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的文武百官:?!
  这一刻,他们才知道,皇帝的决心有多大,安排的有多早,后手准备的有多充分!
  他们骤然警醒:是啊,皇帝此番是‘裁入流官’,并未动天下各州县的官员。
  若是京中这些朝臣撂摊子不干,那……长安城外的官员,会不会欣喜若狂,在心里期盼他们快点走?
  *
  “团结就是力量。”姜沃想起了这句至理名言——反过来说,只要你让对手没法团结,那就是你的力量。
  他们早早商议下的此举,被媚娘命名为‘釜底抽薪’。
  还想保子孙后代的官位呢?先看看自己的官位吧。
  当有人虎视眈眈他们身下位置的时候,这些朝臣,还敢不敢跟皇帝撂摊子?
  只要他们中有一个不敢撂摊子的,其余人就都不会甘愿牺牲自己的官位——总不能只自己倒霉付出,队友只等着占便宜吧!
  以利合者,当利益分配出现嫌隙,自利尽而散。
  面色苍白,神色倦怠的皇帝站起身来,声音也带着一股子倦意,但又很冷很坚决:“此诏,即刻明发吏部!”
  “今岁十月吏部考功属,只按此数,报给朕五百入流官。”
  言罢退朝。
  朝臣们眼睁睁望着帷帐后面走出的皇后,陪同皇帝一同离去,不少人心中浮现同样的后悔——
  早知道谏皇后上朝这件事了!
  *
  朝罢,此番随行洛阳的吏部数十官员,都神色凝重跟在王老尚书身后,向署衙走去。
  今日大朝会上,皇帝既然以坚决的态度,凿实了‘每年只新录用五百入流官’这件事。
  那重点就来到了——既然每年只选五百人入官流,怎么选呢?
  压力正式到了吏部。
  王老尚书心内沉重的像是吞了个大秤砣,面对无数目光,又忽然觉得王神玉这些年的去户部坐着要钱的丢脸行为,不是一无是处。
  起码锻炼了他的脸皮。
  能够在别人各异的眼光下屹不可动。
  *
  吏部署衙。
  姜沃正在给长安城内王神玉写信,细言今日洛阳朝上事。
  虽说他应当能接到邸报和王老尚书的信,但姜沃还是决定,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王神玉互通有无。
  方才写完,正封好了口,在信封上写下“王公亲启。”时,就见小吏来送信函。
  王神玉的信先到了。
第121章 皇后辅政
  初夏时分;蝉鸣阵阵。
  透过窗户,一片方形的阳光直直切在地砖上。
  姜沃先对着这片阳光;验过封口处的印信无误;这才取过一把小银剪,打开王神玉的信。
  *
  说来,此时姜沃案上搁着的;还未寄出的信函,并不是她写给王神玉的第一封信。
  四月十六日那道‘裁官’诏书;除了发往洛阳宫各署衙;同样快马加鞭送往长安皇城。
  馆驿急报;不足三日便到了长安。
  随着那封诏书;姜沃已经给王神玉送去了一封早就写好的信函——是她之前整理的贞观年间裁官事的细录。
  她与王神玉同僚已然三年,自问是未看错人的。
  那么此番‘裁官事’,她与王神玉就算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
  既然是战友,那便没有让人去打无准备之仗的道理。
  之前皇命在身;‘裁官诏令’未下之前,她不能透漏给王神玉或是裴行俭任何消息。
  否则不只是她自己在皇帝面前落一个口风不慎的考评;若是再出点什么岔子,他们两位出身世家的朝臣;一定会被皇帝猜疑。
  于是等诏令出;她才即刻送上整理过的资料与原始资料来源目录表。
  省去王神玉再去库房翻往年公文的时间。
  *
  此时王神玉的信送到。
  开头便是谢过她送回长安的‘贞观元年资料’。
  之后将自己对此事的安排一一说来——
  王神玉接到来自洛阳的诏书后;沉思半日。
  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花木细细检看了一遍;然后……坚决锁上了侍郎院的门;把办公地点搬到了‘艰苦朴素’‘除了桌椅空无一饰’的王老尚书院中。
  用王神玉的话说:接下来会有不知多少人到吏部来;或是求情、或是探问、或是以势威逼。这些人来势汹汹,心思不纯,必然会把他心爱的花草们吓坏的。
  不但如此;言辞中还流露出一种‘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欣赏我手植花木’的骄傲意味。
  姜沃读到这不由失笑。
  果然是他。
  姜沃望向窗外:洛阳宫中颇多奇珍异草,尤其是洛阳的牡丹尤其好,等回长安时,一定不能忘了多给王神玉带些花木。
  她低头继续往下看。
  接下来王神玉很坦白问道:陛下此番圣心坚决否?
