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戏明-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祐樘严肃地说道:“你是太子,如何能一样?你一路上若是有什么闪失,你小先生说不准就是千古罪人了,你忍心让他承担这样的骂名吗?”
  朱厚照一脸的不高兴。
  当太子一点都不好玩!
  第二天文哥儿应召去东宫,看到的就是气鼓鼓的朱厚照。自从朱厚照年纪稍长,就挺少露出这副模样了,倒是叫文哥儿挺怀念的。
  文哥儿问道:“殿下怎么了?”
  朱厚照哼哼唧唧地说道:“等孤长大了就带着人到处去玩,不带你!”
  他要让他小先生留在京师干活,他自己出去尽情玩耍!
  文哥儿:“…………”
  什么仇什么怨?
  你小子这是欺师灭祖!
  不过文哥儿也听明白了,这小子是在为自己不能出去玩生气。
  文哥儿唉声叹气地说道:“我还盼着将来哪天能和殿下一起出去玩耍的,没想到连以后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朱厚照听他这么一说,顿时真情实意地纠结起来。
  对哦,他们都没机会一起出去过。
  朱厚照小眉头皱得死死的,犹豫着要不要改个口。
  文哥儿瞧见朱厚照那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朱厚照:“…………”
  可恶!
  他小先生又是装的!
  亏他还正儿八经地考虑要不要带上他!
  以后合该把所有活统统留给小先生干,他负责每天写信回来吹嘘一下在外面都吃了什么好吃的!
  作者有话说:
  文崽:老师欺负学生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李东阳:没错


第425章 
  说是造大船其实船不算特别大,都是沿海运粮用的遮洋船。数量也不算特别多,只由南京造了五十艘海运试航到天津港。
  一来是大明初期疯狂造船和疯狂建城,适合造大船的大树基本都被砍光了想多造海船不容易想造真正的“大明宝船”更不容易。
  二来是朝廷大部分运输职能还是要靠运河来完成只有几个月的枯水期需要靠海运来补充。对于喜欢稳健发育的大明人来说,肯花上好些年磨磨蹭蹭造出五十艘海运船已经很难得了。
  要不是单独出航更危险他们估计会造个十艘八艘意思意思。
  至于海贸什么的朝廷一时半会还没这种打算。
  要知道明代只在浙江、福建、广州设立市舶司,市舶司官员还选拔十分随意,大部分是举人和监生里出身偶尔来个进士出身的,那肯定是犯错被贬的官员无疑。
  光是从市舶司负责人的选拔上看就可以看出这个机构有多不受重视了。而这一机构之所以不受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又得追溯到永乐大帝所说的“我泱泱大明对于赚外邦钱财这种事没兴趣”,对往来的贡舶一度是不征收关税的。
  古代皇帝大多都有这么一种奇怪的想法,收你税是重视你不收你税是看不起你!连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都逃不出这种观念。
  难怪有的外国商贾为了抢纳贡名额直接打起来抢到这样的好机会不得乐得合不拢嘴?
  人傻钱多速来!
  丘濬就曾在《大学衍义补》里对此指指点点说是本朝市舶司徒有其名,没有实行抽分之法纯粹是想借此“怀柔远人”对大明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不如恢复前朝的互市之法!
  哪怕丘濬入阁后极力推销自己的想法落实起来还是阻碍重重磨蹭了这么多年才抠抠搜搜地造出五十艘只适合近海航行的遮洋船来试航。
  要知道海运未罢之前,一个登州卫都得配一百艘海运船。
  道阻且长啊!
  不管怎么说,能开个头也是桩好事。
  一得到南京那边递来的消息,文哥儿一行人便出发前往天津卫,等着迎接这批新海船的到来。
  哪怕只是去天津卫,也够文哥儿快活挺久了。天津卫离得这般近,他这次顺便摸个底,下次约新社成员过来玩耍,多发展一个休沐日出门散心的好去处!
  他们这些年轻人就应该多出门走走,多看看各地风土人情,争取深入挖掘各地的美景与美食!
