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戏明-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哥儿跟王小红玩耍了一会,他哥就从外头回来了。
  瞧见他在马厩喂马,王守仁乐道:“等你状元游街那天要骑你的王小红去吗?”
  王小红是前年宫里比照着文哥儿身量赐下的小马驹,如今文哥儿长了两岁,王小红也长了两岁。
  只不过对于马儿来说,一般长到四五岁体格基本就定型了,要不是一人一马从小就已经熟悉起来,大伙也不会放心文哥儿驾驭这么大一匹马的。
  连成年人都很容易堕马,何况是才堪堪到大人胸口高的小孩子?
  文哥儿听他说什么“状元游街”,绷起小脸哼哼唧唧地道:“当初你要考殿试前我可没再说你了!”
  王守仁抬手薅了薅文哥儿的脑壳,说道:“这不是你特别争气,一口气拿了个二元回来吗?如今可不止我这么说,外头不少人都觉得你能拿个三元及第!”
  要知道文哥儿可是两三岁那会儿就已经简在帝心,御宴都跟着文武百官吃了不知多少回了。但凡他殿试能考到前十去,朱祐樘岂有不点他为状元的道理?
  巧的是,殿试只考一道策题,考的就是考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就文哥儿这种吃顿饭能破二三十道题的思维能力,要论临场发挥能力谁比得过他?
  哪怕王守仁没在外头嚷嚷,心里也觉得这次他弟的状元应该是稳的。
  文哥儿听他哥这么说,也知道自己能堵住亲哥的口,也堵不住外面那么多人的口。
  大明开国百余年,能称得上三元及第的人也就两个(其中一个还被朱棣除名了)。
  到了殿试这一环节,考生水平已经经过重重筛选,要论学问和才思其实差距不算太大,基本就看皇帝和内阁想不想给你。
  像王鏊这样二十出头便一口气在乡试、会试考了两元的,殿试时却是授了个探花,状元则是落到了谢迁头上,显见三元及第这种值得吹嘘个几百上千年的荣耀是不会随随便便授给谁的。
  毕竟这东西要是多了可就不稀罕了!
  文哥儿给王守仁分析了一下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对王守仁的猜想直摇头:“看吧,三元及第哪有那么容易?”
  王守仁听了他弟的一通分析,目光幽幽地看着他说道:“你觉得是陛下会不想给你授状元,还是内阁会不想给你授状元?”
  当今圣上朱祐樘,他那太子学生的家长!
  内阁五位阁老,足有三位和他连亲带故!
  文哥儿:“…………”
  这么一说,他竟是本届科举最强关系户?!
  完了,现在他得开始祈祷后世记载中朱祐樘是一代明君,老丘和他的老师们全是千古贤臣。要不然他们这些人要一块遗臭万年啦!
  想想看,要是他们这届领导班子没当好大明掌舵人,到时候史书肯定会这么写:这个皇帝年纪轻轻就昏庸无道,众阁臣也没一个好东西!这是早有征兆的,证据多得不得了,比如他们在弘治初居然曾暗箱操作让一个九岁小孩三元及第!——震惊!太可怕了!简直视科举于儿戏!早在那时候,不少人就知道大明要完!
  反面典型竟是我自己!
  这得被人戳多久脊梁骨?!
  大概只有撺掇小猪崽子多多激励他父皇努力当个明君才能拯救一下。
  现在问题来了,该往什么方向激励才能保证朱祐樘他们成为人人夸赞的明君贤臣?
  唉,真愁人。
  脑壳痛,脑壳痛。
  文哥儿东拉西扯地和他哥闲扯了一会,才终于良心发现没再留在马厩干扰王小红吃晚饭。
  接下来一段时间登门的客人倒是少了。
  大家都知道文哥儿要备战殿试,自是知趣地没登门打扰。
  文哥儿也没再去翰林院,也没去老丘他们家玩耍,而是在家闭门读书。
  要知道殿试负责阅卷的读卷官大多都在老丘他们这些人里面挑的。
  批卷子的人全是熟人就算了,考前要是还天天见面,难免会给人一种“你怎么不直接保送状元算了”的感觉……
  当然,现在外头各种讨论跟这个说法的差别也不大就是了。
  不同的是对于京师大部分人来说,对他们看着长大的小神童拿状元都是很看好的。
  你说人小神童才九岁不该得状元,你自己二三十岁了,出的书有人小神童多吗?有本事跟人合编《成语词典》吗?去考科举能连中二元吗?
