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缘桥……”乔苒喃喃,“为什么要修?”
这个问题问的唐中元一头雾水,但他还是老老实实的答道:“中秋之前有几辆马车在桥上争道,结果将桥面压踏了,百姓哪还敢往桥上走,之后都是绕行的。不过好在有善人出资修桥,是以也未报到长安府衙去。”
乔苒道:“那这桥为什么叫善缘桥,也跟善缘有关吗?”
唐中元点头,道:“听闻那河上本来是没有桥的,后来有善人怜惜百姓出行需绕行,便主动出资修了桥,因是善举,那桥建好之后便叫做善缘桥了。”
女孩子仿佛起了兴致一般,不依不饶的追问:“那善缘桥是什么时候修的?”
唐中元回忆了一番那些在桥边看热闹的百姓口中道出的事情,道:“好似是四五年前吧,我们经过时听那头看热闹的百姓说的。有人说这善缘桥修的不好偷工减料什么的,还有人说着灵曲河上本来就不该架桥,绕行也不需绕行多少路,偏偏懒得动要修桥,触怒了河神。”
听到“河神”两个字,乔苒嘴角忍不住抽了抽,问他:“怎的跟河神还有关系?”
唐中元擦拭泥浆的手停了下来,说道:“当年咱们大楚建朝时太宗攻入长安,昔年刘姓皇族以异术抵抗,听闻打到灵曲河附近,那些障眼的异术突然没了用处,太宗也一举攻入皇城,夺了天下。事后,那边附近的百姓就说灵曲河里有河神显灵……”
唐中元说了一通,好在那头看热闹的百姓自诩受河神护佑,便翻来覆去的说,这些天带人找周大人都经过那里好几回了,来来回回的听,他也听了个大概。
女孩子抿唇笑了笑,对河神显灵什么的不置可否。
唐中元也没有继续说什么灵曲河神的事情,毕竟都是些道听途说的事情,当故事听也挺好的。
“既然百姓想要架桥,报到长安府衙就是了,为什么不让架桥了呢?”乔苒听罢又问唐中元。
这个问题听的唐中元一默,而后摇了摇头。
以灵曲河神护佑自居的百姓聊的自然是关于灵曲河的好事,似这等不好的事自然不会多提。
“那我去长安府衙问一问。”女孩子说道。
唐中元闻言动了动唇,似是想说什么,到最后却还是什么都没说。
自从乔小姐接手了吏部那位蒋大人自请的诉状之后,除了第一天跑了一趟吏部,将吏部参观了个遍,见了一次蒋大人之后,她便回了大理寺,一直窝在大理寺看卷宗,一副全然没将蒋大人的事情放在心上的模样。
现在就连大理寺里的人都在议论蒋大人高估了乔小姐的品行,兴许乔小姐是想公报私仇什么的。
不过,他自是不信的。从金陵到长安,乔小姐想做的事情,哪件没有做成。
他是不懂那些大道理的,却知道一个想做之事,没有哪件做不成的人,呃,总之活到这个年岁,除了乔小姐之外,他还没见过。
……
乔小姐果然没有食言,第二日便去了长安府衙询问这件事。
“灵曲河啊!”正埋头伏案做事的何太平抬起头来,翻了翻眼皮,很快便记了起来,“我知道这个事。”
“匠作监的董大监去看过,说那地方不适合修桥,总之是什么承受不住什么的,”何太平嘀咕着,“我也不太懂这个,但匠作监的人说的话总不会有错,所以府衙便未批,左右也就多走几步的事,后来百姓自己集资修的桥。”
乔苒对他说道:“听说那座善人出资修的桥塌了,眼下又有别的善人出资修了桥。”
何太平点了点头,他已经知晓这件事了:“衙门的人去劝过,他们不听,我等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随他们去了。”
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官府若是阻拦,估摸着会被当地的百姓联合起来围攻。
如今陛下仁政,百姓若是联合起来参他一本,这件事除了会让他被陛下痛骂之外,不会有什么改变的余地。
“所以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等了一会儿,没等来女孩子的追问,何太平主动问她。
他当然听说了她和蒋方之间的事,但因着早些年见过这等看似“不着调”,实则“非同一般”的女孩子,他并没有敷衍她。
毕竟,上一个这样的女子,已经是大天师了。
十三年前的事情,仿佛还历历在目,怎么忘得了?
