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苏舒之后几个月有人照顾张芬就不争这个活了。
想到这张芬又和苏舒说,“知道我打算把工作转去农场,张宝根还打算让我把工作让给他,让我直接去农场跟着你们养老,说反正你和女婿上班工资高,养得起我,还说他那么大岁数了,因为没工作到现在没能讨着老婆,让我这个当姑姑的心疼心疼他。”
这要是几年前张芬可能真会心软,觉得女儿和女婿工作好,收入高,不差多养她一个,而且她是去照顾女儿,也不算是没出力白吃饭的,然后就真被张宝根说动了,答应了。
可现在张芬想得就多了,想来想去,张芬都觉得张宝根脸真大。
“你和女婿再好,那都是你们自己辛苦打拼出来的,我有手有脚,也有工作,我好好干,退休了还能领退休金,我才不能干这种蠢事呢。”
张芬把这话和邻居说的时候,大家都夸她变聪明了,上班的时候,就连厂长见到她都夸她。
被这么多人一夸,张芬就更坚信她这次作对了,心里骄傲着呢。
“妈这回真是聪明。”苏舒直点头,总之一顿夸就对了,把张芬夸自信了,夸高兴了,以后张家就一分钱都别想从张芬这里要走了。
?
第711章 回到农场
苏舒做月子用不上她,所以在津市住的这几天张芬一脑门钻进招待所的厨房里,灶上时时刻刻都给苏舒炖着汤,哪怕苏舒和梁振国带着她出门玩了,张芬也花钱找厨房师傅帮忙看着灶上的火,一定要让苏舒随时有胃口都能喝上一口热汤。
两天后吴姥姥和郑有娣也到了,人多了,总算是在出发前把张芬带来的那些杀好的鸡鸭都吃完了。
张芬是在吴姥姥和郑有娣到的第二天回的白云县,她要上班,既没打算去农场工作,就要尽早回到岗位上,毕竟等苏舒生了,她还打算请半个月假去农场,可不能这个时候也请长假让同事忙这么长时间。
张芬离开后,苏舒一行人在津市又呆了两天,直到苏舒一行人踏上回农场的火车,苏天荣也依然在京市。
时隔七个多月再次回到农场,苏舒发现农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汽车驶入农场开在街道上就能看到农场盖起了很多新楼房和新工厂。
梁振国特地让小常开慢点,还四周转了转,给苏舒和吴姥姥郑有娣介绍农场最近的发展。
农场有了自己的百货,商品琳琅满目,一点不输市里的大百货。
农场有了第三个市场,那里不卖菜,不卖水果,这里的摊位都是私人商贩,卖的商品那叫一个品种繁多的。
学校的门口,工厂门口,电影院门口,还有几个市场门口,也出现了很多卖美食的摊贩。
正好是放学时间,摊子周围围满了学生。
梁振国和苏舒说,“农场的农业生产大多数都用上了机械化,所以能省出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这一部分人就进城打零工,脑子活络一些的就支个摊,一个月赚的钱,比工厂里的职工都多,守陈一些的就去工厂或者码头打零工,赚的虽然是辛苦钱,比一直待在村里种地,一年算下来也能多赚不少钱。”
农业机械化既能保证乡下生产,还能让很大一部分人进城赚钱,所以安田农场的百姓,只要不懒,这两年都过得不错。
以前一个季度都吃不上一次肉,如今勤快一点的人家一周都吃上两上顿肉,普通一点的人家,只要舍得,一周吃一顿也不算什么问题。
百姓收入高了,精神面貌就好了,口袋有点钱,再加上农场宣传做得好,所以都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都很支持和鼓励孩子多读书,农场今年又要新盖一所小学和幼儿园了。
百姓有钱了,农场也有钱了,农场有钱了就能投建更多的基础建设,如今农场的街道也扩宽了,一眼看去,又干净又整洁。
“嫂子,我在市里的亲戚周末都爱来我们农场逛呢,有吃有玩,农场还建了公园,把以前荒废的老地方都重新修整起来了,还请了专门的讲解员,好多人都愿意来农场旅游,我家有亲戚都做起宾馆的生意了,听说每次到周末都没空房间。”小常乐呵呵的夸着,“大家都说我们农场遇上了好领导,带领农场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看着如今的农场,苏舒心里说不出的骄傲。
她转头看向梁振国,对他笑了一下。
虽然一个字都没说,但是这个笑里藏着的心思,梁振国全都明白。
他们就像是年轻的父母,一点点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成长成如今这般令人骄傲的模样。
所以,她很自豪,也为他感到自豪。
车直接开进了小河街,苏舒发现小河街的变化相当大。
每家每户门口的空地和路全部都铺上了水泥,再不用担心下雨天一脚踩下去都是烂泥。
汽车停在家门口,家里的三个孩子一听到汽车的声音兴奋地冲了出来。
“是不是我妈回来了!”梁志超嗓门超大。
到了门口就正好看到苏舒下车,三个孩子激动地嗷嗷叫,直接朝着苏舒扑了过去,一把抱住苏舒。
“妈,我可想死你了!”梁志强直接跳起来抱住苏舒。
得亏苏舒反应快稳住了,要不然能被半大小伙子扑到地上去。
“妈你总算回来了!”梁志超伸手扒拉着弟弟,“你赶紧下来,你现在多重心里没数啊?妈抱不动你!”
