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厂长一下车,就走到季雪身边。
两人跟着陈县长等人后头,一起来到学校门口。
在此同时,摄像师早已打开了摄像机,将这迎接仪式全都记录下来。
还有两位报社的记者,开始拿着纸笔,认真的记录着。
“你们继续。”康校长看到陈县长等人走近,忙要过去迎,又怕自己走了,这些人乱了节奏,就又急着挥动了几下手臂,然后,跑着过去迎接。
“陈县长,您来了,欢迎欢迎。”
“康校长,你这,太……隆重了!快叫大家伙停下来吧,都辛苦了。”陈县长也没料到,一来这么大阵仗。
康校长就朝那些敲锣打鼓吹小号的,挥了挥手,“都停下,停下。”
乐队停下,孩子们的喊声也都停了下来。
陈县长刚轻舒了一口气,正打算介绍季雪等人呢,冷不防两个学生过来。
献花!
后面还有两个高个子学生,拉着长长的横幅:热烈欢迎上级领导来校指导慰问!
慰问的「问」字被那个学生拿手掐住了,看不大清楚,只看到一个慰字。
陈县长接了花,也给孩子们敬了个礼。
“谢谢,谢谢啊。”
康校长对整个流程非常满意。
并道,“学生们知道你们今天要来,甭提多高兴了。我也是啊。说明上级领导关心我们学校,关心我们这些孩子们啊。”
“老康啊,政府一直都很关心学校啊,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了,介绍你认识一下。这位是毛巾厂的厂长季雪。也是她主动找我牵头这次捐助活动的。”
“季厂长,你好你好。”康校长连忙热情的与季雪握手。
但同时打量季雪的眼睛里又有一丝的诧异,“季厂长好年轻啊。”
“康校长好。”季雪也热情招呼。
陈县长又介绍了刘厂长,“这位就是这次运动服的厂家,制衣厂的厂长刘厂长。”
“还有这几位是电视台的记者……”
一番寒暄介绍后,康校长没领他们进学校,反而要往家领。
“大家奔波了一路,都饿了吧?走,咱们先到我家吃点饭,一大早我老婆子就开始准备了呢。”
陈县长却拦住,道,“老康,大家伙在路上都吃了干粮,不饿呢。学生们都等半天了。咱们赶紧把正事办了。”
“可是,大家一路辛苦,连口水都还没喝上呢。”康校长颇为过意不去。
陈县长笑,“放心,大家都带了水,除了路况不好,颠着屁股疼,其他的,啥都好。行了,咱们开始把东西接收了吧。”
“嗳,好,好,那个,周老师和小江老师,你们两个带几个学生,去帮着将东西搬下来。”康校长立刻安排。
季雪和刘厂长带着两个老师到货车这边,亲自交接,然后,帮着拿东西。
周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男体育老师,体格健壮,先将那些运动服搬了出来。
小江老师是今年才分配过来的年轻女教师,比季雪年纪还小,青春有活力,看到那么多图书,当即乐的嘴都合不拢了。
她激动的握着季雪的手,道,“来的太是时候了。我平常只建议孩子们课下要多读书,读好书,可是孩子们总是一脸茫然,上哪儿看书去?
他们除了学校发的课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课外书。
我那个班上,唯一的课后读物,还是我的那本《安徒生童话》,就这,都快被孩子翻烂了。
孩子们一直渴望知识,奈何,渠道有限。这回……”
说到这,再看着一捆一捆的图书被搬下来,几个帮着搬的孩子们咧着个大嘴,笑的跟大傻子似的。
小江老师突然眼眶有些发热,却仍旧开心的笑道,“这回好了,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书,孩子们有的看了!”
