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后宫当社交悍匪-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嗯?”
  “我怀孕了,不宜操劳,所以前朝的折子不要再拿给我看了,找我出出主意倒是可以。”
  秦玉逢决定紧急避险。
  避的是“跟工作狂一起工作导致寿命缩减”的险。
  干政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特别是在一起干活的人是个卷王的情况下。
  她这段时间起早贪黑,殚精竭虑,头发掉了一大把。
  不仅食欲下降,而且还开始理解皇帝为什么对后宫缺乏兴趣。
  高强度工作真的会养胃啊!
  在做出尝试之后,秦玉逢决定退出幕后,当一个指点江山,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甲方。
  反正唐觉那边有完备的“强国惠民”计划,她按着流程给打辅助就行。
  皇帝不知道她内心的想法,也将自己因局势而生出的忧虑抛在脑后,整个人都开心得发疯。
  不仅即刻以圣旨的形式将“皇后怀孕”的事情昭告天下。
  而且折子都不批了,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来想未来儿子/女儿的名字,既要寓意好,又要好听,还不能跟历史名人重名。
  秦玉逢却并不在意他的发疯,选择即刻返回后宫,享受美人们的照顾。
  贤贵妃将准备送到她这里的宫务撤回,转而搬来几箱启蒙书籍。
  “你不是说胎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天赋吗?看书伤眼,我每天抽空给你念念。”
  淑妃将自家儿子往宫里一扔,搬入纤云宫(原凤藻宫用来祭祀了)。
  “怀孕的时候最容易觉得孤独了,陛下忙于朝政,我来陪你。”
  瑾德妃担心猫猫狗狗冲撞了秦玉逢,将纤云宫的小白接回宫里进行猫德教育,说要等到皇后怀胎满三月再送回来。
  “大公主最近喜欢戏法,我跟着学了一些,到时候跟她一起表演,您可要捧场。”
  已经被封为颖妃的厉新筠为了成为孩子的小姨,赞助皇城美食一条街。
  “给姐姐的孩子花钱,妹妹高兴。”
  秋贵人和康修媛成功哄好了太后,让太后下了好几封懿旨来夸奖赏赐皇后,去驳斥某些流言。
  就连已经常住学宫的舒婕妤,也赞助了两位武艺优秀的学生,入宫保护秦玉逢的安全。
  一时之间,纤云宫热闹到皇帝来了都觉得自己十分多余的地步。


第77章 
  承华公主钟枢出生于建光十年; 在公主中行二,为皇后所出。
  甫一出生便封号封地姓名俱全,其外祖为内阁首辅; 外祖母为唐国公主,舅舅为上将军,可谓集世间宠爱于一身。
  承华公主也和她那早年颇有悍名的娘亲相同,是个混世魔王。
  是个很可爱,也很会讨好亲近之人的小魔王。
  当太子因为被妹妹掰碎魔方而崩溃大哭时; 承华公主乖巧的地对淑妃解释道:“兄长昨天一夜没睡都没拼好它,承华掰开它是为了将它重新装好。”
  淑妃听说儿子一宿没睡,脸色一变; 温柔地对她说没关系之后,便拎着儿子的后领; 朝着贤贵妃走去; 要让对方好好教导一下已经开始启蒙学习的儿子。
  瑾德妃非常识趣地带着大公主去找不知道跑去哪里的猫。
  成功独占美人娘亲的承华公主伏在娘亲的膝上; 有些怨念地说:“母后; 为什么父皇给我取的名字像是男子的?总不能是因为‘舒窈纠兮’的‘舒’和‘淑人君子’的‘淑’是两位娘娘的封号吧?”
  娘亲摸着她的头; 语调随意的安慰她:“怎么会?你父皇当初为了给你取名; 可是翻遍了典籍; 又查阅了许多史录,在几百个字里挑出来的。”
  她鼓着脸; 仍旧不满意:“可我听说父皇选的是那份单子上的第一个字。”
  娘亲又摁了摁她的头:“这是因为甲方总是在一番折腾后选择第一版方案……不,是有些事情; 第一时间出现在心中的答案才是最合心意的。”
  承华捂着凌乱的发; 依然执拗:“那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这次娘亲思考了许久; 说:“你父皇取的是北斗第一星,天枢星的寓意。那是离帝星最近的一颗星辰; 很亮很漂亮,他希望你如此,也希望你在他的身边,受他的庇佑。”
  又说:“但姓名寄托长辈的愿望,为人却可另取其他含义。譬如你娘亲我,名字取自一首情诗,自己却将其视为‘所逢为玉人’的含义,后来我的人缘果然很好。”
  承华觉得娘亲的话依然是半真半假,十足的糊弄。
  但她很是认真地说:“我喜欢‘枢机之发,制动之主’的含义。”
  娘亲笑着,打趣她说:“你不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像女孩的吗?”