  自从‘裁官诏’到了长安,确实惹得物议如沸,无数人来寻王神玉要探陛下心意。
  王神玉信中抱怨道:“我一向自以为熟知家中谱牒,然,经过此事才知,原来我还有那么多亲戚。”
  之后又与姜沃强调:裁官事中,最要紧的是陛下不能心软,若中途而废还不如不行!
  作为亲历贞观元年裁官事(虽然是等待被裁)的人,王神玉用实例与姜沃说话:当年房相杜相,是怎么大刀阔斧,真的做成此事的——
  房相统筹全局,杜相则断然出手,第一批裁掉的官员,就是从前秦王府旧臣!
  这都不是杀鸡儆猴了,这是直接杀猴。
  当时多少人哭向立政殿,以从龙之功,潜邸旧情向先帝哭诉。
  “先帝撑住了未心软,房相杜相才得以功成。”
  “不知今番圣人心意,可如当年先帝般坚决?”
  姜沃看向桌上自己封好的信:等见了新的邸报和这封信,王神玉应当就明白皇帝这回也是铁了心的。
  她读完一页,去看下一页。
  王神玉的字一向如人般风雅,但这一封信,却带出了些简断锋芒。他写道:若陛下意坚,我亦如此。必不会苟顺颜情,知非不正。
  长安诸纷杂人/□□理,尔无需忧之!
  有王神玉‘勿忧’一言,姜沃心中愈安。
  她将剩下的信一口气读完——
  “又及:朝事虽紧要,然自身安康亦重。”
  “当年两相虔恭夙夜,废寝忘食。实不可矣!”
  姜沃从这‘实不可矣’四字里,读出了王神玉的深痛哀缅之意:杜相身体不好,又积劳成疾,以至于贞观四年就一病而逝,时年不过四十五岁。
  **
  皇帝给了吏部一月的时间,令吏部拟一份详尽奏疏,禀明每年‘五百入流官’的择官规制。
  还特意宣了王老尚书,表明此奏疏要‘详实’‘细致’。
  言下之意,不要拿一篇假大空的华彩文章过来糊弄,而是要出具一份完善的选官执行标准。
  王老尚书内心痛苦面具,领命而去。
  *
  大朝会后,皇帝又连免了五日常朝。
  姜沃知道,陛下是真的病了。
  其实自先帝丧仪,不,自先帝晚年,陛下的身体就不是太好。姜沃还记得,当年翠微宫含风殿外,见到为先帝端着药碗的太子瘦削憔悴。
  而当今登基以来,诸事亦是一件接着一件,从未断过。
  这些年来,皇帝头痛目眩发作越来越频繁。
  唯有安心静养,如在并州那般过的闲适愉快,方觉得发作的缓和些。
  皇帝免朝的第二日,姜沃奉旨面圣时,还遇到了李勣大将军。
  英国公深通医理,皇帝又信重,有时还会与他探讨自己的病情。
  回禀过吏部事,姜沃与李勣大将军一起告退出来。
  到了分岔路口,李勣大将军却站住凝声道:“我知姜侍郎近来必公务繁忙,但还望拨冗一叙。”
  姜沃早有预料,她伸手:“英国公请。”
  *
  屋内再无旁人。
  李勣开门见山问道:“皇后临朝,此事甚大。朝臣皆以为旷古以来,未有此事,实不可行。”
  “姜侍郎简在帝心,以为如何?”
  从在朝上看到媚娘那一刻,姜沃就知道,与英国公这场谈话不可避免。
  李勣大将军只是轻易不言,但以他在朝上的地位,事关如此大事,绝不可能一直不言。
  就像废立皇后,他最终需得表态的。
  关于皇后临朝事,亦如此。
  姜沃并不想说服李勣大将军——
  说实在的,她也不觉得有人能够通过言辞说服英国公。
  她想,李勣心中应当已然有决定,只是最后再与自己确认一二。
  于是姜沃认真道:“大将军深得陛下信任,自知陛下圣躬不安,需得静养方能保全龙体。”
  李勣垂下眼眸:他知道。
  皇帝不单是需静养以延绵圣寿,更是……哪怕陛下想强撑,一旦风疾发作,头痛目眩起来,也是实撑不住的。
  对面的姜侍郎声音沉静,说的也是李勣近来一直在反复思量的事情:“然朝事繁杂,太子年幼——除了皇后,还有谁适宜处断朝事。”
  “帝后本为一体,若皇后都不能辅政,陛下又该委于何人?”
