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璋对此还一无所觉。
  他正在写文章,这是书院的入学测试。
  问心书院内分两个平行的院,一个是准备乡试,备考举人,另一个是准备会试、殿试,备考进士。
  每个院内,又分甲、乙、丙、丁四个组。
  甲组是最优秀的,可以下场一试。
  乙组次之,还需努力进学,若想搏一搏,也可参考试试,但大多都名落孙山。
  丙组是已经完成基础学业。
  丁组则是每年新生。
  在学院中,师长会按照不同的学习进度,传授不同的课业,分层教学,学子们只需往上努力,一步步踏实走就是。
  如今进行的,就是今年入学新生的测验,以便分到不同的班,也便于师长了解学生情况。
  毕竟院试的考卷,是不对外公开的。
  【民之大事在农】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历朝历代研究农务……】
  【试以一地为详,陈教农之策。】
  顾璋通读这篇策问题目,确实和此前相对简单的童生试大不一样。
  不仅要对题目有一定的想法,还要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给出切实有一定可行性的想法。
  顾璋构思一番,打算写自己的老本行。
  想要百姓过得好,农业发达,不是思想教育、或者鼓吹形式上的东西,或者一些降低税的政策能彻底解决的。
  要不那么多朝代,那么多贤明的君主,怎么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只有农业技术发达的新社会,才再无饿死之人。
  顾璋落笔:
  “民之大事在农,农以谷为命,欲谷盈仓,在于利田、养种……”
  他对永河村的土地情况已了如指掌,后又一共四次来回府城与县城,也算是观尽宁都风土。
  对宁都的地形地貌、基本气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斟酌思考,最后以永河村为模板,以小见大,谈及整个宁都土地农业情况。
  若使用得当,可广泛的使宁都这片土地的收成都达到两石。
  因斟酌到底要写到什么程度,顾璋写了许久,等写完时,有大半的人都已经交卷了。
  顾璋将答卷交到前面,便散学回家了。
  只等出成绩后,按照院试7成,入学考3成的成绩,入不同的教舍,再正式开始官学的学习。
  两日后。
  发卷放榜。
  顾璋穿过满是小吃的街巷,选了两个没尝过的小吃,心情不错地往学院走。
  到学院的时候,正好吃完。
  “让我看看!”
  “我排在前面!”
  一群人正在聚集在一起,看墙上张贴的排名宣纸。
  顾璋也走过去,他下意识从前往后看,找自己的名字。
  扫完第一列,没有。
  顾璋又去看第二列。
  他的肩膀被拍了拍,那人大声道:“小三元,你的名字在后面三列里,跑这么前看什么?”
  顾璋回头看,是项门。
  他眼里不似道歉那日的屈辱,有些得意,眼里藏着奚落和恶意。
  他声音很大,一时间看榜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原本没注意到顾璋名次的人,这会儿也都下意识去后三列找。
  拥挤的人群中顿时传来诧异的惊呼声。
  “还真是,顾璋的名字在倒数第三列。”
  “不会吧,他不是连中三元吗?怎么跑到这么后面来了?”
  “是不是搞错了?院试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顾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过的地方,朝着榜单后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开,好奇、打量的视线都落在他身上。
  顾璋皱眉,即使他文章有问题,也不至于落到最后三列去吧?
  那几乎是倒数了!
  不可能这么差吧?
