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晋皇后娇宠日常-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在准备小女儿的婚事时,他就有些无所顾忌了。
  恒王下令让内务府隆重操办小女儿的婚事。
  与此同时,他还让内务府派人去南方鱼米之乡买下了八千八百八十八亩的良田放到了女儿的嫁妆里。
  可别小看了这八千多亩良田,要知道这个时候,新朝刚刚建立。
  朝廷对官员和士绅兼并土地一事管的很严。
  许多权贵人家放在明面上的土地也就那么一些。
  这八千多亩良田放到现在,肯定是有些扎眼的。
  中华人不免在私下议论了几句,但恒王是个铁血君王,行事颇为威严。
  这些人自然不敢议论恒王他们。
  于是,李家就成了那些人议论的焦点。
  有些人为了出一口恶气,就故意说李家在吃皇家的软饭。
  李常的父亲也就是现任的李家族长得知自家儿子被选为驸马后,自觉脸上十分的有光。
  他特意带着夫人进京来操办李常的婚事。
  当然李常是和公主成婚,婚礼的大部分工作都由内务府负责了。
  内务府对这些仪式又早有规定,李家不过是配合着内务府做些旁的事情罢了。
  但李大人和李夫人也没有闲着。
  他们在新都虽然又宅子,可那宅子到底比较小,且位置也不算顶好。
  虽说二公主有自己的公主府,平日里也是住在内务府,并不与他们住在一起,但到了特殊的时候,她到底还是要过去李家的,比如说祭祀的时候。
  李大人和李夫人不愿意委屈了二公主,便琢磨着换一个好一些的宅子。
  就在他们挑宅子的时候,恒王为二公主置办了八千多亩良田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自然,那些难听的话也随之传到了李大人和李夫人的耳朵里。
  李大人这下也不敢换宅院了,他怕自己若是再换个地段好一些的,大一些的宅子,就会被人说轻狂了。
  给小苹果赐良田的事情闹的沸沸扬扬的,甚至有人还拿着这件事情去探阿亨的口风。
  阿亨觉得这些无聊的朝臣简直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做。
  他幼妹是女子,没法像男人出去闯荡。
  他父皇多给幼妹赐些良田,碍着他们什么事情了。
  阿亨虽然没有明着说那些官员多事,面色却十分的不悦。
  那些官员见阿亨维护二公主,自然不敢在阿亨面前多说些什么了。
  而很快那些朝臣们也顾不上关注小苹果的事情了。


第240章 
  因为恒王打算立阿亨为太子了。
  恒王的这个决定对所有人来说都很突然; 当然王元元和恒王的几个心腹臣子还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有了恒王要立阿亨为太子这件事情转移话题,小苹果的婚事自是无人再关注了。
  毕竟和立太子比起来,嫁妆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小了。
  阿亨被立为太子后; 就带着太子妃和孩子们搬到东宫去住了。
  在太子的册封仪式举办后不久,恒王封阿其为文王; 封阿圆为周王。
  与此同时; 内务府为他们准备的王府也已经建好了。
  阿其和阿圆各自带着家眷搬到了宫外。
  到了宫外后,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阿其还好一些; 他喜欢安静,也不怎么爱出门; 平日里若是无事便窝在书房看书。
  但阿圆就真的跟脱了疆的野马似的; 跟着他的朋友们一起到处跑。
  一开始王元元还不知道他在外面玩的很厉害; 大家也都不会在她面前说这些。
  直到周王妃左氏怀孕生产,王元元拍太监去周王府探望。
  等那太监回来后,她就随口问起阿圆在做些什么。
  那太监却支支吾吾的说不上话。
  王元元这才起了疑心。
  王元元知道这太监不会跟自己说真话也不为难他。
  她让春兰亲自去一趟周王府问一问阿圆周王妃生产那日,他在做什么。
  春兰对王元元的忠心自是与他人不同; 况且她自小看着阿圆他们长大,阿圆他们敢恐吓其他宫人,却未必敢这样对待她。
  春兰回来后; 王元元就知道了那日发生的事情。
  原来,周王妃生产当日,阿圆并没有在府里。
