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祐帝看他一眼,突然喊了声曹礼。
曹礼再拍手,两个小太监便抬着一个大火盆进来了,放在大殿中间。
火盆里没有炭火,只有一封封奏疏,有的纸张陈旧,有的崭新如初。
元祐帝对鲁王道:“王叔说何阁老书生意气,却不知道何阁老有多尊崇太。/祖他老人家的祖训。在定下这两条新政之前,何阁老的主张便是杀尽天下贪官。他恨贪官,更恨辜负太。/祖厚望鱼肉百姓的各地藩王,贪官太多,何阁老便先整理出几十年来各地官员状告藩王不法之举的奏疏,一股脑堆到了朕面前。”
众藩王脸色齐变!
元祐帝走到火盆前,随意拿起一封,看看封皮,转向兰州肃王那边:“兰州来的折子,怕是要告肃王兄。”
肃王连忙离席,绕出来扑通跪下:“臣冤枉,臣前年才继承爵位,这两年一直都约束王府子弟,不敢有任何悖法之举,还请皇上明鉴!”
元祐帝笑笑,将那封奏疏扔回火盆,再让曹礼取来火折子,一把火放了进去。
火光渐渐变盛,映红了众藩王的脸。
元祐帝坐回龙椅,目光一一扫过众藩王:“天下之大,几千万百姓,唯有在坐的诸位与朕是本家,是骨血至亲,朕又岂会因为官绅挑拨,轻易治罪自家亲戚?”
二十一位藩王全部离席跪下,高呼皇上圣明。
元祐帝看着那一颗颗或黑或白或灰的脑袋,淡淡道:“可朕有一句话也不是危言耸听,早在武宗朝时,国库便已捉襟见肘,不仅没有银子发军饷、赈灾,连给宗亲的食俸也连年欠账,到世宗到先帝朝,这种情况不见任何好转,朕这个皇帝也十分难当。”
“朕若不改革,官绅将越来越贪,百姓会越来越苦,朕没有银子平定内忧,也没有银子巩固边关,边关不稳,外敌必然会择机入侵。到那时,百姓巴不得辅佐新朝推翻咱们老祖宗的基业,官绅亦可藏着家产投靠新朝,外敌要安抚百姓,要争取官绅的支持,可他们也需要银子,诸位说说,他们会对什么人下手?”
众藩王个个面色沉重。
真有灭国那一日,皇上太后活不了,他们这些藩王也是外敌必将铲除的眼中钉。
元祐帝:“朕推行新政,既是为了保住朝廷,也是为了保住你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天下官绅盘根错节,光靠朝廷怕是难以服众,所以朕才要诸位藩王一起纳粮,连你们都配合新政,官绅便没有了反对的理由。官绅纳粮了,朝廷便有银子加固边防发放军饷,老祖宗的江山稳固,再往下传个两百年两千年,诸位藩王宗亲才能跟着一起尊享福泽延绵。”
此话一出,衡王、益王最先表态,愿意配合新政。
白发苍苍的秦王瞥眼火盆里尚未燃烧干净的一堆奏疏,再想想时不时告急的西北边关,也颤巍巍地表示支持。
秦王能看明白的,其他老狐狸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元祐帝看似烧了那些状告藩王的奏疏,其实也是变相地在威胁他们,配合新政便可相安无事,藩王若敢不从,那元祐帝能得到这些奏疏,自然也能拿到新的,到那时,他们便会步废湘王、废晋王的后尘!
银子重要,还是命重要?
小皇帝虽然年轻,可他身边有陈廷鉴,陈廷鉴又通过考成法任用了一大批听他话的官员、将领。
就算二十一个藩王同时造反,最终有机会成事的也就一两个,其他的都会被朝廷先一步诛杀。
谁敢保证自己一定会活到最后?
“皇上高瞻远瞩,臣等愿拥护新政,为皇上马首是瞻!”
