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点头赞许,“总算还有一个能办事的。”
    闻言,三阿哥立刻高兴起来,志得意满的看了兄弟们一眼,然后好心的建议道,“四弟的文学也不错,儿臣举荐四爷和儿臣一起。”
    他自认为自己是好心来着,自从太子病了,四爷就一直躲着,虽然封了雍郡王,但从不敢冒头。
    三阿哥认为,这是避大阿哥的锋芒呢,现在他这个当三哥的,就帮这个和他年龄相近的弟弟一把,给他一份差事做做,老这么躲着也不是事。
    然而四爷能气死,老三就是个棒槌,什么都不懂,还喜欢乱安排,遇到事了,又会缩回去。
    打量谁不知道呢,老三就是怕自己应付不过来那些顽固的老大人们,所以找了四爷这个冷面将,让他来断官司,然后老三在后面总揽。
    他反倒成为了帮老三跑腿的了。
    四爷肯定不干,于是上前回禀道,“皇阿玛,顺天府河间府都上了折子,说年初到现在,接手了太多的山东流民,导致粮价居高不下,请求减免来年粮税。”
    这是第二件大事,原本不该四爷亲自说的,虽然这件事是报给了户部,而户部由他总理,但还有户部尚书和侍郎等人,他们肯定已经写好了折子。
    然而现在四爷顾不得了,再不给自己找点事干,就要被老三拖下水了。
    康熙眯起眼,“你觉得这事不行?”
    “回皇阿玛,如果情况属实,减免是应该的,不然来年百姓该没有种子种了,因为他们买不起,但光是减免,也没用,如果朝廷不能发下粮种,没得种,就算减了,百姓们也没粮食啊!”四爷回道。
    “那以你之见,该当如何?”康熙问道。
    “首先得平粮价,让百姓吃的起粮,买的起粮种,然后再考虑是否休养生息,减免一年的粮税。”四爷回道。
    “是这个道理,”康熙严肃的道,“但平粮价,需要粮食,粮食从何而来?顺天河间的粮仓,经过一年的赈济灾民,已经清空了,周边城镇也一样,总不能去江南调粮吧。”
    四爷顿了顿,说道,“今年的秋收已经差不多了。”
    户部尚书立刻跳出来,“雍郡王,万万不可,今年的粮食已经有了更重要的安排,山东流民需要赈济,边关军队还少不了粮食。您是知道的,这些都已经有了要紧的去处,是一丝一毫都匀不出来,少一点就要饿死很多百姓和将士的。”
    这也是事实,四爷就总理户部,当然知道这件事,并且还知道,朝廷拿不出更多的银子购买粮食。
    所谓钱用在刀刃上,在他自己和户部各位大人的筹划下,每一笔都很关键,关系到明年一整年的大事,实在拿不出来。
    可顺天河间两府的百姓也不能不管,所以他直接上书到,“儿臣请旨,去顺天河间平定粮价,至于所需要的粮食,儿臣已经想好了办法。”
    “哦?”康熙挑眉,他知道这个儿子,一贯是个爱做实事的,却不知道,他居然还会这么大包大揽?
    “那你就写个折子,把方法呈上来御览。”
    “是,”四爷深吸一口气,把一直藏在衣袖里的折子递上去。
    这是卫其轩连夜叫人送来的办法,方法剑走偏锋,是四爷从来不会用的。
    然而这次,他决定赌一把!
    只希望方法是真的有用。
    远在温泉庄子的卫其轩,微微一笑,他的方法,怎么可能没用?!
