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是我亲爹-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你快来吧!

    你来了,我爹忙着接待你都没空逼我读书了。

    欧耶!

 第12章 第十二章

    曹刺史要知道自家“儿子”在想什么,哪怕不是亲生的,只怕也上手开揍。

    这兔崽子,知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忙!

    其实自从京城把这次皇帝移驾的消息传到汴京,曹刺史就已经提早开始准备了,先是把汴京的行宫修正一番,又给陛下要带的兵马预备出军营,再加上陛下可能带来的随从官员住处,总之,刚开始时,曹刺史还是处理得挺得心应手。

    毕竟皇帝以前几乎每年都来,只要按照惯例,再每年添点新花样就行。

    可等到京城政事堂的正式诏令传来,曹刺史却傻眼了。

    这次随驾的官员……怎么这么多!

    曹刺史打开随从官员名单,一眼,居然没看到头!

    粗粗数了一下,好家伙,随从官员人数竟然有几百之多。

    曹刺史当时就震惊了,这次皇帝是带了半个朝廷来?

    要不是这诏令上确实写着是来祭天的,曹刺史都差点以为皇帝是要来迁都的呢!

    不过紧接着曹刺史就慌了,这么多人来,住哪啊?

    汴京虽是洛阳的陪都,够大也够繁华,许多官员也在这有私宅,甚至品级高的还有官宅,可这相对于这几百官员,还是远远不够。

    那剩下的官员,尤其品级比较低的官员,该安置在哪?

    曹刺史只好立刻派人去清理城中空余的官宅,当然这肯定不够,曹刺史没办法,只得把汴京周围几个驿站也清出来,甚至还包了城中几个大客栈。

    而这官宅、驿站、客栈很多都是有人住的,突然清理,少不得一番扯皮,如此一来,曹刺史的工作量简直成倍的增加。

    曹刺史一边焦头烂额地给这些随从官员准备安置地方,一边在心里问候京城政事堂的那位。

    这次的事,不用问,就知道是京城政事堂那位搞出来。

    那位肯定又是看今年大丰收,心疼百姓了,才把皇帝和大臣折腾来汴京的。

    说来这皇帝和大臣来汴京祭天,说是祭天,其实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就是让皇帝和军队能找个理由移驾陪都汴京。

    洛阳虽然是几朝古都,周围也沃野千里,可即便这样,做为一个驻扎十几万大军的国都,周围的粮食也很吃紧,所以每年,每逢夏收秋收后,各地粮食收上来,各地官员就得征召劳役,运到京城。

    而北地粮食运输,主要靠京杭大运河,由京杭运到汴京,然后再由汴京,组织劳役陆运到洛阳。

    众所周知,水运省力,陆运艰难,汴京离洛阳不过三百里,可这三百里的陆运,却比京杭上千里的水运还要艰难百倍,所以每到大丰年,政事堂那位,都鼓动皇帝带上京城十几万张嘴,到汴京溜溜,以减轻京城周围百姓劳役之苦。

    只是,这却苦了他这个汴京刺史,每年要伺候这么一大帮子人。

    曹刺史真想给那位说:

    我给您征一万劳役,把粮食送去,您别天天折腾皇帝来了好不好!

    ……

    六月中旬,皇帝携百官,领左右卫八万大军,移驾汴京。

    汴京刺史领陪都众官员,迎于城外。

    行宫中

    “曹郐,这次朕突然带这么多人来,忙坏你吧!”皇帝在主位坐下,笑着说。

    曹刺史忙上前,“陛下御驾能幸汴京,是汴京上下期盼已久的,臣和汴京诸位属下能得以见陛下圣颜,再忙也只有心里高兴的份。”

    皇帝听了笑道,“你这小子,朕要问别人,别人铁定都说不忙,你小子倒是会顺杆子爬。”

    曹郐父亲和皇帝登基前曾一起领过几次兵,也算有几分袍泽之谊,曹郐小时候还经常见还是大将军的皇帝,所以也不和别人一样怕皇帝,反而笑道:“陛下问臣忙不忙,臣忙着准备迎接陛下,陛下素来不习惯咱们这些下属欺瞒您,臣又岂会欺瞒陛下。”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你小子,还真和你爹不一样,你爹曹老将军多稳重啊,你小子咋都当上刺史了还这么滑头!”

