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王阖闾得到过一个铜盒,越王勾践得到过一个铜盒,而且都打开了。
勾践那个盒子里面,藏的就是我家传的宝石,阖闾的那个盒子里面的物品遗失了,据说里面也是一块宝石,蕴含惊人的血气。
我母亲也是根据这个传说,才想出了以血液辅助修行家传心法的方法。”
“所以当年韩王安进攻我们,你囚禁赤眉龙蛇,就是为了这个?”
“有这方面的原因。”
“你们想的是对的,那块宝石就是火雨公的宝藏,火雨玛瑙。”
“你怎么知道?”
“因为火雨玛瑙就在我师父手中。”
第405章 没人能够拒绝我的要求
“火雨玛瑙在吕宗主手中?”
“还记得刘意和李开么?刘意的夫人胡夫人是火雨公的大女儿,胡夫人和李开是我师妹弄玉的生父生母。
我师父使计成全了胡夫人和李开,又收了弄玉为义女,悉心照拂,胡夫人感念师父恩德,以火雨玛瑙相赠。
火雨玛瑙蕴含了惊人的血气,师父悟出了取出之法,可以利用里面的血气增强体质,我曾经经历过一次淬体。”
白亦非苦笑道:“所以,我们一直追寻的百越宝藏,实际上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到了我们眼皮底下,只是我们都不知情?”
“就算你得到了也没什么意义,师父说那里面蕴含的血气是慈悲正道,你的真气太过邪祟歹毒,得到了也使用不了。”
“或许吧,老天爷既然不想让我们得到,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你竟然会信命?”
“都这个时候了,信总比不信要舒服一些。”
“宝石呢?”
“你想要?”
“交给我师父,他会找到正确的用法,到时候我会写在绢帛上烧给你,让你死也能瞑目。”
“我现在死了就已经能够瞑目了,用不着那么麻烦。”
白亦非笑了笑,拿起红白双剑,双剑狠狠地对着斩了过去。
只听得“铛”的一声;宝剑同时从剑格处断开,露出两把钥匙。
“宝石藏在雪衣堡;锁在墨家的机关大师打造的天机宝盒内;这是开启宝盒的钥匙。”
“一个宝盒;为什么有两把钥匙?”
“因为有两个宝盒,另一个宝盒内是我毕生所学;包括内功、剑法、巫蛊、幻术、身法,虽然远远比不得吕宗主,但也算是一份赠礼吧。”
“多谢。”
“我这一生杀人无数;临死前能够有一个人倾听,我心满意足。”
白亦非惨然一笑,摔倒在了地上。
焰灵姬收好白亦非的钥匙,提着白亦非的尸体;回了秦国的军营。
……
“苍龙七宿有九个?”
“师父,这有什么奇怪的么?”
“当然有。”
提到“苍龙七宿”,大部分人想到的就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二十八宿是一个很古老的天文学词汇;屈原的《天问》中有“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说明春秋战国便已经有相关的说法。
吕云澄传授绯烟《黑天书》的时候,绯烟对于“三垣二十八宿”有很深的理解。
只不过绯烟只知“角、亢、氐、房、心、尾、箕”;却不知“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听闻“苍龙七宿”的时候,吕云澄除了吐槽;想的最多的便是东方青龙七宿;白起、绯烟之类的也不例外。
万没想到,这玩意儿竟然有九个。
更没想到的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曾经得到过,还特么都打开了。
怪不得白亦非这种聪明人;对于苍龙七宿也如此痴迷,原来是已经得到了九分之一。
这玩意不会哪天再蹦出来一个;凑一个“十全十美”吧?
吕云澄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算小。
“既然这东西有九个;为什么又有苍龙七宿的说法?”
“白亦非没说;或许真的如同师父所说,是故意传出去骗人的吧?”
“那是谁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呢?看来我要去小圣贤庄一趟了。”
“小圣贤庄?”
“诸子百家中,以道家传承最为古老,但要说典藏丰富,以儒家小圣贤庄为最。”
“儒家的典籍,会给咱们看么?”