 第258章 第两百五十八章清穿文世界18
    四爷的折子递上去; 康熙并没有立刻看,减免税收这个,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做决定的。
    今天官员上了折子,康熙觉得可以; 就下旨减免了。明天又有官员上折子; 康熙觉得不行,然后就不减免。
    要真这么随心所欲; 那就是昏君了。
    所以这个事需要时间; 得先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顺天河间的官员上了折子; 康熙还要派人核实是否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 那事情到了什么程度; 必须减免吗?如果是必须; 又要怎么减免等等。
    中间有一整套的流程; 另外; 说不定还要经过好些官员的各方博弈; 不是简单的讨论; 你觉得可以; 他觉得不行,而是要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
    就像四爷上的这个折子,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他认为需要率先解决粮价的问题; 并给出了方法; 然后就需要康熙看完之后,确定是否同意这个方法。
    如果康熙拿不准,还会叫议政大臣们一起; 商量是否可行,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所以这折子上了就上了,真的等批复,还需要时间。
    现在在朝堂上,暂时压下,继续处理关于修明史的事。
    三阿哥见四弟推脱了,有点不高兴,觉得自己好心拉拔弟弟,四弟却不领情。
    他又看向五阿哥,五阿哥上前一步,“皇阿玛,儿子也愿意领这个差事。”
    五阿哥一向佛性,因为他是太后养大的,和蒙古的关系太近,所以早早的就没了争位的可能,不过该有的爵位,从来不会少他的,即便他什么都不做。
    但一个大男人,又是排行靠前的哥哥,要是真的啥都不做,就让人笑话了,皇阿玛也不会让人说自己的儿子是纨绔,所以他就一直领着一份闲差。
    之前是总理礼部,礼部平时干什么?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科举,学府,接待外宾等等,说重要也很重要,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然而这些东西,都是有规制的,每年都差不多,只要按部就班去做就行了,而礼部的人不要太多,还有尚书和左右侍郎,在五阿哥不愿意当工作狂的情况下,他尽可以去点个卯,然后就可以离开了。
    而五阿哥最常做的,就是按时上朝,完了去礼部兜一圈,听听礼部尚书和两位侍郎关于最近工作的安排,然后就没然后了。
    剩下的时间,他可以回府,也可以继续待着,甚至去外面溜达溜达,都没有问题,只要不离开京城,日子还是挺悠闲的。
    在他看来,修史的活其实也差不多,又不需要他亲自动手,无非就是在各位大人争论的时候,做个倾听的人,然后下个不痛不痒的决定。要是问题大一点,下不了决定,还可以上书给皇阿玛。
    所以他主动请旨了,然而康熙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老五。。。。。。嗯温厚有余,决策不足,况且一个修史的活,也不需要他两个皇阿哥吧?
    于是大手一挥,直接让老三去了,老五还是继续待在礼部好了。
    之后再说了一些别的事,今天的朝会就结束了。
    出来后,三阿哥还有点不高兴,斜眼看了四阿哥一眼,冷哼一声,走了。
    四爷:。。。。。。
    这个三哥,还是这么一言难尽,脑子不知道想什么,总喜欢在这种小问题上纠结,难道这就是文人的通病?
    喜欢伤春悲秋,还特细腻敏感?想想他就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算了算了,和三哥从来不是一路人。
    五阿哥拍拍四阿哥,说了一声,“辛苦了。”
    这些阿哥们都不是傻子,知道朝廷没钱没粮去平粮价,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虽然他们互相隐隐是对手,但作为皇子,总没有一个人是不希望大清好的。
    所以现在有人自己跳出来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们虽然心里嘲笑,但面上还是夸赞的。
    就比如八阿哥,就喜欢把好人面孔挂在脸上,“四哥,这事难办,你但凡有需要,吩咐弟弟一声,弟弟一定帮忙。”
    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到时四爷真的找他,就未必能找到人了,亦或者说,找到了人家也很忙。
    毕竟八阿哥管着内务府,看着是皇家私库,但其中的事情真不少,要真的忙起来,是可以从早忙到晚,从年初忙道年尾的。
    索性四爷从来不指望这些兄弟,与其找他们,还不如自己儿子呢。
    弘盼就是聪明,这次给出的方法,虽然很冒险,但把人心算得透透的,操作好了,能达到惊人的效果。
    至于怎么操作好,那就得看他的了。
    这么想着,四爷心里边琢磨,边往回走。
    等人群渐渐分散开了,后面的十三和十四追上来,他们的年岁和四爷相差十岁,平时的交际很少,但十四是亲弟弟,十三又在德妃那里养大,算是一边的。
    两人刚进入朝堂,还在观政阶段,就是在朝堂上看着,没有实事,也不用发表什么意见,除非皇上问了。
    可前面那么多哥哥,轮到他们时,观点都已经说完了,再加上他们没办过什么事,经验不足,暂时是比不上那些哥哥们了。
    康熙有这么多的儿子可以用,也暂时不需要两人。
    但当皇子的,即便没那个野望登上高位,但也总不想碌碌无为,而且他们都成婚了,要养家,如果不办差,光靠内务府发的那二十万两,是真的捉襟见肘。
    所以他们得想办法了,那跟着四阿哥就是最好的办法。
    四爷当然也愿意带他们,只不过十三和十四的性格不一样,两人都很聪明,能力本事头脑一样不差,但性子却是天差地别。
    十三爽朗,性子大气,而十四呢,出生的时候,德妃已经是妃了,他自己也备受康熙宠爱,所以养成了天老大他老二的性子,有时都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四爷对弟弟好的方式,就是严厉管教,而十四呢,最讨厌的就是管教。
    在他看来,皇阿玛和额娘都没觉得他有错,凭什么老四不是骂就是罚的,他凭什么?
