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宰漫威-第8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文忠公的新法虽好,却也有许多的没有解决的难题,比如所谓火耗。
    总括赋、役,折以银两。但无论如何,都免除不了火耗这一环节。百姓将一应赋税折成银两上缴,因大多是散碎银子,官府收取之后需要进行熔炼,在熔炼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损耗——譬如本来收到一百两散碎银子,熔炼之后只剩下九十两。
    这其中,就有做手脚的地方。
    这是其一。
    第二个火耗,便是长途运输税银的过程的消耗,也要折入其中。
    这里面可以动手脚的余地更大。
    或许本来从民间收取的一百两银子在去掉火耗之后,只剩下四五十两。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办?
    摊到百姓头上。
    本来按照新法,百姓只需要交十两银子,摊上火耗,就需要交二十两甚至更多。
    这是连张居正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到底,还是时代所限,是社会生产力所限。
    实际上有的是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取缔金银铜的货币地位,以纸币代之。
    大明不是不曾发行过的宝钞,便是纸币。可惜纸币容易造假,存在的隐患更大。
    这便是时代所限,无法解决造假的问题,便无法以纸币取代金银铜的货币地位。
    而嬴翌所行税法,与新币直接挂钩,一刀斩去了所谓的火耗——嬴翌可以确定以及肯定,以金元合金制的新币,民间绝对无法熔炼。绝不可能像金银铜一样,用剪刀一剪就碎。
    而且新币有发行大面额,最高一万钱的,也才巴掌大一块卡片而已,却相当于一百两银子。
    新币的发行解决了火耗问题,在极大程度上摒除了官吏做手脚的隐患,加之河南的坐地虎、土皇帝被一扫而空,便是剩下的也慑于嬴翌的凶威而不得不接受,方使得嬴翌轻松将河南熔炼一新。
    然而若放在其他的地方,比如江南,税法就难以推行。被张居正打压下去又复起而变得更加凶狠的特权阶级,绝无可能轻易伏低做小。
    当然,嬴翌并不在乎。他的刀足够锋利。
    嬴翌对河南的熔炼是全方位的,税法、商法只是其中之一,较之而言,对百姓的教化,重要性还在其上。
    一则用这种手段可以打破千年以来形成的固有的知识特权,二则更是嬴翌大范围推行元炁方案的第一步。
    士绅阶级,就是知识特权阶级。他们拥有的特权,根源在知识。而统治阶级由有识之士组成,特权便由此而来。
    不过到了明末,社会逐渐变化,这一阶级,从较为纯粹的书香门第世家转化为商人与读书人的结合体。
    商人用金钱去支持读书人,等到读书人登上高位,再反哺商人,从政策上去为他们打掩护,为他们取得好处。
    明廷中所谓的党派,比如东林党,比如什么楚党、浙党、晋党什么的,都是这样的畸形毒瘤。
    这个阶层的存在,一则垄断土地和知识,二则垄断商业,形成了一个趴在国家身上狠狠吸血的庞然大物。
    明非亡于天灾,亦非亡于鞑虏,其衰败灭亡的根本,就是这个吸血虫。
    原本的历史上,满清以屠刀和鲜血将这个阶层杀的支离破碎,杀的胆战心寒,以其奴隶之制,方才入主中原。
    便可看出,这个毒瘤,并非没有解决之法。它是凶狠的,但又是软弱的。它的凶狠,针对软弱,面对暴强,它便只能伏低做小。
    这是一个被金钱和利益腐蚀掉的阶层,所谓的资本阶级,便是这玩意儿。只有利,而无义。
    无义者无骨。
    当然,在当前这个变革激荡的时代,还不曾完全腐化。甲申国难之后,终归还是有殉国的读书人。却终于比不上宋亡时十万人蹈海而死的悲壮。
    头皮痒、水太凉,无外如是。
    要扭转,教化便是其一。却也不能因为商的恶略,而一刀切。用法去限制,用知识去教化,在顺从时代演变的前提下,有序的有义的去引导它方是正理。
    国家和文明的存在,是针对整个民族的。人人如龙,方才是人道的终极目标。
    野蛮其躯体,文明其精神,铸造打不破的躯体,压不弯的精神,这才是一个国家对民族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步,从教化开始。
    涉及相关方面的律法,便是第一保障。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化手段上,嬴翌早有考虑。
    在人文文化方面,嬴翌不会做太大的更改,无论三百千,还是四书五经,都是文明的精华,这个民族的精神就藏在其中,不需要更改。
    而需要添加一些新的东西,以顺应时代进步。

二二三章 气运之用
    实践以元炁方案为根基,重塑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便是嬴翌真正的目的。
    在六年义学当中,新开一门课程,那便是元符科。
    这门元符科,暂时作为辅修的科目而存在。因元符的深奥,必定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入门的,而作为辅修的科目,却可以用来在千千万万的学子当中,甄选出天才人物——在元符方面的天才人物。
    人生而不平等,体现在天赋上。有的人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有的人理解能力出众,对什么都能举一反三。有的人则动手能力强,天生就是动手的行家。
    这其中,未必没有能理解元符奥妙的天才。
    一万人中没有一个,那么十万百万呢?千万一亿呢?