  他和他的什么劳什子好友们一道出去玩了。
  而他们平日里行踪不定,周王府的宫人们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他。
  他竟然在周王妃生产过后; 才从外面回来。
  王元元听到阿圆这么不顾家,自是怒火中烧。
  她现在已经成婚的三个儿子中; 阿亨和阿其虽然都没有阿圆那么活泼; 可他们却是十分顾着各自的王妃的。
  像阿圆这样自己王妃生产还在外面玩的事情; 阿亨和阿其怎么都做不出来。
  王元元派人去周王府把阿圆叫进来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她一向不怎么罚孩子,可她觉得阿圆这次做的事情太过分。
  因此这一次,她让阿圆在府中禁足。
  阿圆愁眉苦脸的回到了府中。
  而周王妃左氏这边,得知王元元因为她生产时王爷不在的事情罚了王爷后,对王元元自是十分的感激。
  可她又有些惶恐。
  因为她家中有叔伯比王爷更为荒唐,别说夫人生产时在外面玩了,有些人甚至还在夫人生产时在外面寻花问柳。
  对家中的老夫人们来说,只要他们不是要和夫人和离,没有宠妾灭妻,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就不是什么大事情。
  像王爷这样,不寻花问柳,没有别的侧室,只是喜欢出去和人玩的,已经算是顶好的男人了。
  她本就觉得王爷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生产时王爷不在有什么不对。
  没想到娘娘竟然这么生气。
  娘娘可真是一个公道不偏私的人。
  这么一想,左氏对王元元又多了一分尊重。
  娘娘惩罚周王的事情自然没有瞒过新都中的其他人家。
  这些人知道皇后娘娘惩罚周王是因为他总是跟人外出游玩后,心思各异。
  有些人对自家儿子自是十分的了解,他们知道周王的那种玩法和自家儿子比起来简直是小巫看大巫。
  并且他们也担心自家儿子常和周王在一起会把周王带坏,进而使得皇后娘娘迁怒到自家,所以在得知这件事情后,他们十分的禁止自家孩子再和周王一道出去玩。
  阿圆禁足一圈出来后发现竟然没有朋友愿意陪他玩了。
  阿亨发现自家父皇最近教导自己极为的用心。
  他不仅教自己要如何处理政事,甚至还告诉自己要如何御下。
  按理来说,储君学习这些也无可厚非。
  但阿亨听人说过,当初的太子殿下,也就是他的伯父在做储君时,可没有学习这些东西。
  或者说他的皇祖父并没有教导太子学习这些东西。
  阿亨的心里难免有些不安,不知道自家父皇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这些都还没完,在确定阿亨至少知道要怎么样处理政事之后,恒王又让人阿亨乔装打扮去各地的乡村。
  他让阿亨去乡村做两件事情,一是弄清楚各地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产量,二是弄清楚各地的小吏是怎么收取税粮的,最后则是弄清楚各地的漕运都是由当地的哪支势力把控。
  阿亨听完自家父皇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后,心里就是一惊。
  父皇提的这几个要求看似简单,可细细想来却很玄妙。
  需知朝内的这些大臣们虽然个个位高权重,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法令也是他们制定颁布的。
  但是他们只是制定这些法令的人,真正执行的人并不是他们,而是下面的那些小吏。
  阿亨虽然不知道那些小吏们是如何执行这些法令。
  可他用脑袋想也能想出来这些人一定不会按照老大人们的设想去执行。
  因为是人都有私心,肯定会有小吏想从中牟取私利。
  父皇让他去各地乡村看一看各地的百姓现在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其实就是想让他明白地下的小吏和官员会用什么样的手段联合起来蒙骗他们。
  他心里有了个谱,日后就不会被骗了。
  想到这里,阿亨激动了起来。
  这趟行程看起来很辛苦,可只要有心,他能从中间获得很多东西。
  “那父皇,我可以带二弟和三弟一起过去吗?”
