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戏明-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来二去可是费了不少银钱和时间。
  文哥儿和王文素都不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全是祥叔这个老江湖在走动。
  晋商大多靠盐业起家不仅自家赚得盆满钵满,也培养出了不少官场上的关系。
  对于新到京师的同乡,晋商会馆也会予以一定的帮助。
  至于给的帮助是多是少以及维持多久,端看你是不是真的扶得起来、愿不愿意一起反哺同乡。
  晋商之所以能兴盛数百年,他们的团结正是原因之一。
  哪怕是王文素一家早就移居他地,祥叔报上王家出身后还是被接纳了,并且帮他择了处很不错的铺面。
  由于王文素只爱算术,旁的事一概不管,祥叔思来想去,选了文房用具这门生意,兼营各种颜料。
  如今晋商会馆领头的就是颜料商,可以给他们供应货源。
  别的货源也好找,都是寻常笔墨,走薄利多销路线,伙计肯干活便不会亏到哪里去。
  算是一门赚不了大钱但挺稳当的营生。
  店铺快开业了,王文素的妻儿也跟着晋州的商队过来了。
  文哥儿这才知道王文素儿子都和自己一样大,女儿比自己还大两岁。
  这人半句都没提过自己一双儿女,每天光和他聊数学来着。
  文哥儿乍然被邀请去他们家吃饭都愣了一下:敢情他这笔友还有家室来着?
  既然是开业前吃顿便饭,顺便见见王家嫂子,文哥儿问清楚王文素家到底有几口人后便备好给小孩子的礼物出门做客去。
  眼下京师最热门的玩具就是积木和拼图了,经过一年的发酵,这两样玩具的热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越来越受欢迎,俨然已经是逢年过节送礼佳品。
  尤其是积木,你就算送重复了小孩子也不会嫌弃,反而还会特别高兴,因为他们能玩的花样更多了!
  这种有无限可能的东西,小孩儿们怎么玩都玩不腻。
  文哥儿最不缺的就是这两样时新玩具,随手就带了两套给王文素两个孩子。
  文房店还没对外营业,文哥儿算是头一个外来客。
  他在店里溜达了一圈,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最后好奇地对着那堆由晋商供货的颜料研究了半天,对祥叔介绍的花里胡哨的颜色叫法很是叹服。
  什么紫棠绀青柳黄柳绿,听得他都有点晕了。
  颜料应该是店里利润最大的生意了,别的就得等读书人考试或者开学赚上一笔。
  倒是不用王文素操太多心。
  文哥儿才三岁多,王文素妻子也没那么多避讳,领着一双儿女出来待客。
  她平日里专心教养一双儿女,并不管外面的事,也不怎么要求丈夫上进,是个很娴静的妇人。见了文哥儿,她也是温婉地笑笑,招呼两个孩子陪文哥儿玩。
  文哥儿让金生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两个小孩儿。
  两人年纪都比较小,选的都是大颗粒积木和大块拼图,色泽也是往鲜艳里选。
  姐弟俩一下子被文哥儿带来的礼物吸引住了,拉着文哥儿哥哥弟弟地叫唤,要他陪着一起玩。
  王文素一到京城就一心扑在翰林院的算书上,还真没空闲了解京城风物。
  他见到两样新玩具也来了兴趣,坐下跟三个小孩一块玩了起来,嘴里还道:“京师果然多新鲜事物,我在晋州时不曾见过这东西。”
  文哥儿骄傲地道:“去年之前京师也没有这玩意!”
  他把个中曲折给王文素讲了,重点讲述自己在中间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可是和金生一起画了好几份设计稿,收了好多润笔费的!
  王文素听得咋舌不已,接着又觉得理所当然:文哥儿这般聪明,不管做成什么事都很正常。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祥叔听了文哥儿的话,忍不住插嘴道:“这东西是小官人弄出来的?”
  文哥儿很谦虚地道:“我就是出个图纸,说说想法,谈不上是我弄出来的,生产售卖什么的我们从不经手。”
  祥叔道:“那小官人能给小老儿引荐一二,看看那边能不能给店里铺点货?”
