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平客栈-第9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失之灵活变通,更不能随即应变,这才被李玄都寻到了破绽。
  李玄都心中生出疑惑,这等手段应该不属于“五雷天心正法”,倒像是一门极为高明的御剑法诀,只是从未听说过正一宗有剑道高手,可“天师雌雄剑”又是当世仙剑,理应有一套与其搭配的剑诀才对,难不成是失传了?
  倒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当年的太平道鼎盛一时,占据半壁江山,可及至后来,太平道的根本功法“太平青领经”反而是失传了,清微宗和太平宗各持一半。那么正一宗失传一套剑诀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这门剑诀如此高妙,门槛太高,寻常人很难领会精通。当然,也未必就是失传,可能正一宗中还有相关秘籍,只是无人能够练成而已。
  不过李玄都看出破绽,不意味着就能立刻破去,按照他的推测,这门剑诀可能与当世所有剑诀都不相同,无论是“北斗三十六剑诀”,还是“南斗二十八剑诀”,都是单人单剑,“慈航普度剑典”是将各种佛门神通融入了剑诀之中,“太阴十三剑”与“慈航普度剑典”类似,只是换成了将道门神通融入剑诀之中。而这门由祖天师留下的剑诀应该是一门双剑剑诀,对应了“天师雌雄剑”,要么是一人用双剑,要么是两人各用一剑然后双剑合璧,总之与其他剑诀截然不同。
  这样的剑诀有一个特点,那便是一加一的威力肯定要大于二,甚至可以超越三。
  如今李玄都只是接触了一根“刑柱”,还有另外一根“刑柱”,李玄都要同时接触两根“刑柱”才行。


第九十二章 机缘剑意
  念及于此,李玄都将体内的那道雷霆之力直接化解,然后稍作准备,伸出双手,同时接触两大“刑柱”。
  两根“刑柱”的间距较大,李玄都仅凭双臂当然无法同时触及,必须凌空发力,就见两根“刑柱”同时亮起,出现一个个铭文,继而又同时生出两道雷霆直往李玄都的双掌而立,就像两条锁链。
  待到两条雷霆触及到李玄都的掌心,李玄都放开防御,任由两道雷霆之力同时进入自己的体内。
  一瞬间,两道雷霆之力合作一处,雷霆之气迅速淡去,化作纯粹的剑气,阴阳相合,缠缠绵绵,时隐时现,日隐而月现,月隐而日现,若是只消灭其中一道剑气,另外一道剑气则会以阴阳相补之道汲取外在气机重新衍化剑气,生生不灭,非要将两道剑气同时消灭不可,要么就是以力破巧,消灭剑气的速度胜过衍生剑气的速度,如此也可以将其化解。
  两道剑气在李玄都的体内时隐时现,游走不定,就是李玄都一时半刻之间也不能确定位置。这还是李玄都自己的体内,全身无一处不在他的感知之内,只要念头一动,气机便至,还有“长生石”的保护,根本不怕损伤,李玄都自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秦素体内,李玄都不仅做不到随心所欲,反而还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想要抹除秦素体内的两道剑气更是千难万难。
  不过李玄都也不着急,“刑柱”毕竟是死物,而且当初祖天师将剑意也留在“刑柱”之上,也是存了让后代子孙以此来参悟剑意的意图,所以在没有“天师雌雄剑”激发的情况下,“刑柱”并不会全力激发,置人于死地。只是祖天师也不曾料到,竟然有长生地仙能来到这处正一宗的禁地,并且让正一宗弟子主动放开禁制。
  原本站立不动的李玄都开始随着剑意而动,剑气游走至他的手臂,他便振臂;剑气游走至他的腿脚,他便抬足;剑气游走至他的手掌,他便握拳;剑气游走至他的手指,他便伸指。剑气游走越来越快,李玄都的动作也越来越快,及至后来,竟然出现了无数残影,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清李玄都的动作。
  当年祖天师受太上道祖指点,得太上道祖传承,携带剑印,前往蜀州,大破巫教,灵山十巫之传承就此覆灭。由此,祖天师创立天师教,取代巫教,雄踞蜀州,后又发展至江南各州,最终在云锦山修建大真人府,造镇魔井和“刑柱”,连接云锦山诸峰地脉地气,设立“太上三清龙虎大阵”,建立了后世正一宗的千年基业。