  最重要的是,你能坐到街头给人免费帮人写家书,一写就是一整年吗?
  当初那“免费”二字,可是曾经风靡全京师,被无数商贾学去当噱头的!
  小神童那个书信摊子一度为不少人免费写过家书,如今其中许多人已经与家人在京师团聚了,手头可都还留着当初的家书。
  小神童要是能中状元,他们保准拿出来吹嘘个十天半个月,仿佛三元及第的是自家孩子!
  当然,在小神童高中会元的消息传开以后,很多人就已经找出各种神童真迹开始吹了……
  有这么庞大的群众基础在,文哥儿不中个状元很难收场!
  文哥儿还不知道他亲手散出去无数黑历史(练字书信)正在京师各个街头巷尾大规模传播,他闭门读书小半个月,终于迎来了殿试的日子。
  殿试的主考官理论上是皇帝朱祐樘,考完殿试的进士们一跃成为传说中的“天子门生”,不过皇帝肯定不可能亲自干活,所以殿试的各项工作还是由徐溥他们这些人来负责。
  今年内阁由大学士徐溥、刘健充当读卷官,要不是丘濬他们推了这活儿,内阁全员都会参与其中。
  于是今年殿试主要由徐溥、刘健负责统筹全局,再由元守直他们这些更为年轻力壮的读卷官负责干活。
  ……对文哥儿这个准考生来说,就差没有全员熟人了。
  文哥儿没有关心读卷官都有谁,殿试当天一早就到熟悉的宫门外排队等着入场。
  他是会试第一,入宫时也是排在第一位,他后面接的则是会试第三!
  自古以来朝廷对于组织大型活动就很追求壮观和对称,像他们这些考生入场参加殿试也是有一套规范流程的。
  比如此时此刻他们会试排名为一三五七九的考生排在左掖门外,会试排名为二四六八十的考生则排在右掖门外。
  等到宫门一开,大伙就可以分成左右两排规规整整地自左右掖门进入紫禁城!
  整齐!有序!
  庄严!肃穆!
  不过左掖门外百来位士子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咱这队领头的有点矮。
  文哥儿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瞧瞧这熟悉的宫门,瞧瞧这熟悉的侍卫,从这里走进去不知还会看到多少熟悉的面孔……
  莫名地,大家都紧张不起来了。
  都已经考到这里来了,最后一场殿试又有什么好怕的?
  再差也是同进士!
  下了场就别紧张!
  捋起袖子就是干!
  作者有话说:
  挑选读卷官的时候:
  老李推辞:我儿子考试,我不能当读卷官
  老谢推辞:我学生考试,且前两届当过了
  老丘:……反正我不好上,懂的都懂,实在不懂我也没办法
  *
  今天也!早早更新!
  文崽离三元及第,又更近了一步!
  *
  注:
  ①本届读卷官安排:参考《明孝宗实录》
  【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徐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刘健、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谢迁、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屠滽、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叶淇、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马文升、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白昂、工部尚书刘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杨谧、通政使司通政使元守直、大理寺卿王霁为殿试读卷官】
  …
  其实不熟的还是很多的,就是领头的和结尾的太熟了,令人感觉全员熟人!
  …
  ②按照《明史》八卦,这一科的状元其实是这样定的:【希周举弘治九年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
  啧啧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大猪!
  整天关心人家名字起得好不好听!
  上次还嫌弃别人名字俗气,帮一笔匠施阿牛改名为施文用!


第319章 
  文哥儿等人分成两列进入左右掖门整齐有序地在开阔的广场里穿行,最终在奉天殿丹陛前拜见以徐溥为首的读卷官。
  作为一个有多年参加宫廷御宴经验的人,文哥儿在礼仪上是一点都不会出错的,模样瞧着很有点小小君子的样子。
  刘健等人看着位于贡士最前排的文哥儿心情都有些复杂。他们长居京师最清楚文哥儿这位小神童有多得圣心——他们陛下甚至还让他入宫给太子讲《成语故事》。
  本来文哥儿回乡参加乡试大家都认可谢迁的说法,只觉得是让他下场攒攒经验。
  没想到他不仅谐趣文章写得好时文写起来也很有一手!
