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用大司徒曾经提过的‘生产成本’一词吧——”
  “当年我做户部尚书时,农户之家的农具(包括耕牛)生产成本,是五贯。而如今,我致仕归乡,再次去乡间与市中挨个问过。”
  “如今再购齐这诸多农具,只需要三贯了。”
  “至此方觉,这数十年宦海,并未虚耗。”
  “故将此诸多农具琐事写与大司徒,想来虽人在两地,欣然之心必同。”
  姜握与王神玉坐在屋内,看完了这封信。
  虽是炎炎夏日,但实觉得内心蕴凉而宁静。
  片刻后,王神玉忽然开口问道:“你知道辛相特意寄这封信过来,还有什么用意吗?”
  姜握转头看他。
  王神玉道:“以后他再向你买诸如眼镜一般,不得不用之物,就不会再给五贯钱。”
  “只给三贯了。”
  姜握笑道:“如此也好。”
  *
  而这日,姜握离开王相府之前,王神玉递给了她一根木签。
  签柄为木色,签头却是朱色涂过。
  王神玉道:“既然致仕,从此后我便闭门谢客,再不会见朝臣了。”他顿了顿又道:“除了朝臣,还有诸多族中的晚辈,也终于可再也不见了。”
  从前他做宰相,所有太原王氏的晚辈为官者,或者想要为官者,凡入京者自然都要来拜会他。
  甚至王氏的姻亲,其余世家的晚辈,也少不了想往王中书令这里多走几趟。
  从此后,他终于可以再不管这些事了。
  姜握低头看手里的朱色签,听王神玉继续道:“你若过来就带着这朱签,以防门房竟把你也当朝臣一般,拦在外头。”
  还不等姜握说话,王神玉就道:“但你若来说些朝堂事,我可就把这朱签没收了。”
  姜握再次被打断施法,只得笑道:“好,从此后我再不与王相论朝事。”
  她告辞离去,在马车上,转头见夏日中,王相府门庭闭合。
  自此,闭门谢客。
  **
  姜握从王家离开后颇为怅然,倒是去将作监见了鸣珂。
  虽是端午休沐,但鸣珂……还在加班。
  王鸣珂比她小五岁,算来今岁也已然是年过六十之人。
  只是她性情经年未变,总觉一如当年。
  姜握也未特意与鸣珂说起她的来意,只是听鸣珂闲谈。
  其实上了年纪后,姜握是很愿意跟王鸣珂论起故人之事的。
  因哪怕是有故人离去,鸣珂谈论起她们也并不会沉溺于伤感。她身上有一种特有的钝感力:也会哭也会烦躁,但无论什么样的世事从来不会伤她太深。她总是能更专注于当下,当这日子只如江潮往复。
  果然,王鸣珂说起王相终得致仕之事,也只笑道——
  “那以后,王相更多闲暇侍弄花草,他府上的桂花糕,就更好吃了。”!
第366章 大司徒隔代教育的区别
  证圣二年;夏。
  每年五月,都是朝臣们最期盼的月份——端午连着十五日的田假,一个月内休沐比上班时间都多。
  然而何为田假?
  正是收麦子的季节;也就是说,五月其实是百姓们;尤其是北方农户们最重要也最忙碌的一个月。
  甚至可以说;一年的生计就悬在这上头。
  姜握还记得父母曾提起过:他们小时候学校都还放‘麦假’的,就是田里忙不过来,让孩子回去帮着收麦子。
  夏日炎炎;全家劳动力都得出动,挥汗如雨。
  哪怕干不了什么重活的小孩子;也可以拎着半大的麻袋在后面捡拾掉落的麦穗;给家人们送茶水餐饭——饭自然都是在地头上吃的;省了耽误功夫。
  烈日高温;每年麦收都是一场辛苦仗。
  如今是田假的末尾,洛阳神都外的麦田都收割的差不多了。
  但这不代表农忙就过去了;收完后的新小麦,还要再晾晒才能贮藏或是拿去磨面。
  姜握曾经带十岁左右的曜初去看过麦收,不过这回,她准备带年纪更小的阿鲤,去看麦收后的农事;以及;一项城建署的新发明;或者说创造性地改进。
  *
  “外面这样热;大司徒真要带小郡主去乡间?就为看什么立新式水车?唉,什么样的水车,不还是个水车;哪里值得咱们小郡主亲自去看?”
  “若是晒中暑了怎么好?”
