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长孙的团宠日常-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正茂向他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借用云锦织金技术,在宝钞里也织入一根极细的金银线,如此,即可辨别真伪,民间也不易伪造。
     竒 書  網  ω ω  w 。 q i  δ h   μ 9 ㈨ 。 c ó M
  朱翊钧听后,又去看冯保:“大伴以为如何?”
  这方法就是冯保透露给殷正茂的,他当然没什么意见:“听起来似乎不错,不如让殷尚书回去制作些样品来瞧瞧。”
  朱翊钧也觉得可行,便点点头:“行,就依大伴所说,先做些来瞧瞧。”
  大明在金线、金丝、金粉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用特殊材料制作钞纸,再织以金银线,使其融入其中,从南京调几个云锦织工,与印抄局的工匠商讨钻研,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给朱翊钧一个满意的结果。
  工作吩咐下去,朱翊钧只要一个他满意的结果,并不会事无巨细的过问,一来,国事繁多,他经历有限。二来,要给予大臣足够信任,人家才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张居正教过他,用人不疑。
  大臣们颇为不解,无论是前朝,还是大明建立至今的经验都已经证实了,宝钞就是一堆废纸,老百姓不认,朝廷也不当回事。大明以前之所以使用包抄,乃是因为金、银、铜等稀有金属矿产稀缺。如今,随着福建月港、和厦门港先后开放海禁,民间商船频繁往来,大量白银流入大明,老百姓也完全可以用白银进行货物买卖,也就没有必要在大明宝钞上花太多心思。
  毕竟老百姓也不认这个,就跟“一条鞭法”一样,想要全国推行,举步维艰。
  朱翊钧把奏疏递给冯保:“这些大明朝的重臣,身居高位,比我这个皇帝,还不清楚民间疾苦。”
  冯保看后,其实也能理解这些大臣的短见,毕竟受时代所限,几乎没有经济学常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白银流入,加剧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崩盘,将会给大明王朝带来怎样灾难性的后果。
  “陛下,物以稀为贵,正因为大量流入,其本身价值剧烈波动,体重而价低,在民间买卖日益活跃的当下,更不利于巨额支付。”
  言下之意,想要大力发展经济,货币改革势在必行。
  况且,大明并非彻底放弃银本位,而是依托白银的信用制度发行纸币。
  还有一个好处,冯保没有明说,他侧面暗示了朱翊钧:“如今,不仅民间商船频繁远赴海外,辽东、大同的马市也日益繁荣。蒙古人、女真人依赖大明的日常物资,南洋、西洋也离不开大明的丝绸、瓷器。”
  “朝廷限制白银流入,为了方便,时间一长,他们也会选择用大明宝钞进行结算。”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利益最大化,所带来的好处,两只手数不完。
  朱翊钧点点头,表示他说的自己都明白:“大伴用棋子给我举的例子,我现在还记得。”
  对于那些捕风捉影,闻风而劾,或是关心自己私生活的大臣,朱翊钧一般懒得搭理,留中不发了事,对于认真探讨政务的大臣,他的批复一向及时,并且有理有据把事情讲清楚。
  若还有人反对,或是拿祖制跟他掰扯,不是迂腐就是有私心,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此人不再适合出现在朝会上。年底考核大概率不合格。
  张居正的改革在许多大臣眼中,就已经非常大胆,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
  他的学生,大明天子更加激进,什么既得利益者,他连祖制都不放在眼里,还会怕什么世家大族、地主豪生。
  有钱有地就敢与皇权叫板,是谁给他们的勇气?
  一开吃,朝廷清丈土地,在山东、河南等地遭到不少当地世家大族、地主豪生的反对,天子颁布下诏,这些人,家中有做官的,一律罢免,当地百姓检举,若有任何不法行为,一律严惩。若再敢妨碍管家办差,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流放雷州。
  不出半月,全都老实了。
  中秋家宴上,朱翊钧看到李承恩,忽然想起来,他已经好长时间没见面了。
  “哥哥近来忙什么呀,竟是许久不曾进宫看望太妃。”
  李承恩笑道:“陛下交代的任务,我正在努力。”
  “任务?”