  承华:“我不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我已经命人将那人换上女子的衣衫,用一架朱红小轿抬着去游街了。”
  娘亲乐不可支:“不愧是我的女儿,蓬絮,传信去将军府,让兄长派人跟着那个轿子,若那天跳下轿子逃离便将他蒙头打上一顿。”
  承华公主八岁的时候,宫里有人病重将死。
  一个她很陌生的人——静昭仪。
  听说这位娘娘是父皇还没有娶她娘亲时,就跟着他的。
  过去是静妃,犯了错降为静昭仪,后来也曾升回去过,又犯错降位,加上身体不好,便很少见人。
  这两次犯错似乎都跟娘亲有关,所以大家都让她远离静昭仪。
  承华公主对她的印象,只有她枯瘦的脸,和一双透着怨毒的眼睛。
  当真是丑陋。
  以至于对方说“皇后不该有孩子”的时候,她只当对方是在发疯。
  后来承华发现静昭仪是真的疯了。
  因为与其有仇的其实是娘亲前面一任皇后,被废为妃且已故的严妃。
  “何故伤害无辜之人?”承华问道。
  静昭仪面容狰狞:“你当真和你娘一个样……”
  “不,我和娘亲是不同的人。”
  她想要的,远比娘亲要多。
  承华在心中补充道,又讥讽对方将人武断地归类,眼界过低。
  静昭仪将所有探望的人都赶了出去,次日被发现尸体,在她的遗物中,有很多适合幼童的衣物与玩具。
  承华看见父皇将那些东西装进一口小棺材中,与静昭仪同葬妃陵。
  这一年死的人格外多。
  先内阁首辅墨成于夏日去世,不过十日,皇后外祖唐王去世。
  承华公主参加了后者的葬礼,在人群中,她的娘亲轻声说道:“外公活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久,希望兄长也能如此。”
  娘亲的兄长,是她的舅舅,顺朝的上将军秦跃。
  那是一位能够震慑四海的大将军。
  舅舅为陛下平定边疆,征战四海,立过赫赫军功,在外人嘴里,秦氏的荣华有一半都是舅舅的功劳。
  娘亲对他的祝愿,却仅仅只有“平安长寿”四字。
  这是手足之情。
  承华懵懵懂懂地想着,决定对兄长好一些。
  这一年的冬天,太后也去世了。
  天子恸哭难止。
  或许是因为他在这这一年送走了太多的故人,也或许是因为常年为国事操劳,他在守孝百日后生了一场大病。
  承华公主见到父皇躺在病榻上,一手紧紧地握着娘亲的手,另外一只手将帝王的小印压在娘亲的手中。
  父皇的眼神,是她从未见过的复杂。
  也是从未在父皇看向娘亲时出现过的。
  那是信任与警惕,托付与试探。
  娘亲毫不犹豫地将小印握在手中,命人照看父皇的病情,转头走入勤政殿,自此开始长达七个月的垂帘听政。
  承华公主和长兄长姐则承担着向勤政殿送点心,帮皇后读奏折和搬运奏折的责任。
  承华知道,娘亲其实很不耐烦做这件事情,心中似乎也很是生气。
  但娘亲依然将这件事做的很好。
  朝堂从一片质疑,到缄默听命。
  最后甚至有人说可以常设垂帘,使帝后同临朝堂,共治天下。
  所有人都觉得这话说到了秦氏和皇后的心坎上。
  以至于皇兄不知听信了谁的话,在父皇某日醒来时,直言说要辞去太子之位。
  父皇很生气,自然没有答应。
  而母后什么也没说。
  无论是前朝还是后宫,都前所未有的森冷起来。
  这时,九岁的承华公主知道了什么是帝王之道。
  那是任何一种感情无法逾越的深渊,方向却是向上的,也有切实的台阶可以登攀,因而更加恐怖。
  她想为娘亲做些什么。
  舅公说,现在的她什么也做不到,只有了解规则,才能将它玩弄在手中,以它为武器。
  之后,她再为娘亲读奏折时,比以往更加上心,而且还会将待定的折子带去父皇的宫殿,问他为什么内阁与娘亲会有分歧。
  父皇发现娘亲的所有选择都像是他会做的一样。
  也发现娘亲其实并没有趁机发展后党的打算,反而处处限制秦党与顾党,抬举他看重的新人。
  父皇似乎很愧疚,所以不仅温柔地解答她的疑惑,还想发设法地哄娘亲。
