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您是不是遇到了雨雪?
李承乾放下手里的《心经》,起身走到屋里,取了一个锁住的匣子出来。
“太史令带给父皇吧。”
姜沃小心接过:“臣必带到。”
匣子拿到手,发现重量不重。但姜沃还是担心里头是易破损之物,就按照前世包裹‘易碎物品’之法,把这个匣子外包上一层略带弹性的皮革减震,另外再找了一个藤箱,把匣子放进去,又在两者缝隙间牢牢塞满了麻纸。
李承乾坐在那里,静静看完了她装藤箱的全程,这才重新拿起了《心经》。
*
离开当日,姜沃再去与袁天罡叩首作别。
她以后再也看不到袁师父在屋内晒太阳,或是在观星台上晒星星了。
师父将屋子与屋内所有的藏书都留给了她。
太史局,终是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她忍泪三拜。
袁天罡扶起她,略带云翳的眼中,满是担忧。
姜沃见此便努力笑着安慰道:“师父放心,将来我掌太史局,必勤谨慎行,不堕师父仙师之名。”
袁天罡却摇头道:“小沃,若是你愿意一世留在太史局,做个掌历法天象的太史令,师父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他望定徒弟:“可师父虽然老眼昏花,到底没有瞎——你不只想留在太史局。”
“这朝堂云波诡谲,你却想要走进去看一看,甚至伸手去握一握风云。”
袁天罡的声音变得又无奈又担忧,像是一场打在落叶上的秋雨,带着簌簌凉意:“孩子啊,你怎么就选了这样一条艰难的路。”
姜沃终于忍不住落泪:“师父……”
果然,一路上师父指点的都是蜀道运粮事,并不是意外。
袁天罡轻轻抚了抚她的发顶,温声道:“小沃,你真的决定了?”
姜沃用力点头:“我决定了。”
袁天罡沉默半晌方才叹息颔首,取过早就备在手边的玄奘法师所书《心经》送给弟子。
姜沃摇头道:“师父,这是玄奘法师特意送与您的。”
袁天罡将经文放在她手中:“我已如此经般心无挂碍。倒是你,前路漫漫,一定会有摇摆不定,煎熬困苦之时。”
“到时候便看看此经文,要记得今时今日,你心中定志究竟为何。切莫迷失了前路本心。”
姜沃这才双手握紧《心经》的贝叶经文与玄奘法师的译文。
袁天罡起身道:“此生师徒一场,原是意料之外的缘分。”
“至今日已圆满。”
“好孩子,去吧。”
*
归京的路上,姜沃不用再顾及师父的身体受不住颠簸,因此一路急行,所有的餐食都未停下慢用,而是只在官驿换过马匹后就直接出发。
一日两餐只在车上用水咽下去干粮,能果腹就算过去了。
如此急行,一日便能行去时两日的路程。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
姜沃再次见到了灞桥。
灞桥边,新柳已绿,碧丝万缕。
第73章 凤归
姜沃还记得自己第一回 来到立政殿的时候。
两位师父带她来面圣;在殿外等圣人召见前,遇到了先行出来的晋王。正如此时,她在立政殿外;看到从里面走出来的太子李治。
然十二年春已过。
姜沃入内;呈上大皇子让她带回京的匣子。
二凤皇帝却没有当场打开;只是右手按在匣盖上,慢慢抚过上头雕刻的纹路。旁边李治却是认出,这是当年自己送给大哥装种子的匣子;当时他特意让人在上面刻了他亲手画的葡萄藤蔓。
皇帝对她道:“坐下来说吧。”
云湖公公先亲自送上三壶饮子,这才带人都退了下去——陛下显然要留太史令长谈。
果然;接下来一个多时辰,皇帝事无巨细问起长子现状。
还有太子时不时在旁边补问:“那大哥捡到的松鼠有没有救活?”又或是:“大哥真的什么花也种不好?”