  但穿过自动分开的拥挤人群,他确实在倒数第三列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还不是前头,而是倒数第三列靠后的位置。
  项门在后面笑道:“咱们小三元虽然出身农家,但恐怕连地都没去看过,竟写出亩产两石的离谱言论来。”
  “两石?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能写出亩产两石,这排名也难怪了。院试能得魁首,我看确实有神仙水的功劳。”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不断传来。
  顾璋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就跟上辈子考试时有那种重点小册子一样。
  这个时代许多考生都家境不错,不曾接触农民,土地。但是农又是科举里逃不开的一个话题,所以有人专门出了一本小书,里面总结了许多关于农业的“常识”
  几乎是所有科举考生都会背的一个东西。
  比如不同粮食的亩产、比如水稻和小麦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许多像是金瑎这样连水稻和小麦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读书人,就是靠这本书来对答。
  而这本书里,给小麦的亩产定义,宁都良田均产一石4斗,劣等田均产六斗,越往边关苦寒之地,亩产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这篇文章,就相当于犯了违反教科书里的常识性错误,让人感觉起来,就像是写“m国的首都是湖南”一样离谱。
  大众的解法,是用各种政策和方法,鼓励开荒,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了更多的田地,越努力的种地,就会有更多的收成,日子就会过的更好。
  肥田之法并非无用,但按照那本划重点的金科玉律小册子上说的,最多也就是相比均产多个一两斗。
  也就是从前永河村顾德贵的偶尔能到的产量,种田的老手,细心护养土地,照看麦苗,也无天灾人祸,风调雨顺才能增产一两斗。
  顾璋不知道为什么永河村的亩产,竟然完全没有传到府城,连一点名气都没有,但他猜,多半和吴县令脱不了干系。
  想明白前因后果,知道为什么自己排名会倒数。
  顾璋差点就气笑了。
  不远处。
  问心学院后山一栋小竹楼中。
  燕老正和一白发老者交谈。
  “能得燕老指点,那是学子们的福气!”白发老者正是书院院长,得知燕老要来他们学院教书,心中欢喜。
  姜武从门外快步走进来。
  他严肃着脸,弯腰在燕老耳边说着什么,板正的国字脸,看起来像是在汇报什么重要的公务。
  院长极为有眼色的避嫌走远,不去听自己不能听的事,就这样生生错过了这一大事开端。
  “老爷,小石头被人欺负了,他被一大群学子围起来,您快去看看吧!”
  谁知这浓眉大眼,一脸正经的人竟是在说这话?还故意含糊其辞,夸大情况。
  燕老脸色一变,连忙起身,大步往外走:“带路!”


第50章 钦差
  这面墙靠前一点的位置。
  那里站着这次院试的几位热门人物; 方谷、余庆年、黎川……
  正如大家期待的那样,他们的文章都在前三列。
  有人替他们惋惜起来,暗道若没有神仙水这一遭; 恐怕能发挥得更好,获得头名的应当是他们才有理。
  “真是可惜了。”
  顾璋笑起来:“所以你们是在质疑学政大人和知府,给出的名次不合理?”
  这面稍显拥挤的墙前,嘈杂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
  尽管不少人心里,现在确实都这么想,但没人敢光明正大地说出来。
  人群中不少人本就暗暗皱眉; 对这种议论感觉有些不自在,看完了成绩; 转身想要离开。
  尤其是榜首几名,听到这样的议论; 反而有些不适; 那些学子看似在议论顾璋; 听来却也像在嘲讽他们。
  要不怎么会输给他?
  简直像是在说,“看,原来你们水平也就这样?”
  以余庆年为首的几名府城世家子弟; 沉着脸,拂袖往外走。
  却听一道不燥不恼的清亮声音; 从身后响起。
  “两石的产量真的很离谱吗?”
  声音的主人似乎还没过变声期,清亮透人; 如泉击玉石,听不出半点被嘲笑的愤怒、或者低落。
  甚至声音里还带着点玩味的笑意,半点听不出恼羞成怒; 负隅反抗的感觉,反而更像是在说一件笃定的趣事。
  已经走到一半的余庆年几人驻足。
  他们停下; 还挡住了跟在他们身后往外走的,衣服洗得泛白的挺拔书生。
  顾璋道:“我一点也不觉得离谱。”
  亏他答卷的时候,还斟酌再三,考虑着不想太突兀吓人,连写文章都是收着的。
  他若真放开手来干,即使只靠自己,三石、四石都易如反掌,若用上系统里的东西,三十石、四十石也不是不可能。
  两石还离谱?
  这谱不要也罢。
  项门嗤笑:“不愧是少年得志的小三元,什么都敢想敢说,我实在是比不上。不过为兄还是劝你一句,小小年纪谦虚些,别这么心高气傲。”
  顾璋且不回他,反而问道:“你怎知我答卷内容?”
