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意风流-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稚道:“你过来。”
  李稚不自觉地攥了下袖中的手,他用眼神示意侍卫留在原地,自己跟了上去。贺陵一直往前走,出了小巷,来到大道上,这里是清凉台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一抬眼皆是公卿名流、朱衣权贵,行人都在自觉地避让,可贺陵却神色泰然,径自往前走,给人一种孤身在大潮中逆流而行的感觉。
  贺陵在朱雀大街与玄武大街十字相接处停下了脚步,路旁有一方不起眼的旧碑,已经被翻修过数次,上面的字一派模糊不清,贺陵凝视着那块碑,“清凉台之所以被称为清凉台,其实这里原本确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明台。先汉时期,兰亭郡太守李贤为永怀太子所提携,时逢乱局,太子被乱臣诬告而死,其弟嘉德王登基,欲封李贤为相,李贤上书称:忠臣不事二主。嘉德王以高官厚禄相邀,李贤不为所动,旋即被赐死。时人感怀其忠贞,在其家乡修筑高台,日夜呼喊,盼望魂归,为掩人耳目,称之为清凉台,后毁于战乱。梁朝开国时,京中有百姓无意间翻掘出半块残碑,将其进献给文帝,这段尘封往事得以在千年后重见天日,文帝深为感动,将此地命名为清凉台,以纪念这位于史籍籍无名的义臣。”
  贺陵回头看向李稚,“许久不曾考过你文策了,你说说这故事讲的是个什么道理?”
  李稚道:“忠臣不事二主,背主求荣古来为君子所不耻。”
  贺陵缓缓道:“原来你心中也是明白道理的。”
  李稚眼神动了下,虽说早知道贺陵迟早会知晓,但这一刻他仍是下意识错开了视线,没有与之对视,“您都知道了?”
  “都听说了。”
  贺陵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大儒,或许可以称之为最后的大儒,刚烈了一辈子,眼中不揉任何沙子,他对所有学生均视如己出,却也同时也极为严格地要求他们,平时稍微有错处便严厉训斥,何况李稚今日的行径不是用一个错字能够概括的,可他却意外地保持了心平气和,问李稚道:“为何要这样做?可是谢府待你不好,让你受了委屈,心中有不平的地方?”
  “没有。”
  “那是有人威胁逼迫你?”
  “没有。” 奇_书_网 _w_w_w_。_q i_s_u_w_a_n_g_。_c_o_m 
  “那你是为何要离开谢府?”
  李稚骨子里是典型的东南读书人,尽管梁朝玄道思潮盛行,但他从小接受的仍是最传统的师生教育,和所有古典读书人一样,他发自真心地认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在他们这类人的心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而并非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先辈。尤其他是在京州长大,那地方遍地都是隐居的名士,儒学氛围很浓,在他的眼中,老师是这世上绝不可欺骗、也不能够违逆的人。
  李稚抬起头道:“是广阳王府和世子给了我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会。”
  贺陵的脸上经常没有太多表情,自带两分冷峻,“你的抱负便是结党营私、打压异己吗?如今在你的治下,大理寺一片乌烟瘴气,只要能够敛权,你们不择手段,党羽确实拉拢了不少,纲纪则是彻底荒废,这就是你想要的吗?”
  李稚没有接话。
  贺陵道:“你不说话,是代表你尚有廉耻之心,人若是知耻,还不算是无可救药,跟我回去。”
  李稚闻声看向他,眼中有几分难掩的意外,他跟了贺陵好几年,深知贺陵的暴烈脾性,他完全能够想象出对方听说这些消息时是何种怒不可遏,也想过贺陵此番是要与他恩断义绝,却独独没想过贺陵是前来劝告他的。
  贺陵与往日那副硬朗刚正的样子相比,确实苍老了许多,虽然强撑着一股精神气,但脸上已有了老人才有的疲态,在听说李稚近日来的所作所为后,他先是不敢置信,随即不顾旁人劝阻立刻赶过来,他自然是愤怒失望,可当亲眼看到李稚这副年少气盛、权势滔天的模样,他却忽然又感受到一种年轻时绝没有过的无奈,还有些无法言说的心痛,现在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啊?
  似乎是明白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他并没有动怒,“学生走错了路,也是老师没有尽心管教的过错,这一阵子我确实对你疏于关照,你的事情,我有不可推卸的过责。好在我看你尚能明白事理,知错就改仍不算太晚,你即刻跟我回去,过后一同去谢府拜访。”见李稚站着不动,“你怎么了?”
