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沃就继续道:“因每日都忙着,诸多事别说排到下月,甚至是明年或是许多年后……我原来真是想着,一辈子这样过去就行。”
  “两个人合得来之时,就呆在一处。若是将来情不相得,分离比相处更欢喜,那就分开。”
  听至此,媚娘不由止步。
  原来,真的被皇帝猜准了啊。
  她真是不想成婚。
  那……媚娘看了看姜沃的侧颜,很快决定:得想法子,让皇帝别为了崔朝事真的恼她才是。
  媚娘脑海里,已经从‘怎么替姜沃在皇帝跟前描补遮掩’思考到了‘怎么‘请’崔朝认下是他不肯成婚’时,就听姜沃继续道——
  “不过,后来我们交换过遗书了。”
  媚娘冷静地把脑海里方才的念头暂时存放起来,然后道:“什么?”
  姜沃就将崔朝对身后事的担忧说了。
  而崔朝之后问过她:那将来,又以什么身份来安排对方的身后事呢。
  当时姜沃不假思索答道:“就以现在的身份吧。你都不想被家族安排身后事,肆意涂抹你的生平——我更不想作为什么崔家妇被崔氏族志记下来。”
  崔朝很少追问她什么,但那日追问道:“那若是,这世间,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只是单独的两个人,不再管什么宗族,户籍、谱牒……”
  “只是,交换一纸婚书,宴请亲友呢?”
  “只是……安安再问我,在外面能不能叫我姨父的时候,我想回答一个能。”
  想在世人眼前,并不是毫无干系。
  或是只在旁人捕风捉影的话语中,才是有过关联的人。
  “好。”
  **
  分宗。
  与分家不同。
  分家算是将门户和财产分开,但依旧是同族,说的简单粗暴点,就是诛九族,跑不了。
  而分宗,则是彻底的姓氏的分离。是直接离开宗族,另以自己的父祖为一脉。从此后宗法再无关联,祭祀丧葬无涉。谱牒除其名。
  相当于此后,就算崔朝谋反,崔氏也完全不用慌,不会牵连到他们。
  正如《周纪》中曾记载,春秋晋国智宣子想要立子智瑶为后,他弟弟智果劝道,智瑶此人不行,立他为承宗之人,智宗必灭。见他兄长不听,智果就分宗跑路,别族改姓为辅,等到智族灭亡,他这一支就保存了下来。'1'
  可见分宗后,崔朝别说跟博陵崔氏没关系,他要是想,都可以改个姓。
  同样,分宗后,就会如他所说——
  他们身后再无牵绊,都没有家族。只是这世上,你是你我是我的两个人而已。
  *
  “不过……”
  姜沃与媚娘笑道:“起初,他也没打算闹得满城风雨的。”
  “分宗这种事,去寻族长开宗祠,再有族中耆老见证,族中办了就成。”
  然而……
  崔朝在登门拜访崔敦礼这位族长时,还没正式说明来意就被族长‘教训’了。
  也巧,教训的正是他的婚事。
  且说,崔朝的事,旁人不知,但崔敦礼可是一直很注意这个晚辈,想把他拎回家族效力,如何一点风声不闻?
  甚至不只风声,在皇帝让崔朝陪同姜沃往蜀地拜祭袁仙师后,崔敦礼九成九确定,这两人关系匪浅。
  只是之前出于‘皇帝显然知晓并且默认二人关系匪浅’之事的考量,崔敦礼憋着一直默不作声。
  但今年不能不做声了——
  朝上耳聪目明的朝臣都看得出:皇帝裁入流官,以及吏部‘资考授官’两件大事明显跟姜侍郎脱不了干系!
  崔敦礼作为族长,警告崔朝道:“她是身无家族,无所顾忌不怕得罪人。但你不是,咱们崔氏更不是。”
  “今日我便与你透底:你哪怕这一世不娶,不愿为家族出力都罢了。你私下做甚,我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眼。”
  “但要记得!士庶不婚!”
  “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富贵权势,辄婚非类?”'2'
  “非世家女,再不可能入崔氏谱牒!”