第315章 希望
听了小江老师的话,季雪和刘厂长鼻子都酸酸的,孩子们学校条件太艰苦了。
一所小学,两排房子,拢共不到十间,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都是连在一起的。
要不是操场中央竖着的竹竿,那竹竿上飘扬着的五星红旗。
绝让人想象不到,这竟然是所学校。
学校共有五个年级,不像城里有幼儿园或者托儿所,还有六年级。
这边的孩子,都没有经过幼儿园,大多数到了年纪,就直接就过来上一年级。
有些小的六七岁,大的甚至九岁、十岁才过来,这还是村里去家里给家长做工作,硬是给拉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
不然,大概就只能在家放牛干活,等再大一些就直接出去打工了。
一年级的学生是最多的,有五十多个。
但年级越高,生源越少。
到了五年级,顶多只有二十几个了。
大部分学生,上到三四年级就辍学了。
小江老师说,“这边经济条件差,家长们普遍没什么文化,也没那么多的意识说要培养孩子。
很多家庭养孩子,就为大点能出外打工挣钱。
对于上学,觉得,能认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成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爱学习,想要念书的。可惜,机会很少。”
小江老师自己就是附近村子的,也是村里十几年里,头一个考上师范生的姑娘。
她深知家乡的落后,也一心想要改变现状。
毕业之后,她就申请回到了条件最差的杏花沟小学。
她小时候就在这里上的学。
学校就是这副破败的模样。
等她师范毕业来工作了,学校仍旧这样,一切跟过去没甚差别。
她心里难过极了,一心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也帮更多的穷苦孩子改变命运。
“条件确实差。”季雪神色凝重,问小江老师,“本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田吗?”
“嗯。”小江老师道,“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就出去打工。这里的人都是这样的。”
季雪扭头望了望后山一片苍翠,疑惑的问,“我们来的时候,看后山有片桃林,长的挺好的。我想,山上的土壤应该不错,或许可以再做点别的。”
小江老师笑道,“你们是现在来的,山上还翠着呢,再过几个月,山上的柴草就都砍光了,光秃秃的。
没错,山里土壤的确好,都是沙土,种的红薯又糯又甜。
种的花生个个饱满。
可是,不行啊。
后山离村有点远,这种点东西,才长好就容易被偷了。
就那片桃林,我知道,每年到桃子成熟的时候,主人家就搭个棚子,天天在那看着呢。
就这,都防不住人家偷。
所以,人们都不愿再种了。
再者,就种点田,收点粮食,家里够吃就行。然后,出外打工,外出打工挣的都是现钱,比在家里刨地强。”
“哦。”季雪听了连连点头,“种地不容易。”
这时,货车里的东西,都已经搬了出来。
在一至三年级的门口,搬出来十几张课桌,上头放着捐赠的运动服,图书以及其他学习用具。
还有两张课桌拼了个主席台,上面铺了一块红布。
还有一只大喇叭,上头也绑着块红布。
康校长拿着大喇叭,看各年级学生有班主任带队,在操场上站好队。
等队伍站好,康校长拿着大喇叭,开始「喂喂」了两声,然后,开始说话,“各位杏花沟的老师,同学们,中午好,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
康校长用着蹩脚的普通话,说着欢迎词。
然后,请陈县长说话。
陈县长的话很简短,大致就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康校长又请季雪和刘厂长说话。
但是,大中午的,考虑到孩子们还等着回家吃午饭呢。
季雪和刘厂长也就简单的说了两句,主要的意思:就是想通过这次活动,来帮助更多的人。并且,这种活动以后会一直持续……
讲话结束,在陈县长和康校长的主持下,季雪和刘厂长也和学校的几个老师一起,参与了分发工作。
每个年级,按排队顺序,上台领取捐赠物品。
图书和体育器材是捐给学校的,到时候由学校决定分发到各个年级,或者,由学校统一管理。
季雪是建议学校搞个小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借书看,这样书籍就可以循环利用。
体育器材,则由周老师保管,他是学校唯一的一个体育老师,五个年级的体育课都是他上。