===第 174 章(春日思)
大事谈完; 吕、陆、沈三位阁老送诸位藩王一道出宫。
元祐帝带着陈廷鉴、何清贤去了御书房。
他手里拿着一份《告列祖列宗书》,上陈他这次推行新政的起因与新政概要,简简单单一封文书上; 除了加盖他的玉玺; 二十一位藩王也都签了名字按了王印。
纵观本朝二百余年,唯独元祐帝做了这么一件联合众藩王的大事。
元祐帝展开明黄的卷宗,又细细欣赏了一遍。
何清贤不满道:“那么多告状的折子都烧了; 皇上对诸藩王还是太仁慈。”
元祐帝:“让他们做事,总要给些好处; 更何况朕只是一笔勾销了前罪; 若他们以后再犯; 朕仍然可以追究。”
何清贤:“诸王虽然应承了此事; 回封地后未必真就愿意配合,或是找些借口推诿; 或是在官绅那边拱火,只要官绅出头成功阻拦了新政; 藩王照样坐享其成。”
陈廷鉴笑了笑:“召他们进京,是为了向天下官绅百姓表态,朝廷推行新政势不可挡,敢挡者,杀了便是; 此乃先礼后兵。”
还说他狠,轻描淡写放狠话的首辅大人才是真的狠!
满朝文武,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被内阁逼着同意新政的; 听说元祐帝要召藩王们进京时,他们比元祐帝更盼望藩王们早点来; 盼望着藩王们能掐断小皇帝的荒唐念头。
让他们失望的是,曹礼才宣读完推行新政的圣旨,二十一位藩王比内阁跪得还快,转眼就乌压压跪了一片。
藩王们身份比他们高,手里的田地也比他们多得多,藩王都跪了,满朝文武谁还敢反对?
当天傍晚,华阳从陈敬宗口中得知了此事。
新政的第一步真正跨出去了,最难缠的藩王们那边至少面上已经承诺会配合新政,不敢生太大的乱,否则朝廷凭借一卷《告列祖列宗书》便可前往其封地治罪。
陈敬宗拎起酒壶,看着她道:“总算没白费我认了那么多亲戚。”
华阳笑道:“将来新政有了成效,我叫皇上给你记一大功。”
陈敬宗将壶口对准她的白瓷碗:“不用劳动皇上,长公主陪我喝两口,便足以做我的报酬。”
华阳连果子酒都能喝醉,哪里能沾他常喝的烈酒?
想到内室那面昂贵的西洋镜,华阳拨开陈敬宗的手,并瞪了他一眼。
只是到了夜里,他还是抱着长公主好好地讨了一番报酬。
藩王们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城,一路上不容易,但为了避免藩王与京官勾结,元祐帝只款待了他们三日,便客客气气地送走了这群藩王。
第二日安乐大长公主就来做客了。
春光融融,姑侄俩并肩在花园里散步,牡丹尚未绽放,海棠开出了一团团绯云。
安乐大长公主折了一枝海棠,插在自己发间,问侄女:“如何?”
华阳笑道:“美似天仙。”
安乐大长公主看看侄女细如凝脂的脸,再摸摸自己的,轻叹道:“天仙什么啊,已经开始老了,眼角都生皱纹了。”
华阳仔细观察姑母,刚想说哪里有皱纹了,安乐大长公主故意笑得夸张些,果然在眼角处挤了几条细纹出来。
华阳:“……您平时又不会那么笑。”
安乐大长公主:“可我以前这么笑也不会出现皱纹,所以还是老了。”
华阳才二十四岁,还无法理解姑母的心情,而且在她看来,姑母真的美貌依旧,倒是宫里的母后,竟然已经长了银丝,所幸只是两三根,宫女梳头时瞧见,从发根剪断了。
阳光渐渐变晒,姑侄俩坐到了凉亭中。
安乐大长公主提到了这次新政:“这两日我出门,街上百姓都在讨论新政,皇上年轻胆大,陈阁老也真是有魄力,敢跟天下官绅对着干,我还听说,他把陈三郎派去了徐阁老所在的华亭县?”
现在的内阁没有姓徐的阁老,安乐大长公主口中的徐阁老,乃是已经回乡养老的前前首辅,曾经陈廷鉴都得乖乖听对方的话。
据说,徐阁老家里有几十万亩田地,便是他还是正一品的大员时,也只能免税一万亩田而已。可想而知,这次朝廷推行新政,光一个徐家就得多缴多少田赋,陈孝宗在那边又会受到多大的阻力。
华阳苦笑:“这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若陈阁老都不敢带头得罪官绅士族,其他官员更加投鼠忌器。”
安乐大长公主哼了哼:“拜你公爹所赐,姑母也得多交一笔田赋。”
华阳:……
她有些讪讪,安乐大长公主扑哧一笑:“逗你的,姑母光领朝廷的俸禄就能一辈子逍遥快活了,又没有子孙要养,岂会介意田赋,更不至于为了新政跟你抱怨什么。”
华阳钦佩道:“若天下宗亲都如您这般支持新政就好了。”
安乐大长公主:“难啊,咱们当公主的还好,那些藩王郡王们,个个养了一堆小妾通房,养的人多花销就多,要想一直维持奢华的用度,便只能想方设法地往家里敛财。”
华阳冷笑:“财路不正,便只能咎由自取。”
安乐大长公主:“我居然刚看出来,你还是个嫉恶如仇的,真应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用过午饭,安乐大长公主告辞了。
华阳被姑母的话勾起思绪,傍晚陈敬宗回来,她闲聊道:“大哥三哥离京三个月了,可有写信给你?”
