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靠宠妃系统当了秦始皇的国师-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三朱棡看四弟抿着唇低头模样,安慰地拍拍他肩膀:“别想太多,可能是……可能是大哥儿孙都不长命,直接断子绝孙呢?”
  朱标:“???”
  朱棣炸毛:“胡说!三哥你不许这么诅咒大哥!”
  朱标心里一暖。
  年方十岁的小少年朱棣大声说:“万一大哥只是不行呢!”


第460章 时光倒流
  “嗷——”
  “嗷嗷——”
  虎头虎脑的四皇子被按在大哥腿上; 打得哭爹喊娘。
  朱棣获得一个完整的童年,朱标获得了心气顺畅,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水幕中; 朱由检在懊悔自己没能辨认出忠臣,导致臣子忠心错付; 而朱元璋正在思考,如今这个局面; 该如何破局。
  但没等朱元璋想出个所以然来,局面又发生改变。
  他们看到闯王李自成手下大顺军将官员、勋戚八百余人押到营中,拷问银钱; 用以助饷。
  朱元璋眉头死死锁紧。
  尽管他自己也是造反头子; 但不代表他乐意看到旁人造他朱家的反。
  朱由检忧郁地叹气:“再拷打也没用; 我穷,这些臣子亦无甚财物。”
  朱元璋稀奇:“还有官员无财?莫不是到你这时候,已无甚贪官?”
  朱由检不知道有没有贪官; 但他自信满满地说:“太祖; 你瞧此人,乃国丈嘉定侯,朝中无饷银,我宣诏令戚臣捐饷; 凡捐饷者; 加官进爵。国丈翻边家财; 也只能拿得出一万三千金……”
  那边; 嘉定伯周奎惨叫连连:“别夹手指!别夹啦!我助饷!我助饷!”
  大顺军问他:“你助多少?”
  “三万——啊——不不不; 十万——啊!!!疼疼疼——五十三万两!没有了!一铜子也没有了!”
  朱由检话音一顿,张着嘴,后续的话卡在喉咙口; 吐不出,吞不下。
  反倒是他祖宗“夸”出口:“真是个忠心国丈。”
  朱由检有些急迫地四处扭头,指着另外一个人说:“此人为提督东厂太监,最是忠心,自己献万金,还号召其他内官将家宅售卖,在大门上挂:此房急卖。”
  这位提督东厂太监,助饷大顺军十五万两。
  朱元璋冷笑,手往腰上摸,没摸到宝刀,只能遗憾作罢。
  朱由检慢慢地把手指向另外一个人,颤抖着唇说:“他……他……户部主事……忠……”
  朱由检说不下去了。
  他已经不知该不该信此人。
  当然,这人辜负朱由检,却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当场献上十三万两以求自保。
  还有内阁首辅,先是自己交出四万两,后来被人举报,又搜出银数万、黄金三百六十两。
  那吏部尚书,也被拷打出四万两。
  哦,还有户部侍郎,黄金八十两。
  刑部尚书一万两
  ……
  林林总总,合计一百二十万两上下。
  朱元璋怒极反笑:“不错不错,当官果真是全天下来钱最快的勾当。倒是朕心慈手软!”
  水幕之下,百官内臣眼泪刷一下流出来。
  上位!和我们没关系啊上位!末年大臣腐败,和我们这些战战兢兢在你老人家手底下讨生活,当条可怜虫不是一回事啊!
  救命!!!
  皇后救命!
  太子救命!
  待遇不能再往下压了,再往下压,人就要活不下去了呜呜呜呜呜!
  明初百官的心声注定不可能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只有磨牙声能和他同步。
  哦,磨牙声来自朱由检。
  “我虽说没有给予他们太大信任,却也待他们不薄,不然他们也坐不上这高官,他们便是如此待朕——如此待大明?!”
  反而他祖宗朱元璋非常平静:“你今后有何打算?”
  朱由检:“往南方去……”
  朱元璋:“……”
  朱元璋:“算了,你还有兄弟姐妹吗?或者太子?”
  朱由检茫然无助地看着他。
  朱元璋叹气,解释:“你不能去南方,虽说你是皇帝,可你无甚威信,去了之后也不过是傀儡,就算想要大展手脚也会受桎梏,倒不如重新开始。”
  朱由检愣住:“重新开始?”