姜沃点头回道:“松鼠救活了;大公子又将其送回山上去了。”
“可这花草上……俱侍卫们说;连在山上开着好好的野花,大公子移栽下来,明明也好生浇水晒日头;却也没几日就蔫了。”实在也是;很玄幻了。
太子就转头对父皇笑道:“可见是吃不上大哥种的葡萄了。”
皇帝想一想儿子对着花草枯萎,十分不解的样子,不禁颔首而笑。
之后又问了许多琐事。
无论何事;只要姜沃见到的,皆据实以告:比如李承乾这些年根本不过元日不庆新岁这件事,哪怕她知道说出来;陛下可能会有些心里难受;但还是实话实说,没有半句为安皇帝的心就随意瞎编的话。
见她如此,皇帝倒觉得很踏实。
皇帝一一问过后;殿中出现一时安宁的寂静。
李治见父皇已经尽数问过,却还没开口让姜沃告退,便很快心领神会,父皇应该有话想单独问,于是他起身道:“父皇,还有许多春耕的奏疏堆在那里。”
皇帝颔首:“稚奴先去吧。”
太子退下后,皇帝也没立刻发问,反而沉默了好一会儿,中间门甚至拿起饮子喝了两口,又把玩了一会匣子上的琐,最后才决定开口问道:“承乾有没有提起过……为什么不回朕的书信?”
姜沃只觉一阵酸楚。
或许太子见过许多回,但这是她第一次见皇帝不像圣人,像是寻常的父亲。
姜沃答道:“大公子提起过,他觉得若与陛下多有书信往来,于东宫不利。”
皇帝脸上闪过几分放松与欢喜的光彩。
“这就是了。”并不是不愿意回信,而是跟朕一样,都有为国思虑的苦衷。
所以,皇帝轻轻拍了拍眼前的匣子,这回就给朕捎了东西来。
皇帝很想打开看看是什么,不过到底忍住了——还是等着与她一起看看承乾送回什么来吧。
皇帝俱已问完,心中又放下一事,就温声道:“朕无事了,回去歇几日吧。”
姜沃却没有随言告退。
立政殿内只有两人,难得连太子都不在。
这应当是她最后一次单独面对二凤皇帝的机会了。
“怎么?”见她没有依言告退,皇帝也没恼,只是笑笑问道:“是还有什么想说的?”
“是。臣还有一事。”
看着皇帝鬓边白发,她心中忽然就平静笃定下来。
她想告诉眼前的帝王。
姜沃抬头道:“去岁,陛下曾召臣至含风殿,听法师与两位师父论起谶纬之术与推演后世。”
“今年进京的路上,臣做了一个梦。”
“似是千百年后的华夏。”
殿中日光丰沛,金色的阳光流淌在光滑如镜的地面上。
皇帝眼睛也明亮如日光:“说来朕听听。”
“臣梦见了一间门学堂。”是梦,却也是她曾经的每一天。
“里面坐满了孩子,每一个都面容红润,衣衫洁净。”
“臣也变成了里面的一个孩子。”
她从袖中取出一幅画——总归是与大画师阎立本相识这些年,姜沃觉得自己这幅画,画的还不错。
用的俱是细笔勾线:方正的教室、铁质的桌椅,大扇的玻璃窗、吊灯电扇,甚至黑板与投影仪……
她全都画了下来。
二凤皇帝接过这张画,看了半晌,这像是一座学堂,但又完全不是他曾经见过的学堂。
他抬起头:“既然是学堂,那在讲什么?”
姜沃认真道:“老师在讲一千三百年前的贞观年间门。”
“一千三百多年……”皇帝先是一怔,下意识重复了一遍,然后双眸愈亮:“好!若真如此,可见千载后华夏依旧!”
依旧在学华夏之史,必是家国长存!
姜沃望着皇帝的欣悦:是啊,陛下,千年后,我们依旧坐在教室里,学习着中华历史,学习着您开创的贞观之治,感慨着怀念着那个大唐。
接下来,皇帝根本没有问起她梦中,千年后世人如何评价他,评价贞观一朝,反而直接笃定道:“千年后人读我国史,必觉鸿勋茂业粲然可观!”'1'
这便是二凤皇帝的自信与魄力,他从未怀疑过自己一手打造的功业,正如大唐之气度,从来自信睥睨磅礴大气。
姜沃重重点头:“是,千载后世人依旧称颂贞观。”
她望着眼前哪怕霜雪覆鬓,也依旧不改如日亮烈的帝王:“后世皆仰陛下是千载难逢的明君。”
皇帝闻言丝毫没有犹疑,他慨然一笑,意气风发神采焕然:“朕自如是!”