  当年的祖天师就好比儒门的心学圣人,二劫地仙的修为已经是难逢敌手,再加上祖天师手中还有“天师雌雄剑”和“天师印”两大仙物,当真是三劫地仙不出,举世无敌。
  祖天师传下道统,分为外姓弟子和张姓子弟,以“五雷天心正法”为根本法门,又有“纯阳功”
  、“紫霞功”、“荡魔功”、“洗髓金经”等循序渐进功法,又有诸多符箓法门,由此立下正一盟威之道统。
  只是在他的众多弟子之中,并无人能继承他的剑道衣钵,倒也不能怪这些弟子不济,而是祖天师一生破巫教、立道统、收弟子、建造大真人府、镇魔井,事务繁杂,教导弟子的时间有限,只能够将“五雷天心正法”传下,门槛更高的剑道却是来不及了。祖天师口中不言,心中颇感遗憾,当时“刑柱”已经建造完毕,祖天师看着竖立高耸的两根“刑柱”,刚好对应双剑,于是突发奇想,决意将自己剑道留在两大“刑柱”和随身的“天师雌雄剑”之中,不仅可以使得“天师雌雄剑”催动“刑柱”应敌,而且还能将剑意传承下去。祖天师也想看看,后世张家子弟之中, 是否能有人能够勘破此中玄机,由此继承衣钵。而且这剑意要比什么纸上文字更为便于理解,也算是祖天师专门为后世子孙开辟出的一条捷径了。
  待到祖天师将剑意融入“刑柱”和“天师雌雄剑”之后,距离飞升之期已近,再也无法继续久留人间,当时天师教正值兴盛,四处开疆拓土,俨然一方道国,众多弟子奔波在外,统领一方,竟无一人理会出祖天师的良苦用心。祖天师虽然谈不上心灰意冷,但也觉得机缘未至,若是机缘到了,不必他说,若是机缘未到,说了也是无用,于是祖天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此飞升离世。
  祖天师为天师教第一代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接任,称嗣天师。嗣天师化去后,又由其孙子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时,天师教覆灭,张氏一族不得不放弃蜀州,重立为正一宗,回归迁居吴州上清府云锦山大真人府,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大天师或张天师。
  嗣天师在祖天师的基础上建造镇魔台,此地成为禁地,断绝了寻常弟子来此的可能,却是与祖天师的本意相违背了,不过张家嫡系子弟仍旧可以来此,可惜这一代弟子大多为了天师教奔波在外,无人有此机缘。
  天师教的实力在系天师手中达到鼎盛,系天师虽然天赋绝伦,是一位一劫地仙,但一生忙于开疆拓土,征伐天下,大半时间并不在大真人府中,更没有时间登上镇魔台,却是与这份传承失之交臂。
  待到三代天师之后,镇魔台逐渐成为刑台法场,杀气冲天,就算有人可以来到镇魔台上,也不会去主动触碰杀人无数的“刑柱”。就好比普通人,谁也不会去摸一摸刽子手的鬼头刀,看看锋利不锋利,更不会有人认为刀里还藏着武功秘籍。
  想来这便是祖天师的所言的机缘未到了。如此代代传承,从第一代大天师传承到了第三十代大天师的时候,这份机缘终于是到了。不过并非是应在张静修的身上,而是应在了镇魔法师张静
  沉的身上。张静沉被张静修关押在镇魔台上多年,整日无所事事之下,除了修炼便是与镇魔台为伴,张静沉对于镇魔台的了解之深,可以说是当世无人能出其左右,镇魔法师的名号也是名副其实。张静沉在机缘巧合之下,竟是从镇魔台的“刑柱”中感悟到了祖天师的部分剑意,只可惜他没有跻身长生境,感悟不深。如果张静修不是那么早飞升离世,或者是张静沉继承大天师之位的时候已经有长生境修为,那么李玄都再想胜过张静沉就很是困难了。
  张静沉以自己悟出的剑意伤了秦素,李玄都为了救治秦素,登上镇魔台寻觅破解之法, 由此感悟到了祖天师留下的剑意。也可以说是,在张静沉死后,机缘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李玄都这个外人的身上,算是祖天师在某种程度中弥补了后世不肖子孙犯下的过错,真可谓是一饮一啄早有定数。
  李玄都并不知晓其中的种种曲折,只知道这剑诀是救治秦素的关键所在,别无他念,而他已经是长生境修为,又是继李道虚之后的集剑道之大成者,三大剑诀皆有涉猎,又集合众人之力创出了“南斗二十八剑诀”。在剑道一途,几乎是一法通而百法皆通,他来此地感悟祖天师留下的剑意,自然要远胜于张静沉。