“放心,天下间没人能够拒绝我的要求。”
“如果有人拒绝了呢?”
“我刚才说了,没人能够拒绝,如果有,那就只剩下‘没’了。”
“师父还是一如既往的霸道啊。”
“我就是去借书看,又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可要徒儿随行伺候?”
“你就不要去了。”
“为什么?”
“你一身都是火,一个不小心,把小圣贤庄的藏书楼烧了,那岂不是天大的罪过?”
“切,人家对于火焰的操控,哪有那么差!”
焰灵姬嗔了两句,转身出了军帐。
对于吕云澄不带她去小圣贤庄,焰灵姬并不特别失望。
吕云澄诸多弟子中,焰灵姬最不喜欢学习,是最大的学渣。
甚至,把吕云澄指点过的后生晚辈都算上,焰灵姬最多也就是倒数第二。
唯一一个比焰灵姬差的是无双鬼这个莽汉,另一个擅长莽的黑白玄翦都比她稍微强了一些。
学渣自然是不喜欢去学习氛围浓郁、学霸成群的地方的,焰灵姬只是想顺便去看看海,这次不行以后还有许多机会。
韩地的叛乱快速处理完毕,楚国的征战却打的异常的激烈。
行军打仗最忌讳令出多门;李信为人颇有些狂傲;若是老将王翦统兵,会摄于威望而信服;蒙恬暂时还压不住李信。
好在有扶苏随军出征。
扶苏的身份足够高贵,其本人温和有礼;是非常好的润滑剂。
而且扶苏并不是一个人去的,他带上了最新投靠的谋士——张良!
十年前,张良离开新郑,去小圣贤庄求学,得到了丹心剑的认可,参悟了吕云澄留下的剑意。
十年过去,张良已经看完了小圣贤庄的藏书,学成了自己需要的一切知识,武功也大有长进,可以一展拳脚。
但韩国已经成了颍川,回家是不可能回家的。
原本的张良或许会有反秦的心思,可现在连韩非都成了秦国之臣,他又有什么放不下的?
秦国一统天下之势,所有大势力之主都能看得出,儒家当然也不例外。
只不过现在是战争时期,法家、兵家更加受到重用,儒家决定把宝押在下一代。
张良投靠扶苏,一是因为和扶苏脾气最是相合,可以一展所学,二也是儒家的试探。
倘若秦国能够给儒家弟子做官的机会,给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那一切都有的谈。
事实上,嬴政已经在考虑“六部”和“翰林院”,一旦推行下去,别的不说,礼部和翰林院基本上就是儒家弟子的。
法家弟子入刑部、墨家和公输家弟子入工部、农家弟子入户部、兵家弟子入兵部、法儒两家弟子都能入吏部。
另有一点,便是嬴政已经决定要统一文字,“小篆”已经有了初步的模板。
在旧有的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文字,并长长久久的使用下去,这是名传青史的大事。
莫说是伏念,就连颜路那种风轻云淡的人物,对此也颇为动心。
这种事情从来都是手快有手慢无,晚一步或许就没了名垂史册的机会,吕云澄还没去小圣贤庄,伏念就已经到了咸阳。
张良虽然还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欠缺的只是经验,学识方面的积累已经完全足够。
有张良出谋划策,再加上沉稳处事的蒙恬,李信的傲慢之心被压了下去,昌平君的谋划也尽数付诸流水。
不过楚国可不是好惹的。
项燕亲自挂帅,举全国之兵和秦军大战,同样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不求速战速决,不求奇谋妙策,就一个字——稳!