  李稚道:“我与谢中书之间分歧已深,我恐怕是不能够回去了。”
  贺陵看上去并不担忧这一点,“这你也不必害怕,既已知道自己错了,只要从此真心改过,旁人自然也肯给你一个新的机会。谢中书性子向来宽仁,对你也是寄予厚望,待回去后你认真地朝他认个错,想来他不会过于为难你,便是他说你两句,你也该好好地听着。”贺陵见李稚仍是一动不动,终于道:“看来你是不想回去?”
  李稚站在原地片刻,手臂往下,放开了撑着的伞,长街上尚有人来人往,他抬手捞起了一截衣摆,对着贺陵跪下去。
  “老师,学生不肖,有辱您的声名。这两年来学生承蒙您提拔与照料才能走到今日,师恩重如山,学生铭记于心莫不敢忘,只是学生确实不想也不能够再回到谢府,人各有志,我亦有自己的抉择,不愿意更改。我心知不配做您的学生,也不敢再喊老师,唯有再拜一次,还望您珍重身体,若有来生,愿结草衔环报答您的恩情。”说完低头一拜。
  “你!”贺陵低头盯着他瞧,见他真的砰一声叩首触地,微微睁大了眼。
  李稚对着他拜了三拜,一是敬,二是谢,二是别,而后他起身揭过伞,转身离开了。
  贺陵望着那一道被雨打湿的正红色背影远去,街上人来人往,有不少路人远远驻足,他缓缓吸了口气,一旁的陆丰想要扶住他,却被他一抬手给制止了。
  李稚撑着伞走出去十数步,心口才隐隐感觉到疼痛,胸腔仿佛被猛烈的风吹得鼓张起来,一股气在其中横冲直撞,想说话却说不出来,直嗡嗡作响,一抬头,他忽然停下了脚步,谢珩正站在长街对面望着他,没有打伞,也没有走上前来,那股气似乎猛地把心脏撞裂了一道口子,清脆的一声响,所有压抑的感情全都冲涌了出来,铺天盖地,头晕目眩,李稚站在原地,与之对视。
  等回过神来后,李稚垂了下眼睛,脚下换了方向,幽幽地往另一条路走了。
  谢珩没有让人去拦下他,看着他往南进入街巷,背影随之消失。谢珩用眼神示意裴鹤过去看看贺陵,裴鹤立刻抬腿往外走,贺陵仍是笔挺地站在原地,车马喧嚣利来利往,颇显得他这样古板端正的人有几分不合群,一辈子清高刚烈的老人倒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注视着风雨中那半块残碑,他缓缓叹了口气,短短一瞬添了无限苍老。
  晋王府。
  琉璃光照着窗前屏风,似乎是察觉到了什么,赵慎缓缓睁开了眼睛,床帘摇晃如金色流纱,他看着帐顶繁复的紫藤花纹,抬手慢慢按上了胸口的伤处,轻皱了下眉头。
  他做完了一个无比漫长的梦,在那个梦中,他再次回到了当初拼命逃出盛京城的日子,这些年他始终觉得自己还在那辆疾驰的马车上,从没有跳下来过,两岁的赵衡就在他的身旁不停嚎啕大哭,这个梦比从前做的都要更真实,令他不由得多思索了一阵。
  他在梦中回想起来,当年他看赵衡哭得一塌糊涂,其实他也是想哭的,他并不知道那辆疾驰的马车究竟会将他们带往什么样的地方,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一年的他实则与两岁的赵衡一样惊慌失措、恐惧不安,他只能抱紧了赵衡,耳边不断回响着母亲的叮嘱,“照顾好你自己,还有你弟弟。”
  是啊,他在这个梦中再次见到了母亲。
  时隔将近二十年,这是母亲的相貌在他的梦中最清晰的一次,李稚早已不记得母亲了,唯有他还会做这样的梦,母亲站在昏暗的光影中静静地注视着十岁的他,那道白色身影远在天边,又像是近在眼前,她不离开,也不靠近,也不曾说话,魂归来兮,万物皆寂,他总觉得这个梦是母亲在告诉他,不要留下那孩子一个人。
  赵慎从没有对李稚提起过,当年诀别时,其实卫文君还另外多说了一句话,她对懂事的长子叮嘱完,转而对两岁的、尚不记事的幼子轻声说:“保护好你自己,还有你哥哥。”李稚当年太小,自然不懂,可赵慎却格外印象深刻,她叮嘱兄弟俩要相亲相爱,要相互扶持,这些年来母亲的相貌已全然模糊了,可这两句话却始终在他的脑海盘旋不去。
  两个孩子皆是母亲的至爱珍宝,没有轻重之分,她给他们二人唱童谣,愿他们能够在黑暗中免于恐惧,往后余生无论遇到什么,始终心中怀有爱。她没有说:“你们将来一定要为父母亲复仇”,她在最后说的是:“父亲与母亲是爱你们的。”在这个世上,爱是比恨更绵长深刻的感情,能够支撑他们走过无边黑暗,且免于被黑暗吞噬。
  赵慎起身坐了起来,抬手揭开了波光浮动似的床帘,亮光一下子照进来,萧皓坐床边守着,闻声一下子抬头看去,“世子!你醒了?”