  朱元璋:“不错,你有银钱便招兵买马,无银钱加入某一支贼军……噢,起义军,便是让贼人做几天皇帝又如何,他日你自当效仿汉光武帝,复我大明荣光。而你亲自收来的下属,会比文武百官更合你心意,如臂使指。”
  当然,有一句话朱元璋没说,如果没能成功复国,那就证明这子孙是庸人,倒不如当个小富家翁平淡余生。
  朱由检攥紧拳头:“回禀太祖,小子定然可以!”
  他想:一上来就当皇帝,我不会,但从小首领开始当起,慢慢学,我总可以做到吧。到时候将提前送走的太子找到,一同去重建河山!
  朱元璋:“需要朕教你几招吗?”
  朱由检眼睛一亮。
  这可是猛人!真真正正自己将天下抢过来那种!
  便也顾不上许多礼节,直截了当说:“请太祖教我!”
  朱元璋脸色凝重:“现在,我教你第一招,也是至关重要那一招。”
  “!!!”
  明初全天下人登时紧张起来,目不转睛盯着水幕看。
  某些人别有用心,盯得极为认真。
  这可是打天下秘要啊!当今天子亲口传述!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
  朱由检更是用一种令人发烫的目光灼灼对准朱元璋。
  朱元璋在衣袖里摸啊摸,摸啊摸,摸出一个破碗放他手里:“这可是朕以前吃饭的家伙,拿好!”
  朱由检本能地嘴角一抽。
  朱元璋郑重地说:“你可别小瞧它,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去给人家放牛都没人要,用他讨个饭活下去,才能思考下一步。”
  朱由检手里拿着破碗,在风中萧瑟。
  “呵——”神女掩唇一笑。
  春寒料峭中,道路旁,砖缝里,墙角上,百花怦然开放。
  一朵接一朵,在春风中高昂起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眨眼席卷出半座城。
  它们用笑脸迎接神祇降临。
  拷问现场上,大顺军无论在做什么都停顿下来,好几个人还警惕地后退好几步,将场上其他人撞个趔趄。
  他们看不到人,只能看到百花违反四时,不分种类地盛开。
  不知道是谁大喊一声——
  “神迹!是神迹啊!”
  哗啦啦,兵戈丢满一地,士兵们慌慌忙忙地看一眼天空磕一下头。
  *
  神女这发自内心一笑,百花盛开之时,发色与眸色又发生变化,变成曙色,温暖而明媚。
  此为喜相。
  明初,勋贵、富族拼命摇晃匠人:“记下了吗!记下了吗!这可是神女诸相,我要在家里供奉神女像的!”
  匠人被摇得头昏脑胀,但还想起来点头:“记得!记得!怎会不记得!”
  他还要自己雕一个神女玉像,每天上三炷香呢,怎么会不记得!
  神女心情明媚,看一眼朱元璋与朱由检,微微一笑。
  他们身周,一切都在后退。
  树在后退,人在后退。
  大顺军从百官府邸往后退,退出京城;投井自尽的官员从井里倒飞出来,站在井边,又一步一步往后走;写好的遗书,从尾到头一笔一笔消散,空白纸张从案桌飞回匣子中,锁自发咔嚓扣紧……
  一切都在往后退,时间也在后退,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的拷掠,退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的大顺军入北京,再退到崇祯十七年正月。
  此时,张献忠刚举兵入川,李自成主力集中在陕西,左良玉还在驻守长江中游,明庭有大好时机能够南迁。
  神力拨转乾坤,一切尚未开始。
  朱由检人在宫中,整个人愣愣瞌瞌不能言。
  外面嘈杂声浪突然惊醒朱由检,他猛地一眨眼,从恍惚中回神,声音高昂:“何人喧哗!”
  老太监从门外踉跄进来,看着朱由检,眼眶泛红:“爷……”
  他想要咧开嘴笑,却又只能哽咽着流泪。
  朱由检眼中略过一丝惊诧:“你……难道你也回……”
  老太监晃晃脑袋,让自己清醒一些,然后迅速道:“爷,不止奴婢,所有人!所有人都回来了!!!”