  崔敦礼还未说完最后一个字,就见面前坐着的晚辈,直接起身拂袖而去。
  那就,朝堂见吧。
  **
  显庆三年二月。
  国子监司业崔朝,连上五封奏疏,请旨分宗。
  帝以其‘幼年失怙,曾屡次为崔氏族亲所害’为由,准其分宗。
  而分宗事,遵《周纪》智宣子之旧礼,别族需禀明‘太史’。
  皇帝便命太史局测算吉日,督其分宗事。
  作为前太史令,姜沃愉快地重操旧业。
  *
  显庆三年。
  三月初五。
  崔氏分宗一事,彻底料理清楚。
  夜色如水。
  灯耀海棠。
  两人在海棠树下并肩而坐,花落满身。
  姜沃之前从未在崔朝面容上见过这样的笑意——以至于她见多了崔朝的容貌,也有些看怔住了。
  从前他的笑意,总像是溶溶月色,是静的,是沉和的。
  这是第一回 ,他笑意如风,让人想起无拘无束的风。
  崔朝语气中有许多如释重负:“从今后,我再不是世家崔氏子,就只是一个姓崔,但寻寻常常自在的人了。”
  姜沃含笑摇头:“不,你是一个姓崔,但绝不寻常的美人。”
  崔朝双眸愈见光彩,濯濯如春泉,容色又轩然若朝霞,望着她道:“如此赞誉……无以为报,只好今宵以身相许。”
  闻此言,姜沃一如多年前,心生感慨:唉,你们就拿这个考验干部?
  不过,比多年前强的是,她已经是个成熟的,能够逻辑自洽的干部了——
  她兢兢业业为大唐这么多年,劳逸结合一下,简直是天公地道,无可指摘啊。


第128章 被文字攻击的人
  显庆三年四月。
  百官署衙搬迁至大明宫。
  因大明宫在东;自此后,太极宫多被朝臣宫人称一声“西大内”。
  大唐开国日久;各署衙文书归档愈多。
  正好原本的屋舍都有些紧巴巴。现搬迁至大明宫后;原署衙则正好作为藏档库使用。
  第一日是三省先挪,次日则是六部。
  吏部朝臣中,姜沃与裴行俭各自负责与一车机密重要文件同行。
  车马经过大明宫丹凤门的侧门入内。
  丹凤宫门前是宽一百五十米还有余的大街;大气磅礴。
  而含元殿内的用于宣召百官上朝的铜钟正在试敲,当真是‘金阙晓钟开万户’。
  *
  姜沃来至大明宫侍郎院;一眼就见到院中熟悉的山茶树与蕉叶覆鹿的小案。
  迟她一步到此的裴行俭;见此笑道:“王尚书好大方。这桌椅送与我们也罢了;难得会将这株好不容易理出来的山茶树送人?”
  姜沃回头笑道:“不是无缘无故的。”
  裴行俭:?
  姜沃道:“你还未见新的《职制律》吧?等见了就明白了。”
  *
  皇帝‘请’前太尉长孙无忌新修的;专门针对官员的《职制律》已经编好了。
  当然,修律这样琐碎复杂的事儿,皇帝也没有只送一封信过去就指望两个人修完。
  他也生怕万一再把兄长和舅舅累出个好歹来。
  因大理寺负责掌诸署衙百官犯徒刑者,皇帝就点派了大理寺内;专门负责整理文书的十来个胥吏,带着许多旧年档子一并入蜀地。
  让他们来做一些打下手寻公文的工作。
  只是皇帝的书信;走的是官驿加急,到的比较快。而派去的胥吏们;则是晚了十来日才到黔州。
  除了胥吏外;皇帝还需点一个大理寺官员带领这些人;并手持自己的手信;通过万岭谷前的亲卫。
  姜沃就荐了正在大理寺做司直;专管覆理御史检劾官员事的狄仁杰。
  正好专业很对口。
  皇帝对狄仁杰也还有印象——年轻的进士;皇后的故乡并州人。
  在并州时,帝后还召见赏赐过他一回,皇后当时还夸了句‘好人物!’