  项门心里痛快,觉得自己报到那日跟夫子打好关系,主动提出帮忙整理答卷,誊写榜单,真是太明智了。
  要不怎么能有今日这样出气的机会?
  “偶然得知,听闻实在震惊,不敢相信这竟是小三元写的,故而印象深刻了些。”
  顾璋:“……”
  答非所问,糊弄谁呢?
  他后悔跟这种人磨磨唧唧了,之前就该果断点,直接处理掉,要不怎么还会让这家伙有机会再来眼前蹦跶?
  果然还是上辈子直接动手砍瓜切菜的风格,更让他舒坦。
  顾璋手摸上腰间佩带,取出一枚极细的毫叶针。
  这枚会被唾液融化细针,飞速射入项门因笑而微张的嘴巴。
  顾璋满意地露出笑容:“跟项兄分享一个从医书中看到的怪病,据说有人心有腌臜,整日为其所扰,肝气郁结,每每以言倾泻,就能稍缓解,于是便愈发喜欢如此。”
  “这怪病一旦发作,满嘴燎泡,口齿酸痛,我观项兄面像,和那本医书中所描写得极为相似,项兄可要注意些了。”
  “你!”项门面色青紫,不敢相信有人竟会当众这样说,但不知心理作用还是怎么,他竟然真觉得嘴角有些异样,张嘴隐隐作痛,心中也有些惊恐,他不会真的得了那怪病吧?
  顾璋不去理会他,环视一圈道:“亩产两石,绝不是无稽之谈,我家乡永河村,从前年起,就有地中种麦,亩产两石。”
  已经有现成的例子,真的有田地实现过亩产两石?
  听到这个消息,在场许多人都愣住,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顾璋继续道:“去年起,永河村亩产均提升二斗到三斗,今年五月底丰收,八成良田都已实现亩产两石。”
  “已经实现的事,怎么能说是无稽之谈?”
  全村,八成,亩产两石?
  可小麦的亩产,不是均产一石4斗吗?
  多出来的六斗可不少,若再多一点出头,都快翻倍了!
  “这怎么可能?”
  “若真有人两年前就能亩产两石,怎么会一点风声都没听到过?”
  “即使不服气这个排名,也没必要空口杜撰吧?仗着地里的粮食收上来了,也没了证据。”
  顾璋道:“是否空口杜撰,自有真相可查,永河村每年缴纳的粮税,可都是记录在案的。”
  永河村的人都老实,即使产量提高到比寻常人家都高,也从没联合起来弄那些隐瞒产量,偷减税务的事情。
  这些都是白纸黑字,登记在册的。
  “若县令知晓,府城怎么会没听到一点风声?”
  “顾璋说得这般信誓旦旦,不会是真的吧?”
  远远有粗厚的声音传来:“自然是真的!”听起来有些急切。
  姜武带着燕老过来,就看到顾璋站在榜尾,背后就是墙,一群人围着他,议论纷纷,神色各异。
  他哪里忍得?即使平时操练起来从不手软,但这两年多的朝夕相处,他也早将小石头当成亲近的晚辈,心疼不比任何人少。
  燕老今日也特意打扮了一番,捯饬得体面,后面跟着院长和书院中的书童。
  他走在最前面,看起来就气度不凡,身份不俗,让人不由心生敬畏。
  顾璋远远看去,记忆仿佛瞬间回到咏思学堂那日,师父也是这样体面,不仅有文人雅士之风,看起来还颇有威仪。
  所以燕老让他来府城官学读书,是抱着这个打算?
  顾璋眉眼舒展,觉得满眼的金秋都变得暖人起来。
  双目对视,即使有几月不见,但难言的默契在视线相碰时顿时浮现。
  燕老自然地走过来,站到顾璋身边:“永河村亩产提升一事,乃我亲眼所见,就在今年夏日。”
  不过他也没想到,小石头竟有这个本领,敢说能让宁都大地都提高到这个产量。
  他原以为,能让永河村这一个村子增产,就是多年来仔细观察,小心试验的结果。
  “若真有此事,为何我等毫不知情?”这显然是怀疑这名身份不凡的老者,在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