  这倒不是什么大事,文哥儿自己就能做主答应下来。
  要知道匠人那边也不是自己卖的,他们是做好送到城中各个商铺寄卖,各家商铺知道这东西正炙手可热,也很乐意当销售商,每次出新套装都能直接全城铺货,利润十分可观。
  文哥儿从中牵个线添个铺货点并不难。
  文哥儿道:“明日我叫我爹写个条子,回头你自己去寻对方商量就好。”
  祥叔闻言顿时喜笑颜开:“那就劳烦小官人了。”
  得知文哥儿平生最爱吃好吃的,尤其爱尝别人家的特色吃食,祥叔决定给文哥儿露一手,搬出自己从山西老家带来的砂鏊。
  文哥儿没见过砂鏊,好奇地凑在边上摸了半天砂鏊摆着的卵石,不懂就问:“这是什么东西?”
  祥叔道:“这是烤石子饼用的砂鏊,算是我们汾州那边常吃的一种干饼,也不知你会不会喜欢。”
  文哥儿一听,这种吃食自己没听过!
  他立刻笃定地说道:“肯定喜欢!”
  祥叔笑道:“别看这东西不起眼,用处多着呢,不仅可以烤石子饼,月饼、豆豆、核桃仁也都可以烤,小孩儿都特别喜欢。”
  豆豆!
  烤豆豆!
  文哥儿觉得等会要顺路去找谢豆豆分享一下。
  “现在能烤豆豆吗?”文哥儿积极追问。
  祥叔不知道文哥儿的想法,点头说道:“可以,你想吃的话我给你烤一些。”
  文哥儿两眼一亮:“我要给豆哥儿带一点!”
  祥叔:?
  王文素:?
  即便文哥儿想法有点离奇,祥叔还是满足了他。
  今儿本来就想给文哥儿做点特别的吃食,厨房早就和着麻油揉好了面,眼下砂鏊弄好了,祥叔麻利地就碾出一张张圆溜溜的面饼,信手给它们撒上把芝麻,摆到把铺满卵石的砂鏊上烤了起来。
  旺盛的灶火舔舐着砂鏊底,早已把卵石烤得热腾腾的,面饼放上去后转眼间就熟透了,闻起来香喷喷的。拿起来一看,饼身上烙出了一个个卵石状的窝窝,瞧着特别有趣。
  文哥儿看到这又好吃又好玩的石子饼,顿时胃口大开,一口气吃了好几个,只觉又尝到了自己没吃过的好东西。
  等到在王文素家吃饱喝足,文哥儿还带走了一些石子饼和烤豆豆,直奔谢家找谢豆分享这种自己闻所未闻的新鲜吃食。
  谢豆看到文哥儿自然很高兴。
  他与文哥儿一同去了邹氏那边,文哥儿先把还热乎着的石子饼分给邹氏和谢豆,接着才神神秘秘地变出一袋子烤豆豆,对谢豆说:“这个是给你的,师祖母咬不动!”
  谢豆接过文哥儿递给他的袋子,好奇地打开一看,愣住了。
  里头是半袋香喷喷的烤豆子!
  谢豆:“…………”
  邹氏见孙子表情奇奇怪怪,不由问道:“怎么了,豆哥儿?”
  谢豆连连摇头,表示没什么。
  文哥儿特意带好吃的过来给他尝鲜,他怎么可以怀疑文哥儿是在挤兑他呢!
  文哥儿却是直接凑到邹氏身边,乐滋滋地跟邹氏说道:“那是烤豆豆!”
  他说到“豆豆”两个字时分外铿锵有力。
  谢豆:“………………”
  邹氏闻言先是一愣,接着再看向自家孙子那傻愣愣的表情时便有些忍俊不禁。
  文哥儿一点都没照顾谢豆豆的心情,眉飞色舞地和邹氏讲起了王文素家那极具特色的砂鏊来。
  据说什么都能烤,真不错!
  马上中秋了,也不知他们家烤的月饼好不好吃!
  明朝已经有以月饼月果赠送亲友的习俗,寻常百姓家一般会自己做,市面上也有卖各种果馅月饼,做的特别精致,花样特别多,平时几文钱的一个饼能卖出几百文的高价,拿出去送礼特别有面子!
  古往今来的商家都很会赚节日钱。
  眼下才八月初,文哥儿刚才回来时就看到沿街商铺已经开始中秋节庆预热。
  这不就让他惦记上王文素家烤的月饼好不好吃了吗?
  中秋当天放假一天,文哥儿都想好怎么过了:到时他直接揣着自家月饼挨家挨户换饼吃去,争取每家尝一块,从早吃到晚!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烤豆豆,烤豆豆!
  谢豆豆:?