双方打了几次,互有胜负。
秦兵打下了几座城池,但没能继续扩大战果,楚地百姓对于秦兵非常的排斥,想要彻底占住城池,非一朝一夕可为。
楚国失去了几座城池,但牢牢守住险地要冲,凭借“地利”和“人和”两样优势一点点消磨秦兵的兵力。
这种级别的战争,短时间难以结束,对于秦楚两国都是极大的消耗。
嬴政深谋远虑,再加上“六世之余烈”,凭借更深厚的积累,耗得起,甚至还能继续增兵。
楚王相对而言就差得远了,不过有韩、赵、魏三国作为榜样,也只能咬牙忍耐。
在这场战争中,每日都有新的勇士炫耀武力,却很可能在下一场战斗中被围杀,罗网杀手和农家的高手,也在战场之外展开对决。
至于项羽,现在才不过五六岁,天赋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在五六岁的时候上阵杀敌。
随着秦国增兵越来越多,项燕逐步支撑不住,增兵到五十万的时候,楚国前线的城池尽数陷落。
蒙恬于此时显露出了另一样高深才能。
他不仅擅长带兵打仗,对于筑城也非常的擅长,竟然一边打一边建城池,把占据的地盘都给围了起来。
扶苏也展示出了出色的治政才能,用自己的仁德安抚百姓。
吕云澄对于战争无甚兴趣,战争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已经带着弄玉和晓梦到了小圣贤庄。
去兵凶战危之地,不方便带着女儿,小圣贤庄就无所谓了。
多沾点书卷气,免得以后成为和焰灵姬一样的学渣。
……
山顶。
吕云澄和荀夫子相对而坐。
“吕宗主怎么有空到这儿来了?”
“我来借几卷书看。”
“什么书?”
“有关苍龙七宿的书,你知道这玩意儿其实有九个么?”
第406章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问题
“得苍龙七宿得天下,传闻吕宗主很鄙视这种说法,怎么会为了苍龙七宿大老远的跑一趟?”
“我确实很不喜欢这个说法,但不代表我对盒子里的东西不感到好奇。
尤其是知道苍龙七宿实际上有九个,而且曾经被人打开过两次的时候。
苍龙七宿既然有九个,就说明和天上的星辰无关,此前的很多传说都是误导。
这些传说可能是故意传出去的,也可能是先人参悟错了,不知荀夫子对此有何见解?”
如果是生死战斗,吕云澄的实力绝不弱于荀夫子半分,但对于这种高人,吕云澄还是保持了很高的尊重。
毕竟前世上学的时候,背过荀子的文章。
荀子行文擅用比喻,朗朗上口,属于“背诵全文”中比较容易的,吕云澄对此非常的感激。
其实韩非的文章上学时也选修过,但紫女嫁给了韩非,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该拘谨的是女婿而不是丈人。
荀夫子不同,他那一大把白胡子,还有岁月侵蚀的皱纹,一看就很有前辈高人风范,下意识的让人觉得拘谨。
“吕宗主觉得是哪一种情况?”
“我觉得两种情况都有,荀夫子想听我讲一个故事么?”
荀子还没说话,晓梦已经从吕云澄左侧缩到了吕云澄怀中;娇声道:“要听的要听的,爹爹快讲故事;快讲故事。”
儒家有“性善论”和“性恶论”。
一部分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一部分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认同的就是性恶论;对于后天教育异常重视。
寓言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荀子对此有很深的研究;韩非行文之时最爱讲寓言故事,显然是受此影响。
“吕宗主既然有兴趣,老夫洗耳恭听。”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侠客行!”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吕云澄诵念了一遍,不过把最后一句从“白首太玄经”变为“白首诵黄庭”。
毕竟这个时代还没有,诵黄庭也比较符合吕云澄地宗宗主的身份。
荀子道:“这是一个很有豪气的故事,没想到你身为秦国国师,竟然会对信陵君如此赞誉。”
“在荀夫子面前谈论诗词歌赋;纯属班门弄斧,更何况这诗句并非我所做;我要说的,是一门有关这首诗的武功。”
“很厉害的武功么?”
“非常厉害,同时也非常唬人的武功。”
吕云澄轻轻拍了拍晓梦的后背,缓缓的讲述了的故事。
“所有的注释都是误导,重点在于笔画顺序;最后一篇不是蝌蚪文;而是经脉穴位图。
可叹那些武林高人;无不是天资聪颖、武道卓绝之辈;最终却陷入了痴愚迷蒙的陷阱,白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