  说这话的是东宫郡主武赪的照管嬷嬷之一。
  此时,她们正在姜宅大司徒书房对面的南侧候院,等着小郡主下学。
  来大司徒府上拜访的朝臣、学生不少,哪怕都是先送了名帖按照预约好的时辰过来,但也常会出现,大司徒与上一位还没说完,只能暂候的情形。
  这小小的一座候院,就是专为此准备的。
  原本这候院里,也不只有两位嬷嬷——唐愿是要自己接送女儿‘上学’的。
  只是此时他并不在这院中,去厨下跟着崔朝学做点心去了。这般炎炎夏日,正好可吃酥山和西瓜冰沙。
  唐驸马既不在,两个嬷嬷就比较敢说话。
  一个禁不住就如方才般略带抱怨起来。
  大司徒不管日晒下雪的,她想带小郡主去哪儿就去了,唐驸马在大司徒面前如同面团捏的人,只会应是。
  是,他是驸马,皇储也不会拿他如何,但小郡主一旦晒坏了,她们这些跟着伺候的人,岂不是倒霉?
  另一位嬷嬷本不敢说的,但遥遥看着对面的院落,从花木掩映中能隐约看到大司徒正带着小郡主念书,胆子也就大了点。
  且也实在有些怨气——
  “这不是第一回 了。”
  “就在前日,大司徒居然还给小郡主找了一副小的杵臼,让小郡主试着舂米!”
  “小郡主哪里干的来这个?才不一会儿手就红了。虽未起水泡大司徒就让小郡主停了,也拿冰帕子敷过了,但小郡主手上的红痒回宫后还未消。”
  “偏又让陛下看到了,差点就罚了咱们!”
  这嬷嬷其实是心有怨气夸大其词,皇帝见了阿鲤掌心略红肿,自然要问是不是跟着的人不经心。
  但问明是姜握带着阿鲤一起体验了一回舂米后,也就罢了,只给了阿鲤一块冰过的玉让她在手里握着,然后还又教了孙女一遍农户舂米之劳苦。
  但两个嬷嬷却觉得自己受了大惊吓,跟着倒霉:“陛下从不怪大司徒,又心疼小郡主,岂不全是咱们在中间受夹板气?今日又要出门……”
  她才说到这儿,就被声音打断:“放肆!”
  两人吓了一跳,连忙起身,这才发现小屋的窗外出现唐驸马的身影,显然是听见了两句她们的谈话。
  两人懊恼的很:唐驸马不是去给大司徒和小郡主做点心去了吗?怎么一刻钟不到就回来了?
  她们实在没想到,也就没留意院外。
  唐愿在曜初跟前自然是温顺柔和,但在东宫下人里还是颇有威严的,且两位乳娘也确实是犯了错被逮住了,此时都起身垂手听训。
  唐愿道:“刘嬷嬷也是宫正司教出来考出来的老嬷嬷了,竟然不知不得议上?此时在大司徒府上,我先记下,待回东宫后……”
  他还在认真训话,就见两位嬷嬷忽然脸色大变,铁青到像是见了鬼。
  唐愿:?我已经有如此威望了吗?
  但很快他就反应过来,他也立刻转身看去,见身着淡金色皇储夏日常服的公主,就立在门口。
  这下,连着唐愿脸色也变了。
  *
  曜初是知道今日姨母要带女儿出门的,于是特意将琐碎公务都错日子排开,早起听过东宫属臣回禀要事后,就离宫至此。
  姜府内遍植梧桐、竹丛,夏日内处处花木荫凉。
  她原是来候院寻唐愿的,谁料就听到这番对话。
  而曜初对姜宅何其熟悉,她独自立在梧桐树后,竟连唐愿也没看到她。
  于是她听到的,比唐愿还全。
  她生的面目柔和,此时看起来脸上也没有明显怒意,只是神色与眼睛一般的清寒如霜。
  别说两位嬷嬷,连唐愿都深深生惧。
  虽是夏日,唐愿额上出的却是冷汗,他忙开口:“殿下……”
  自李唐起,只有太子称殿下,其余亲王依旧称王。因此,之前唐愿敬称公主,如今却称殿下。
  曜初打断他,直接道:“即刻带上她们离了姨母这里。”
  “今日回去,立时将东宫的人再细细理一遍。如今阿鲤身边都出现了多嘴的人,宫里还指不定乱成什么样。”
  唐愿应是。
  然而却听殿下又接着冷淡道:“你若做不来、做不好,我便寻人来与你分忧。”
  太阳下,唐愿脸色愈白,他上前一步欲行大礼认罪,却又止住。
  候院毕竟就在大司徒书院对面,万一他折腾的动静大了,惊动了里头的大司徒——这几年他常来接送阿鲤,大司徒待他也很和气,说不得会为他讲情——那只怕殿下一时面上恕过,实则心里记着的罪过更大。
