汉领土四分五裂的局面心情很不爽,听天幕提到大汉祖宗,眉心一突一突地跳。
她想干什么?
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三国,曹操阵营
曹操心头猛跳,直觉不好,“大汉祖宗,她想做什么?”不会是去盗墓吧?
不会吧,不会吧?那是大汉天子的墓耶,身为宗室后代,应该没有人会去盗自己祖宗的墓吧?
曹操担心的倒不是刘曦会不会盗,毕竟那只不过是书中内容,他担心的是大汉宗室或者其他诸侯去盗,然后拿出天子私印什么的,那可就不妙了。
戏志才:“不管她想做什么,都是后世之人杜撰的罢了,当不得真。”
曹操一想也是,天下人都能看到天幕,就算有人想这么干也没用。这种事只能偷偷干,一旦弄得天下皆知,这计谋就废了。
江东
孙策听到自己名字,心中荡起一丝涟漪,他转头问自己的好友,“公瑾,我们这算不算名留青史?”
“大概算吧,至少千百年之后依然有人记得我们。”周瑜说着,轻笑道:“伯符也算心想事成了。江东小霸王,与你倒是般配。”
“我倒是想听听后世对我的评价,要是天幕多说一些就好了。”孙策期待地望着天幕。
【刘曦跟荀攸说要巡视边防,实则偷偷去长安。却没想到赵云也跟过来了。
赵云非要跟着,刘曦也没办法,两人一块去了长安。此时的赵云还不知道刘曦去长安的目的是为了盗墓。】
汉武帝时期
虽然猜到了,但真的听到又是另一回事。
刘彻:%;amp;%……;amp;%(脏话)
朕是你祖宗!!这书谁写的,到底有没有点常识啊,盗祖宗的墓,不怕晚上睡觉祖宗来找你吗?
光武时期
刘秀莫名松了一口气,还好他的原陵不在长安。听天幕的意思,这盗的又是茂陵吧?
茂陵可真是多灾多难,刘秀怜悯地看了一眼长安的方向。
各朝各代盗过墓的人闻言不由竖起了耳朵,后世人居然也盗墓。
被盗过墓的人家则是骂骂咧咧,怎么能盗墓呢,太不尊重先人了,不怕先人怪罪吗?
【到了长安后,刘曦说她要去干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问赵云要不要跟她一起干。
赵云本就对刘曦心有好感,闻言想都没想就点头。
然后,赵云懵了,他震惊地看着熟练找到盗墓贼,并且威胁盗墓贼帮忙找墓的刘曦,久久说不出话来。
赵云:这就是你说的惊心动魄的大事?
刘曦:对啊,公达老和我说要休养生息,没钱打仗。我们要是多挖几座墓,不就有钱打仗了吗?
赵云挣扎道:……这不好吧?死者入土为安多年,这么做有违天和。
刘曦:放心吧,我找的都是汉室宗亲的墓,不动别的。
赵云露出震惊、错愕的表情,内心道:你盗墓也就是算了,怎么还专挑自己家祖宗的墓盗?
见赵云一脸抗拒的表情,刘曦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说:拿自己家祖坟的东西怎么能叫盗墓呢?我这是回家拿东西好吧!
再说了,现在汉室江山飘摇,国将不存,祖宗们若有灵肯定也是愿意捐献陪葬品用做军资的。若没灵,那更要搬走这些财物了,不搬走留给盗墓贼吗?】
汉室宗亲:不!!我们不愿意,你住手!
大秦
秦始皇:“……”这后世这么不讲究吗,居然连自家祖宗的墓都盗。
看来这墓地不仅得防外人,还得防后代子孙。
【怕赵云不信,刘曦还给赵云举了例子,问他:你知道赤眉军吗?
