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后宫当社交悍匪-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妃已经审阅了所有的考卷,圣上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考核官员?”
  皇帝面有犹豫。
  她:“您似乎有所顾虑。”
  “朕担心,将人裁去,补录进来的人依然与从前的没什么不同,而且党派归属会更隐秘。那就是费力不讨好了。”
  “为什么要补录?”秦玉逢奇怪道,“才裁三成的人而已。”
  他震惊地睁大眼睛,隐隐约约觉得她的话有些邪恶。
  “圣上夙兴夜寐,诸位大臣殚诚毕虑,没有发现大部分官员其实都留有余力蒙混度日也是可能的。”
  她:“打个比方,世家宴会如此之多,但每场都很热闹,去的不可能都是官员的家眷。”
  皇帝听到宴会,就想到了盘根交错的世家豪族,想到了党派私底下的勾结。
  “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尸位素餐,而是因为他们手里的活并不多,还经常轮值。”秦玉逢继续说道,“一天工作四个时辰都不到,自然有时间去想些有的没的。”
  “要是工作上六个时辰,保准他们什么都不会想。”
  说完,她自己都觉得自己太过邪恶了。
  但官员冗多对国库和上层结构都是很不友好的事情。
  前面两位帝王为了施恩给出的各种特权和荣职,使得光是在京城的有品级的官员,就有上千人。
  这次裁去三成也才四十来个。
  秦玉逢势必要说服皇帝不再招录新官员。
  皇帝其实也不是很想招人。
  要不是今年秋收结果比预料好很多,他连此次平乱蜀地的粮草都不能轻易掏出来。
  为了显示对文人的看重,顺朝的官员俸禄都不低。
  能省一点是一点儿。
  他捂着自己不多的良心说:“冒然加重官员的职务,会不会不太好?”
  秦玉逢:“那就在考核的卷子上加一题,问他们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干多少活。到时候给他们安排职务的时候,就参考他们的答卷。”
  然后不说这是附加题,让那些人自行领会。
  这不就卷起来了么?
  大家都是自愿加班的。JPG
  皇帝为这种邪恶所震慑,但疯狂心动。
  最后,他诚实地点头:“就这么办吧,十月三十开考。”
  十月三十。
  大顺的第一次官员考核正式开始。
  吏部尚书为主考,秦琰与严焕为辅。
  试卷从内廷中运出,被当众拆开封条,然后按照不同科目,甲卷和乙卷分好。
  吏部尚书揣着手,绕着这堆卷子走了几圈,边走边打量两个副手的表情。
  两人的表情都十分平静。
  虽然他们都有自家人在后宫,但除了秦琰看过自家媳妇出的卷子,又参与了出题之外,他们对最后的卷子里是什么题都一无所知。
  吏部尚书在心里骂了两句“小狐狸”,就扭头对随行的一位护卫说:“你来选,同一个题目的甲乙卷,只选其一。”
  护卫是从禁军里调来的,禁卫军是方寻的人,方寻是皇上的人。
  那就等于是皇帝的意思啊!
  被他指着的护卫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微微颤抖:“让我选?”
  吏部尚书:“是啊,怎么,你不识字?”
  “略……识得一些。”
  “那就快挑,时辰要到了。”
  护卫深吸一口气,上前胡乱地选出几套试卷,交到秦琰和严焕手中,然后如释重负地拉了拉领子,回到人群中。
  希望那些没考好的人,不要来找他的麻烦。
  三人拆封,检查了一下里面的试卷,确认没有问题后,发给相应的官员。
  这年代虽然没有科举。
  但思路都是相似的,皇帝将建好的学宫宿舍腾出来,每间放一张桌子,实行“单人单间,相邻者不同卷”的考核模式。
  在被考核的人进去之前,还简单地搜了身。
  调来巡逻的人比考生还多,作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秦琰和另外两人分开巡视。
  秦氏要求一向很严格,他并不担心秦氏的门生会没法通过考核。
  就算没通过,也不值得他们捞。
  所以他们根本没想过在这件事上做什么文章。
  他悠闲从容地在穿梭在过道中,并随机地挑选一些考生,盯着对方答卷。
  连看了好几个人,才发现了一道他出的题目。
  而且还不是他出题的那个科目。
  无论是族学还是书院的考核,都是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出题。
  绝大部分参与了出题的人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考卷的。
  然而这些卷子的题目和题目之间并没有关联性,涵盖很广,题量很大,类型也很多,甚至有些是专业之外。
  比如负责祭祀的官员,他的考卷里可能会出现天文和乐理方面的题目。
  具有相关性,但临时抱佛脚的人肯定不会想到去复习这个。
  皇帝是铁了心要筛选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不准大家混日子。
  秦琰摇了摇头,唇边带笑。
  被他盯着的考生:???
