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有话说:
朱三岁:问父皇,问父皇!
朱祐樘:?????
朱祐樘:愿天下父母都不必辅导孩子做作业!
*
更新!
每天千钧一发,我也很愁……其实我每天六七点醒来!
不知道为啥写得慢吞吞的!可恶!
*
注:
①《黄帝内经》:确实是记录的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不过是后人应该是假借他们之口传递一点养生和医学小知识,毕竟有黄帝代言看起来特别权威!
…
②甲骨文的发现:参考《中国史学史》
【清光绪戊戌(二十四年)己亥(二十五年)间(西元一八八八至一八八九年),始出于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其地在洹水南岸,水三面环之,《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虚上者也(《彰德府志》谓即河亶甲城)。崖岸为水所啮,乃得出土,土人以为龙骨,拾之以疗病,后乃入估客之手,潍县估人得其数片,携至京,售之福山王懿荣,懿荣命秘其事,一时所得,先后皆归之。庚子(二十六年)秋,懿荣殉难,所藏千余片,悉归丹徒刘鹗(铁云),而洹水之墟,土人于农隙掘地,岁皆有得,鹗复命估人搜之河南,故续所得者,亦归刘氏,所藏至三四千片。】
…
③按照考古发现,殷墟早在西周的时候就被撅了,汉唐也陆续有人去盗墓,也许早就有流出也不一定
…
④今天文哥儿讲的《绵》第六第七段原文: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
有些版本“乃”用“迺”,一样的意思,区别是看起来咱不认识(bushi
附带一点朴实的注音(主要注我不会念的):
1。就之仍仍,夺之轰轰
2。高鼓弗胜
3。乃立高门,高门有抗
4。绵绵瓜叠
第207章
傍晚朱祐樘收获一个泥巴堆里的小太子。
倒也不是很泥巴堆,因为他用四堵墙把自己围在里头了,看起来还对自己创立的矮墙帝国很是满意。
朱祐樘:“…………”
他的内心时常在小神童过于靠谱和非常不靠谱之间挣扎徘徊。
朱祐樘最终还是把儿子拎了起来,让人把他带去洗白白免得张皇后瞧见只满身泥的小猪崽。
等到朱厚照洗得白嫩嫩香喷喷跑出来朱祐樘很快得知文哥儿给他儿子留的功课。
就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说好的成语故事,怎么突然拐弯拐到用人之道了?
朱祐樘有点头疼倒不是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怎么选拔人才他还是知道的。
只是不知该怎么讲才能让三岁大的儿子听懂。
三岁小孩学这个是不是太早了点?
朱祐樘理了理思路,仔细地给朱厚照讲解起来:“文人有文试武人有武举,杂流也有专门的考试。具体行不行组织相应的考试考校一二便知道了。”
朱厚照问:“什么是杂流?”
朱祐樘道:“医学生、天文生、回回生、译字生这些都是杂流,他们会有专门的考试确定能不能授予官职。”
朱厚照听得半懂不懂,认真想了好一会才说出自己的理解:“要他们做什么,就考什么对吗?”
朱祐樘没想到朱厚照能明白到这种程度微微讶异。他说道:“对就是这样。但是把人选出来后也只是开了个头还得定时派人去考核他们做得怎么样以此来确定他们是不是做好了分内的工作、决定给他们升迁还是把他们贬到别的地方去。”
朱厚照只觉真是太麻烦了。
他只是想建设自己的部族,居然要想这么多事情真的好难哦!
“不容易!”
朱厚照由衷感慨。
小小的脑袋里头有着多多的惆怅。
朱祐樘听三岁大的儿子这么感慨不由得想到自己登基后的种种遭遇。
他刚登基时觉得刘吉人很好后来才发现这人爱用些叫人瞧不上阴损手段,风评非常糟糕。他认真听取每个朝臣的意见,却还是时不时被他们喷得狗血淋头,有时候甚至还会在做出决定后才发现自己信错了人。
他登基六年,现在也才二十四岁,仍是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事是不懂的,平时都认认真真请谢迁他们给自己讲经筵。
他儿子只是想想自己在岐山脚下建设周部族据地,就已经觉得困难重重,他这个一国之君想要建设好整个大明又谈何容易?