  像他老师李东阳就很敬业,得知天津卫城翻修后亲自去走了一趟,不仅写了篇《天津卫城修造记》,还连写八首《天津八景》,一口气给自己观察到的天津景观起了诸如“安西烟树”“淀南和风”“海门夜月”之类的好听名字。
  实际上就是“你瞧瞧天津这树”“你瞧瞧天津这风”“你瞧瞧天津这月亮”。
  偏偏人西涯学士就是能挨个起名并赋诗一首!
  后世旅游业不请他李西涯当顾问着实可惜了!
  既然美景差不多都让他老师吹嘘完了,他这个当学生的只能勉为其难去吹嘘一下好吃的了!
  一路上,文哥儿没少和费宏他们聊起李东阳走到哪都尽职尽责留下赞美诗篇的做法,表示咱这些晚辈合该向前辈学习,可不能一代不如一代!
  等咱到了天津,先隔空和几首《天津八景》,再自行挖掘新鲜角度创作新诗,不能白跑这一趟!
  费宏:“……”
  靳贵:“……”
  王慎辞啊王慎辞,你不愧是李东阳的学生。
  就你老师那沉迷写诗的劲头,是我们能效仿得来的吗?
  不过作为大明文人,写起诗来那是一点都不虚的,实在没灵感了大可把唐诗拿出来拆解拆解组装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新诗!
  读书人的事能叫抄吗?这叫用典,这叫景慕诗坛前辈!
  这次同行的还有唐寅他们这批庶吉士,也是文哥儿极力撺掇李东阳说该让庶吉士们出来放放风,李东阳才把他们添进随行名单里头。
  左右只是往船上多塞二十几人的事。
  唐寅听了文哥儿的提议,也摩拳擦掌地和伦文叙约定起来:“上次我们对对子都没对出高低来,不如我们到了天津卫后到处走走,多写几副对子让天津百姓看看更喜欢谁的。”
  伦文叙与唐寅向来臭味相投,闻言自是一口应下。
  到底都是意气满腔的年轻人,绝不会认为自己会输给别人乃至于前辈,一时间每个人都踊跃讨论起怎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给天津卫留下自己的印记。
  文哥儿见状倍感欣慰。
  每一届庶吉士都很好带(好祸害)!
  作为大明最优秀(从科举脱颖而出)的一群读书人,他们应该努力深耕每座城市,争取为自己到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自己的佳作。写得多了,说不准会有那么几首足以流传到后世的名篇呢!
  就算没有,也算是趁这机会练练笔了。
  海船抵港得是第二天的事,一群年轻人浩浩荡荡地抵达天津卫,便开始循着李东阳的《天津八景》开始东游西走。
  文哥儿跑得最积极,也最容易和大伙走散,路上但凡闻着点什么香味他人就没了。等唐寅他们回头去找,一准能在某个小吃摊或者小吃铺子面前瞧见他守在那儿等吃的。
  唐寅道:“你小子怎么走到哪吃到哪?也不怕一路瞎吃把你吃出毛病来。”
  当初在江南时文哥儿就有这毛病,每次遇到吃的都堪称撒手没,可不就让他们逮住弱点让他先答题再下筷子吗?
  文哥儿振振有词:“这可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他们把好吃的做得太香了。”
  是他鼻子犯的罪!
  不该嗅到它的美!
  唐寅:“…………”
  算了,他可不是文徵明那个爱操心的性格,文哥儿这么大个人也不会被拍花子拐了去,随他去吧!
  一行人囫囵着观赏李东阳所说的《天津八景》,便依照早前商定好各自行动,喜欢赏景的尽情赏景,喜欢搞调研的尽情搞调研,喜欢吃吃喝喝的尽情吃吃喝喝,力求每个人都能通过这次天津卫之行有所收获!
  文哥儿当然是吃吃喝喝去了,同行的还有几个同样爱吃的庶吉士,几个人热热闹闹地把整个天津卫吃了个遍。
  天津卫自从迁都北京后这地方便承接着南来北往的运输要责,近百年来甭管是走海运还是走漕运,东西都得往天津过。
  这南来北往的客船与货船给天津卫带来了各地的物产,也给天津卫带来了各地的手艺。
  这处本来应当属于军事化管理的“新城”,如今已经处处充满烟火气,走在街巷间到处都能听见热热闹闹的叫卖声。
  文哥儿就是听到别人喊什么都要过去瞅两眼的类型,听到“江米果馅来,甑儿糕”,他就跑过去买糕吃;听到“花椒盐的蒸饼啊”,他就跑过去买饼吃;听到“卖小猪儿养活”,他更是兴致勃勃地跑过去驻足良久,跟人家卖猪秧的讨论养猪心得。
  那卖猪秧的见他年纪不大却行止从容,衣着又着实不像农户出身,哪怕不知他身份也没有怠慢,笑呵呵地与他聊了许多养猪事宜,比如猪猪阉割技巧。
  明朝的阉割产业已经十分成熟,有专门的书籍记录如何阉猪、骟马、净猫,凡是想切的咱都能切,技巧纯熟,副作用极小!
