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苏也是一时兴奋,话说出口就知道不对,但此时已经覆水难收。
  寂静!
  他只觉得时间如此难熬,头也不敢抬起来,等待着父皇如疾风骤雨般的呵斥与发落。
  但不成想,嬴政却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事涉重大,此事以后再议。”
  扶苏猛地抬头,竟然没有挨骂?!
  简直不可思议。
  群臣的眼神闪了闪,都嗅到了其中的某些微妙暗流,在心里也各有计较。
  咸阳令阎乐站出列:“陛下,如今咸阳城内人心惶惶。有愚民言称此乃天降不祥,还有巫从中作乱,谋取不义之财。臣认为,陛下应当尽快颁下诏书,向百姓阐述仙画一事,以免被人利用。”
  李斯也站了出来:“臣附议。除了咸阳等城池之外,还有各乡郡更需要严加防范。乡野之人,最易被人挑拨。”
  言下之意,陛下你需要尽快抢过对仙画的解释权,不然就会有邪魔外道要出来了。
  嬴政坐在高高的殿上,帝冕上的玉藻垂下,让人看不清他的神情,只觉得高远威严,帝王的威仪更甚。
  他颔首:“着大巫祝带人前往各郡,祭祀于天,向百姓解释。”
  他一顿,又道:“让各郡守照着仙画中的章程,在城门口挂上告示,让小吏看守,对乡人解释。日后若有诏令,照此执行!”
  没有纸做的,可以用木板来做。
  “偌!”
  嬴政又朝殿中扔下一句:“朕决意巡视东南各郡,并前往东海之滨,于泰山封禅。”
  这个决定就像是小石子激起千重浪,众臣议论纷纷。
  有人反对:“陛下,您去年才出巡陇西、北地二郡,舟车劳顿,不若在咸阳休息两年,再行出巡一事。”
  他其实还想说劳民伤财,但最终没说出口。
  “然也。且泰山封禅一事关系重大,此时决定,有些过于仓促。”
  但也有李斯等人,极力支持:“尔等短视之极!此时正是陛下泰山封禅的好时机!恰逢仙画出世,正好趁泰山封禅,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将仙画乃天佑大秦一事昭告天下!”
  “陛下,此事宜急不宜迟,还请尽快下令准备!”
  秦始皇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的臣子们争吵。
  他是因为仙画才想去泰山封禅的吗?当然不是!
  泰山封禅从炎黄两帝时期就有,敬告天地,彰显自身伟绩。齐桓公时期想去泰山封禅,被管仲劝阻,认为齐桓公功绩还不够大。足见,泰山封禅对于帝王来说的意义。
  嬴政觉得自己一统天下,九五之尊,够格去泰山做这件事情了。只是,他虽然一言九鼎,但如果朝臣都反对,也是需要重新再考虑一下的。
  仙画就是个很好的契机。
  朝臣们唇枪舌剑,最后支持的一方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恭请陛下泰山封禅,以告天下!”
  嬴政一锤定音:“准!”
  。。。。。。
  汉朝。
  未央宫内的氛围虽然严肃,却比咸阳宫要好上许多。
  正巧是宴会,殿内还漂浮着熏香以及食物的香气,汉武帝命跳舞和奏乐的伶人退下,众臣回到自己的位置,该吃的继续吃,边吃边议。
  像极了现代人看了电影后找家饭馆边吃边讨论剧情的场面。
  汉武帝靠在位置上,动作毫不拘束,却依然带着威严,“众卿家从这仙画中可有看出来什么?”
  最先出来的却是太常令。
  太常令今天处于一个接近疯狂的状态,脑海中的信息简直爆炸式的增长,刚刚已经梳理了一遍,此时声音嘶哑得不行:
  “陛下,这后世女子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了不得。已知,后世用的是一种新的纪年法,而且天圆地方学说被推翻,‘浑天’一说得到了证实!”太常令说到这里简直要潸然泪下,他就是历史上“浑天说”的第一位提出者,落下闳!
  落下闳道:“微臣正在创制一部新的历法,这仙画中的信息给了微臣很大的提示。或许,臣的历法可以提前出世。”
  历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物。听上去似乎缥缈之极,但如果没有历法,就没有时间概念,也没有节气一说,无法指导农桑稼穑。农民们只是模糊的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来决定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收割,完全不靠谱。
  刘彻大喜,抚掌道:“若历法可成,你居功至伟!”