“是不容易。”
这一刻,父子俩的心态几乎同步了。
朱祐樘觉得文哥儿教得好,这第一课选得也好,正是朱厚照身为太子应该上的一课。有了这一课打底,日后太子不管做什么都会想到需要先思后行、知人善用,而不是任人唯亲或者莽撞行事。
另一边的文哥儿哪里知道自己的教学获得了太子家长发自内心的好评,他算算时间,发现一旬才过半,他都快把《绵》教完了,真是愁人哟!
学生太聪明了怎么办!
提前开新课是不可能提前开新课的,只能多开展点互动课堂水水课时这样。
只可惜朱厚照还太小了,不然扔他一叠字帖,他自己练上半个时辰多棒!
文哥儿在心里掠过许多自家老师、自家老哥的做法,最后因为太子才三岁也只能作罢。他到底不是他几个老师那样的坏大人,根本不忍心对一个实际年龄才两岁出头的孩子做出那样的事。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就该好好玩儿才对!
文哥儿一时半会没有新想法,想到自己挺久没有动笔写《饮食诗话》了,便摊开一张白纸,在上头写起了最近积攒起来的新想法。
谢迁让他把五经都读一读,《诗经》他也学了一遍。最近为了教朱厚照这个学生,他又把《诗经》翻出来细细读过了,只觉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你看看人家《诗经》里头就已经有告诉大家每个月应该顺时而食:“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六月采摘新鲜可口的李子,七月烹煮初秋的葵菜和豆豆,八月应该收枣子,十月可以割稻子。等到天气转冷后便拿收获的稻子酿成春酒,待到开春时取出来祝愿大家寿数绵长。
这大半年的日子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至于《诗经》里出现的食材、烹饪方法、用餐礼仪,那更是多不胜数,文哥儿凭借着自己研读《诗经》的经验,深入总结了古时各地的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几方面的内容,一篇色香味俱全的《食在诗经》就写好了。
文哥儿对自己的发挥非常满意,恨不得立刻去和老何探讨一二,看看能不能搓一顿《诗经》宴。
可惜诗人写诗往往有夸张手段在里面,有时候明明不怎么好吃的,写进诗里都能夸得天花乱坠,文哥儿也不太确定做出来到底好不好吃。
文哥儿把自己新鲜出炉的《食在诗经》收了起来,准备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明儿再拿去给李东阳看,省得李东阳天天说他很久没有交作业了。
想他一个六岁小孩,又要习举业,又要教太子,还要兼职写书,他容易吗?!
文哥儿躺在床上细数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震惊地发现自己不仅没有过上自己理想中的咸鱼生活,还成为一个六岁的社畜!
嘶!
怎么会这样?!
这很不应当!!
文哥儿躺在床上愁了一会,很快进入了梦乡。
翌日一早他早早起来洗漱完毕,用过早饭,正要跟着他爹出门,就看到他二哥王守俭才刚施施然地起床洗漱。
“二哥!”文哥儿喊了一声,跑过去很是羡慕地问,“你现在才起来吗?”
王守俭慢腾腾地擦了把脸,疑惑地看着文哥儿说道:“我是昨晚睡早了才会这么早醒来。”
要是换成平时,他当然是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的,怎么可能天没亮就起来?
文哥儿:?????
这大抵有点不对劲!
王守俭见文哥儿一脸的震惊,不由抬头看了眼天色,颇为同情地说道:“你天天都这么早出门的么?”
文哥儿:“………………”
可恶,肯定有哪里不对劲!!!
第208章
文哥儿跟着他爹出门一路都有点蔫答答的,毫无平日里生龙活虎的活泼劲。
王华见了有些纳罕,不由问:“你小子怎么了?”
怎地跟他二哥聊了几句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一下子蔫了下去!
文哥儿唉声叹气:“我才六岁还是个孩子为什么不能像二哥那样一觉睡到天大亮!”