陈敬宗:“不曾,怎么突然提到他们?”
华阳防着他吃飞醋,提起自己与姑母的谈话。
陈敬宗:“大长公主还真是消息灵通,京城什么事都瞒不过她。”
华阳:“你就不担心他们吗?大哥在广东,就算他是首辅家的大公子,到了那边也难以靠身份服众。还有三哥,别说他当年只中了探花,就是中了状元,对上徐阁老也无济于事。”
陈敬宗:“难才要派他们出去,不然哪显得出他们的本事。”
华阳:“……跟你没什么好说的,月底休沐,我要回去探望母亲。”
陈敬宗:“探望母亲,还是打听大哥三哥有没有给家里写信?”
华阳:“怎样都与你无关。”
陈敬宗将人拉到怀里硬找关系,一直到丫鬟们要端晚饭进来,他才松开了气喘微微的长公主。
待到休沐日,夫妻俩一起坐车前往陈府。
刚下车,就见里面管事送了一位媒婆出来。
媒婆激动万分地给长公主、驸马行礼。
陈敬宗脸色发沉,自家三兄弟都成亲了,媒婆为谁而来?最大的侄女婉宜也才十四岁!
在陈敬宗眼中,十四岁的侄女依然是个孩子,谁敢早早盯上侄女,那就是不安好心!
华阳虽然吃惊,倒也没有他这么抗拒这回事,十四五岁的大家闺秀,本来就是谈婚论嫁的年纪。
两人直接来了春和堂。
首辅陈廷鉴早就没了休沐日,今日又在宫里,春和堂这边,因为来了媒婆,俞秀、罗玉燕都陪着婆母。
华阳坐到了孙氏旁边的主位,陈敬宗坐在两位嫂子对面。
他先开口:“有人看上婉宜了?”
俞秀觉得小叔此时的眼神带着几分凶狠,她不敢直视,看向婆母。
孙氏淡笑道:“是啊,吏部侍郎马大人家的长孙今年十八,饱读诗书,与婉宜年龄倒是相配。不过老头子说了,等你大哥回来再考虑婉宜的婚事,反正那时候婉宜也才十七,不算晚。”
今年的新政比前面考成法、清丈土地都难,官场人心浮动,有人不确定老头子能坚持多久,不敢与陈家结姻亲,有的人看好老头子,愿意用结亲的方式向老头子投诚,总之各有心思,惦记的都是官场那一套,没几个是真正喜欢婉宜这孩子的。
丈夫不想拿孙女去拉拢党羽,孙氏比他更舍不得,她一直想要个女儿,生不出来没办法,婉宜是她的第一个孙辈,从小聪慧伶俐温婉明媚,孙氏当成心肝肉一样疼,不千挑万选,绝不会草草率率地定下亲事。
陈敬宗听了母亲的话,脸色好转:“理该如此,多留几年吧。”
华阳手里端着茶碗,茶水是清绿的颜色。
婉宜是陈家众人的掌上明珠,亦是她最喜欢的晚辈。
上辈子陈家众人被发配边关,她最担心的也是婉宜,所以,那日大雪她回到长公主府,便让周吉准备两辆马车与御寒衣物,再带上一队侍卫,去护送陈家众人出行。她不要曾经玉树临风的探花郎手戴镣铐被人围观,不要大郎几个少年承受千里跋涉吃苦,更不可能让两位嫂子与侄女们遭遇任何女子都避之不及的灾祸!
公然照拂被朝廷发配的罪臣家眷,她这个长公主大概也是头一份了。
当时的华阳,没心情去想别人会怎么看,她也不在乎。
她甚至盼着哪个言官去弟弟面前参她一本,然后她好看看,弟弟是不是连她这个姐姐都不认了。
可一直到她病倒,京城里都没什么动静,那些言官像不曾听说此事一样,在朝堂上闭口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