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人生赢家的对照组[快穿]-第4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天津的码头就安装了三十门这样的大炮,一旦有人靠近,转瞬就会炸成黑灰。

    水师的船上也是安装了这个,才能在短短几年内,就接连拿下琉球和马六甲两地。

    对方的船都不能靠近,就能被大炮摧毁,所以也就不用担心在天津大开国门后,会有危险了。

    所以天津的港口非常大,可以停靠数百艘大船,还是那种可以远洋的船。

    这次九阿哥回来,就是直接从天津等案的,而不是可以前一样,从广州和厦门上岸,然后走水路或者陆路回京,耗时非常久。

    直接乘海船的话,只需要半个月时间,就可以抵达天津。

    这次的迎接是国事,肯定是要在紫禁城进行的,到时就连康熙都要出面,可在这之前,九阿哥安排好这各国的使臣后,会先去畅春园。

    那是老爷子呆的地方,儿子回来了,应该先去请安。

    而且,和他一同回来的,还有直亲王,十三,十四,他们会在马六甲汇合,然后一起乘海船回来。

    既然四个兄弟都要回来,那索性都叫回来聚聚吧,也好让康熙老爷子高兴高兴。

    于是雍正就下令,命其他兄弟也回京城。

    老三年初去了西北,为的是那边教育的推行问题。

    西北地广人稀,学校不好建,建了学生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上学,而且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百姓填饱肚子都难,更别说让孩子去上学了。

    老三亲自去了,是想着解决这件事。

    老五管理武器营,原本是放在京郊,可这不是有些原料,京城附近没有嘛,大老远运来,耗时又耗力,生产好了就要运到南边去。

    那不如就在离广州和厦门不远的地方,也建立一座研究所和兵工厂,专门研究和生产武器。

    南方有了,北边也不能说,这五年因为羊毛需求增大,草原上都养起了羊,日子越过越好,也渐渐少起兵戈了。

    然而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在他们驯服了蒙古后,更北边的毛子,就成为了他们的心腹大患。

    毛子的日子也不好过,横跨亚欧大陆,但他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

    原先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是战斗民族,和毛子不相上下,能打个你来我往。

    可自从羊毛能带来大笔利润后,蒙古人就喜欢靠近大清这边的草原生活,更北边就少了屏障。

    于是大清不得不派兵驻扎,防止毛子长驱直入,劫掠蒙古人。

    这都是大清的羊毛袋子,未来也会是直亲王的地盘,在直亲王为大清,为兄弟们打地盘的时候,怎么也要保障他未来的子民安全。

    所以北边不仅要派兵,还要配备火力更猛的武器,把他们一下子打怕,顺便威慑他们。

    老五很忙,忙着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几次过家门而不入。

    所以他即便还在大清的土地上,也没比老九好多少,这五年,只回京了一次,还是为了向卫其轩讨教更多的研究方向的。

    接着是老七,他的任务是培育良种,这工作和老八一样,得天南海北的跑,他们到不用一年到头都不在,春天去一趟,查看播种情况,秋天再去一趟,检查试验效果,防止有人虚报。

    但他们也没停下里过,冬天就会京,陪着老爷子过完年,春节过后,又要再一次出发。中途回来了,呆几天就又要离开。

    老八比老七更忙,因为他还有一个兴修水利的任务,这是一个大工程,不至于要他全程参与,但没一处修建,都需要他亲自把关,所以前期的工作,他得做。那去当地实地考察,就不可避免的,甚至上山下河,都不再少数。

