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首辅娇娘-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不可否认的是,萧六郎的每一篇碑文都确实比上一篇写得更好,可原本他的第一篇就已经足够惊艳了。
  这家伙是怎么做到的?
  “你过来没人看见吗?”萧六郎问。
  宁致远笑了笑,说道:“都在吃饭呢,没人注意我。”
  “你别待太久,早点回去。”萧六郎说着,从钱袋里拿出一个银裸子,“这是饭钱。”
  宁致远摆手:“我可不要你银子!一碗阳春面我还是请得起的!”
  萧六郎想了想,没再硬塞:“好,多谢了。”
  宁致远又在这里坐了一会儿,实在是又闷又难闻,真是难为萧六郎了,每日待在这么艰苦的地方,被人一个劲儿地穿小鞋。
  换他,只怕早崩溃辞官了。
  “你呀……算了。”
  他是想劝萧六郎去给安郡王服个软来着,其实也不是安郡王整他,安郡王刚来,还使唤不动这些人,宁致远猜测是庄太傅的授意。
  要让萧六郎吃点苦头。
  但如果安郡王愿意从中周旋,多少能护着萧六郎一点。
  怎么说他们三个也是这一届的三鼎甲呀,天子门生,同门之谊,是不一样的交情。
  可他也明白萧六郎不是这种阳奉阴违的人。
  “你回去吧。”萧六郎说,“这里太热了。”
  “行,我走了。”宁致远见他不愿在这个话题深入,叹息一声,拿上食盒,小心翼翼地出去了。
  下午,萧六郎将自己写的一篇新碑文拿给了杨修撰。
  杨修撰自然又是一堆挑剔的话,若不是规矩摆在那儿,他或许要把这一沓碑文摔在萧六郎的头上。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他气得坐回了椅子上,没好气地瞪了萧六郎一眼:“杵着干嘛?还不快去重写!”
  萧六郎转身就走。
  “哎——你什么态度——”杨修撰咬牙,正要发作,安郡王忽然走了进来。
  他看了看迎面走来的萧六郎,又看看七窍生烟的杨修撰,温润中带着一丝歉疚地说道:“我来得不是时候吗?”
  “怎么会?”杨修撰一秒变脸,笑嘻嘻地站起身来,来到安郡王面前,拱手行了一礼。
  安郡王侧身避过他的礼,客气地说道:“这里没有安郡王,只有庄玉恒,杨修撰多礼了。”
  “啊……是!是!”杨修撰哈哈一笑,挠了挠头,问道,“玉恒是找在下……呃……找我有事吗?”
  安郡王说道:“方才来的路上我碰见韩学士,韩大人说月罗山的藏书阁有一批需要编修的史书,让杨修撰你带几个人过去一趟,最好今天就能整理完。”
  月罗山的藏书阁是一位民间的隐士捐赠的,里头有不少历朝历代的史书,只不过,有些历史需要重新编修。
  杨修撰忙道:“行,我马上带人过去!庄编修……”
  “我可以去。”安郡王点头。
  杨修撰灿灿一笑。
  安郡王望着已经走出去的萧六郎道:“把萧修撰也带上吧,我记得他的史学学得极好。”
  杨修撰拍马屁道:“和你是没法儿比的!”
  不过既然安郡王开口了,杨修撰就暂时放弃了折磨萧六郎写碑文的计划,改为带上萧六郎与安郡王一行人去了京城外的月罗山。
  宁致远没去,他下午被侍读官叫去打杂了。


第293章 首辅青睐
  月罗山距离京城不算太远,出南城门再往东南走十里便到了。
  藏书阁是两进的院子,真正藏书的地方只有两间书房——东厢与西厢。
  这座宅院的主人约莫并不是十分喜爱念书,书籍放得凌乱,没有分类,有竹简书,也有纸书,顺序全是乱的,还有不少让白蚁蛀了。
  但这些古籍对研究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按照不同的朝代与年代整理出来,缺页或损毁的地方能补上的尽量补上,补不上的做好记号,回头再向翰林院的五经博士与翰林院学士请教。
  此番来藏书阁的一共有四名修撰、两名编修,杨修撰本以为人数够多了,毕竟只有两间书房嘛。
  可他进屋瞧过就彻底傻了眼。
  这真的是书房吗?
  确定不是什么杂物间?
  书架与柜子东倒西歪,书籍散了一地,曾经的下人约莫是收拾过,用筐子装了些,可他们不识字,乱七八糟装一通。
  杨修撰焦头烂额,只恨自己没多带几个人过来!