  赵慎按着胸前的伤口,看向神情激动的萧皓,他尚有些疲惫,正要让他别一惊一乍,萧皓却立刻道:“我这就去派人通知少卿大人!”赵慎见状不自觉地笑了。
  李稚收到消息后立刻从大理寺赶了回来,琉璃窗前花团锦簇,赵慎已经换了干净衣裳,正坐在竹制躺椅上,听萧皓说起雍州庸医用错药以及他们上太医院新找了个御医的事,萧皓低声道:“此番绝对与赵元脱不了干系,他找了群庸医过来,全然指望不上,可见他用心歹毒。”
  赵慎道:“这是多想了,如今整个雍州没人比他更盼望我活着,大夫用错了药,这倒是怪不到他头上去。”长廊上有脚步声响起来,赵慎闻声回过头看去,停下了说话,隔着淅沥细雨与金色暮光,他注视着来人。
  李稚看上去与平时有几分不大一样,他孤零零地站在长廊外许久没动,漆黑的眼睛看着赵慎,直到赵慎察觉到了异样,他才忽然回过神来,扯了下嘴角,朝着赵慎笑了笑,隔得稍微有些远,赵慎并不能够很准确地捕捉到那双眼中的感情,过了片刻,他也对着李稚慢慢笑了下。


第72章 夜宴(一)
  长公主府。
  内侍曹江轻轻揭开帘子进来,琉璃菱窗前,十三岁的小郡主玉柔正张手抱着外祖母的脖颈,靠在她的怀中睡午觉。元晖长公主赵颂揽着视若珍宝的小孙女,支着左手打瞌睡,右手不忘轻轻拍着小丫头的背,听见动静抬眼看了看。
  元晖长公主赵颂时年六十一,皮相已经衰驰,但优雅却是不减反增,智慧本身是一种美,容颜终将逝去,但才智不会。作为皇帝的长姊、盛京士族圈的清辩名人,赵颂的晚年生活过得很低调,她鲜少出门,皇帝赏赐了她一座光明宫用以养老,她将光明宫让了出来,作为名士论道的花园,每日在园子里隔着珠帘听年轻的读书人辩论释道,自己却很少发表见解。无论在士族还是皇族的眼中,赵颂都是个值得欣赏、敬重的女人。
  曹江压低了声音道:“广阳王世子那儿传来消息,人已经没有大碍了,教殿下放宽心。”
  “他得的究竟是何病?”
  “一些陈年旧伤,时常反复发作,是武将常有的毛病。”
  赵颂轻拍着小孙女的手停下来,“我想这人不是长寿的面相,性情蛮横暴戾,无法收束。偏偏赵元就这么一个儿子,先帝这一脉也就唯有他这么一个孙子,难道说将来这皇位终要落于偏僻旁支?”
  曹江怕她疲累,想要伸手将小郡主接过来,被她制止。她抬手轻轻摸了下孙女的脸,小女孩睡得很熟,一脸的安心。
  赵颂吩咐曹江,“挑些补药送过去。”
  曹江轻声道:“已经送去了。”
  赵颂垂着眼陷入了思索,“若是他还在,他的那两个孩子,最小的今年也该有二十一了,二十一岁。”她脑海中浮现出些久远的回忆,当年她乔装打扮去见愍怀太子赵崇光最后一面,却在盛京街头意外找到了饱受惊吓的小孩,小孩一声声地喊着“姑姑”,确实可怜,长街已经封禁,她无法将其带出去,只能暂时将其藏匿在后巷,却不料回头再也没有找见那孩子。
  她心知赵徽与士族都不会安心,于是找来了两具尸体,伪造了后事,她心中仍然是带着些祈盼,那两个孩子是被好心人收留,带出了盛京,但从种种迹象看出来,这恐怕是她的妄想。她与赵崇光并非一母同出,观念不同,平时也多有矛盾,却不料她的亲弟弟赵徽竟是这般不成器,这些年来赵氏一脉衰败凋零,放眼望去竟是没有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