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奈之下,她只好妥协,不甘愿的从沙发上坐起来,在空间里挑了挑,拿出一份砂锅粥和些许小菜,准备填饱自己的五脏六腑。
午饭过后,散步消化了一会后,便回房间午睡去了。
夏天日头长,中午不好好休息一下,下午就容易犯困。干什么都没精神就不说了,还容易打瞌睡。那种想睡却不能睡的滋味,可难受了。
午睡醒来,简书终于有心情去整理她带回来的一大包东西了。
首先把给李莉潘宁带的东西都整理出来放在一边,准备明天上班的时候给她们带过去。
接着是她给亲近的人准备的礼物,比如给小齐安买的拨浪鼓、潘宁的雪花膏、赵月灵的钢笔、赵天睿的小点心、赵明泽的皮鞋……
把所有东西一一分配好以后,剩下的东西就算是她的了。
看着桌上的那台二手收音机,简书琢磨着让丁鸣给她找一些英语磁带。过些年就要高考了,她得慢慢准备起来了。
虽然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除了报考英语专业以外,不需要考英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会越来越受重视。
提前学着,总比事到临头再来补课的好。也不需要多急,每天听一会英语磁带,日积月累下来,掌握的词汇量也不会少,发音也会更加标准。
前世的时候,她的英语成绩就那样,天天盼望着高考能够将英语从必考科目中去掉,但是直到她没了的那年,英语这一被无数学子痛恨的科目,依旧存在。
曾经被拖了后腿的简书这次痛定思痛,决定要早早的就开始学习,不是有个成语叫笨鸟先飞吗?
她就不信了,天天听,天天练,天天背,她的英语还是不行。
所以在看到收音机的那一刻,她就抢先下了手。
第316章 陈家闲话
东西全部整理好后,简书拿上其中的一个包裹便去了隔壁。
一进院子,就看见院子角落的树下铺着一想凉席,陈大娘正躺在上面,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有一下没一下的扇着。
这幅场景简直让简书梦回小时候。
“大娘,纳凉呢?”简书笑着走了过去,惊醒了昏昏欲睡的两口子。
“哟,书书来啦?快进来,我去给你搬凳子。”陈大娘连忙爬起来,往屋里走去。
见状,简书连忙过去拦住她,“不用了大娘,这不是有凉席吗,随便找个地方坐就行了,您跟我客气什么。”
“那行,快过来,我给你挪个位置。”说完就把简书拉了过去。
“大娘,我大爷呢?不在家吗?”简书环顾四周一圈,没有看见那个经常院子里做手工的人,只有一些木头工具整齐的码放在一边。
陈大娘坐在简书身边,用手里的蒲扇给她扇风,“他啊,在胡同口那棵老槐树下跟老李老张他们侃大山呢,这一天天,不到吃饭的时候是不会回来的。”
那棵老槐树简书是知道的,特别大一棵,听说有上百年了。平常就是这条胡同里大爷大娘们的聚集地,在那里混一天,保证你能够掌握一大堆的八卦。
“大娘你今天咋没去?”简书好奇的问道。要知道,陈大娘可是八卦聚集中心的灵魂人物啊,简书所有的第一手八卦资料可都是从她那来的。
“嗐,这不是昨天跟老李家的吵架了吗,今天我懒得去看她那张老脸。”许是想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陈大娘扇起蒲扇都有力了许多,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舒服极了。
简书一听就懂了。两老冤家又杠上了嘛,这种事隔三差五的就来一次,她都习惯了。
“那正好,我今天没事,咱娘俩好好唠唠嗑。”闲的没事的简书准备听听八卦。
陈大娘一听眼睛就亮了,今天没去胡同口,她正觉得闲得发慌呢。
随即蹭的一下子就爬起来了,“行,大娘去拿点茶水点心出来,咱娘俩好好唠唠。你不在的这几天,咱们胡同里可发生了不少事呢。”
“大娘,你……”慢点。
简书伸出尔康手,正准备让陈大娘小心点,但是看见她那矫健的身姿,便默默住嘴了。
很快,陈大娘就端了一大盘子东西走了过来,简书完全可以想象她的迫不及待。
也不需要太多讲究,凉席挺大的,陈大娘将盘子搁在简书和她之间,照顾起来。
“来,尝尝,这是你半夏姐寄回来蜜饯果脯,看喜不喜欢。”陈大娘把装果脯的碟子往简书跟前推了推。
简书笑着拿起一块尝了尝,“大娘你也一块吃啊,这果脯味道挺好的。大多数都是咱们这没有的呢。”
陈大娘拿起一块果脯,叹了口气,“唉,她那也就这点好了。你喜欢的话等会回去的时候带点回去,她这次给我们寄了不少。”
“不用不用,你们自己留着吃,家里孩子这么多呢。”简书连忙拒绝,她空间里一大堆水果呢,哪里就缺这点吃的了。
陈家孩子多,分一分还不够吃的,跟一群孩子抢吃的,她可没那个脸。
“放心,够她们吃的了。”陈大娘摆摆手道,“你要是不要,以后送什么过来我们也没脸要了。”
话都说道这就简书也不好再拒绝,笑着说道:“这来一趟,还连吃带拿的,可占了大便宜了。这要是多来几次,可不得把您家给吃垮了?”