  安郡王也很头疼,翰林院学士提醒过他任务可能有些繁重,可他也没料到会是如此繁重。
  他扶了扶额,叹道:“杨大人,我们先把书籍全部搬出来吧,把里头收拾一下。”
  “对对对,玉恒所言极是!”杨修撰时刻不忘套近乎,满脸含笑,忙不迭地应下。
  他转头萧六郎,笑容瞬间冷掉,“杵着做什么呀?还不赶紧动手搬书!”
  萧六郎与一个姓岑的编修去了西屋,西屋朝向不够好,下午有西晒,加上天气闷热,简直如同蒸笼一般。
  比较凉快的东厢自然是让给了杨修撰自己与安郡王,杨修撰是不会让安郡王累着的,他主要指挥了另外一名修撰与一名编修动手。
  安郡王要去搬筐子。
  杨修撰拦住他,笑着说道:“这种事让他们去就好,玉恒你去外头晒书。”
  晒书是比较轻松的,只用把搬出来的书一本本放在廊下的凳子上、院子的石桌上或者地上。
  安郡王并没有刻意去扮演一个懂事的后辈,人与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他出身便高人一等,而他也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没他出身金贵的人也不用像他那样八岁便背井离乡去敌国为质。
  所以没什么好推让的。
  安郡王理所应当地接受了杨修撰的安排。
  杨修撰主要在现场指挥,偶尔也帮着安郡王晒晒书。
  萧六郎腿脚不便,行动就慢了些。
  与他分到一屋的岑编修是三年前的庶吉士,今年散馆时考进了翰林院任编修,说起来也是个新人,只是比萧六郎、安郡王以及宁致远三人要早几个月。
  他当然知道萧六郎是新科状元,只不过这个状元似乎得罪了榜眼,就连探花宁致远都过得比他舒坦。
  岑编修没好气地撇了撇嘴儿:“真晦气,怎么和你分到一个屋了!”
  萧六郎没说话,默默地将地上的书籍拾起来装进筐子。
  几人弄了一下午,就连只负责晒晒书的安郡王都感到一阵腰酸背痛,可到现在,他们才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而已——把书搬了出来,还没整理好放进去。
  “你们两个,先把屋子打扫一番!”杨修撰指挥萧六郎与岑编修,“你打扫东屋,你打扫西屋。”
  岑编修不敢不从,两间屋子里,他选了相对凉快的东屋。
  萧六郎没与他争抢。
  岑编修却非但不感激,反而对萧六郎冷嘲热讽:“要不是和你分在一屋,我才不会这么倒霉!”
  这话就有些过了。
  萧六郎好歹是从六品修撰,官职在他之上,今日不论萧六郎来不来,最脏最累的活儿都少不了他。
  毕竟,同为从七品编修,总不能让金尊玉贵的安郡王去干吧。
  人家安郡王稀罕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小官儿么?不是庄家有祖孙——所有庄家子弟必须科考入仕,不得荫官,安郡王才不会屈才至此呢。
  岑编修自是没胆子埋怨安郡王,于是将怒火发泄在了总被人穿小鞋的萧六郎身上。
  萧六郎懒得理他,拿了扫帚去打扫西书房。
  西书房比东书房大,也更杂乱,他先将书柜与书架扶正。
  他如今的身板比一年前强多了,若还是当初那个饿晕在路边的小病秧子,只怕是扶不动这些书架的。
  少年的身躯,隐隐散发出蓬勃的男子力,袖口轻轻挽起,小臂上的肌理紧实、线条分明,汗水顺着精致的下颌淌下。
  安郡王在外头歇息,不经意地往西屋的窗子瞥了一眼。
  饶是他是男人,那一瞬也差点被晃了眼。
  萧六郎打扫完西屋,意外地发现这间屋子其实是有阁楼的,梯子就在最后一排书架后。
  他擦着梯子看了看,阁楼上也有书,不过大抵因为太隐秘,没人动过这里,除了积满灰尘,并不算太杂乱。
  萧六郎决定先把书搬进来,一会儿再来收拾阁楼。
  “把书搬进来吧,要下雨了。”萧六郎出去对几人说。
  安郡王望了望阴沉的天色,蹙了蹙眉,自己方才怎么没留意到?还把书都铺得那么开,收起来都麻烦。
  “那就快些收拾吧。”他说道。
  可是萧六郎的西屋打扫完了,岑编修的东屋却才清理了一半。
  “你怎么弄的?那么小的屋子现在也没清理完!”杨修撰劈头盖脸地骂了岑编修一通,骂完又对萧六郎道,“你去帮他弄一下!”