  如此又是一月,娘亲似乎被哄好了。
  在亲自服侍了病将痊愈的父皇两日后,娘亲下旨杀了两位姓秦的官员,据说,那是娘亲的叔叔,外公的亲弟弟。
  而时任吏部尚书的秦琰堂叔,也被调去偏远的地方当刺史。
  自己的亲族尚且如此,那些只是秦氏门生的官员就更不必说了。
  秦党的羽翼,被娘亲剪了个稀巴烂。
  而顾党,一夜之间退休了五位朝臣。
  然而,朝堂上对皇后的怨言却反而达到了顶峰。
  父皇的病愈和重新执掌大权变成了众望所归的事情。
  娘亲承担了所有的骂名,其中包括“蛊惑帝心”,承华公主对此有着复杂的,无法言说的心情。
  好在天子乾坤独断,承华公主与娘亲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父皇似乎在经历此事后明悟了什么,开始注重劳逸结合,保养身体。
  不仅效仿母亲喊他们三个去勤政殿念奏折,还会将没有批完的奏折搬到纤云宫,耍无赖一般地央求娘亲帮忙。
  父皇和娘亲的关系更好了。
  承华公主十四岁时,她的太子兄长及冠。
  父皇欲令其参与朝政,却等来太子第二次请辞。
  皇兄是真心不想当皇帝的。
  这不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表现不如承华和大公主。
  是因为他不喜欢政治,喜欢机关术。
  那个会彻夜翻转魔方的少年,在大家不知道的时候,已经造出了能自动弹奏的琴。
  这件事是承华和大公主一起瞒下来的。
  背后出主要力量的是淑妃。
  父皇怒斥太子兄长“玩物丧志”,却无论如何都没法改变对方的想法。
  废太子的圣旨终究是落下,皇兄高兴地辞别,说要去学宫光明正大地进行研究。
  父皇从宗室里抱了一个男孩入宫,大家喊他二皇子。
  承华在父亲平静的眼中瞧见满眼野心的自己,便知道自己的目的暴露了。
  但她有恃无恐。
  父皇终究是爱她和母亲的。
  帝王也无法割舍感情。
  这是十四岁的她清楚于心的。
  而且她背后还有娘亲,舅公,舅舅和同样无法割舍情感的外祖父。
  她的便宜二弟太过年幼,除了性别之外再无优势。
  男女之别,纵使是一条鸿沟,她也要将其填平。
  承华公主十五岁及笄,以镇国公主为封号,在皇后与部分的朝臣的支持下开始正式参议朝政。
  建光三十年,承华公主嫁给了新科状元裴君。
  这一年,她二十岁,她的父皇五十岁。
  父皇固然是一位圣人明君,但终究是人,会面临生老病死,身体会渐渐虚弱。
  他老了,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孙身上。
  可是皇兄仍旧醉心研究,虚置后宅。
  皇姐先后嫁过两次,依旧与夫君感情不和,干脆自己住着公主府,养着面首,私底下将一些年轻英俊的朝官纳为入幕之宾。
  承华公主生了一对很可爱的龙凤胎。
  她的眼中再也没有勃勃的野心和锋锐之意,但依然明亮昭然。
  就像她的娘亲一样。
  父皇愣愣地看了她许久,说:“你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朕方才已与众位内阁大臣商议,派你去治理溪南水灾,派二皇子去治理松郡水灾,以最后的成效,决定东宫之位。”
  “我们的陛下,向来是天底下第一清醒的人物。”
  娘亲端着一碟点心靠在门上,笑着说:“承华,这是帝王的仁爱与宽容,务实与英明。”
  承华如同小女儿一样窘迫地离开,又鬼鬼祟祟地扒着门偷听。
  她隐约听到一句“玉逢,其实当年立太子,只是想让你顺利为后”,父皇的语气颇有局促之意,像是在赔小心,难以想象是出自帝王之口。
  之后的事情不必多说。
  她当上了太女,而后开始明了社稷与子民之重。
  教给她最多的,却不是身体越来越差的父皇,而是娘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