    有一次,为了找寻水流的源头,他在山里整整待了半年,出来后几乎成为了一个野人。

    这是温润如玉的老八啊,居然成了这幅糙汉子模样,康熙看了都忍不住心痛。

    不过他的努力是有成功的,解决了沿岸几十万百姓的喝水问题,灌溉问题,利在当下,公在千秋。

    雍正当即就下旨,封他为铁帽子王,外号‘八贤王’。

    而他的事迹,也通过官方报纸,传遍了大清每一寸土地。

    让人知道,皇家有一个大公无私的地位,有一个带回来良种的九王爷,有一个兴建学校养老院的三王爷,还有一个一心为民,修建各种水利的八贤王。

    他们何其有幸,生在了这样的大清,大清又何其有幸,有这么多厉害且心怀天下的王爷们。

    作为这些王爷们的父亲,前任皇帝现任太上皇的康熙,是如此的厉害,竟然培养出一批如此优秀的儿子们。

    于是第一次的,康熙的教育理论在整个大清出了名,甚至波及到了周边的地区。

    报纸上更是大书特书,说康熙太上皇有多么的优秀,培养儿子又多么的兢兢业业,而这些皇子们又是多么的努力。

    三更起,两更息,每天睡眠的时间不足两个时辰,小时候为了读书,为了成才,现在是为了公务,为了给百姓们谋福祉。

    一个皇子阿哥都这么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卷,使劲的卷起来!

    我们可以不睡,我们努力学习,我们要向皇上和王爷们看齐!

    在老八不知道的时候,他就已经成为了千古卷王,伴随着他八贤王的名号流传下去的,就是他的卷王之名。

    在后世,学生们一个个咬牙切齿,把八贤王恨上了天,可等到他们毕业了,成为了家长,又觉得卷王是如此的好用,继续拿来激烈自己的孩子。

    而他们想要效仿康熙,可惜,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八贤王!

    其实和他一样卷的,还有十二阿哥,在追讨回所有的欠款之后,他就被雍正委以重任。

    做什么呢?挖矿!

    没错,他就是被派去挖矿了,严格来说,是去找矿了。

    生产各种军械和民用设备,怎么能没有矿呢,为了防止某些人找到后,偷偷瞒下自己开采,就必须派信得过的人去监督。

    而这人,选了十二,顺便他还带上了一个副手,是十五阿哥。

    老十二或许私心重,但他心机深沉,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而十五是另外一个性格,本人大大咧咧,但公心大,并且对卫其轩忠心耿耿。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特别喜欢卫其轩,很听卫其轩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让这样的人配合十二阿哥,两人互相牵制,也互相合作,这些年在卫其轩的指导下,找到了许多有用的矿山。

    可也真因为此,他们回京城的时间更少。

    十五是找到了就想走,可十二不,他非得亲自确定矿场量,不给任何人钻空子的机会。

    所以整整五年,他一次都没有回过京,需要禀报的,不是上折子,就是让十五回京禀告。

    这是个狠人,可惜报纸没给宣传,不然八贤王哪里会成为卷王,这名号妥妥是为十二准备的。

    可谁让雍正看老八不顺眼呢,对不对?

    不因为什么,就是觉得不顺眼,所以老八成了卷王。

    成了后世被人从小学骂道大学的存在,完了继承给儿子女儿,继续骂的人物。

    可谓是一生贤明,一身骂名了!

 第275章 第两百七十五章清穿文世界35

    天津码头; 一艘大船乘风破浪而来,其身后跟着一排排大船,数目之多; 遮天蔽日。

    船身通体乌黑,光泽的黑漆在阳光的反衬下; 犹如巨大的海兽; 威风赫赫; 寒光凛凛。

    码头的守将第一时间看到了这百来艘的船队; 先是心里一喜,几日前,他已经得到消息,九阿哥带着船队回归,估摸着这就是了。

    他想要跳下城墙迎接; 但刚站起来; 就想到军纪,立刻吩咐道,“打旗语言,询问来意。”

    副手立刻下去,没多久,城墙的最高处就扬起了一面旗; 摇晃了三下。

    九阿哥和直亲王,十三,十四都站在船头; “没想到我才三年没回来; 这里就建起来了这么大的码头,舒服很快啊!”

    “嗯,弘盼侄儿设计制作出了好用的工程器械; 用来动工非常方便,不仅这里,厦门,广州也在兴建更好的码头。等大哥压服了那边的人,马六甲也要建了。”十四之前回来过一次,走的就是海路,所以知道一点。

    九阿哥皱眉,“那群人,又怂又恼,就算压服了,他们也会给我们找事的。现在建码头是否不妥?”