  于是唐愿未行大礼,只是用言语和神色来表示自己的懊恼、认罪、以及接下来一定好生整顿东宫宫人的决心。
  **
  阿鲤转头而笑:“阿娘。”
  曜初进门的时候,就已经将方才的冷淡都收了。
  屋内的带着柑橘味道的熟悉香气,也抚平了她心中方才的火。
  曜初先问过姨母好,然后已经立在一侧的阿鲤才过来牵了她的手笑道:“阿娘,太母正好在考我。阿娘坐在一旁听阿鲤回答的对不对。”
  曜初跟着女儿来到书桌前:“是吗?那我要好生听一听了。”
  姨母考阿鲤的题,多半小时候是考过她的。
  果然,姨母考的问题是:【如今哪些发明,是无需前置技术的?】
  这个问题,若非姜握从小带大的孩子,其余的人,哪怕上阳宫学校里,有些学生都要再多问几句,才能确定大司徒这问的是什么意思。
  然而曜初自然是懂得。
  小时候姨母就告诉过她:这世上有的发明,有时候甚至只需要一句话的知识,并不需要什么前置技术。
  人们差的,就是对原理的那一点认识。
  曜初当年的回答——
  矿灯。
  灯火是古来就有之物。
  而姨母当年为了矿内多爆炸之事想出的矿灯,其实制作很简单。
  就是在普通的灯外面,围上一层细网眼的金属网——如今的曜初也已经学了许多‘格致’的原理和知识,明白这个道理:金属导热,可以把里头火焰的热量吸收传导,一旦热度达不到燃点,矿内产生的易燃气体也就不会爆炸了。
  因此矿灯就是姨母说的,不需要任何前置技术的发明。
  只需要懂得道理,并且想到如何应用。
  这种发明,与后来的水泥、玻璃截然不同。那些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问题。
  当年曜初回答对了这个问题,获得了一块点心奖励。
  此时曜初看着女儿,等待女儿跟自己心有灵犀的回答。
  然而,阿鲤很快回答了——
  “不会坏的罐头!”
  “好喝的牛乳!”
  曜初:……
  怎么说呢,也不是不对。
  姜握也笑了。
  对阿鲤来说确实如此——毕竟从她出生起,玻璃器皿就是常见之物,这对她来说不算‘前置技术’。而世上最早的用来保存食物的罐头产品,正是加热食物后,用软木塞住玻璃瓶,外面再用蜡封上,而蜡封也是从前朝时就有的技术。
  ‘罐头食品’可以大大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其实人类历史上,无论东西方,玻璃和蜡封都出现的比罐头食品早许多年。但是,想到把两者结合起来,却到了十九世纪。
  还是拿破仑征战四方时,因为储粮腐坏(尤其是海军)问题严重,重金征集保存食物的方式。
  这才有了罐头的诞生。
  *
  如果说罐头这个答案,阿鲤答的还是有局限性——毕竟罐头需要玻璃,而且玻璃在此时还是很贵的,这罐头食品属于绝对的奢侈品。
  那么她回答的另外一个答案,好喝(安全)的牛乳,就是很标准的,无需前置技术,只需要知识的发明。
  巴氏消毒法。
  前置技术只有一个:火。
  所缺的唯有知识罢了。
  人类从古就会用火,但因为不懂‘细菌’‘病毒’,直到十九世纪,才明白可以通过用火将牛奶加热到沸点以下的方式,对牛奶进行消毒,延长保质期。
  此法沿用至现代。
  其实牛乳虽然有营养,但在消毒前,也可算是世上最危险的饮品之一。
  牛乳里很容易滋生结核杆菌,而结核,在古代基本就是绝症。
  但是巴氏消毒后的牛乳,就可以放心饮用了——时人还是很喜欢乳制品的,比如夏日常吃的酥山。
  这个原理无需人人明白,只需要按照这个简单的方式来操作就行了。
  此法早就登报许多回了,太医署的医馆前往各地时,也会将此事与其它医学常识一样宣传。
  可以说,阿鲤回答‘好喝的牛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