王华见文哥儿一脸郁闷也觉得让个六岁小子天天跟着起这么早有点为难小孩子,便伸手把人抱了起来说道:“趴我肩上再睡一会实在起不来爹帮你跟陛下说一说便是。”
世上本就没有让个六岁小孩每天起这么早进宫陪太子玩的道理(虽然他去翰林院读书也差不多这么早)。
文哥儿一下子被腾空抱起,接着小脑袋就正好舒舒服服地靠在了他爹的肩膀上。他愣了一下,伸手环抱住王华的脖子感觉身上暖烘烘的,心里也暖烘烘的。
他可是有很多很多人喜欢的孩子他也喜欢很多很多人。所以他要读很多很多书,做很多很多事,永远不变成让他们失望的坏小孩。
王华抱着文哥儿走到宫门口,李东阳见了便笑道:“文哥儿没睡醒?”
文哥儿也就趴在王华肩膀上补眠了一小会听见李东阳的声音后就睁眼醒来了。他挣扎着下了地表示自己今天依然精神奕奕。
事实上他夜里一般宵禁后就睡了基本不会勉强自己挑灯夜战睡得格外地早且格外香睡眠算下来倒也还算充足。
只是人一旦去跟别人对比,就觉得别人的日子过得格外快活罢了!
他二哥日子过得可真是太快活了!
文哥儿暗搓搓怂恿他爹:“二哥是不是该去塾馆读书了?”
目前王守俭在家也就跟王华读几本开蒙的书王华好歹是有过出任教职经验的人自家儿子还是教得过来的。
王华说道:“过几年再去也不迟。”
走正常流程的话小孩子都是像王守仁他们那样十一二岁再送去塾馆读书,读个两三年便可以考生员出身去了。入了官学再打磨个三五年,正好十八到二十岁之间去应试,正式开始自己或短暂或漫长的科举人生。
在那之前不管是在家接受家教也好、去塾馆读书也好,都随各家自己安排。
像杨廷和、李东阳他们这些十几岁就跑去考试(还考中了)的反而是异类。
李东阳乐道:“怎么?你自己读书早,也想让你二哥早些读书?”
文哥儿道:“那当然的,读书这么好的事,合该有福同享才是!”
大伙都听笑了。
对许多人来说,读书机会确实很难得,算得上是“有福同享”。只不过对于不少小孩儿来说,读书这种苦事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算“有难同当”。
都和李东阳聊上了,文哥儿就顺便把揣过来的《食在诗经》拿给李东阳,让他回翰林院后帮忙看看,给点修改意见。这可是他准备放进《饮食诗话》里去的新稿子!
李东阳来了兴致,接过文哥儿带来的文章,笑道:“成,一会我叫大伙都给你点意见。”
翰林院的日子本来就闲得慌,有文哥儿的新作可以跟大伙讨论讨论,一会下朝后就不怕无聊了。
文哥儿从前也没少参加这种小型文学讨论会,听李东阳这么说立刻决定让金生一会跟他爹回翰林院去,帮他记录下李东阳他们的讨论内容,省得他都不知道大伙给了什么意见!
此时朱红的宫门缓缓敞开。
哪怕文哥儿已经进宫给太子讲学好些天了,领着儿子走在早朝队伍里的王华依然十分引人注目。
王华是左右春坊的属官,太子出阁读书以后说不准也算是太子老师之一。
可到时候就跟如今的讲经筵一样,你也是老师我也是老师,并不算特别稀罕,顶多只能说是于东宫而言有过师徒情分在。
文哥儿这可不一样,别说是“小先生”这个名头了,光是这份从小玩到大的情谊就很不一般了。
越看越是恨自己没能生出个小神童来!
也不知这位小先生讲课讲得怎么样,要是他不仅自己是小神童,教起太子来还有模有样,凭本事坐实了“小先生”的玩笑叫法,那可就更不得了了。从古到今有几个六岁的太子老师?
日后要是……
嘶,不敢想,不敢想。
对于有这么个翰林堆里长大的小神童去影响太子,不少人都是乐见其成的。
有一个亲近文臣的太子对他们来说绝对是桩好事。
文哥儿不知道众人心里的诸多感慨。
他跟着他爹进了午门,天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