    没得你这边耗时耗力地建,人家偷偷搞破坏。

    “没事,”直亲王眼中露出一抹寒芒,“正好他们投降的太快了,还没有见识我们的手段,不见点血就学不乖。”

    见大哥有成算,九阿哥也不说什么了,回头把这些年收集到的消息,整理成册,给大哥一份。

    几人聊着,顺便用望远镜观看城墙的布防。

    这个码头分内外两层,也有内外两处城墙。外层就是码头和好几排的大型仓库,然后是高高的城墙,墙上有三十门威风凛凛的大炮。

    已经见识过这种大炮威力的几人,此时可以想到,等着大炮齐发,是多么震撼人间的场景。

    然后是内层,内层里也是仓库,不过多了食肆,客栈,以及登记的部门。

    在这里登记后,才能进入天津城。

    直亲王观察了好一会儿,才放下心来,防御非常好,只要派一位谨慎的将军守在这里,就不用担心会有人乘海船从这里偷袭,威胁京畿。

    而这位守将确实谨慎,哪怕早已得到消息,哪怕已经确定会是九王爷,依然派人打旗语询问,而不是直接开城门接人。

    看到那旗语,直亲王满意地颔首,示意自己身边人,“去打旗语。”

    十三跳出来,“大哥,我去。”

    正好让他见识一下,这位守将的谨慎过不过关。

    十四也跳出来,“我也一起。”

    直亲王没有异议,让两人一起去。

    十三十四手脚麻利地跑到桅杆上,那里有一个小小的亭子,日夜有人坚守,也只能容纳两人。

    原本在上面的人,见两位爷来了,也都下来,换他们进去。

    随后十三就爬了上来,挥动两只手,手里的旗帜随他摇摆,划出一道道弧线。

    很快,对面的高台上也给出了回应,两人一来一回,对答了好几个来回,那边才算是确定了这边的身份,缓缓打开城门。

    十三和十四都很满意,觉得这个守将选得不错。

    之后,城门打开,走出来两列士兵,排队驱散码头上的百姓。

    没错,虽然城门关着,但这里依然有很多百姓和商贾,商人乘船带着货物而来,而码头上有很多脚夫帮忙搬运货物,送到指定的仓库。

    他们会在这里停留一两天,办好手续后,经过士兵的检查,才能带着货物进入天津。

    虽然麻烦了一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好在仓库建了很多,完全足够货物的寄存。

    此时这些人,早已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上百条大船,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要上前看看是否有机会挣这一份钱,没想到出来的居然是士兵。

    而之后,他们的货物也不需要脚夫帮忙搬运,士兵加上船上的人,已经足够了。

    到了这里,就不需要九阿哥再操心了,他和三个兄弟一起,快马加鞭地赶往京城。

    至于后面那些使臣的安排,已经由鸿胪寺的官员接手,他一个王爷,就不必操心了。

    四人进了内城,就发现已经铺设好了水泥路,路面极大,还细致规划了走道,像人通行的地方,货物通行的地方,以及马匹行驶的地方。

    在这里的路上行驶,除了有点废马蹄子,没别的毛病。

    很快他们就到了京城,进城了,就不能再纵马前行,以前是规定了不行,现在嘛,他们就是想,都没法挤进去。

    直亲王看到城门口络绎不绝的人流车辆,忍不住皱眉,这么一瞧,都有八支队伍了,一半进一半出,有条不紊,可就是人流太多,一个个检查下来,速度依然快不了。

    他看了一眼天色,“这都要天黑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出城?”

    “是啊,以往这时辰回城的人多,怎么现在出城的人和回城的人一样多。”十四也不解,左右观看。

    旁边有人听到了他们说话,好笑的道,“几位爷许是很久没进京了吧,不知道这些都是城外的百姓,他们可不得这个时间点出城回京嘛。”

    “等等,你说他们住城外?可我记得距离城外最近的村子,也要走上两个时辰吧?”倒不是没有百姓想住的距离京城近点,只不过附近的土地都属于朝廷。

    朝廷为了安全,宁愿空着,也不愿意让太多百姓靠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