  落下闳也很兴奋,又道:“臣还记下了后世女子提到过的朝代。我朝过后,是东汉,后续还有晋、隋唐、宋、明等朝代。”
  殿中之人都开始窃窃私语。
  刘彻知道之后汉朝还会出现个东汉,自己的年代大致被称为西汉。不过么,听上去,这大汉天下似乎还挺持久,因此他和殿中的朝臣们对此都不是特别的激动。反倒是哀叹这仙画透露的与本朝相关的信息实在是太少。
  他心中一动,落下闳提到这事儿让他想到了什么。
  于是,刘彻叹了一声:“落下闳,你刚刚说大汉后续的朝代,隋唐、宋、明,朕观仙画,其市井与文化之昌盛,皆在我大汉之上呐!”
  他一副痛心疾首状。
  朝臣面面相觑,纷纷起身:“陛下何出此言?既为后世,自有其进步之处。我大汉比之前朝,却也是先进不少。”
  有人已经在揣测皇帝这模样是在演一出什么戏的时候,主父偃站了出来,躬身到底,高声道:
  “陛下!臣觉得这与后世朝廷皆行科举之制,大力选拔人才、民间文风兴盛有关!此制,臣觉得我朝可以效仿!”
  一时之间,无数或恍然或痛恨或佩服的目光向他投了过去。
  ……………………………………………………
  大家有想看的内容可以在评论区里提一下哈,我看看可不可以加到后续的视频里面。反正是侃大山嘛,哈哈。
  PS:皇帝们最擅长借题发挥,不借机搞点事儿怎么可能,哈哈。
  1。 有一个bug,秦始皇时期我设定的年份是秦王政二十八年,他四十一岁的时候,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修灵渠、修阿房宫、泰山封禅、派徐福去东海、打匈奴,但是呢,焚书是在几年之后。前面提到了焚书,大家就当是平行时空的秦始皇提前把这事儿给干了吧。
  2。 汉武帝时期的设定是元朔二年。这一年主父偃推出了“推恩令”,但得罪的皇亲国戚太多再加他自己也有把柄,于是这一年他被诛三族。
  3。 秦始皇对扶苏其实应该不是特别满意的,扶苏亲近儒家,而且他娘是楚国人。
  4。 明天还是后续,以及火药的开端(如果进度快的话)


第11章 后续
  主父偃是武帝的心腹红人,仅仅七年,他就从一个潦倒的书生走到了现在的中大夫,位极人臣,最夸张的那一年升迁了四次,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但是,他也是各大皇亲国戚和豪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上书的“推恩令”得罪了几乎大汉所有的诸侯。
  汉高祖时期,刘邦犹豫治理天下是要实行分封制还是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将大汉分为几个诸侯国,像是周天子。郡县制,权力统一于中央朝廷。
  最终,他在现实形势的压力之下选择了一个妥协的中间路线,那就是郡国并行制!一方面,他继续遵循了秦朝时的郡县制;另一方面,他将同族封侯,赏赐封地,又遵守诺言,还封了几个追随自己打江山的老部下大功臣们封为异性王,同样赏封地。这样,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来,就成了有大汉特色的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是时代的产物。
  在初期的时候,它稳定了军心,稳定了政局,同时也避免了郡县自身的权力扩张。
  但是慢慢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这种制度的劣势就突显出来了。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动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一旦他们起了不臣之心,联合起来,那谋反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他爸那会儿,发生了一件事情。景帝想要削藩,结果引起了七王之乱,花了很大的劲儿才把这个乱子给平定下来。自此之后,景帝再也不提削藩的事情。
  但,汉武帝是什么性格?
  坚毅自负,绝不愿受制于人!
  这些诸侯,他早就看不顺眼了。只是,怎么削是个问题,要削得巧妙,削得让人哑口无言。
  这个时候,主父偃的“推恩令”就粉墨登场了。
  在推恩令之前,诸侯的封地只会传给自己的嫡长子,其余儿子可能会越来越穷。但推恩令让诸侯把封地分封给所有的儿子,诸侯的其余子孙都可以得到好处。这样,这些子孙们当然就不会反对,还会拥护。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封地也只会越传越小,几代之后可能就和小地主差不多了。但是,谁在乎呢?最起码现在自己得到封地了。
  主父偃给推恩令套了个“仁孝”的名义,假如有人反对,那就是不仁不孝!