    “臣这性子,陛下还不知道,”曹郐脸皮甚厚得认下滑头。

    皇帝被逗乐了,对旁边的枢密使说:“看这老小子,脸皮忒厚,他都这么说了,朕要不好好厚赏一下他,哪能对的起他这么忙。”

    旁边枢密使知道曹家原来就是皇帝一派,笑着说:“曹将军都讨赏了,陛下是得赏赏,要不让这家伙觉得陛下小气,在背后说陛下,那可怎么办。”

    “哈哈,他敢,”皇帝笑着骂了一句,然后看着曹郐“你小子两年前才当上刺史,也算升得够快了,朕要升你,别人就该攀扯了,去把你家小子们叫来吧,让朕瞅瞅。”

    曹郐一听大喜,知道这是要荫封他儿子,忙让旁边一个侍卫去传信。

    过了一会,曹郐一溜儿子跟着侍卫进了大殿。

    曹郐本来正高兴儿子今天说不定入皇帝眼,捞个荫封,可等看到打头的林风,曹郐一惊,面色微变。

    坏了,他忘了让侍卫别让林风来了。

    只是林风已经进来了,曹郐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期待皇帝别太注意到林风这孩子。

    可这可能么?

    林风快十七了,而曹郐的几个孩子最大的才十三,光身高上,林风就高一大截,再加上曹郐的几个孩子有些随爹比较黑,而林风面色如玉,又长得极俊,所以林风和曹郐几个孩子一站在一起,简直是鹤立鸡群,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因此林风刚一进大殿,皇帝就咦了一下,“这孩子谁家的,长得这么好?”

    曹郐只好硬着头皮说:“陛下,这是臣的犬子。”

    皇帝惊讶道:“你的,你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儿子了?”

    都是武将,又家宴经常见,皇帝对自己臣子大体有几个儿子还是略知一二的。

    曹郐欲哭无泪,只好扯谎,“陛下也是知道的,臣年轻时有些风流,这个孩子,臣也是刚刚知道,才认回来的。”

    皇帝听了,愣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朕说朕怎么不认识,原来是你老小子年轻时的风流债啊,好小子,你够有种,你家夫人居然没劈了你,还让你认家来了。”

    曹郐尴尬地笑了笑,心道就是我媳妇认回来了的呢!

    皇帝不由看向林风,想看清这老小子年轻时风流出的私生子长什么样,结果这一看,皇帝不由愣住,这孩子好生面善,怎么看着有点眼熟。

    皇帝不由招招手,“好孩子,来,过来,给朕看看。”

    林风乖巧地走上前。

    皇帝仔细看了看,确实没见过,难道他年纪大记错了?

    也有可能,不过孩子近看长得更俊,一看就觉得心里喜欢,皇帝干脆也懒得想了,笑着问:“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平时都学些什么?”

    林风回道:“学生林风,马上快十七了,平日在家跟着先生读读书。”

    “读书?”皇帝愣了下,“你平日读什么书?背段给朕听听。”

    林风有些无语他爹和皇帝怎么见面就让他背书,不过还是老老实实说,“正跟先生学《大学》”,然后张口背了一段。

    一边背,一边林风小心翼翼偷偷瞅了瞅皇帝,皇帝不会再像先生一样考较一下他功课吧?

    皇帝应该很厉害吧,万一要是问得太难他不会答怎么办?

    啊啊啊,为什么皇帝像他爹一样,见面就问功课!

    他都十七了,难道除了学业没别的可问吗?

    就在林风内心崩溃,紧张等着皇帝提问时,却见皇帝一脸震惊地看着他,然后转头对枢密使惊叹,“天呐,这孩子,居然会背《大学》!”

    正在流利背课本的林风被皇帝的惊人之语惊得突然忘词了。

    皇帝却还在和枢密使说:“《大学》是九经吧?”

    枢密使点点头,“是的,陛下。”

    皇帝又问,“他背得对不?”

    枢密使再次点头,“听着甚是流利,应该没错。”

    皇帝转头一脸惊诧地看着林风,对曹郐赞叹道:“曹郐,你这儿子好生厉害,想不到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真是教导有方啊!”

    曹郐忙一脸谦逊的和皇帝说着小孩子只是喜欢读书,陛下不要太过褒奖,他会骄傲的等等……

    林风看着一脸谦逊实则得意地他爹,又看着旁边真心夸奖他的皇帝,只觉得这世界玄幻了。

    他刚刚,难道不是只背了个《大学》么?