  这一路考过来已经连得两元可谓是坐实了他神童的名头。
  其实也不该想不到的。
  毕竟三四年前这小孩就已经伙同钱福等人出了本《庶吉士破题集》。
  那本题集里的题目基本都是文哥儿出的,钱福等人给他的破题思路也是他自己整理的,光是这归纳总结的能力便是许多人所不能及的!
  若是其他人能学着他这编书的思路试着自行多归纳总结几次许多试题便能一通百通!
  可惜大多数人买了书都只注重钱福他们给的破题思路,并没有注意到最珍贵的其实是每一道题展现出来的思考过程。
  你要是能把你遇到的题归纳到这种程度反复练习个三五年难道还有题目能难倒你?
  那时候文哥儿才几岁来着?
  估摸着也就四五岁而已!
  当时文哥儿便已能做到这种程度!
  对他而言,确实没有必要再反复针对举业内容进行重复性的背诵和练习。
  只是这三元及第要不要给,还是得看他殿试表现如何。
  毕竟殿试文章是要被天下传看的,要是文哥儿发挥得不好他们也不可能硬把他写进前十名里。
  那不是让天下读书人义愤填膺吗?
  谁都不可能做这种自砸招牌的事。
  刘健看了眼徐溥携着一众读卷官给齐齐行完礼的三百多名考生回了礼。
  双方正式见礼之后考生们依然分为东西两列由礼部官员指引着沿着奉天殿前长长的阶梯往上走最终以文哥儿和会试第二名为首的贡士便分立在丹墀两侧等候御驾到来。
  文武百官都按照平日里上朝的班序左右分立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即将成为他们新同僚的准进士们。
  随着鸿胪寺官员出列请朱祐樘升殿,身着常服的朱祐樘便出现在众人面前。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他身边还跟着个穿得跟小红包似的小娃娃!
  不是太子朱厚照又是谁?
  朱厚照跟着他父皇入殿一眼就瞧见站在贡士最前头的文哥儿。
  会元才能排在最前头!
  他小先生是最厉害的!
  朱厚照找着了文哥儿的身影顿时骄傲地翘起了得意的小尾巴仿佛考了会元的人是他自己似的。
  太子旁观殿试不是没有先例的事,可是朱厚照今年才六岁,皇太子冠礼都还得好些天后才举行,过来观摩殿试着实有点不伦不类。
  不过太子愿意关心朝廷的抡才大典是好事,朝臣们也都没有异议,由着小小一只的皇太子坐在殿上受了文武百官和贡士们的礼。
  徐溥把朱祐樘亲自圈选的策题请了出来,由朱祐樘当众宣布这次殿试的试题。
  接下来百官次第退场,场中只余下考生、朱祐樘父子以及一众殿试执事官。
  英武的大汉将军们迅速把鸿胪寺早早准备好的考桌椅摆到丹墀东西两侧,上头已经摆有上好的笔墨纸砚。
  这可是整个科举过程中唯一一场不用自带笔墨纸砚的考试。
  对待马上能有正经出身的准进士们,朝廷还是非常大方的!
  随着礼部众官员依次把策题发到每个人桌上,今年的殿试算是正式开始了。
  只要没有大风大雨,他们都得在这露天的丹墀两侧把卷子答完!
  要是下雨了,就该麻溜扛着考桌去两侧庑廊接着考了!
  幸运的是都走到殿试这一步了,一般都没什么作弊的可能性了,考生们只要写完了自己的策题便能交卷走人,不必硬生生熬到黄昏才交卷!
  文哥儿拿到策题,摩拳擦掌地在草稿纸上拟写起大纲来,准备早点考完回家尽情玩耍去。
  到了殿试就不考八股了,只考一道策。
  所谓的策就是给你一个热门的时政问题,让你为皇帝出谋献策。
  比如“养兵太费钱了你有什么好想法”“你对盐政有什么好建议”,还有些更假大空的,比如“怎么让天下国泰民安”“以礼治国是怎么个治法”云云。
  当然,这只是大题而已,大题下面还列有一堆参考资料,这些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