梁志强嘿嘿笑着落了地,挠挠头看着苏舒傻笑。
“都长大了,妈抱不起来了,不过还是能这样抱一下。”苏舒朝着三个孩子张开双臂。
三个孩子毫无矜持都投入苏舒的怀里,四个人抱作一团,一一笑着笑着,眼睛悄然红了。
三个孩子都没有和苏舒分开过这么久,怎么能不想呢?
拥抱了好久四个人才分开,三个孩子又去抱吴姥姥和郑有娣。
这年头很少有感情如此外放的人,吴姥姥和郑有娣受宠若惊,但也忽然觉得家人之间这样直接的表达感情特别好。
“太奶奶你们路上辛苦吧?赶紧进屋歇着,再一会儿就能吃饭了。”梁志超拉着吴姥姥和郑有娣走进大门。
院子的菜地种满了菜,每一颗都很精神,几个孩子把家打理的很好。
知道苏舒他们今天会到,三个孩子放完学没有去玩,直接回了家做饭。
别看他们还是小学生,但是三个孩子已经会分工合作做出一桌子菜了,而且三个孩子做菜的手艺比梁振国好多了。
进了屋,三个孩子就去给大人倒茶,农场比北方暖,虽然已经九月底了,但是农场穿一件薄长袖也够了。
进了屋苏舒就把外套脱了,三个孩子端着茶出来,这才注意到苏舒的肚子。
三个孩子直接傻了。
“妈!”梁志超直接跑到苏舒身边,把手里的茶壶往桌上一放,伸手摸了摸苏舒的肚子,问她,“我这是要有弟弟还是妹妹了啊?妈你也太好了吧!你真都要给我们生弟弟妹妹啦!”
“妈!你可真是天下第一好妈妈!我可太开心了!我要当哥哥啦!”梁志强都高兴傻了,空杯子递出去,“妈你快喝口水润润喉。”
说完低头一看杯子是空的,拍拍脑袋,喊边上的一一快帮忙倒水。
?
第712章 狗都不吃
“暂时还不知道是弟弟还是妹妹,得等到生出来以后才知道。”苏舒摸了摸三个孩子的脑袋,问他们,“你们想要弟弟还是妹妹?”
“问我们的话,最好是弟弟妹妹都要,但做人这么贪心肯定不好,所以不管是弟弟还是妹妹都好,反正都是我们家的。”梁志强咧着嘴应着。
梁志超也道,“现在到处都写着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不然生好多孩子呢,妈妈肚子里这个大概就是我们唯一的一个弟弟妹妹了,所以都好,都行。”
苏舒也发现了,进了农场四处都是这些宣传语,计生的风已经吹起来了。
就连梁志超这样的小学生都能张口念出这句宣传语。
三个孩子大半年没见到苏舒了,梁志强和一一一左一右挨着苏舒坐着,脑袋贴着苏舒的胳膊蹭着,梁志超搬着小椅子坐在苏舒前面,脑袋还搭在苏舒的膝盖上。
郑有娣一看,便说,“你们陪着妈妈,厨房的活我去。”
能让三个孩子陪着苏舒,郑有娣以为三个孩子会很高兴,没想到一听做饭,三个孩子立刻站起来。
“我们去做!舅婆你歇着!妈妈还没有吃过我们做的饭呢!”