  他们原是有两个车夫的,可屋顶漏雨,车夫去修屋顶了,这会儿腾不出手来。
  萧六郎去了东屋。
  岑编修愤愤不平地瞪着他:“你故意的是不是?故意让我在杨大人面前出丑!”
  这干萧六郎什么事?
  萧六郎干活干得快,是因为他不像大多数读书人那样只念书,他在家里除了太重的活儿顾娇不许他干,别的全都没少干。
  难道这也是他的错?
  萧六郎淡道:“把你发脾气的功夫用在洒扫上,东屋早清理完了。”
  “你……”岑编修给噎得不轻。
  东屋收拾完毕,几人将书籍搬了进来,刚搬完最后一筐,天空飘起了小雨。
  而此时,屋顶也修葺完毕。
  几人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便要开始对书籍进行整理归纳了。
  到了这一步,杨修撰倒是没再欺负谁,他与安郡王以及另一名修撰整理东屋的书籍,萧六郎、岑编修以及另一位修撰整理西屋的书籍。
  雨势渐大,暑气被冲散,气温降了下来,西屋也就并不那般炎热了。
  几人埋头做事,全都做得很认真。
  萧六郎是新人,分到手的任务不重,他整理完面前的两排书架想起上面的阁楼。
  他拿了抹布与油灯,踩着梯子上了阁楼。
  阁楼上的书看着不乱,可仔细一瞧,类别全不对。
  他把油灯挂好,先将灰尘清理干净,之后一本本分门别类。
  阁楼上没有纸笔工具,遇到有破损的,他先放在一旁,稍后整理完再来修补。
  他做得投入,没留意到天色渐晚。
  等他被一阵腰痛警觉,决定下去走走,才发现屋子里早已是漆黑一片。
  屋外细雨沙沙。
  他提着油灯走在寂静无声的屋子里。
  “有人吗?”
  他问。
  回应他的是绵密的雨声。
  萧六郎提着油灯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最终确定所有人都离开了,前院的大门也锁上了。
  萧六郎又去了后门,不出意外,后门也是锁住的。
  这里头虽无金银之物,可到底也担心有小贼进来毁坏了书房古籍,因此离开时都会从外头上锁。
  来的路上萧六郎观察过地形,这座宅子在月罗山脚下,最近的一户人家是约莫一里地外的茶棚。
  且茶棚只白日里做生意,夜里他们就回村子了。
  “看来今晚回不去了。”
  萧六郎望着淅淅沥沥的雨水,脑子里闪过什么,蹙了蹙眉,叹息一声,转身踏上走廊。
  宅子久不住人,自然没有可以吃的东西,万幸中午宁致远给他送了一碗阳春面,这会儿他还不饿。
  他的油灯快用完了。
  他去了东屋,拿来那边的油灯。
  闲着也是闲着,萧六郎索性开始整理书籍。
  由于工作量太大,他们只整理了不到三分之一,且还没开始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复。
  萧六郎来翰林院不到一个月,他史学学得不错其实是风老的功劳,风老留给他的藏书里就有不少史书。
  “徽宗御马而行,至燕北关,欲横渡燕水……”
  这一段萧六郎曾有幸在风老的书籍上看到,讲的是前朝第二任皇帝文徽宗御驾亲征的事。
  那日天气恶劣,不宜渡河。
  文徽宗不听劝告,执意前往,幸亏一名渔女冒死阻拦,后半夜大雨滂沱、燕水突涨、旋涡不止,文徽宗感慨自己与三军将士躲过一劫。
  回去后文徽宗不顾朝臣反对,毅然册封了渔女为妃。
  本是一段令人传唱的佳话,可渔女的结局并不幸运。
  后宫三千佳丽,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渔女从入宫第三年起便再也没见过皇帝,她在深宫老去,临死前留下一篇《燕北赋》,诉尽自己半世孤苦。
  这里缺的恰巧就是那篇《燕北赋》。
  萧六郎提笔,将燕北赋补了上去。
  翌日。
  一个看守宅院的下人来到宅院。
  他是替原主人看宅的,三五日才来一回,昨夜下了雨,他担心屋顶又漏雨这才过来瞧瞧。
  他先去的是东书房,哪知他一进去,看见书桌上趴着一个人,吓得一屁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