**
这一年天儿热的很早。
才三月里,便热的人有些烦躁。
太子上书,请皇帝尽早移驾翠微宫避暑。
皇帝允准。
然而就在圣驾准备启程的前一日,卫国公之子李德奖入宫求见太子。
卫国公李靖病重不起,府中已将棺椁齐备。
李德奖告退后好久,李治还坐在东宫的书房不肯出来:怎么偏偏是现在,怎么又偏偏是卫国公?
卫国公李靖,从秦王府至今,追随皇帝三十余年。
皇帝曾将三军之任,一委李靖。
也就是这几年卫国公年老,才少上战场,从前他带兵出征时,便是无可争议的三军统帅,李勣、李道宗、柴绍、薛万彻等将领,悉数听命。
李治深知,卫国公是随父皇打天下战功赫赫之人,在父皇心中分量极重。
他重病垂危,李治自知该去禀告父皇,可他又实不想去,不想让父皇再面对一次重臣过世。
李治独坐了好久好久,直到日暮西斜才起身往立政殿去。
**
皇帝到卫国公府时,并没有带太子。
这些年卫国公李靖极少再上战场,甚至极少出府,只是闭门谢客连亲友都少见,并不只是因为年老病弱——也为着,贞观十七年,李靖的长子李德謇也牵扯到了太子承乾谋反案中。
只是不如侯君集等人罪证分明,不过是与他们私交过密而已。
看在卫国公的面子上,最终是判了流放。
自那后,李靖便几乎不出门了。
为此,皇帝今日便没有带太子过来。
*
皇帝坐在李靖的病榻之上,看着他病到有些脱形以至于陌生的病容,不免想起了房玄龄去前的样子。
随朕治天下者,随朕打天下者,终皆先朕而去。
李靖对皇帝行的不是臣子见陛下之礼,而是军中之礼。
他也不似房玄龄临去前,有许多放不下的朝政要说与皇帝——毕竟自从贞观九年灭吐谷浑以来,他已经很少再上战场了。而且他也亲眼看着这些年皇帝收高昌,败高句丽、覆薛延陀、灭龟兹、警西突厥……
又有什么他死前放不下要嘱托的呢?
陛下已令四夷宾服。
李靖说起的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事,是他入秦王府的旧事——
当时李靖还在隋朝为官,高祖李渊在意欲起兵反隋前被李靖看破,作为隋朝官员,李靖是准备去向朝廷告发李渊意图谋反的。无奈当时天下已乱,道路阻塞,李靖想最后效忠一把隋朝,却连隋炀帝都没找到。
偏生李靖也好生倒霉——他没找到隋炀帝,李渊找他倒是一找一个准!李渊起兵攻克长安后,就把李靖逮了个正着。
李靖想起当年刀悬于头顶:“当时臣以为必死,只好痛呼壮志未酬。”
“好在先帝觉得臣有几分志气,又有陛下坚持为臣求情,臣才从刀下得了一命,从此臣便入了秦王府。”
皇帝的思绪,也被李靖的话带回那烽烟四起的隋末……
直到李靖唤他,才回神。
“陛下。”皇帝见李靖从怀中取出一物:“还请陛下恕臣私藏之罪。”
半枚兵符落在皇帝的掌心。
这是……皇帝很快辨认出,这是秦王府亲卫首领所持的半枚兵符。
已有二十三年不见此物矣。
“臣当年蒙陛下信重,领王府三卫。”
“陛下登基后,曾下令熔去当年王府中的所有兵符。”
“可臣到底没舍得,留了半枚。”李靖交还给陛下:“臣今日奉还陛下。”
铜制的兵符边缘光润,做成虎头状。在皇帝的手中,折射出微光。
皇帝握掌成拳,将兵符牢牢握在手里。
一如当年。
李靖见此喟叹道:“无论何时,臣只要见陛下手握兵符,便可心安!”
“隋末何等乱世,若无陛下提三尺剑,数年内荡平四海,又是一中原流离乱世尔。”
“汉末至今,四百余年,方有陛下,是天下苍生之幸。”
李靖先侧过头去,这才深深咳嗽了几声。咳过便在病榻上行礼,恭请皇帝早早移驾回宫,勿染病气。
皇帝手握兵符道:“朕这一世,得你为帅,快哉!”'2'
李靖眼中重新燃起一种光彩,那是狼烟烽火中剑锋上那一点锐芒:“臣此生得陛下为君,亦快哉!”
*
三日后,宫外来报,卫国公李靖病逝。
皇帝下旨,卫国公陪葬昭陵,谥曰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