三个孩子也是这半年跟着隔壁王婶才真正学会独立做饭的,实在是梁振国做饭不好吃,再加上梁振国真的忙,三个孩子简直是放养。
梁振国没空,就给钱让三个孩子去食堂吃饭,或者去隔壁王家吃。
但食堂的伙食和王家的伙食肯定不如自家的,三个孩子的嘴早被苏舒和吴香兰养叼了,吃了一阵便觉没味,就央着王婶教他们做饭,学会了以后他们就在自家做。
梁振国虽然忙,但是留给三个孩子的伙食费一点不少,再加上三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钱库,三个孩子打小就陪着苏舒和吴香兰去买菜,所以他们特别独立,想吃什么就自己去买,买了回来了就自己做。
等掌了勺以后三个孩子就忽然意识到一个事,那就是大人为什么不挑食。
因为大人买菜从来不买他们自己不吃的菜。
就像自从三个孩子自己买菜做饭以后,他们可就顿顿不挑食了。
从他们学会做饭以后,做梦都盼着妈妈回来,他们好给妈妈做一顿饭。
今天总算是盼到了,所以一听郑有娣要去厨房做饭,三个孩子赶紧把郑有娣拉回来喊她坐着歇着,然后三个孩子自己跑进厨房,生怕长辈进去帮忙,进了厨房还把厨房门关上了。
“他们三个可真有本事。”郑有娣都笑了,“比狗蛋和铁蛋都能耐,狗蛋和铁蛋都还不会做饭呢。”
“嫌我做饭难吃,嫌学校食堂肉少,嫌隔壁王家太清淡,想吃可不就他们自己动手?”梁振国太知道自家这三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勤快了。
“那天还自己动手折腾烤鸭,结果烤焦了,要喂给梁志黑,梁志黑瞅了一眼直接跑李家去吃那顿饭了。”
狗都不吃。
“不过他们做他们会的,味道确实比我做的好,有点我媳妇儿的本事。”梁振国夸着,“下班回来有饭吃,我是享了三个孩子的福,整个小河街都羡慕我这个爸当得轻松。”
确实如此,整个小河街里,梁志超这么大岁数的孩子,也只有梁家是孩子做饭给爸爸吃。
“还是你们会教孩子。”郑有娣感慨,“村里这么大岁数的男孩都不会做这些活呢。”
“村里这么大岁数的女孩什么活不会干?还不是村里那老思想,觉得男孩不能下厨房,什么活都让女孩子干。”吴姥姥道,“咱回去以后也得把铁蛋和狗蛋教起来,我看着梁志超他们这样就很好。”
“是这个道理。”郑有娣点头,心里觉得还是苏舒和梁振国会教孩子。
“孩子们成绩都还好吧?”吴姥姥关心了一句,是有些怕苏舒不在家,梁振国忙工作没空管,三个孩子学习成绩会下降。
“好着呢,他们的学习不用人操心。”说起孩子的成绩梁振国可就骄傲了,“回回考试门门一百分,三个孩子永远都是年纪并列第一。”
三个孩子都聪明,脑子好使,上课认真,学习态度也好。
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很自觉。
“这要不是年纪太小,学校不建议再跳级,三个孩子都想直接上中学。”梁振国说到这,扭头和苏舒说,“农场最开始的那个学校现在改了,以前不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部都在里面吗?现在初中部和高中部全部分出去了,那么大一个学校,现在整个都是小学。”
最开始是高中部独立出去,成立了新的农场高中。
后来小学生越来越多,初中也一起独立出去了。
“这样挺好,便于管理。”苏舒道,然后问,“我看到西边那边的空地在盖房子?什么情况?”
“那里规划机械厂的家属楼,然后还要盖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梁振国道,“两家机械厂资源整合,业务分开了,对面的机械厂扩大了生产,新招了非常多员工,所以原本的宿舍就不够了。”
“再加上小河街附近一所学校也没有,这边的孩子上学要做半个多小时的公交,挺不方便的,所以就在这里也规划了幼儿园和小学,原本的空地不够,还挖了山,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未来还要规划中学的话,估计那边的山还要继续往里挖。”
说到这梁振国想起另外一件事,“对了媳妇儿,褚国平的调令下来了,工作交接完以后他就要去市里了,我接任他的职务。”
“所以我们家的房子可以重新分配,两个方案,一个是可以搬去廖大潘之间住的那个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