    《大学》不是除了《论语》以外读书人必备的书么?

    这难道不是世家弟子启蒙的读物么!

    他只是背个课文,连注释都没背。

    这皇帝夸他学识好,是认真地?

    然后林风就在晕晕乎乎中,眼睁睁看着皇帝高兴得大手一挥,给他赐了个正九品的校书郎。

    前一刻还是白丁的林风,瞬间成了国家图书馆的正式带编管理员!

 第13章 第十三章

    行宫的藏书阁门前,林风抱着一大摞书卷从屋里走出来,走到门外大青石板上,放下,然后一卷卷展开,开始晒书。

    校书郎一职始于西汉,开始是朝廷征调天下名士到兰台或者宫内藏书处校正典籍,可慢慢地,就逐渐演变成文官中一个九品芝麻官了,也就是,只要是以文入职,一般第一个授的,就是校书郎。

    也是因此,整个朝廷的校书郎,可谓数量庞大。

    因此这些校书郎,自然也不可能每个都有资格修订宫中书籍,大多数,进来也就打了杂。

    所以当上校书郎的头三天,林风被上峰随手指派着晒了三天的书。

    今天是第三天。

    林风悠闲地晒着书,晒书?晒书好啊,起码不用在家被两个大儒逼着读书。

    虽然浪费体力,可不浪费脑子啊!

    所以对于这晒书虽然枯燥无味,林风却干得很是自得。

    而且更好的是,校书郎人数多,平时干活时可以偷偷唠个嗑,林风只进来三天,就听了不少朝廷八卦,知道了不少朝廷内幕。

    例如:当今皇帝其实是个文盲。

    林风无意间听到这个八卦时,惊得差点手中的书都差点掉了,在林风以前看的影视剧中,皇帝不说玉树临风,才气逼人,那肯定也是威严庄重,学富五车,所以在林风的印象中,皇帝肯定学识不错,可事实证明,那只是影视,当今皇帝,确实是个文盲。

    当然,当今皇帝也不是一点字都识,简单的字还是认识的,只是认识的十分有限,最起码你拿一本论语给他,他就不一定能读下来。

    不过这件事也不能怪他,这个是有历史原因的。

    说起来皇帝这一支,虽然和前朝皇室一样姓李,虽然天天说是前朝宗室,可事实上,当今皇室和前朝皇室,别说血脉,连民族都不一样。

    当今皇室,本姓朱邪,一百年前,全族还在河西走廊以部落的形式放马。

    当时整个部落的族长,是当今皇帝的爷爷,朱邪执宜。

    本来人家整个部落在河西放牧好好的,可不巧吐蕃和前朝朝廷在河西争夺地盘,当时朱邪部落本是吐蕃的附庸,自然得跟着一起出征。

    可吐蕃对依附的部落一向苛待,也不拿依附的部落当人,所以每逢打仗,都让依附的部落当前锋。

    如此几仗下去,被当前锋的朱邪一族损失惨重,据说族中男丁十不存五。

    当时作为族长的当今皇帝他爷爷朱邪执宜看到族中如此损失,痛不欲生,在朱邪一族生死存亡之际,决定带着族人从吐蕃叛逃,投奔中原的前朝。

    可从吐蕃逃出来是极难的,又是带着一族的人逃亡,所以三万多人口的朱邪一族,经过上千里逃亡,最终只有不到一万人□□着逃到了中原,而且经过多次被围剿被迷路,这群人逃到的还不是前朝的国都长安,而是北方边关的太原。

    当时前朝的朝廷素来仁慈,见这个部落实在可怜,就让太原的河东节度使收留了这个部落。

    而太原节度使发现这个部落由于逃亡,个个骑术娴熟,就把他们收编到自己的军队,用来抵御契丹。

    于是,朱邪一族,就从投奔前朝变成了给前朝打工。

    朱邪一族尽职尽责给前朝抵御契丹,并且因为抵御有功,多次受到朝廷加封,身为族长的当今皇帝他爹(他爷爷已死)还被前朝赐姓国姓,封了将军。

    于是从这,朱邪一族才转成汉姓。

    当今皇帝也跟着他爹开始姓李。

    可这姓好改,话却难改。

    当今皇帝那时已经是半大小子,早已跟着族人胡语说得溜,再想改汉话哪那么容易,再加上那时皇帝他爹正忙着天天打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