  朱翊钧想起来了,去年,他要派李承恩外出做官,想让他给宗室做个表率,却被对方拒绝。
  李承恩笑道:“陛下允许宗室皇亲科举入仕,我没道理平白授了官职,自当苦读不辍,来年高中,名正言顺为陛下分忧。”
  朱翊钧想要李承恩为皇室宗亲做表率,没想到,他这位表哥处处为他着想,竟是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心只读圣贤书,想着高中进士,再去做官。
  身为大长公主的独自,就算朱翊钧削减宗室禄米,他们也能衣食无忧,他却还是因为表弟的一句话,而默默努力。
  朱翊钧还想小时候那样,一把抱住他,撒娇一般叫哥哥。
  每每听到他这样称呼自己,李承恩的心都会柔软一片,就算表弟要他即刻领兵上战场,他也义不容辞。
  朱翊钧当然不会让他来领兵上战场,让他陪着自己到蓟镇去看戚继光练兵倒是可以的。
  蓟镇乃是边关重镇,为了天子安危,许多大臣反对朱翊钧亲自前往,并提出派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前往即可。
  况且,皇上现在已经亲政,又不是当初的少年,朝中有许多政务等着他决断,这一走,离京大半个月,也不合适。
  但朱翊钧仍是亲自前往,他要让前来参观练兵的外族首领知道,大明朝廷对于北部边防有多重视。
  不过大臣们说的也对,朝中的确有诸多事务,不能总是都给张居正,自己一走了之。
  于是,双方各让一步,蓟镇朱翊钧要去的,最多五日就得回宫,还包括来取路程。
  朱翊钧不但自己去,还带上了皇后。
  路上,他大致向张若兰说了说上次在蓟镇发生的事情,省略了亲手捕获董狐狸那一段,怕她担心。重点提了提王夫人的机智和勇猛,一眼识别蒙古奸细,抽出长枪就是干,英姿飒爽,女中豪杰。
  说到这里,又说起小时候听过的,关于王夫人的故事。戚继光率军前往台州征讨倭寇,戚家军家眷所在的新河城被倭寇包围,王夫人临危不乱,带上女眷,换上戎装,登上城门,震慑倭寇。
  听完,张若兰也赞叹不已:“王夫人有大将之风,巾帼不让须眉。”
  朱翊钧叹口气:“戚继光糊涂,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她有心结,也不知解开没有。”
  “这次去蓟镇,我要给她封诰命。还得叫她知道,她这诰命,却不是因为戚继光,而是他这些年来,在戚继光巡视长城,出关御敌之时,守卫蓟镇的功劳。”
  张若兰笑道:“如此女中豪杰,我必要与她畅聊一番。”
  出发之前,张若兰就准备了许多礼物,到蓟镇之后,宴请守将家中命妇,将礼物赐给她们。
  边关安宁,世人称颂守将之功,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的心酸,又有几人知晓。
  朱翊钧刚到蓟镇,换了身衣服,就把戚继光、李成梁、郭琥、麻贵四位总兵官宣来跟前,了解边关军务。又单独留下了李成梁,问他觉昌安和塔石的近况。
  当初,处死奴儿哈赤,李成梁上疏询问是否要给觉昌安和塔石赏赐,以示安抚。
  奏疏还没到朱翊钧这里,先被胡宗宪训了一顿。奴儿哈赤盗擅闯天子行宫,盗取大明机密,论罪当诛九族,没有祸及家人就是天子宽厚仁德,还想要什么赏赐?
  觉昌安和塔石下次来讨说法时,李成梁原封不动转述了这番话。他在辽东历来颇有威望,觉昌安和塔石不敢多言,只当儿子狼子野心,丢了性命。
  近来仍旧与女真各部小有摩擦,并无异常。
  听完朱翊钧也没觉得松一口气,嘱咐李成梁,严密监视,不可松懈。
  院子外,一位年轻来回走动,左顾右盼,锦衣卫以为他图谋不轨,差点将他当场擒获。
  陆绎认出了他,赶紧把其他人拦下。朱翊钧听见动静,让王安出来传话:“陛下宣王将军觐见。”
  此人正是王世琦,听到朱翊钧宣他,迫不及待往里走。到了朱翊钧跟前,却发现眼前之人,与他三年前结实的少年天子似乎不太一样了。
  王安笑着提醒他:“王将军可是名门之后,别忘了礼数。”
  王世琦这才跪下:“末将参见陛下。”
  “起来!”朱翊钧说道,“听说升官了。”
  王世琦不好意思的笑笑:“是,前年升了千总。”
  “不,”朱翊钧笑道,“我是说现在。”
  王世琦被他问懵了:“现在?”