“哈哈,你来,随便来,肯定吃不垮大娘的。”陈大娘听了就哈哈大笑,被她逗的不行。
“再说了,等你结婚了,离得远了,想占便宜也占不了喽。”
谈及结婚,简书也没有羞涩,反倒是顺着话说道:“大娘说的有道理,看来我得趁现在有机会,多来几次,多占点便宜,争取把以后的都给补上。”
“哈哈……行,那我就每天准备好,等着你上门了。”陈大娘乐呵呵的,她就喜欢简书这孩子的大方,一点都不扭捏。
两人说着笑着吃着,热闹的很。
“哦,对了大娘,这是你之前让我给你带的东西,我都给你拿过来了,你点一点。”简书想起正题,把自己拿过来的东西递了过去。
“还有,这是剩下的钱,给您。”说完又掏了一把钱递过去。
“哟,还剩这么多呢?那边东西便宜些不成?”陈大娘接过钱,摸了摸厚度,惊讶的说道。
“这是在那边的淮国旧买的,里面卖的大多是一些旧货处理品,要比百货商场的便宜不少。里面地方特别大,人也多,我们去的时候还得排队呢。”简书解释道。
陈大娘把包裹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件汗衫,前后翻看了一下,“那也划算,这衣服挺好的,拿出去也是一堆人抢着买的。”
至于旧货处理品什么的,她完全没在意,这年头,谁家人人穿新衣的?处理品也不是人人都能够买到的。
“买的时候不容易吧?我看这些衣服都没什么大毛病,就是一些染色不均、走线不齐的小问题,改一改,就看不出来了。”作为一个经年的老裁缝,陈大娘一看,就知道那些瑕疵该怎么处理了。
简书也没遮掩,自己辛苦办了事,当然得邀功,要不然别人只会觉得你只是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时间久了,只会觉得理所应当。
当然,她也只会描述事实,不会夸大其词。
“是挺不容易的,您是不知道,里面的人特别多,比咱们百货大楼的人多多了。那边的人都不爱逛百货商场,都喜欢去淮国旧,每天一大早就赶过去排队了。”
“像这些紧俏的处理品,人人都想要,买东西都得靠抢的,全部一个劲的往前挤,就因为这个,柜台前面还装了一排栏杆呢。出来的时候,我还看见一位大哥鞋都挤掉了,光着一只脚到处找鞋呢。”
简书跟她分享着买东西时候遇到的一些趣事。
“哎哟,那是真不容易,你这小身板,肯定被挤的慌吧。还大老远的带回来,这次真是辛苦你了。”陈大娘一脸感谢的说道。
“大娘,咱们啥关系,说这些干嘛。太客气了,能帮上忙就好。”邀完功后,简书开始谦虚起来。
有些功劳,人家清楚就行,自己挂嘴上不合适。
第317章 父母在,不远游
“大娘还是得谢谢你,有了你这些东西,你半夏姐的日子也能够好过不少。”陈大娘拍拍简书的,感激的说道。
简书还真不知道她这些东西都是给陈半夏准备的,她原本以为是自己家用的呢。
“大娘,这里面的东西大多都是男式的,半夏姐用不着吧?难不成她在那里找对象了,这是给她对象买的?”简书疑惑的问道。
应该不能吧,前些天来都没听说啊。就这几天的功夫,动作应该没这么快吧。
“哪能啊,我还想着让她回城呢,在那边处对象结婚是绝对不行的。”陈大娘连连摇头,脸上满是拒绝。
看得出来,要是陈半夏真在那边处对象了,陈大娘都得立马坐车过去棒打鸳鸯,把两人给拆了。
不过简书也理解她的想法,要是换作是她,也会是同样的选择。
不是瞧不起或是怎样,只能说不合适就是不合适。现实不是小说,环境的差异,习惯的不同,会导致很多地方都发生分歧。想要相互适应,相互磨合,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定会有很多的坎坷。
每个做父母的,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放着平坦的路不走,偏要去走一天坎坷的,不一定会有终点的道路。