  什么?你不愿意把封地封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那就是不仁不慈!
  什么?你不愿意你的父王把封地分给自己的弟弟?那你就是不仁不孝!
  这帽子可是个大杀器,没人愿意沾上。
  也有诸侯哭诉,自己封地不够封啊。那武帝也很无奈,全国都封出去了,那朕也没有土地再封给你了呀,自己想办法去吧。
  这一招,让诸侯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没有办法。
  推恩令,也被称为“史上第一阳谋”!
  而主父偃的另一道奏章,又得罪了天下的豪强。
  大汉除了有诸侯国,还有很多豪强,实力了得,堪称“地方一霸”,兼并土地、扰乱市场,与诸侯相勾连。
  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武帝颁发诏令,让资产在三百万钱及以上的豪强都统统迁徙到茂陵居住——汉朝的皇陵周围是有陵邑的,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迁徙的豪强还能得到二十万钱的安家费。
  但豪强之所以在地方称霸,正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在当地扎根,有各种人脉关系,让他们迁走,那他们赖以发展的根不就全部断了?
  所以说,主父偃这两个奏章,得罪了大汉所有的诸侯与豪强。
  此时听他居然又提起科举制,朝臣们都在心中默默的为他点蜡,这是又要得罪一批人了啊。
  勇还是得看你!
  主父偃不管,继续往下说:“虽然那路小柒没有明说科举的意思,但依微臣结合仙画内容揣测,似是从民间的读书人之中取士,且不论门第,寒门弟子亦可通过这科举制出人头地,并形成了定式与规模。”
  “科举,科举。举之一字乃举荐人才之意。科之一字,臣却还没想明白。但臣以为,与如今的‘察举’一词显然有所区别。那后世女子对科举多有推崇!陛下求贤若渴,让各郡守察举孝廉,又令太学养士,但进展一直不佳。臣觉得正好趁此机会,再来好好的推敲一下‘科举’的可行。”
  他这番话一出,殿中立刻沸腾起来。
  有人站出来反对:“陛下!举荐孝廉亦阻力重重,更何况这更为激进的科举之制?且后世走到这一步,闻其言,也是有了纸和印刷术之后,有兴盛的民风作为基础才能顺利开展。陛下,万万不可想着一蹴而就啊!”
  主父偃出言反驳:“若凡事都畏畏缩缩,裹步不前,那当年,高祖也打不下我大汉的千秋基业!今日也没有卫将军收复河套之功!”
  “此乃狡辩之词!”
  坐在席上听着文臣辩论的卫青茫然抬头,怎么忽然就说到我了?
  卫青作为领军将领,打仗必须要顾虑到方方面面,但有的时候若撞上难得的好机会,派兵奇袭却同样能立下战功。他在建元年间,跟随刘彻左右听闻朝政,当然清楚为什么有人的反应会这么大——之前朝廷用人是从官吏及其后代之中选用,但世袭者多为平庸无能之辈。文帝在位时首次提出举孝廉的方式,今上更是用诏令将这一制度白纸黑字的确定了下来,甚至还规定了每个郡必须要举荐多少名人才才达标。
  这可是大大的损害了官吏们的利益!
  而科举。。。。。。卫青在心中摇摇头,听上去似乎不错,但是要实行却是难上加难呐!
  若是能将匈奴彻底的赶回漠北,大汉朝内歌舞升平,那或许陛下能余出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思及此,卫青心中的抱负又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殿中朝臣已经吵成一团。
  桑弘羊也来插了一脚,高声喊道:“陛下,陛下!其他暂且不论,这纸张一事必须尽快安排,有了纸,才可以做那雕版印刷之事,才能够令我大汉文风昌盛。”
  作为替皇帝搞钱的人,桑弘羊对仙画中的纸以及书籍还有它们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极其的感兴趣,他敏锐的觉得这可能是条路子。
  从太学匆匆赶来的董仲舒也一起躬身:“陛下!此乃教化天下的大功德!功在千秋呐!”
  汉武帝重重的咳嗽了一声,殿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