女孩子沉思了片刻,想了想,道:“关于灵曲河的卷宗,包括传闻以及近些年的消息,哦,还有那几个出资的善人的消息,大人能否告知我?”
第316章 一个意外
午后的长安城正是慵懒懈怠的时候,灵曲河附近这等临近城西,有些偏僻的地方更是如此。有女孩子走到这里停了下来。
“那姑娘挺好看的,就是穿的丑了些。”乔苒听到有人操着一口纯正的长安地方口音正对她指指点点。
穿的丑?乔苒本能的低头看向自己的穿着,这是一身大理寺的官袍,居然被说丑?嗯,从审美上来看确实与精心裁剪过的衣裙不能相比,不过这一身却是不少人想穿也穿不上的。
唐中元说的一点没错,这附近的百姓闲下来便喜欢端了马扎坐在桥头一边看热闹一边说着那些陈年旧事。
她已经在这里转了两圈了,听到的与唐中元所说的差别不大。
“大娘,几位善人家往哪里走?”
被说穿的丑的女孩子突然停了下来,认真的问道。
善人……正说的唾沫横飞的大娘听的一愣,看向那张言笑晏晏望来的脸,半晌之后,讷讷道:“往前走,到前头左手里拐个弯,瞧着门头上的匾额就知道是哪家了。”
正说这姑娘呢,她倒好自己走过来了,便是脸皮老练如大娘也有些尴尬。
被说穿的丑的女孩子笑着朝她道了谢,而后迈步顺着她指路的方向而去。
出资修桥的善人就住在灵曲河附近,听闻也是深觉出行不便才修的桥。
眼下河上的桥正在修缮,是以想要到对岸去只得绕行,乔苒同灵曲河两岸的百姓一样绕了路,桥头的闲聊声、工匠的做工声也被渐渐抛在了脑后,越往前走越来越安静。
乔苒下意识的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胳膊,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先前的吵闹声,现在的安静总让她觉的有些发毛。
一阵凄厉的哭泣声就这么突然闯入耳中,她手指一颤,本能的加快了脚步,顺着哭泣声的来源赶去。
绕过拐角,大片大片的雪白一下子映入眼帘,满目缟素,灵曲河畔这一排高宅大院中有人在办丧事。
她抬头看向宅院高头的匾额,喃喃:“冯宅。”
这次出资修桥就是由一位名唤冯铎的善人牵头的。
乔苒只觉呼吸一沉,仿佛是本能的心头陡然变得压抑了起来。
不会……那么巧吧!
她踮起脚从人群中向大开的宅门内望去,最先入目的是几个一身缟素的男人,他们正在说话,离得太远,她自然是不可能听到他们所说的话,只是看他们皆皱着眉头,脸上神情十分沉重的样子。
如果是来吊唁的,这神情就有些奇怪了。乔苒看向周围或哀伤抹泪或感慨唏嘘的百姓。
有人亡故,与人生前不熟者或看热闹或表示感慨,与人相熟者则或哀伤或唏嘘,这几个人的表情委实在一众百姓中显得有些特别。
不过比起神情,更特别的是他们的地位,被人请着直入其内,而且过往的行人便是哭也不忘同他们打招呼。
如此斐然的地位。
虽然已经隐隐有了猜测,但她还是叫住了一个在外头围观的百姓问道:“请问这是什么人故去了?”
“还能有谁?”被叫住的百姓一脸哀戚之色,被她叫住之后埋怨的瞟了她一眼,道,“自然是冯大善人,大善人平日里这么好的人,你怎的……”
百姓对她的淡然不露哀戚之色的表现似是分外不满,伸手推了她一把,走开了。
还真是冯铎。
乔苒眼神一黯:这件事或许比她原先以为的还要麻烦。
……
早上来大理寺报道完就走了,在外头晃了一整天,临近酉时官员下值时她又回来了。
甄仕远从一堆卷宗后抬起头来,而后本能的向女孩子手中望去。
空空如也。
“我的饼呢?”甄仕远嘀咕了一句。
乔苒摇了摇头,道:“忘了。”
对于不同他这个上峰交代一声就跑出去的举动她表现的毫无悔意。
甄仕远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轻咳了一声,板着脸道:“你做什么去了?”