这次分发的就只有运动服和铅笔本子橡皮这类文具。
文具类好发,但是运动服的话,季雪觉得尺寸偏大了些。
一二年级的只能发一米五的。
三到五年级,就只能是一米六到一米七的了。
季雪为此,感到抱歉,因为事情办的急,没有合适孩子们的尺寸。
哪知,这些孩子们拿到大尺寸的衣服,个个反而更高兴。
这些运动服包装的很漂亮,面料做工都是上乘,比商场里卖的也不差。
村里孩子,平时都是家里买块布在裁缝那做,没有什么款式可言。
有些家里孩子多的,老大穿小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再给老三。
一件衣服,补丁加补丁的,挺多的。
拿到这么好的衣服,尺码也大,起码够他们穿好些年的呢。
大家都高兴,觉得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才值。
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这运动服,起码能穿到四五年级。
四五年级的孩子,上初中也能穿。
这样的捐赠活动,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季雪也是全程面含微笑,不过,心里挺沉重。
刚穿过来时,觉得季家的日子就够窘迫的,没想到农村里的孩子,条件更差。
学生们拿到捐赠物品,开开心心的放学了。
康校长就热情的邀请大家伙去他家吃饭。
陈县长知道康校长家里条件也不好,他们这一行,加司机摄像等人,一共十个人。
这要是在康校长家吃一顿,怕是要将他家大半个月的伙食都吃光了。
“老康啊,饭就不吃了。我们还得赶回县里。”
“那怎么行?你们这老远的来了,连口饭都没吃上……”康校长心里不好受。
陈县长握着他的手,“老康,下回,等咱们那批新课桌审批下来,我一定跟你好好一杯。”
“好,好,那可一定。”康校长满心期待着。
陈县长重重点头,“一定。”
就这样,来的匆匆,走的也匆匆。
康校长和学校的几个老师,一直站在学校门口,目送着三辆车子一路颠簸的向远处驶去。
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色和对未来的信心。
穷,并不可怕。
有政府以及社会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他们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社会会越来越好。
第316章 被追着还钱
回去的路上,季雪和刘厂长都坐在了电视台的车子里。
大家就今日一行,进行热烈的讨论着。
都觉得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车上气氛热烈而融洽。
出了杏花沟小学,车子行驶了大概一二里路。突然,从那斜坡那冲下来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瘦瘦弱弱,穿着宽大的带着补丁的衣裳,手里提着篮子,拦在 了路中央。
电视台的车子,走在前头, 连忙刹车停了下来。
司机打开车窗,探出头来,朝那小男孩喊了一声,“小朋友,让让路。”
那小男孩不但没听,反而提着篮子向车子走过来。
车上一位报社女记者,很有经验的说,“那篮子里是桃子吧?来的时候,不就看到一片桃林吗?大概这孩子是拦咱们的车子想卖桃子吧?一些偏远地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
正说着,斜坡上又下来一个黑瘦的男人,男人背上背着个筐,筐里也是桃子。
父子俩一起朝车子小跑了来。
女记者幽幽一叹,“看来,今天咱们不买,这车子是走不掉了。”
“不会。”陈县长有些不满她的话,虽然,她说的也是事实,有些地方,确实有些人不自觉,会做些强买强卖的事。但是,任何事情不能绝对了。
“我来这边多少回了,这里的村民还是很淳朴的。”
“耶?这小孩子,我认识。”季雪见那小男孩走近,就认出来了。
其他人纷纷看向她。
季雪就解释,“今天我给他发的衣裳啊。他当时特别礼貌,还冲我鞠躬喊谢谢呢。”
那小男孩腼腆,走到车子边,就站在那儿瞅着。
黑瘦男人,大概是他爸爸,也有几分拘谨的敲了敲车窗。
“师傅,你想做什么?”司机语气还算客气。
黑瘦男人就用手比划着。
车里众人,一脸懵。
这竟是个哑巴?
司机也有些急了,“师傅,我们不要桃子,我们有急事,赶着回县里,麻烦您让让,行不行?”
那黑瘦男人更急了,手比划着,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