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屋内安静如许,姜沃再次将现状冷静地摆出来——
  她看的分明,除非李弘谋反,不然皇帝不会考虑换太子的。太子李弘再与皇帝不同,再让他失望,那也是皇帝的嫡长子。除非李显李旦忽然变异,出现了皇帝曾担心过的‘先帝水准的文成武德’,皇帝或许会纠结一下舍长而立贤。
  但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
  儿子们如果都不如意,甚至让他失望,那皇帝就会考虑长女吗?
  不,不会的。
  姜沃比谁都清楚这个答案。
  皇帝的脑海里,就没有女儿能登基的概念。放到先帝一朝也是一样:如果当时所有的嫡子都谋反,都失去了继承权,那先帝也只会再选嫡孙、庶子,也不会考虑长乐公主等嫡出公主。
  就像没见过飞机,就根本不会有飞机这个概念一样。
  也正因如此,皇帝才能放手至此,让媚娘来代理政事。
  他是不会想到媚娘登基的。哪怕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媚娘有权力欲,会握住权力,并且要争相应的尊崇与地位。
  可那又怎样。
  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何止一个?
  而太后若无权势尊崇,如何帮助皇帝镇压朝堂?
  因而皇帝一直默许媚娘的所有行为,哪怕是泰山封禅与他一同祭祀。
  太子如今十四岁了,今年皇帝风疾发作却依旧只将政事交给皇后,这本就是对太子的失望,对大唐未来的保障。
  皇帝基本就是默许了皇后以后能够做垂帘听政的太后,如此朝堂才能按照他的政治规划走下去。
  因为皇帝心里,太后的权力,是一定会还给皇帝儿子的。
  姜沃甚至苦中作乐想:如此看来,太子的存在也好,起码占住东宫的位置。
  *
  姜沃边想事情,手里边无意识的拨动案上的卦盘。
  这是袁天罡的屋子,案上自然多有卦盘、铜钱等物。
  停下来时,恰好成一幅“乾乾”健行不息之卦。有险而无灾。
  姜沃伸手再次拂乱卦盘:是啊,皇帝不会选曜初。
  但正因如此,被忽视的才是最安全的。才是最能默默积蓄力量的。
  皇帝到底是皇帝,有着天子的心性——就像姜沃知道的史册上的王勃,正是因为两个皇子斗鸡玩耍,而他写了篇斗鸡檄文,当今陛下就大怒,觉得他挑拨皇子们的关系,将其逐出京城。
  玩乐事皇帝都如此忌讳,如何会由着一位宰相肆意教导非太子的皇子?
  正因为曜初是公主,是皇帝的掌上明珠,皇帝觉得她一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哪怕她想像平阳昭公主去做将军,皇帝哪怕错愕担心,但没准也会为了哄女儿而同意(然后给女儿配上无数的亲卫,让她去扮演一个将军)。
  因为他根本想不到,曜初有可能做皇帝。
  尤其曜初又是妹妹,哪怕真的展露出政治天赋,在皇帝心里,只怕也会跟媚娘一样,正好辅佐性子软的儿子(兄长)。
  而姜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皇帝对太子失望下去,再失望下去。
  他是个会在心里默默扣分的帝王。
  姜沃想,这几年她与皇帝走的也略远了些,有些事禀于媚娘就不再禀给皇帝了。
  这可不是天子近臣的好品德。
  姜沃需得让皇帝清楚地看到太子的样子——您放心把皇权真正地交给太子吗?