门当户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这些东西不是给她用的,是让她拿去跟人换东西的。在乡下,这些东西可比钱实用。村里人没多少票,拿着钱也买不到东西,这些东西更实用。再说了,这还是沪市买的,就更稀罕了。”
简书听着她的解释,只觉得里面满满都是做母亲的一片良苦用心。
“有了这些东西,半夏姐在那边肯定能过的好,您也可以放心了。”简书只能这般安慰。
“哪里能放心哟,隔的这么远,除了每个月的两封信知道她平安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摸不着。也不知道累了病了,有没有人照顾着。她又没干过农活,也不知道赚的工分能不能养活自己,有没有饿着……”
陈大娘絮絮叨叨的说着她的担心,简书在一旁安静的听着,没有开口说话。
她清楚,陈大娘并不需要她说一些苍白无力的安慰之语,她只是憋的狠了,想要找个人述说一下。毕竟,跟家里的任何人说,除了让他们跟着一起担忧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听着陈大娘的一片慈母之心,简书心里有些酸涩,要是她的父母还在……
“大娘,半夏姐这也去了快三年了,就一次探亲假都没有过吗?其他时候农忙,过年的时候也可以回来看看啊。”简书转移了话题。
“唉,我问过,她说她们大队长不批假,说她们离得太远了,一来一回都要半个月了,耽误工作。”说到这个话题,陈大娘又叹了口气。
简书只觉得她今天一天叹的气比平常一个月还多。
“这次让你帮忙买的东西,我也是想着拿这些东西跟人搞好关系,看今年年底的时候能不能够批下来探亲假,时间短点也没关系,好歹回来让我们看一眼,看她胖了还是瘦了,也能够安心点。”这都好几年了,连个影子都见不着,她哪里能够放心的下来?
那边又偏僻,公社也没有照相馆,县里又隔得远,想让她照张照片回来都不成。
“那这些够吗?不够的我那里还有一些,给您拿过来,一起给半夏姐寄过去。”
“不用,你的你自己留着,这些东西够了,再多也不好。”陈大娘拒绝道。
能成的话这些完全足够了,不能成的话,再多也没用,不过是便宜别人罢了。
“一直这样也不是个事,大娘,你们还是得想办法把半夏姐给弄回城。就算工作苦点累点也没什么,先回来再说,以后有机会再换也行。”
如今知青想要回城,方法大概分成两种:一种是病退,比如下乡期间身患重病,就可以回城。有不少人利用这一点,想办法开假证明,但是有被识破的风险。狠一点的,就真的让自己身患重病,比如说直接把腿给摔断,但这样城是回了,也落下了残疾。也不知道许多年后,会不会后悔。
另一种方法就是正常的工作调动了。知青下乡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城里人口太多,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养活他们,就只能够让他们自己下乡干活养活自己了。
要是有了一份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回城就容易了。
但是,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是却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工作真有这么好找的话,又哪里会有那么多下乡的人呢?
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新增岗位,都不可能有什么变化。
所以不少人家为了让自家孩子回城,做父母的就会选择退休,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