    元符虽然难以简化,推行困难,但如果能遇到这方面的天才,也未尝不可。
    将之作为辅修,一则是一个熟悉的阶段,二则甄选天才人物。等六年义学过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便将这些天才人物整合起来,着重钻研。
    这样的天才,未必神魂有多强大。但却有那一股子灵性,神魂弱小可以加点,但灵性难能可贵。
    将这样一粒种子埋进教化体系当中,这些天才人物总有一天会发光,会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而元炁方案,基于其实践的目的,就能得到回报。
    “元符的推行,势在必行。”
    嬴翌对郑允芝和孙秀才道:“虽然困难,却可以在教化之中潜移默化的实践。都知道金元合金的妙处,然而却是以我一人为主导,我毕竟只是一人,而无法分身。我需要更多的天才,为这个体系添砖加瓦,最终铸就不破不败的人道帝国。”
    郑允芝和孙秀才不禁深深的叹服。
    “六年义学,以识字、明理、德行教化为其一,以认识元符为辅。却还有其二。”嬴翌正色道:“文明其精神,还要野蛮其体魄。古之有能为者,上马可治兵,冲锋陷阵;下马可治民,安邦定国。在我这里亦然。虽说进入国家体系之后,可以得到功绩反馈,但这是被动的。我要人们主动的去做——义学还要开设武科。在识字、明理、德行之外,也要有强壮的体魄。这是与学文相并列的,缺一不可。”
    又道:“在此之外,武科下还要设简单的军略课程、训练课程,作为选修的科目,有志于军中发展的,便可在人文文化之外,择其修习。”
    说着话,嬴翌对旁侧侍立的丫鬟招了招手。
    便有丫鬟捧来两本小册子。
    嬴翌接过册子,将其递给郑允芝孙秀才二人。
    两人也不多言,翻开一看,皆面露惊讶之色。
    便听嬴翌道:“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军中搜罗的拳脚、兵器杀法总结而来的武经。”
    “削减以压榨身体换取杀伤力的招式,加重了强化身体的部分。将之于义学之中推行,以达到强健人之体魄的目的。”
    这就是嬴翌搜罗军中战斗之法的目的所在。
    他原本想的,是激发伟大字符形成一个新的主方案,但可惜并未形成新的主方案。但却在人道方案之下,形成了一个分支。
    文明,无外文武。文便是精神,是文化,武便是体魄,是杀伐。而文明,就是人道的具体体现。
    武,是人道的一部分。
    嬴翌便也明白过来,为何会在人道方案下形成这一分支。
    这个分支具体体现,便是这一册武经。
    嬴翌用诸多军中杀法,通过人武分支,添加以强大气血、增强体魄为核心的思想,熔炼出这一册武经。
    “这是武经的基础部分。”嬴翌补充了一句,道:“若能将册子里的东西练通透,人的体魄将增至2,在健康强壮的基础上,翻一番。”
    “基础部分?”
    郑允芝很快翻看完毕,疑道:“莫非还有更高深的部分?”