  有句话说得好,猪队友比敌人的杀伤力还大。
  但反过来也成立。
  姜沃觉得,自己真不需要做太多,只需要让帝后看见的够多。
  太子在长大,东宫属臣只会越来越急躁,会想从更多方面来找出依据和力量,请皇后回到后宫去。
  如果皇后不能再掌政事,皇帝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太子。
  而姜沃,也要不断地提醒皇帝——只有媚娘握住的皇权,才依旧是你心中的皇权。
  直到最后。
  **
  这一日,姜沃还并不太意外地见到了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比皇帝年长八岁,比姜沃也要大几岁,气度端凝。
  两人在吏部尚书院中,坐在院中梧桐树荫下对坐喝茶。自打泰山封禅事与稷下学宫诗会两事后,姜沃与诸位公主,都熟稔了不少。
  其实原本姜沃最熟的是晋阳公主。
  在公主年少时,两人就保养之道谈论过数次。
  只是这些年晋阳公主行踪飘渺难定,如今反而是最难见到的人。甚至皇后率内外命妇泰山封禅事,都是提前一个月才通知到了晋阳公主,公主现赶回来的——
  晋阳公主于先帝年间,就多慕医道。当今登基后,公主还未定婚事,也拒绝了兄长给她安排驸马的计划,而是直接出宫住到了自己的公主府邸。
  不在宫中居住后,晋阳公主出入都不受约束,就常去京中女医馆,也跟着孙思邈孙神医学医术。
  起先公主还是留在京中,后来则索性跟着孙神医每年各处云游看诊去。
  皇帝最开始听闻晋阳出京,当然惊讶担忧。然他完全管不了这个妹妹,近年已经躺平。
  倒是长乐公主常在京中,年节下与姜沃常见。
  从泰山回来后,更见亲近——长乐公主回长安后,于春日里举办了大唐第一场公主主办的诗会,还请了姜沃这个有经验的‘诗会举办者’去帮衬了半日。
  自然,也是请她这个吏部尚书去‘做镇石’。
  有掌选官的宰相在诗会上,许多求官心切的才子,哪里顾得上这是公主的诗会还是皇子的诗会?来就对了。
  *
  梧桐竹影。
  长乐公主端着茶杯,都不怎么需要与姜沃寒暄,直接开门见山道:“曜初与我说了公主亦置幕府之事,我觉得很好。”
  甚至如同说起明日端午吃粽子一般自然,对姜沃道:“明日端午佳节,我便要带着曜初、城阳等几个公主一起上奏疏给二圣,请置公主幕府。”
  “倒是晋阳……”长乐公主有点无奈摇头道:“她有另一道奏疏要上。”
  “我记得,十二年前吧,那时姜相刚入吏部做侍郎,曾经为女医请过太医署的官职。只是当时未能成事,最终女医也只是按内宫女官的例。”
  长乐公主慢悠悠喝了一口凉茶:“如今,应当能行了。”
  她对姜沃笑道:“毕竟有姜相的城建署在先了。”
  “只是这一两年先是城建署女官,再是泰山驳回‘帷幔遮祭祀典仪’事,更有这一回凌烟阁为平阳昭姑姑请入阁之事……”长乐公主一一数过去,然后叹息道:“姜相也该停一停歇歇了。”
  “女医请官事,让晋阳来吧。”
  长乐公主的声音,在这炎炎夏日里,宛如一片蕴凉清风。
  姜沃举杯,以茶代酒谢过,然后含笑道:“去岁泰山封禅事,也多亏了公主,带着几位公主王妃上谏应和皇后。”
  长乐公主与她碰一下杯,饮尽杯中茶,然后道:“女子在泰山之上祭祀地祇,何等难得的荣耀?皇后中宫谏表都上了,我只需要敲敲边鼓,这都不做?难道还要倒过来拉扯皇后。”
  姜沃莞尔,替长乐公主再续新茶。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两人愉快地探讨了‘请旨公主亦开幕府’的具体上奏细节。
  之后又闲聊了片刻,长乐公主才起身离去。
  无独有偶。
  当时曜初提起了太穆皇后,这一日,长乐公主也提起了这位祖母。
  “祖母说过,恨不为男儿。姜相知道吗?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感触——那时候先公权倾朝野,被权势蒙蔽,看不清雉奴的难处,更看不清已经是皇帝的天子之心。”
  长乐公主口中的先公,自是她的亲舅舅兼公公长孙无忌。
  “我劝过几次,他全不往心里去。只道我是公主女子,少管政事。我当时就在想,若我是……”
  毕竟是多年前的旧事,又是已经过世的长辈,公主也就没再多说什么,言尽于此。
  姜沃送长乐公主出门时,路过院中只有绿叶的山茶花树。
  长乐公主李丽质驻足而笑:“听闻姜相院中这株山茶,覆雪时最佳,待今年冬日,定要请我来赏雪赏花。”
  姜沃含笑:“一言为定。”
  山茶花种在长安城,并不是合适的地域土壤。
  但终究,开出了不畏霜雪的花。
  且,年复一年的,渐开渐旺。
  *
  这一夜,灯下。
  姜沃看着曜初写她的第一封奏疏。
  曜初写完后拿给她,请姨母帮着改。
  姜沃却先放下:“写了半个多时辰,眼睛累不累。先歇一歇吧。”
  她望着眼前十三岁的少女,含笑道:“曜初,姨母教你玩一种新的棋戏好不好?”