王莽篡汉,天下大乱,赤眉军起兵造反,光武皇帝平定战乱,重建大汉皇朝。这个赵云自然是知道的,他点了点头。
刘曦说:赤眉军曾经两度洗劫孝武皇帝的茂陵,第一次的时候搬了十几天,第一次又搬了三天;还有董卓,董卓派了吕布将茂陵洗劫一空。
可怜孝武爷爷,可能尸骸都不完整了。你说我们是不是得去茂陵看看,帮着收敛尸骸?
赵云觉得有道理,点了点头。
刘曦:所以说,这些墓里的钱财,我们不拿也会被乱臣贼子洗劫。与其被他们拿走,还不如让我拿去当军资,收复大汉领土,匡扶汉室。你说对不对?
赵云被说服了。】
汉武时期
茂陵主人刘彻被气得急火攻心,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朝臣们惊呼:“陛下!”
“快传太医,陛下晕过去了。”
第43章 四十三章 大汉二十九帝
一阵兵荒马乱后; 刘彻悠悠醒来。
他沉着一张脸不说话,身上散发着恐怖的威压,把大臣们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
刘彻目光死死地盯着天幕; 咬牙切齿道:“赤眉军,别让朕知道赤眉军领袖是谁,否则朕定要灭了他祖宗。”
昔年项羽掘秦始皇陵; 不仅洗劫了皇陵中的陪葬物还放火焚烧,他当时看到史书记载还不觉得有什么,如今轮到他,刘彻内心破口大骂。
这赤眉军和项羽有何不同,都是一群丧心病狂的贼子; 都该死!
这一刻,刘彻深刻意识到了一旦亡国; 他们这些历代帝王连死后都不得安宁,不仅会遭到大规模的盗墓; 说不准还会被挖坟鞭尸。
如果这样,还不如将墓中陪葬品留给子孙后代当军资; 兴复汉室江山呢; 后代至少不会侮辱他的尸身。
可惜大肆盗他墓的不是子孙后代,而是该死的赤眉军。
有种便宜了外人的感觉。
刘彻很不爽; 心中沉吟道:原先的陵寝要不了了,好在只修了九年,重新选址另修陵寝也来得及; 这次就修得小一点吧。
嗯,陪葬物也少放些。
汉高祖时期
皇宫中,刘邦曲着一条腿,坐姿不羁; “哈哈,此女颇有乃公之风,后世人写书还挺会写,比起那些文绉绉赋有意思多了。”
萧何看了一眼坐没坐相的刘邦,缓缓别过脸,“天幕今日之言必会助长盗墓之风,陛下的关注点应该在于如何遏制盗墓之风。”而不是赞同这种行为。
刘邦不以为意道:“财帛动人心,而人心是最难掌控的。与其遏制盗墓之风,不如行薄葬之礼。”陪葬物少一些,陵寝少修几年不就好了吗?
都和秦始皇陵似的一修修三四十年,陪葬物无数,谁不眼馋呢?
唉,对了,书中他的后人会不会去挖始皇陵呢?那才是富户!别光薅自己家的羊毛啊!
此时的刘邦并不知道他的好曾孙——刘彻的茂陵修了五十三年,比秦皇陵还久,也比秦皇陵更受盗墓者喜欢。
三国时期,曹操阵营
曹操觉得自己膝盖中了一箭,迎着众人的目光,抵唇尴尬的咳了咳,他这不是不得已才发死人财嘛,虽有损道义,但实在啊!
你们看书中不也是这样做,区别在于书中的刘曦姓刘,是宗室之后,而他不是罢了。
不过今日之后,汉室宗亲不会有样学样去盗自家祖宗的墓吧?
亦或者天下人都有这个想法?
【茂陵是最有名的汉陵,光是史书上记载的被盗次数就有五次,没被记载的还不知道有多少,绝对是汉陵顶流,所以刘曦第一站选择了茂陵。
当然了,刘曦选择茂陵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以前去茂陵博物馆玩过,熟!】
刘彻再次被创,数次被盗,还成了游玩之地??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