  “所有人吗……”
  朱由检静坐片刻,不管外面喧哗,然后,他摸着怀里那个破碗,道:“你将刀拿来。”
  “刀?”老太监诧异。
  朱由检露出一个嗜血笑容:“去杀一些人。”
  *
  朱由检如何,朱元璋也不清楚,因为他没能和朱由检一起留在崇祯十七年正月。
  “神女,我们这是……”
  他还想看看能不能帮那重孙子平稳一下局势,甚至如果神女允许,他还能调兵过来。
  但现在,他们怎么在一个陌生地方?
  神女没有回答,只是看着一个地方。
  难道有情况?
  朱元璋也看过去,发现是一群流民,面黄肌瘦,直愣愣地行走,四肢摆动如同行尸走肉。
  他们看到小水洼也不敢踏脚进去,哪怕多迈几步也要绕开路。
  朱元璋穷过,他知道为什么。
  流民不敢踩水,有鞋子就怕踩湿鞋裤生病,没鞋子就怕脚滑摔水里,全身浸湿乃至生病。
  他们生不起病。一生病,就会死。
  朱元璋转头看神女,拱手一礼:“元璋明白了。”
  神女是天上神女,而非朱家神女,与神女缔结缘分的是朱元璋,而非朱由检,朱家王朝如何,与神女何干?
  若朱家王朝倒行逆施,让起义军推翻,那也是大明该受的。
  而让神女将乾坤拨转回数月前,必然是有什么事情迫切要发生,那事情使神女不愿意看到。
  是什么呢?
  神女说:“你有更重要的事去做。”
  朱元璋茫然地眨眼,又看看周边,问:“这里是哪?”
  “扬州。”
  扬州十日的扬州。


第461章 五月飞雪
  朱由检如果有能力压下农民起义; 那也不失为明君,如果他没能力,就把天下让给有能力之人去拥有。
  在那个位面; 明末注定是群雄并起。
  是龙是虫,就看谁能从战乱中脱颖而出了。
  而青霓带着朱元璋,来到另外一个位面。
  一个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一统天下失败; 满清终究还是入关的位面。
  明弘光元年; 隆武元年,满清顺治二年。
  “明皇。”神女居高临下望着朱元璋:“看好了。”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足足抵抗清军八十一日之久。
  看好了; 汉人是如何被剃发易服,被践踏文化的。
  *
  朱元璋以为神女是要他看朱明皇室如何失去民心,百姓喜迎满清。
  因为; 一开始清军确实不曾受到太多抵抗,对于百姓而言; 不论是跟着哪个国家,他们都要交税; 跟着朱明,有“三饷”,有沉重徭役; 倒不如跟着满清,这时候的清军非常舍得下表面功夫; 入关之后; 不杀无辜; 不掠财物; 不焚庐舍; 百姓纷纷依附,大军所过州县未作抵抗,接连投降。
  看得朱元璋默然而立,看得明初众臣掩面叹息。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而后,满清颁布“剃发令”。用一句比较通俗知名的话来概括,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明初大儒纷纷跺脚痛骂:“亡国灭种!蛮夷狼子野心,这是要我华夏亡国灭种,文化消亡!”
  有人一边看一边着急地喊:“让我们过去!让我们过去打他们!我们能打!头发不能剃啊!”
  亦有人摇头叹息:“我们就是过去又如何,末年的百姓会帮我们还是帮清军,岂非显而易……”
  “你怎么不说话?”
  那人却指着天,惆怅地说:“是吾非黑即白了。”
  一个又一个人抬起头,安静下来,眼中含光。
  在他们认知里,已经投去清军那边,放弃抵抗的明民,对于剃发令恐怕也会保持无所谓态度——只要能活着,改风易俗又如何?
  但,明末那些百姓,用自己行动狠狠给了他们一大耳刮子。
  *
  剃发令宣布之后,原本心悦诚服,甚至将书写“大清顺民”黄纸张贴门上,喜迎清兵的明末百姓都愕住了。
  不是说……从俗不剃发吗?
  再然后,令清政府骇然之景发生了——
  “大清顺民”面对剃发令,毫不犹豫拿起武器,汹汹反抗,那些已经归顺的城市再次反叛。
  改朝换代,可以!
  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放弃自己的民族尊严,不行!
  他们不是为了保护那腐朽的明庭而战斗,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头发。
  清军在民情激愤之下节节败退,被从城池中赶出去,整整一年都无法突破明民防线。
  但同时——
  “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江阴人民高呼口号,抗拒剃发令,城内死者九万七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