  两大“刑柱”汲取镇魔井洞天中的气机,显化剑气,不断进入李玄都体内,予取予求,让他逐一领悟。
  不知不觉间,李玄都已经在镇魔台上待了一天一夜,在这期间,他心无挂碍,随着体内剑气游动,身形不断随之而动,只觉得体内气机也逐渐化作两道汹涌剑气,一者好似大江,滚滚东去,一者好似长河,千古泛滥。古人称大江为江,长河为河。大江水清,长河水浊,大江之水灌溉两岸之田地,长河之水也灌溉两岸之田地,两者共同孕育出中原天下,气魄甚大,而且此中的清浊之理,正是对应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的天地之理,继而再从天地之中划分阴阳,阴阳转换,日升月落,继而四季轮转,又衍生出生死枯荣之理,竟是包罗万象,日月星辰尽在其中。
  当初周淑宁刚刚修成“天眼通”,望向李玄都,只见他的体内有一紫一青两道气机,好像江河,大江在南,长河在北,又像是两条长龙呈现双龙戏珠之势,而那颗“珠子”则是一点金光,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周天。在两条长龙的周围,还有许多星星点点,赤、橙、黄、绿、青、蓝、紫,只是与两条长龙相比,甚至是与一点金光相比,微不足道。
  周淑宁当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却没想到应在了今日。
  李玄都速度快到极致,以至于全身上下都有雾气蒸腾,以他的体魄,也有汗水渗出,然后他猛地一停,一切都归于寂静,两大“刑柱”也随之恢复平静。
  李玄都长吐一气,好似白练,叹道:“好厉害的剑意。”


第九十三章 龙虎剑诀
  李玄都举头望向“刑柱”上的铭文,先前不觉如何,此时再看,别有一番意味。
  若有精通书法的剑道大家以笔代剑书写文字,笔画凌厉,藏有高明剑意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李道虚就可以做到,李玄都也曾见过师父的手书,的确剑意凛然,久视有刺骨之感。不过“刑柱”上的铭文不同,不仅有剑意,而且还有道门符箓的深意,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蕴含剑意的符箓,可以说是举世罕见了。
  都说“符印”二字,“天师印”本就是运用符箓的仙物,当年祖天师剑印双绝,携剑带印灭去巫教,能将两者融为一体也在情理之中。
  李玄都忍不住道:“这便是祖天师的手笔么。”
  说话间,李玄都开始环绕“刑柱”行走,仔细观看密密麻麻的铭文。平心而论,李玄都算得上博学之人,这里的博学并非是指经史子集,真让李玄都去科举考试,未必能中秀才,琴棋书画也谈不上精通,提笔作文更是不堪,但是李玄都自小就学过各种文字,包括金帐文字和古时的甲骨文和铭文,在各大宗门,这些古时文字一直有所传承,甚至许多功法都是以此类文字记载,所以许多精锐核心弟子都会专门学习,对于参悟许多古功法都大有裨益,李玄都在同辈人中已经是佼佼者。
  李玄都发现这些铭文其实是道祖五千言,不过并非全部,而是被祖天师节选了部分,用以阐述自己的理念。
  虽说李玄都谈不上精通经史子集,但对于道祖五千言还是能全文背诵,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并不过多关注祖天师的想法,而是观察祖天师的字迹,也就是弃道学术。到了长生境之后,各人有各人的道路,不好去强求旁人的道路。李玄都的“南斗二十八剑诀,宋政的“魔刀”,秦清的“天刀”,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李玄都此时自然不会去强求祖天师的道路。
  李玄都在两根“刑柱”的中间位置驻足,这里也是受刑的位置,他仰头望去,发现了许多正常位置都很难看到的铭文。也许是因为给犯人看的缘故,这部分铭文竟是以长剑一气刻成,不仅剑意浓郁,而且杀气凛然。
  到了如今,世人对于正一宗大天师的印象都是正道领袖、有道真人,是道士形象,很难将其与将军、一方之主联系起来,可在正一宗还是天师教的时候,大天师不仅仅是天师教的教主,也是将领和领袖,直到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