    所以十四常常和四爷对着干,也不是为别的,就是看不惯,气不顺。
    然而亲的就是亲的,即便他觉得四爷这次讨了个亏本的差事,也跟过来打算帮帮忙。
    十三也是这个意思,“四哥,我什么都不懂,但跑腿还是可以的,您有什么杂活,尽可以吩咐。”
    “看在你是我亲哥哥的份上,我就帮帮你,下次别这么犯蠢了。”这是十四的话。
    对于十三,四爷很欣慰,觉得这个弟弟没白疼,也不枉他以前的照拂之情。
    而十四,就是典型的做了好事,嘴上非要得罪人。
    四爷忍了忍,最终也没有忍住,“你还没有你侄子有用,你要是觉得蠢,就别来,不差你一个。”
    “你,”十四暴脾气,“你还是不是我亲哥了,我好心帮你,你就这么对我,你以为谁乐意啊,哼!”说完他就跑了。
    “十四弟,”十三焦急喊了一声,见喊不住人,只好追上去,不过走前却道,“四哥你别生气,十四也是好心,就是不会说话,我这就把他叫回来,明天一起去府上拜访。”
    四爷看着两人远去的背影,忍不住摇摇头,十三可能是养在德妃身边的缘故,一直让着十四,这纵得十四越发没边了,连哥哥都不放在眼里。
    第二天,十四还是没有来,虽然十三劝了,他的气也消了,但有另外一件事占据了他的注意力。
    那就是秋兰围狝,本来七八月就该进行了,只不过今年发生的事有点多,康熙没心思搞这个。
    索额图下去后,对于太子请辞的事,康熙一直放在心里,外面一点风声都没有露出来,他也不想在自己没做出决定之前,就被人知道,然后引来或推动或反对的声音。
    所以康熙把这件事又往后压了压,反而把秋兰围狝的事提上日程。
    秋狝的目的是为了让八旗骑兵保持战力,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锻炼骁勇善战的能力。
    当然了,不是说一次秋狝就可以锻炼出来了,而是通过这个方法,显示皇帝对这方面的注意,所谓上行下效,康熙在意了,
    另外在秋狝上,还会决出头名,康熙会给赏赐,做的好的,甚至能赏官,一般是晋升侍卫。
    这是八旗子弟最快获得皇帝青睐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晋升渠道。
    所以每年举行的打猎活动,都有很多人关注,今年因为山东水灾,朝中各种大事,春猎和夏猎都已经取消了,要是秋狝还不举行,今年就过去了。
    十四的骑射非常好,即便年龄还小,在兄弟们之间,也能排进前五。
    而十三和他相当,但不同的是,十三还喜文,他并不重武轻文,哪方面都行,还哪方面都精通,这就很难得了。
    十三有两个妹妹,这两年差不多也该指婚了,可他额娘虽然被封了敏妃,但已经过世,而他自己虽然受到康熙的喜爱,但要说多重视,还真没有。
    清朝的公主,都是要抚蒙的,但嫁到蒙古哪里,也是有讲究的,最好的当然是科尔沁,可要嫁到漠西,日子就艰难了。
    所以为了这两个妹妹,十三都想做出一点成绩来,好庇佑两个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