  什么意思,觉得我抓掉头发都答不出题的样子很好笑吗?
  秦琰没有与他交谈,很快离开,去下一个地方。
  官员考核一共持续两个时辰。
  实际上如果能答得上题,一个时辰就够了。
  答不上又编不出来的,就更快了。
  秦琰才转了半个时辰,就看到有人答至最后一题,然后呆呆地看着题目。
  他好奇地凑上去,看了一眼。
  “君一日能伏案几时?擅长何种庶务,可有其他涉猎?一日至多能处理多少文书?”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答得上来,却又很为难的题目。
  老老实实按照实际情况写吧,万一皇上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满意,把自己裁了怎么办?
  夸张一些写吧,那些活真落到自己身上了怎么办?
  筛去后者,剩下的想要用劳累换工作的人,又要面对夸张多少的问题。
  大家都预先不知道会有这种题目,肯定没来得及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工作强度。
  只能跟自己脑补的其他人进行虚空打架,恶性竞争。
  秦琰:“……”
  几乎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知道这个题目出自谁手呢。


第54章 
  秦玉逢跟皇帝说裁三成; 皇帝跟大臣人说“可能裁三成,视考核成绩而定”。
  等卷子批出来后,他恨不得让一大半的人都滚。
  除了钦天监和农司这种确实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干活的地方; 其他部门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入职前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知道。
  在六部人员互相流动的现状下,这种情况不算少见。
  工部的人对于专业的知识倒是普遍还行,就是捞油水捞习惯了,在选材料的时候下意识地选贵的而不是选合适的。
  礼部更是混日子的好地方。
  重要的祭典都是上头的大人盯住每一个细节,而不重要的祭典; 根本没人在意,除了捞油水就是糊弄。
  实在是活落到自己头上也没事,让人找找典籍和旧例; 照着办就行。
  大理寺的人就更搞笑了。
  皇帝亲自出了一题,问建光二年; 对“罚入奴籍”一刑的改动。
  建光是他的年号。
  作为一个刚上任不久; 需要打出仁君名头的皇帝; 减轻刑罚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也是少有的; 墨成会同意的改动。
  那段时间他对罪臣及其亲眷罚入奴籍这条进行了改动。
  罪臣家的女眷入奴籍; 通常是充作军妓或官伎。
  而男丁则是充作苦役。
  他觉得罪臣的女眷虽然享受了原本不该享受的待遇; 但罪不至此; 就给改成了充入军匠籍,为军队制作衣物鞋袜。
  那个时候他收到好多折子夸他是圣人之君。
  结果能答得上来的居然只有两个人!
  两个!
  大理寺参加考核的整整有二十一个人; 只有两个人能答出来。
  这两个人甚至不是大理寺少卿!
  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糊弄的皇帝气得拍案而起:“将大理寺卿给朕喊进宫来,还有工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大理寺卿没有参加这次的考核。
  毕竟他是长官; 还是皇帝委任的; 如果跟手底下的人一起考试; 无论考得好不好都很尴尬。
  但并不妨碍他从下属们如丧考妣的脸色中看出,他们这次考得很烂。
  这卷子收上去也有两天了; 确实到了该出成绩的时候。
  他怎么想,都觉得这是喊自己过去挨骂的。
  大理寺卿深沉叹气,在左边的袖子里揣了一本《大顺朝新律集录》,右边的袖子里揣了一本《秦大娘子断案史》,揣着沉甸甸的袖子上了去宫里的马车。
  然后在马车里狼狈复习。
  他的未雨绸缪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他进了勤政殿,都没来得及跟皇帝讲一句话就被拉进偏殿里答题。
  为了防止他问属下卷子内容,给他的还是没有被启用的另一套卷子。
  旁边还有比他官位更高的礼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都在答题。
  他们拿着笔冥思苦想不得结果的样子,成功地令大理寺卿内心平静下来。
  有这俩人对比,他还怕什么呢?
