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关键的是,朱翊钧还能每日督促弟弟学习,他可不相信潞王是个自律的孩子。若没有人时刻耳提面命,很快就能打回原形。
  “唉!”朱翊钧叹气,他也不过比潞王和瑞安公主年长七岁而已,在他们面前,总怀着一种老父亲的忧虑感。
  大明皇帝的大婚,场面宏达,礼制繁复,前期准备工作,就要好几个月,光是礼部侍郎代替皇帝祭告天地、祖宗就要分三次。
  随后,朱翊钧来到乾清宫正殿,?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兹选大学士张居正女张若兰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问名礼。”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绵延数十里,鼓乐不绝,鞭炮齐鸣,皇帝的赏赐不仅张府上下人人有份,?也会给沿途的百姓也会得到赏钱。
  皇后的彩舆由奉天门入宫,繁复的大婚礼仪足以让人精疲力尽,但这还不算完,大婚之后,还要为皇后单独行加封礼仪。
  这一套流程下来,天快黑了,朱翊钧还得带着他的皇后拜谒家庙,
  然后回宫,换上今天的不知道第几套礼服,东西对坐,执事官要举馔案,行同牢合卺礼。
  最后换回常服,大婚之日的所有礼仪才算结束。
  但婚礼还没完,还有第二天,第三天——一共五天,不是皇帝皇后拜祖宗、太后,就是亲王、大臣在不同的宫殿拜皇帝。
  无论如何,总算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朱翊钧也娶到了他心仪的姑娘。
  红烛的映衬下,一身隆重礼服的张若兰宛若天宫仙子。朱翊钧牵起她的手,想起小时候与她投壶、吟诗,对酌,那时他唤她妹妹。后来,他们在江陵偶遇,一起去德安,听何心隐讲学。李贽盛赞像张若兰这样有才学的女子,孔子周游列国,打着灯笼也找不着。
  不知什么时候,朱翊钧不再喊她妹妹,而是直呼其名。
  他就那么目不转金的看着张若兰,看得对方不好意思的低下头,烛光摇曳,给她的脸上映照出一抹绯红。
  朱翊钧忽的想起什么:“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二人来到御案前,朱翊钧在拿出个匣子:“这是在南京时,一位好友所赠。”
  他从里面取出一方卷轴,展开来竟是一副刺绣,绣的是一副墨兰图。兰花微微绽放,栩栩如生,兰草飘逸灵动,苍劲而孤高。
  张若兰与他共执画卷,一边端详刺绣,一边点头称赞:“画得好,绣得也好。”
  朱翊钧奇道:“你怎知这原本是一幅画?”
  张若兰指着那兰叶一处折痕:“作画之人一定功力深厚,刺绣费了好一番工夫,才能将其中意蕴展现出来。”
  朱翊钧受了夸奖,有点得意:“我画的。”
  张若兰垂眸,轻轻“嗯”了一声:“我猜到了。”
  朱翊钧靠过去,贴在她耳边道:“作画时,心中想的是你。”
  他说话总是这么单刀直入,叫人猝不及防。
  “回京以后,我想把这副刺绣送给你,只是……”
  朱翊钧欲言又止,倒是勾起了张若兰的好奇心:“只是什么?”
  “只是,绣这副墨兰图的曾经是一位青楼女子,我不想你觉得冒犯。”
  张若兰反问:“那,陛下认为这是冒犯吗?”
  朱翊钧摇头:“薛素素虽沦落青楼,却工书善画,作小诗,刺绣更是出神入化。对了,我第一次见她,她身着红衣,驰马二来,英姿飒爽。”
  “那可真是一位奇女子,只可惜,沦落风尘,想必也是受生计所迫,不知现在如何?”
  朱翊钧看一眼她身上的礼
  服:“她回苏州,开了一间绣楼,以此谋生。”
  “对了,他还收养了一名脱籍的少年。”
  “若有机会,真想见一见这位薛姑娘。”张若兰收起那副刺绣,“君无戏言,陛下说要将这副墨兰图赐予臣妾,可不能反悔。”
  朱翊钧把卷轴放回木匣中:“你我已是夫妻,不分彼此。”
  大婚之后,皇后理应入主中宫,也就是住进坤宁宫。并且,皇帝若要与皇后同寝,需奏请皇太后下旨,皇后必定推辞,方显贤德。
  这是规矩,历代祖宗皆是如此。
  朱翊钧偏不惯这些毛病,既然已经大婚,皇后就是他的妻子。夫妻同寝,还需别人下旨,这是什么道理?