    嬴翌哈哈大笑:“岳丈猜测的不错。的确还有一册,是武经的进阶部分。进阶武经若修行通透,体魄可达3。不过进阶武经暂时不会对民间开放。”
    孙秀才微微输了口气,道:“万事万物皆分阴阳。这一册基础武经可以极大的增强百姓的体魄,但同时,也会对官府构成威胁。”
    嬴翌笑道:“我倒是不怕什么威胁。只要百姓不饿肚子,又怎么会揭竿斩木?若有揭竿斩木者,其根源必在官府,而不在民间。”
    郑允芝和孙秀才默然。
    嬴翌又道:“且武经分两部,基础于民间,进阶于官方。这也是一个选拔人才的途径。武经修的好,完全可以作为军队的预备役嘛。”
    又道:“在我的计划当中,两册武经远远不是极限。基础、进阶,也只是初级,上面还有更深奥的部分,只是暂时还缺少一些东西,没有总结出来。”
    此言一出,郑允芝和孙秀才心中更见松活。
    郑允芝道:“若是如此,武经推行当无障碍。”
    只要官方掌握的力量永远强于民间,那么隐患便不存在了。
    “不过却要谨防武经泄露。”孙秀才道:“虽说基础武经只能将人的体魄推进至2。但若为他人所得,时间一长,会对主公的一统大业造成不小的阻碍。”
    嬴翌闻言颔首之余哈哈大笑:“秀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过这一点隐患我早已解决。”
    具体的嬴翌没说,也说不太清楚。却是武经的来由,是基础人道方案熔炼而来,受人道气数所制。其修习,并非以这小小的册子为根本,这册子只是给人看的。便是拿到这册子,人道气数与嬴翌不合的,学习一番,大抵也只会一些招式,身体稍稍健康一点,绝对无法将体魄修持到2。
    正如上了人道榜的人,得了反馈,增强了体魄神魂,却仍为人道榜所制,以嬴翌的意志为转移,轻易可以夺回反馈打落凡尘。这武经亦是基于人道方案存在的人道分支,虽然通过修习武经得到的体魄强化无法被打落,但嬴翌却可以通过人道气数限制武经的修习。
    “日后义学当中树一碑,其上铭武经。要修习此经,第一个前提,是人道气数的汇入。个人有气数,乃人道气数的组成,所谓人道气数,便是无数人的气数合而为一。若不心向我,未曾将人道气数汇入我的气数之中,便看不懂这武经铭碑。”

二二四章 条件
    “武经无法私相授受。”
    嬴翌笑眯眯道:“我治下的百姓修习了武经,便则为人所欺,说出了武经的修行之法,正如这册子,敌人拿到手中,修习了也最多稍稍健康一些,而无法达到武经修习的真正效果。”
    “唯有气数与我相合的,才能修习武经。”嬴翌如是道。
    以人道气数为牵绊,才是人道之下最大的保障。其余无论严刑苛法,还是道德束缚,皆不能相提并论。
    “修文强精神,习武锻体魄,文武并重,人道之下人人如龙,方才有期盼。将人作羊羔牧养,愚其精神,弱其体魄,却是舍本逐末,我不取也。”
    虽说种种限制,以气数掣肘,却也不是坏事。若心有鬼蜮,不向家国民族,这等人要来也是无用。
    郑允芝二人听完,诚服之。
    郑允芝道:“如此方为万无一失。”
    “律法于外,德行于内,气数在上,三三相合,果然治国大道。”孙秀才若有所悟。
    嬴翌微微一笑:“人心即天心,此天心非彼天心,乃是人道也。一应治国之法,无外乎收摄人心而已。人心合,人道方可壮大,人心散,国将不国,族将不族。”
    人心所向,就是人道潮流。人心背离,便是世间离乱。国家的存在,最大的意义便是收束人心,不使离乱,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文明的前进。
    以人为本,诚哉斯言。
    “现下诸事繁乱。”嬴翌道:“无论新法、新政,皆才刚刚开始。公共基础设施,也才刚刚着手建设。四月又要出兵北进。诸般种种,都乱不得,要有个条理。教化之重,更是马虎不得。一年半载大约难以落地,今年过后,再加明年,大抵才能有所建树。”
    郑允芝深以为然:“只新币发行,已算顺利,却也少不得半年时间。况乎其他?”
    嬴翌笑道:“左右已走上正轨,慢慢来就是。这回多备些吏员,做好准备。等打下北方,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