  “东宫属臣?宗亲?朝臣?”
  他们怎么会比媚娘这位‘主动要求流放武氏兄弟,杜绝外戚’的皇后更合适?
  李勣默然。
  是啊,太子今年才六岁。
  陛下圣躬如此,不能操劳,若是太子监国,必要安排辅政大臣,那……朝中才是真的乱了。
  李勣历经隋唐两个朝代,光大唐的帝王,也已经见了三位。
  朝堂之事,他洞若观火。
  此时李勣抬头望着眼前的姜侍郎,见她神色诚挚,眼眸清澈——
  她说的尽是肺腑之言。
  是啊,这种皇后辅政,看似‘惊世骇俗违背礼法规矩’的决断,才是当前形势下,对朝堂,尤其是对皇帝最稳妥的方式。
  当事不能圆满时,不得不选择风险最小的安排。
  而当今皇后,从出身、从过往行止来看,无疑是适合的。
  李勣已有决断,便不再多说。
  临走前还道:“吏部事多,姜侍郎珍重自身。”
  姜沃谢过英国公关怀。
  **
  姜沃回到吏部,开始正式闭关梳理选官事。
  她知道,关于皇后临朝,外头已然掀起了一场风雨。
  但与李勣大将军谈过后,其余的她就都不在意了。
  媚娘与皇帝,既然走了这一步,自然已经想好了如何面对朝堂的反对之声。
  接下来,她只需要做好吏部事就可以了。
  *
  数日后,皇帝病愈。
  果然很快迎来了雪花般的奏疏。
  满朝文武不再谏皇帝裁官事,只针对皇后上朝事!
  群臣以礼法力谏道:“《礼记》有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不得失序。”
  又佐以‘典范案例’:“昔魏文帝,虽有少主,尚不许皇后临朝。所以追鉴成败,杜绝妇人干政。况大唐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应传之子孙,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1'
  姜沃在吏部听闻此谏,心道:魏文帝,这举的是什么好例子吗?
  ‘魏文帝虽有少主,不许皇后临朝’,说的是魏文帝曹丕那一道《禁母后预政诏》。
  曹丕曾有明诏:“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1'
  是,此诏深得前朝士大夫之心——皇帝不许太后干涉政事,那少主只能听从朝臣,士大夫自然满意。
  觉得这真是一道‘古往今来圣贤之诏’!
  但……
  魏朝总共四十五年,之后就被司马家给拿走了,这例子是不是不太吉利?
  姜沃都能想到,媚娘听到这个例子时的笑意。
  *
  贞观殿中。
  皇帝召数位上谏激烈的朝臣,问及此事:“朕躬不愈,太子年幼,若非皇后辅于政事,卿等觉得何人可代?”
  有灵醒的朝臣,觉得心下一突,一时未敢答话。
  有没过脑子的直接道:“皇后不但是妇人,且非李姓。陛下岂可将国付与外人?”
  皇帝闻言冷道:“哦?想来卿已有相中的李姓宗亲了?那荐给朕瞧瞧,能否代朕掌朝政?”
  皇帝这话,再不过脑子的朝臣,也不敢接了。
  是啊,对他们来说,皇后是女子是异姓外人。
  但对皇帝来说,皇后才是自己人。
  有机会造反的宗亲、会挟持年幼太子把持朝纲的朝臣,才是‘外人’。
  谁还能反对?
  反对皇后辅于政事,皇帝就问你要一个‘你觉得皇后不行,那谁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要是说不好,就可以去复习下皇帝刚登基时候的‘房遗爱谋反案’与‘宰辅贬官事’的下场了。
  要是说不出答案,又只梗着脖子坚持‘皇后妇人,不得理政’,那岂不是逼着皇帝带病工作,伤及圣躬?
  这一个个罪名,谁担待的起?
  朝臣们一时再无敢多言。
  *
  自此。
  后临朝渐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