  朱翊钧点点头:“听戚继光说,你率兵巡视喜峰口,生擒一队巴林部骑兵。”
  王世琦挠挠头:“那日我正好出关巡视,见一对蒙古骑兵入村劫掠,便将他们擒获,回来审了才知道,是速巴亥的人,意欲挑起大明和喀尔喀部的矛盾。”
  朱翊钧赞许的点点头:“你做得很好。”
  王世琦铿锵的说道:“我身为大明将士,守护大明百姓是我的职责。”
  朱翊钧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所以,即日起,千总王世琦,擢升副守备。”
  王世琦立刻跪下抱拳:“谢主隆恩!”
  “起来吧!”
  朱翊钧一边叫他起来,一边挽袖子。王世琦见状,以为陛下要与自己比试一番,不自觉握紧了手中长枪。
  却见朱翊钧回身走到一旁,说道:“简修,你来与他比试比试。”
  “……”


第291章 以前,朱翊钧要是……
  以前,朱翊钧要是听到谁功夫不错,都是自己出手,去跟人比试一番。
  现在,他要试探人家功夫如何,都让身边的人上,自己在一旁观察。
  张简修去跟人打了一架,打不过,有些丧气的回来:“我技不如人,给陛下丢脸了。”
  朱翊钧说:“没事,他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狡猾得很,你打不过他,也没什么丢人的。”
  一旁的陈胤征拔刀:“我来跟你打。”
  他和张简修从小就认识,现在是一起值守乾清门的情谊,功夫比张简修好一些,见张简修败下阵来,自然要替他挽回颜面,也是为天子挽回颜面。
  朱翊钧一抬手,把他的刀又推了回去:“退下。”
  陈胤征服从性极强,朱翊钧让他退下,他就收了刀,乖巧的退到后面站着去。
  王世琦抱拳道:“这是陛下在考验我,张佥事承让,陈佥事,咱们下回切磋。”
  张简修看着像个小跟班,事实上,他和陈胤征都是天子钦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官可比王世琦大多了。
  “对了,”朱翊钧问王世琦,“你爹还催你回去考功名没有?”
  “催!”王世琦苦大仇深,“年初,陛下派他巡视宣府,还顺道来催了我一次。”
  文臣之家,出了个武将。也算一桩趣事。
  王宗沐身为刑部左侍郎,生怕他儿子在边关,一呆就是一辈子,总催着他回家参加科举。
  朱翊钧笑道:“去宣府可不顺利,这是特意绕路催你来了。”
  王世琦无奈的笑笑:“就差把我绑回去了。”
  朱翊钧问:“那你想回去吗?”
  意外的,王世琦并没有直接给出否定的答案,而是想了想:“若大明边关,如蓟镇一般,常年无战事,我便回去考功名。”
  朱翊钧点点头:“你爹和我说过你的事情,他说你自幼天资聪颖,文章作得好,若能科举入仕,将来必定能济世安民。”
  王世琦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父亲看儿子,怎么看都觉得好。我跟随戚将军,镇守边关,安邦定国也很好。”
  朱翊钧笑道:“你迟早会回去的。”
  这时,王安进来禀报,他要见的人来了。
  “快宣他进来。”
  王世琦退下不久,就有太监带着一名官员走进院子。那人三十多岁,身材挺拔清瘦,着绯色常服,绣云燕补子,乃是正
  四品官。
  他跪在地上,向朱翊钧恭敬一拜:“臣,按察使司副使蔡可贤,扣减陛下。”
  “起来吧。”
  蔡可贤站起来,朱翊钧盯着人家看了半晌,笑道:“爱卿果真名不虚传,丰姿白皙如神仙。”
  此人正是曾经单骑前往蒙古营帐,与俺答使者交涉,后又得三娘子垂涎,掳走十余日的蔡可贤。
  如此看来,确实气质出尘,相貌堂堂。
  听到朱翊钧的话,蔡可贤汗颜的低下了头,心道:“如此言语轻浮,你若不是皇帝,我能跟你拼命。”
  嘴上却说:“前尘往事,陛下就不要取笑臣了。”
  朱翊钧大笑:“这怎么是取笑呢,这是朕对爱卿的认可。”
  至少是颜值上的认可。
  蔡可贤仍是低着头,羞中带怒。他寒窗苦读,一朝高中,本想凭才华兴邦立国,奈何却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