  *
  更新!
  谁会想到,没有全勤根本不想努力!
  *
  注:
  ①石子饼:石头饼,山西汾阳美食,没有吃过,百度找到的(bushi
  参考期刊文章《从“汆子”“砂鏊”等方言词看山西汾阳的饮食文化传统》,总感觉里面饼的描述有点奇怪,就随便发挥了一下想象!
  ②明朝月饼:参考《宛署杂记》明·沈榜
  “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第93章 
  文哥儿正满怀期待地等着中秋到来第二天李东阳却说带他去出个差。
  出差地点不远,就在东安门外的四夷馆。
  四夷馆是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设立的,主要负责研习各国语言,进行各国文书翻译工作目前隶属于翰林院。
  四夷馆的官署离翰林院也挺近慢悠悠走个一刻钟也就到了。
  最近四夷馆刚忙完两桩大事。
  一桩是生员扩招一口气招了一百三十五人,为朝廷翻译人才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桩就是人多了破破落落的四夷馆官署要翻修一下。
  这两桩大事前前后后花了两三个月现在总算是正式收尾了。
  翰林院这边想着好歹也算是自己管着的,便派李东阳他们见见这次选送过来的四夷馆新生。
  这次选的百余名生员大多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都处于学习能力最佳的年纪学个三年要是能考上四夷馆译字官也算是很不错的出路。
  结果今年首辅刘吉增加了一个新规定:这些四夷馆学生以后不允许再走科举途径当官。
  也就是说,他们要是考不上四夷馆编制这辈子就算是到头了!
  按照刘吉的说法,这是要他们专心学外语,不要三心两意,浪费朝廷每个月给他们分发的粮食。
  四夷馆这边也只许他们考三次三试不中就滚回家老老实实种地去吧!
  这刘吉有点狠啊。
  不愧是曾经提议让读书人们考科举三次还考不中就不许再考的人。
  不得不说自从当今圣上登基刘吉做事可谓是处处站在朝廷角度着想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曾经的“刘棉花”。
  难怪“纸糊三阁老”就剩他还牢牢扎根内阁。
  文哥儿边跟着李东阳前往四夷馆,边听李东阳介绍这地方的情况。
  这地方说是归翰林院管其实翰林院也只是走走流程经手下相关文书而已。
  像这次扩招还是英国公张懋提的主要是军事方面需要了解各国情况所以这次扩招一百三十多人,其中三十人进鞑靼馆学鞑靼语、二十二人进女直馆学女直语。
  可以说这批翻译人才将近一半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准备的!
  文哥儿听李东阳说四夷馆设有八馆,等同于有八国语言可以学,顿时惊叹不已。他好奇地问李东阳:“有人学通八馆吗?”
  李东阳道:“世上哪有这样的人?别说学通八馆了,连学通一两馆的人都不多。要不是老师和学生都不够,英国公也不会为此事上书朝廷了。”
  文哥儿得知大明没有精通八国外语的人,顿时松了口气。
  主要是吧,李东阳他们个个都过目不忘,弄得他提心吊胆的,生怕京师一脚一个神人,这可真是叫人没法混了!
  李东阳瞥见文哥儿那副如释重负的模样,不由乐道:“怎么?真要遇上能学通八馆的人,你还想和他们比一比不成?”
  文哥儿连连摇头,表示自己一点都不想。
  太累了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爱惜自己!
  不过结交点翻译人才,以后肯定大有用处。
  比如老丘卖力鼓吹海运什么的,要是真有成效不就需要很多懂外语的翻译官?
  文哥儿一想到宏伟的未来蓝图,立刻就干劲十足地跟着李东阳往四夷馆跑,好好认识一下这群大明这群年轻的翻译官们。
  年轻的四夷馆生员们此时有点忐忑。
  本来四夷馆是个挺不错的去处,平日里可以远离朝堂纷争,安安心心在馆内搞翻译工作。
  可现在朝廷规定他们考不上四夷馆也不能去考科举,直接便绝了他们的退路,简直让他们心里直打鼓。
  要是他们最后没通过考核,那就是让家里蒙羞啊!
  年轻生员们还在彷徨中,就听人说翰林院派人过来了,来的还是声名在外的李西涯李学士,不少人便把手头正在忙活的事放下了,纷纷出去迎接李东阳的到来。
  结果出去一看,大伙才发现李东阳身边还跟着个小豆丁。
  那么小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