  他大大方方地坐下,还非常主动地将袖子里的参考书交给了赵海德。
  大内总管自诩是见过不少世面的。
  但这种事情他还是第一次见。
  他错愕地看着手里的两本册子,既没想到大理寺卿会早有准备,也没想到他堂堂一个正三品大官,会干这种事情。
  大理寺卿淡然一笑。
  他可是被秦玉逢折磨过多年的人。
  前头说过,秦大娘子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抓着人去京衙里帮人告官,对堂审不满意的时候还会帮人断案。
  如果仍然不满意,事情又比较大,就会闹到大理寺来。
  那几年,他常常听到先帝说“她就是孩子心性”“她说得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律法中确实有这么一条啊”。
  为了能够在秦玉逢和世家贵族的矛盾中夹缝求生,大理寺卿对大顺朝律法的熟悉程度超过他百分之九十的下属。
  这两年稍微退化了一点,但底子还在,临时复习一下,应付考核不成问题。
  不知为何,大理寺卿竟然对秦玉逢生出了一丝感激之情。
  尽管没有对方,他很可能不会被这么折腾。
  赵海德回到正殿的时候,皇帝还沉浸在生气的情绪中。
  当初看到严博的罪状时,他都没有这么生气。
  没有什么比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得到一大批夸奖后继续勤恳工作,到头来却发现那群人只是在哄自己,更令他难过的了。
  他一片赤忱,换来的全是虚情假意,阳奉阴违!
  赵海德怕他气坏了身子,拿着两本册子走过去,带着笑说:“圣上您瞧,奴才从裴大人(大理寺卿)那里拿到了什么?”
  皇帝回神,看到他手里两本巴掌大,仿佛要被翻烂的册子。
  “这是什么?”
  赵海德将册子递到他面前:“您亲自瞧瞧吧。”
  皇帝看到第一本《大顺朝新律集录》的时候,挑了挑眉:“他倒是聪明。”
  看到第二本《秦大娘子断案史》的时候,就绷不住了。
  “怎么会有这种东西?他为什么会看这个?”
  赵海德:“华妃娘娘在民间,那也是流传甚广的奇女子。至于裴大人怎么想的,奴才也不太清楚。”
  皇帝翻了翻第二本册子,在其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
  又因为事情的发展而忍不住笑了。
  赵海德见他心情缓过来,在心里松一口气。
  圣上登基的时间越久,身上的威仪越重,越让他有“伴君如伴虎”的想法。
  皇帝翻了几页,就很有自制力地将册子收起来,继续工作。
  另一侧的偏殿中。
  内阁大臣们正在处理各省在月底传来的奏报,按照轻重缓急整理,画上重点,并准备一些对策。
  政务繁重,但对他们来说,驾轻就熟。
  所以还有空去关心另一边的情况。
  瑾修仪的父亲萧勤看了门口一眼,问内阁首辅墨成:“陛下突然命礼部、工部的尚书还有大理寺卿也参加考核,会不会不好?”
  这要是开了头,谁知道那天会不会考到他们头上?
  办事能力和知识水平它不一定能对等,作为大臣也很少有空去巩固知识,若是被突然抓过来考试,没有考好还挨皇帝一顿批评,他们面子里子就都没了。
  墨成近来在朝堂上都很沉默,听到他这句话也没什么表情:“有什么不好?此次考核的答卷你也看过,属下中有如此多的酒囊饭袋,他们作为主管没有一点责任?”
  秦向安将批好的折子摞起来,悠悠地说:“所谓上行下效,只有诸位大人重视才学能力,底下的人才会勤学苦练。”
  萧勤见他处理完的奏折是自己的一倍有余,眉毛抽了抽。
  敷衍地附和了两句“墨大人和秦大人说的也有道理”,便埋头继续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