  他的皇后哪里也不去,就住在乾清宫的西暖阁,日日与他同眠。
  大婚的前几日,朱翊钧让刘守有闲暇时候去探望李如松,让他别总在驿馆闷着,有空也带着随从去街上逛逛。
  皇帝大婚这一日,他特意脚上奴儿哈赤,出门看热闹去。
  辽东地区汉人、蒙古人和女真人混居,蒙古、女真就连必要的生活用品,都得用深山里挖来的人参,猎来的野味到马市去换,何曾领略过天子脚下的繁华,更未曾见过如此盛大而隆重的婚礼。
  奴儿哈赤看得眼睛发直,眼中的艳羡与向往都快满溢出来,一直跟着迎亲的队伍,走到了张居正家。看到不计其数的珍宝玉器,尤其那一顶凤冠,上面的珠翠宝石数不胜数,翠凤展翅欲飞。
  后面还有几十口大木箱,排着长龙,抬进大门,都是皇帝给岳父家的赏赐。
  其中一口大木箱打开,里面整整齐齐装满了银元宝,全都是赏赐给张府下人的。
  奴儿哈赤看看那些银子,在看一眼手里的铜钱,忽然觉得不香了。
  “怎么样小罕子,开眼界了吧。”
  说话的是李如松的另一名随从,名叫杨元。说是随从倒也不算。杨元的父亲是李成梁的部下,杨元此次跟李如松一同留在京师应考武举。
  奴儿哈赤没说话,杨元侧头看他,见他神情冷漠,目光深邃,紧盯着前面那一箱白花花的银子。
  杨元又说道:“你一个女真人,若不是跟着少将军,哪里能见到天子大婚此等盛况,祖坟冒青烟了。”说完他还放肆的大笑起来。
  奴儿哈赤仍未看他,但眼中却闪过一抹凶狠。
  “菊厓!”李如松适时的开了口,他叫杨元,“就你话多,咱们呆生长在辽东苦寒之地,哪里得见中原之繁华。听徐先生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咱们这辈子,想都不敢想。”
  这一番对话,锦衣卫一字不差的汇报给了朱翊钧,自然也包括奴儿哈赤的每一个细微表情。
  朱翊钧听后点点头,让他继续去盯着。等人走后,他却皱了皱眉头,冯保上前一步,担心的问道:“陛下怎么了?”
  朱翊钧说:“有点儿疼?”
  冯保紧张道:“哪儿疼,宣太医……”
  朱翊钧拦着他:“宣太医没用,我这是心疼。”
  “啊?”
  “心疼银子,那可都是我省吃俭用攒下来的,没拿户部一两银子。”
  冯保宽慰他:“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心里却想:“银子都在你老丈人家里。”
  “……”
  三月,春和日暖,正是春耕时节,朱翊钧要巡视京畿,第一站,先去皇庄看看。
  皇庄是大明皇室直接经营的庄田,始于永乐年间。武宗时急剧发展﹐他即位后一月之间﹐就增皇庄七处﹐后又增至三十多处。
  世宗迫于压力,下旨取消皇庄,实则换了个名字,叫官地,田不还于民,租银依旧解入内府,供皇家应用。
  这次出巡,朱翊钧并非微服,除了锦衣卫、仪仗司、禁军、内侍,还钦点文武官员随行。
  其中也包括李如松。
  李成梁封宁远伯,作为他的长子,李如松充任宁远伯勋卫,承父荫授指挥同知。也是大明官员,此次出巡,朱翊钧点名让他随行。
  李如松去了,他的随从杨元、奴儿哈赤也一同跟着。
  皇庄所经营的田地,乃是京郊最好的,万亩良田,一望无际,从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每一根麦穗,每一粒麦子,也包括在田间耕种的每一个人,每一头牛,都属于大明天子。
  隔得太远了,奴儿哈赤只能看到那一抹被万人簇拥的明黄,却从未见天子真容。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潞王就是十一二岁加冠,和万历差不多,万历是他爹要嘎了,赶紧给儿子加冠。
  明朝皇帝出情种,除了不太直和要修仙的,基本都有一段爱情佳话。除了穆宗,他是玩得太花,把自己玩死了。
  我不会写感情,略过略过。
  明人称努尔哈赤为奴儿哈赤,所以,这里也按他们的习惯来。


第287章 天子巡视皇庄,早……
  天子巡视皇庄,早早就有管事的太监,吩咐佃户跪伏在道路两旁迎接,不可抬头,若冲撞了圣驾,那可是死罪。
  等到皇帝真的来了,却又让身边的大太监传话:农忙时节,不必拘礼,大家都起来,各自忙碌去吧。