  据野史记载,太祖朱元璋为表示咱大明文化水平极高,要求过年大家门口必须贴上春联。过年期间他便到街上到处溜达,赏玩众人都写出了什么样的好联,结果走着走着居然发现有家人门口是空着的。
  一问,才知道那家人是阉猪的!
  这可不好写!
  皇帝姓朱,你阉猪,你大不敬啊!
  朱元璋知晓原委以后哈哈大笑,让人取来纸笔帮那阉猪的人家写了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不管这野史有几分真几分假,读完也足以证明大明的阉猪行业有多发达了。
  都能参与进开国皇帝的对联段子了!
  文哥儿听得津津有味,准备今晚就把这些有趣的猪仔养殖方法写下来,带回去给朱厚照这只小猪崽子读一读。
  为人师长的,理当时刻惦记自己的学生。
  同行众人:“…………”
  不是,你私底下和猪秧贩子交流得这么起劲就算了,还要写下来带回京师和太子讨论?!
  太子迟早治你大不敬之罪!
  文哥儿一点都不担心自己把朱厚照这个太子气坏了,继续快快活活地从街头吃到街尾,顺便记录一些有趣的见闻。
  一直到傍晚,众人才在落脚处聚头。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外面填饱了肚子,晚饭自然是不用吃了,晚上都早早安歇。
  第二天众人一大早便醒了,吃过早饭后便去码头等着看船。
  这批新造的海船头一次近海远航,试航居然颇为顺利,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风浪,最终全都平平安安地抵达了天津港!
  作者有话说:
  文崽:可恶,千钧一发!
  *
  今天不发烧了,又开始怀疑自己没有阳(疑神疑鬼
  不过全勤还是保住了!倔强!
  *
  注:
  ①明朝市舶司的情况:参考《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变态及其政治文化意蕴》
  朱棣原话:【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
  得几何?而亏大体不听。】
  老丘原话:【本朝市舶司之名虽沿其旧而无抽分之法帷于浙、阂、广三处置司以
  待海外诸番之进贡者。盖用以怀柔远人实无所利其入。】
  …
  老丘:所有事我都要指指点点
  …
  ②《天津八景》:出自李东阳的《怀麓堂集》
  老李:我要给我看到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写一首诗!
  …
  ③卖小猪儿养活等叫卖声:出自《燕市货声》
  虽然是清朝北京的叫卖声合集,但是放到天津应该也差不多(bushi
  …
  ④朱元璋写对联野史:出自《元明事类钞》
  【本朝陈尚古杂记春聫之设自明孝陵也帝于除夕前忽传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聫一副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奄豕苖者帝大为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


第426章 
  五十艘遮洋船整齐划一的入港场面还是很壮观的。
  事实上哪怕没有这次试航,天津卫每天接待的货船、客船数量也十分惊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乌压压的大船小船,俨然就是李东阳在《天津八景》里描绘的“吴粳万艘”盛况。
  连最务实的费宏都忍不住感慨道:“亲眼见了才知前辈所言不虚。”
  文哥儿连连点头。
  不愧是太宗皇帝朱棣当初敲定下来的南粮北运大工程!
  负责漕运的十四万漕军相当于十四万青壮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即便服役的日子很苦对许多人来说也算是一份还算安稳的差使再加上造船、疏浚运河等等环节,一条大运河可谓是牵系着千千万万家人的生计。
  而且海运只能沿着海岸运输又不能去陕西、湖南、四川等内陆地区。所以即使有海运作为补充漕运也是不能丢的。
  文哥儿对于海运和大航海倒是没有太大的野心,他操心的由始至终都是海权问题。
  他可是记得明中后期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