  于是;皇帝闻姜沃所荐后,再次召见狄仁杰。
  作为自己不承认不自知的颜控,皇帝在细观狄仁杰生的眉目英挺,轩昂正气后,其实就挺满意的了。
  之后皇帝又提考了几句永徽律,见他也答的很流畅详实。可见虽年轻,却是殚见洽闻之人才,就将此事交给了他。
  去岁夏日,狄仁杰临行前来向姜沃辞行,并请教长孙无忌与李承乾的性情。
  想到要去见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年轻的狄仁杰也不免心里紧张。
  姜沃就将贞观年间旧事讲了些与他听。
  “不过,赵国公如今性情,便不能知了。”
  狄仁杰敬听过后,表示他此番去,一定谨言慎行且跟着赵国公用心修习,不辜负姜侍郎所荐。
  姜沃看着他告辞而去的背影:此番,他去跟着贞观一朝的律法大家,学着修拟律法,打一回下手——
  随着时间流逝,世情变换,律法总要不停的修订增补。
  将来,可主持此事的,应当就是狄仁杰了。
  *
  最终成文的《职制律》,其实于今年二月,就已经被狄仁杰带回了长安城。
  只是皇帝是个颇有仪式感的人。并没有即刻在朝中公布推行此法,而是准备再百官署衙迁居大明宫后,再颁布此法。
  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新居新气象’了。
  当然,朝臣们应当不太喜欢这个新气象就是了。
  再此前,皇帝只将此书交到官方印书处去雕版,准备到时候各个署衙发两本。
  因狄仁杰处有手抄本,姜沃就先借来看了看。
  看到了其中一条后,她含笑抄下来,特意去送给她的新上峰,王神玉王尚书看。
  王神玉依旧风仪潇洒接过来,然后难得当场变色,痛苦面具起来。
  姜沃想起……唔,上回让王神玉这么痛苦的,还是听说他竟然要去代替皇后行亲蚕礼。
  而这次让王神玉裂开的,是《职制律》里的‘考勤法’。
  【一十六条:诸署衙官员,白日应在值却未在者,夜间应值夜而未在者,皆笞二十(并罚六月俸禄)。通昼夜不在值者,笞六十。(罚两年俸禄)。】
  其实看到这条的时候,王神玉还好。
  他虽然懒散,但直接翘班的情况,还是……少的。
  主要是下一条:
  【一十七条:各署衙晨起点卯皆有时辰。若点不到,误一个时辰笞十,误一个时辰以上,算作白日应在值未在,依十一六条论处。(早离署衙,同此例)】
  王神玉:?!
  迟到早退一个时辰,也要挨十下小竹板?!
  他又往下看去,完全大破防:
  【一十八条:内外官署点检者,除早晚两次外,一旬内至少抽取一日,数度频点。点而不能一刻内到者,笞十。吏部书令,一月内至少于各署衙处点检巡查一回。若查有上峰包庇缺值者,同罪。】
  这是还要随机抽查点名?要求随时在岗?
  王尚书彻底被打击到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也没想象到,这温暖的人世间,竟然能有这么冷血的文字!
  赵国公这是……自己再也不用上朝当值了,这律法定的就完全不管别人的死活了是吧?!
  王神玉甚至不可置信反复读了几遍,然后脑海中迅速算出了,自己若按照往日的迟到早退,每月该被竹板打多少下后——
  顿时觉得天都暗了:我要致仕!
  这官是一天也当不下去了。
  杜师,不是做弟子的要违诺,而是,处朝堂如入地府啊!
  姜沃见他如此,忙安慰他道:“尚书,先别如此颓丧——您忘了,现在谁在考功属?”
  王神玉一怔,随即眼前一亮。
  是诶!
  眼前这位姜侍郎在考功属!
  自王老尚书拜相后,王神玉就把姜沃从司封属调走,调到了吏部最重要、下辖官吏最多的考功属,负责每年天下京城及各州县官员的考核事。
  而新任侍郎裴行俭,则身兼‘司封属’和‘司勋属’两部——说来,跟他之前干的活其实差不多。
  而王神玉自己,则美其名曰揽总查看,负责总要,并未给自己安排具体的职责。
  此时王神玉看着姜沃道:“对了,现你在考功属!”
  姜沃含笑:没错,作为主管考功属的侍郎,大唐各署衙官员的考勤,也在她的管辖范围内。
  王神玉饱含希望望着她:“姜侍郎啊,咱们也是三年同院的同僚了。兼去岁时,虽身处两都,却都在为‘资考事’出力。说是一句袍泽也不为过……”
  然后用目光示意她:能不能不考我的勤?
  王神玉就见眼前的姜侍郎,周身皆是端正刚峭,凛然正义之气道:“尚书放心,我既是吏部官员,必以身作则,绝不徇私枉法。”
  王神玉:……
  接着却又见她转头凝望外面的院子:“说来,王尚书种的这株山茶真是好看,想想到了大明宫后难以常见,实在舍不得。”
  王神玉那么心思透彻之人,立刻问道:“姜侍郎如果舍不得,等搬到大明宫,就移栽到你院中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