“查案。”女孩子说罢这两个字,忽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而后看着他道,“甄大人,这件事可能有些麻烦。”
“是啊,找不到周大人确实挺麻烦的。”甄仕远不屑的哼了一声,“要是最后还是找不到,蒋方不是在吏部关一辈子就是被送到刑部去了。”
“我说的不是找周大人麻烦。”女孩子却摇了摇头,正色道,“是这件事本身麻烦。”
这话好似在哪里听过一般,甄仕远一个激灵。
他自请入大牢时,她也说过相似的话。
不是找杀房值周的凶手麻烦,而是要定房值周的罪证麻烦。
想到这里,他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找到周大人了?”
“没有啊,大人怎会这么想?”乔苒古怪的看向甄仕远。
还不是你总是语出惊人闹的?甄仕远坐回椅子上说不出是失望还是旁的什么情绪。
这些天外头的风言风语当然不会瞒过他的耳目,说实话,他也很好奇她要怎么找。
不过,没想到她这么快就断定这件事麻烦了。
这些天她也没做别的事情,除了……甄仕远想到唐中元同他提过的事情,按捺不住好奇的问她:“你问善缘桥的事情做什么?”
乔苒认真的说道:“我听闻当年因为修善缘桥的事好似死过人,便顺口问了一问。”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若是每一个人的亡故都要问一问,那怎么问的过来?
甄仕远显然不信。
乔苒见状便也笑了,道:“算了,不瞒大人你了。当年因为修善缘桥死的那个人是个吏部官员,姓钱。”
吏部的案子他自然没有那么清楚,甄仕远“不耻下问”:“是怎么回事?”
女孩子说道:“长安府衙不准在灵曲河上修桥,原因是匠作监的董大监去灵曲河附近查看过,说那里不适合修桥。可百姓苦于出行不便,于是当时有个善人自己出资修了桥。只是在修桥途中发生了意外,一个吏部官员在入夜归家的途中经过修建一半的善缘桥附近时,意外落入了灵曲河。可怜大半夜的,也无人经过,等第二天早起倒夜香的经过河畔看河里浮了一个人,才知道是出事了。”
那个新进吏部的钱大人就这么死了。
“那是意外啊!”甄仕远不以为然,“同你在查的周大人失踪有什么关系?”
乔苒没有立刻回他,只是接着说起此事:“巧的很,那个出资修桥的善人姓钱,”她说道,“就是那个意外死去的钱大人的父亲。听闻这件事发生之后,那个姓钱的善人承受不住丧子之痛,很快也去了,偌大的钱家没了钱大善人的支撑就这么败了。”
“挺可惜的。”甄仕远叹了口气,道,“只是这些同周大人失踪有什么关系?”
“钱大人会在吏部留到那么晚是因为那些时日吏部有个大案,而有两位查案老手同时接了这个案子,起了攀比之意。”
夹在其间的钱大人也因此才会那么晚回去,进而发生了意外。
如果只是查同周大人结仇的人查不到端倪的话,她便试着查了查同时与蒋周二人结仇之人。因为据蒋大人所言,那晚他本是要送周大人回去的,因为周大人临时起意要吃夜宵,这才愤而离开。
如果蒋大人没有说谎,也就是说那晚他二人本是要一起走的。如果真一起走了,那么如今失踪的可能就不是周大人一个人了。
第317章 当年
蒋大人因为提前走了,所以没有事,但以他如今的处境,没有事也不比有事好多少了。
她当时只是正巧看到这一份记录,而且还是在蒋大人的卷宗记录里找到的,当年两人争相查案,赢得是蒋大人。作为执笔者,蒋大人自然毫不吝啬对自己的夸赞之词,顺带表达了一番对周大人的鄙夷。
当时乔苒只是卷宗看的太多有些头疼,难得看到这么“有趣”的便多看了一会儿,而后便从卷宗中找到了蒋大人随笔里提到的一个意外。
“兹有后辈钱进不慎意外溺水而亡,吾定案后还去往钱家探望,正遇吾那手下败将,可怜钱大老爷良善一辈子,却落得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可悲可叹!”
这句话没有什么文笔,全是大白话,虽然是悲叹的话,可之中却也不难看出蒋大人在胜过周大人之后的自得,可见蒋周二人未破案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