  姜沃将曜初带到棋盘前——
  “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这种博弈的结果,永远没有双赢。
  如今这朝局便是一场盛大的零和博弈游戏。
  当年媚娘临进宫前夕,她与媚娘曾玩过一局零和棋戏。彼时媚娘感慨道,她已经在棋局外旁观了太多年,终于要入局去。
  今日。
  姜沃如十五年前一般,拈起一枚黑子:“曜初,就以此事为例吧,我来扮会就此事上谏反对的朝臣们,故而我执黑子,先行一步。”
  黑子先行,便如太子已然在东宫,便如同朝臣们手里的礼法规矩,已然占尽了先机。
  “曜初执白子。”
  姜沃将一枚白子放在她的掌心——
  “来做帝王。”!


第173章 端午日常
  端午佳节;艾草悬于门上,以避毒气。
  晨起桌旁,姜沃剥开粽子外头的微烫的菰叶;用筷子分了很小一块黏米栗枣粽给婉儿。
  又特意把枣挑掉了;她从前在医院里;就多听闻急诊有被枣核卡到的老人和孩子。
  这是宫中御赐的粽子,与家里的味道不同;姜沃就让婉儿尝一下。
  婉儿吃掉了小碗里的栗子粽,觉得不如家中的好吃;不免仰着小脸儿;等着吃真正的端午粽子。
  崔朝那边已经剥好了一枚;托着底端粽叶递给婉儿——
  她们在家中常吃的端午粽子;其实是姜沃前世最喜欢的‘咸蛋黄肉粽’。
  虽说她原是个北方人,在南北咸甜之争中;也觉得自己是坚定的北方党;只喝咸豆腐脑。但在粽子的立场上;她就没有坚定住,比起北方的甜粽,她更愿意吃咸粽。
  姜沃吃了一口粽子,感觉到咸蛋黄独有的绵绵沙沙的颗粒感在舌尖滚过,混着糯米微韧软弹的米香与调味得宜的酥软炖肉;味觉得到了充分而立体的满足。
  甚得她心。
  她后知后觉:大概她不是北方党;只是个爱好咸食党?
  吃过粽子后,姜沃边喝清茶边随口与崔朝问道:“今年的粽子也分送各家了吗?今岁端午晋阳公主在京中;可别漏下她。”
  姜沃前世时那几年,咸粽子在北方也不那么罕见了。但在大唐的长安,这种粽子实是颇为特殊;都算是姜宅的‘珍馐秘方’之一,每年端午都要分送亲友。
  崔朝颔首。
  *
  今日端午休沐,姜沃是应了带婉儿进宫,再带着令月一并去凌烟阁拜探平阳昭公主画像的。
  此事并不急于一早入宫。
  这两月她为太子事多有烦心,在家中事上留意很少。
  此时算是心意大定,又难得闲暇,就捧着茶杯跟崔朝聊起了家常。
  听他说起将端午节礼并家中特有的四味粽子分送了亲友。
  而亲友们又各有端午节礼回赠。
  “是了,还有一事——孙神医和英国公府都送来了府上新调配的成药和药方。有空你细看看。”
  姜沃闻言欣然道:“孙神医又有新药?”即刻就要来看。
  怎么说呢,孙神医的保心丹,那曾经可是他们吏部加班的支柱啊。
  崔朝也料到她一听闻就要看,早就收在了屋中柜子里。见她果然即刻就要,便起身去抱了几个匣子过来。
  姜沃先看过孙神医的方子,是两味治发热的药丸:一味治疗妇人产后突起高热,一味治小儿发热。
  她仔细收好——姜沃从未忘记为何会甘愿把系统兑换出来的医书,直接送给孙思邈孙神医,正是因为他的《千金方》,是古往今来,第一本专门把妇女的疾病拿出来专门讲解诊治之术的医书。
  看过孙神医的两味新药,姜沃又打开英国公府的药匣,边展开药方边感慨:“有时我经常会忘记大将军还是一位良医。”
  世上怎么有这样的人,领兵打仗克敌制胜,在朝又为宰辅柱石,甚至还精通医道。
  英国公府送来的两张药方都是李勣改良过的外敷药膏,一是用来防冻疮的乳膏,二是止血防脓肿的金疮药。
  姜沃放下这两道药方,感慨道:“大将军口中不说,其实是很挂念李培根的啊。”
  李敬业到了辽东后,有信传来——刘仁轨根本没把他留在原百济国,而是给他扔到北边高句丽去了,就让他驻扎在原本李勣大将军平定叛乱之地。
  那里气候苦寒,且常有原高句丽的小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