  “当然可以。”恒王其实有让阿亨带阿其和阿圆过去的想法,只是他还没跟阿亨说,阿亨自己就提出来了。
  恒王自是十分的欣慰。
  他的这三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兄弟之间也没有嫌隙。
  等到三个孩子都历练出来,能够彼此帮衬之后,他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是的,恒王想退位了。
  这个想法是近两年才有的,起因就是那一次阿亨说要把若若送到王元元身边,恒王原本担心王元元会累着,但最后她却十分的高兴。
  就在那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陪伴王元元的时间还是太少了。
  退位的念头在脑海中升起后,他就开始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要退位,以及如果真的退位的话,他要选择在什么时候退位。
  他是否真的要退位呢?
  这两年,恒王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在朝政稳定下来之前,恒王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因为他总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但在朝政稳定下来,阿亨入主朝堂之后,恒王就下定了决心。
  他觉得自己现在准备退位的事情了。
  因为他发现阿亨在政事上的才能并不输于他,甚至于说,阿亨在某些方面做的比他要好很多。
  他是天生的王者。
  既然他的储君有这方面的才能,那他为什么不让位于他,让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恒王想要退位的事情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王元元。
  阿亨和阿其以及阿圆他们是乔装出新都的,知道他们要去做什么事情的人极少。
  朝廷里只有恒王的几个心腹大臣知道。
  但能做到恒王的心腹大臣,不说别的,那保密功夫绝对一流。
  也因此,阿亨和阿圆他们都在外面待了半年多了,还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
  阿亨、阿其和阿圆断断续续的在外面待了两年多。
  当然,这两年的除夕他们还是会回来跟王元元他们一起过的。
  这两年,他们见到了许多不平事,也看到了大晋朝的老百姓特别是村民们真实的生活。
  他们的日子虽然没有那么差,但也压根就不像朝臣们说的那样好。
  并且阿亨还问过一个老农,觉得现在的日子过的怎么样。
  出乎阿亨意料的是那老农竟然说觉得自己的日子过的好极了。
  阿亨觉都十分的不可思议。
  这些百姓们一年到头都吃不到几次有油水的东西,怎么能说觉得生活过的好极了呢。
  许是看阿亨有些疑惑,这老农就开始跟阿亨讲为什么他觉得现在的日子过的好极了。
  原来,在恒王尚未统一各国之前,各国百姓们的日子过的其实不算顶好。
  当时除了晋国外,楚国和齐国为了能制作更多的兵器,为士兵们提供更多的粮草,极力的压榨这些百姓们。
  对于这些百姓们来说,在那个时候吃不饱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要是只是吃不饱饭的话,倒也还好。毕竟他们还能活着。
  可各国当时为了征集更多的士兵,到处抓人入伍。
  许多人家因此妻离子散。
  等到恒王统一各国后,别的不说,至少百姓们不必饱受战乱之苦了。
  但他统一各国之后,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那就是一开始除了晋国的子民外,齐国和晋国都有许多老百姓不觉得自己是晋国的子民,他们认为自己是亡国之人。
  而齐国和晋国的一些贵族们看大晋朝建立之初,人心并不稳定,就想煽动原楚国和齐国的旧民,想要从中牟取利益。
  为了能够稳定民心,恒王就下发了一道旨意。
  他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以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这个法令一出,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
  要知道以往楚国和齐国甚至于晋国,给百姓的赋税都是很重的。
  各国的国君为了养那些士兵们,只能让百姓们受些委屈。
  他们把百姓们所种的大部分粮食都收走了,只给他们留下了堪堪活命的粮食。
  恒王所颁布的这个法令可以说减轻了百姓们大部分的负担。
  他们不仅可以吃饱饭了,还可以把余粮攒下来卖钱。
  其实很多时候,百姓们要求的真的不多。
  他们就希望能有一个安生立命的住处,能够吃饱饭。
  只要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谁做皇帝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无所谓的。
  并且他们还觉得由晋国的国君来做皇帝比楚国和齐国的那些国君来做皇帝都要好。
  至少人家晋国的国君不欺压他们这些老百姓。
  这些百姓们不仅不愿意再跟着楚国和齐国的那些旧臣们闹事了,反而还争相举报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