  管理皇庄的太监,还不容易迎来一次伴驾的机会,汇报工作格外积极,庄子里有多少田,多少佃户,近些年,偶有天灾,收成不好,佃租多有拖欠。百姓劳苦,拖家带口,颇为不易,实在不忍催收。
  朱翊钧听闻此言,不动声色,只问他姓名。又赞他虽未内官,却懂得体恤百姓,实在难得,赏……就算了,口头表扬一下。
  既然百姓度日如此艰难,那就减租。反正皇庄的租金入的是内库,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库。朱翊钧不给亲妈修宫殿,也不给媳妇买首饰,更不给自己讨小老婆,没有那么缺钱。
  别人做好事不留名,朱翊钧做好事,当场就让太监向整个皇庄的老百姓宣布。不仅这处皇庄减免,别的三十多处也一同减免。
  田间耕种的老百姓,听到这一好消息,全部跪下来,三呼万岁。
  朱翊钧对那管理皇庄的太监说道:“既然如此,你去把这几年的账本拿来,朕看看,究竟差多少,减免佃租够不够,需不需给百姓分发些银两。”
  周遭的百姓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呼天子圣明,
  那太监应下,这就去准备账本。
  朱翊钧继续巡视,见一老伯坐在田埂上休息,他命人送上一杯凉茶,自己则在一旁,与老伯闲聊,问他现在日子怎么样,能不能吃饱饭,家里有没有困难。
  老伯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目力也不好,朱翊钧放大了音量,才让他听清楚。
  “苦难?没有困难,这几年光景好,粮食丰收,顿顿能吃饱,孩子们也能进学堂去念书了。”
  朱翊钧又问:“老人家为何这么大岁数还在地里干活?”
  “听说今日天子要来,老头子在顺天府住了一辈子,种的是皇庄的田,还未见过天子真容。”
  “大……”旁边的官员欲要呵斥,被朱翊钧拦下了。
  “老人家你歇着,我上别处看看。”
  晚上,朱翊钧驻跸行宫,账本堆在御案上,骆思恭和帅嘉谟候在一旁。
  朱翊钧问:“说说看,怎么回事?”
  骆思恭先回话:“不出陛下所料,太监只拿出明面上的一套账本,臣在暗格中又搜出来另一套。”
  朱翊钧问帅嘉谟:“你都看过了?”
  帅嘉谟回道:“臣已经带人核算过,明面上的这一套,收上来的佃租,比暗格中这一套,每年差了数千两白银。”
  他又递上一封折子:“这是每年具体钱粮数目。”
  朱翊钧展开来,不管是粮食还是银子,每一项应收多少,实收多少,相差多少,每一项都记得清清楚楚。
  朱翊钧点点头:“辛苦你了。”
  这是皇帝的私人产业,本不应该户部的人管,只是帅嘉谟在核算税银方面,在整个户部无人能出其右,这么短的时间,只有他能算明白。
  帅嘉谟走后,朱翊钧对冯保说道:“让东厂和锦衣卫彻查,涉案人等,该抄家抄家,该追赃追赃。我也不要他们的命,都去祖宗陵寝尽孝。”
  “对了,让人给李如松送些吃的过去。”
  皇上赐了酒菜,李如松也不独享,请部下供饮:“这是长春酒,绵软入喉,醇香馥郁,还能延年益寿。”
  杨元饮了一口,闭上眼,细细品味:“此乃宫廷御酿,除了宫宴,只有得天子赏赐的大臣才能喝道。”
  他看一眼奴儿哈赤:“小罕子,以你的身份,若不是沾了少将军的光,一辈子也喝不到。”
  奴儿哈赤一声不吭,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尝不出醇香,只觉涩苦,不如他们极寒之地的烈酒,一口下去,浑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喝完酒,他又站起身,向李如松一拜,脸上堆满了恭敬又讨好的笑:“多谢少将军赏赐。”
  “谢我做什么?”李如松向上一拱手,“该谢天子才是。”
  “来,再尝尝这个。”
  杨元问:“这是什么菜?”
  “土豆炖羊肉。”
  杨元惊讶道:“这竟然是土豆!”
  奴儿哈赤不知土豆为何物,虽然好奇,但也没问。
  杨元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