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后难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事。”顾惟安抚的拍了拍孟氏的手,道:“今日在大朝会上,有人提出再立新后的事情,陛下同意了,让沈相和内阁的几位一起负责,在京中贵女中挑选合适的人选。”
  孟氏闻言也是一惊,先皇后仙逝两年多,陛下似乎一直没有再立新后的意思。
  先后留下的嫡公主也是交给了太后教养,后宫的权力分为三份,由贵妃,惠妃,德妃三个人共同管理。
  没想到这次竟然会同意再立新后的提议,而且并不是要册封后宫的某一位,而是要在京中贵女中选人。
  想到这里,孟氏忽然反应过来刚才自家侯爷怎么会问起清清,有些惊疑的问道:“侯爷的意思是清清也在挑选之列?”
  孟氏向来把这个唯一的女儿当做心头肉,自然不会愿意让她进宫去。
  “清清不论家世还是年龄,都是符合条件的。”顾惟叹了口气,伸手握住孟氏的手,安慰道:“不过夫人也不必太过担忧,我顾家世代勋贵,我朝皇后极少有从勋贵世族中选出。”
  “而且清清在你我看来自然是千好万好,但是夫人你也知道清清的性子,她生性懒散,在长安城的贵女中并不甚出名。这次长安城有名的贵女也大多适龄,想来清清被选中的几率不大。”
  听到顾惟的话,孟氏也安定了下来。侯爷的话也有理,清清被选上的可能并不大,她倒也不必太过忧心。
  顾华清和顾澈进门的时候,听到她父亲母亲正在说什么忧心不忧心的。行了礼以后有些好奇的问:“母亲与父亲在说什么?”
  顾惟看着儿子女儿,笑着让他们过来坐下,听到顾华清的问话,看了孟氏一眼。
  孟氏看着满脸好奇的女儿,面色温柔的笑了笑:“没什么,只是与你父亲说起你的亲事,你不喜女红针织,偏爱习武,我倒要忧心你将来能不能嫁出去了。”
  孟氏这话倒也不都是搪塞之言,她最无奈的便是清清一个女孩子,却完全没有女子的娇弱,反而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若是让人知道了,谁还敢娶她?
  顾家随是武将出身,但如今已经由武转文,不过家中的子弟们却还是要从小学些拳脚功夫。
  顾华清身为女子,倒是没有硬性要求。就像她的那些堂姐堂妹们,都是不曾学过武的。
  但是顾华清对这些挺感兴趣的,因此央求着母亲孟氏,也跟着兄长们学武。
  孟氏向来宠她,便也同意她练个一招半式。想着既能锻炼身体,也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但是没想到她对这些这么感兴趣,学的认真不说,如今身手都快赶上她的兄长了。
  虽然世家贵女们该学的东西她一样也没少学,但是谁家敢要一个这么厉害的儿媳妇?
  好在孟氏管家严厉,外松内紧,顾华清自小学武的事情,并没有传出去。除了她贴身的几个侍女和家里人,没有旁人知道这件事情。
  不过如今看来,在外名声不显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不会被人注意到。
  孟氏已经想好了,这段时间一定要约束着顾华清,让她在家老实呆着。等到陛下选出新后,一切尘埃落定以后,才能让她出门。
  顾华清还不知道她已经在孟氏那里被单方面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再随意出门的事实。
  一听到孟氏提到她的亲事便完全丧失了兴趣,乖乖的在自己的位置坐下,笑着转移话题:“母亲,快开始用膳吧,澈儿刚才就说他已经饿了。”
  顾澈看了一眼让自己“早就饿了”的姐姐,默默在她身边坐下。对于他姐姐拉他出来转移话题的行为,顾澈已经再习惯不过了,对此完全不想说什么。
  孟氏看着他们姐弟的样子,就知道顾华清是在转移话题,不过她今日也不欲多说,便顺了她的意,吩咐一旁的侍女上菜。
  顾华清自觉逃过一劫,很是感激的把顾澈最喜欢的水晶虾饺给他夹了一个放到碗里,笑意盈盈的看着他。
  顾澈看着顾华清脸上的笑容,有些无奈,但还是把水晶虾饺吃了下去,以示自己接受了姐姐的补偿,并不介意她方才把他推出去挡枪。
  孟氏和顾惟看着一双小儿女的动作,眼中都带着笑意。
  ——————…————
  顾华清最近觉得她母亲变了,而且她有证据。
  曾经她宁愿在家练武也不愿意出门参加那些贵女们的赏梅宴,赏菊宴的时候,孟氏非要她多出门走走。
  而现在,她想出门看看了,孟氏又让她老实在家待着,不要总想着出门。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反正顾华清脑子里有很多问号,怎么忽然之间母亲就变了态度了呢?
  事有反常必为妖,顾华清觉得肯定是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
  不过顾华清也知道,孟氏总归是绝对不会害她的。既然母亲觉得自己不应该出去,那她就不出门吧。
  其实孟氏倒也不是非要瞒着不让她知道。只是她了解自己的女儿,清清她性子懒散淡漠,必然是不会愿意和皇宫这种麻烦的地方有牵扯的。
  孟氏也觉得她大概率是不会被选中的,便也不想让她知道了徒增烦恼。
  顾华清若是想知道,让人打听一下也就清楚了,但是她自己没想明白,也懒得让人去打听,索性就十分心大的把这件事放下了。
  左右出不出门对她的影响也不大。
  ————————————
  太极宫紫宸殿中,景元帝贺琮正在看着沈相和内阁几位首辅在这段时间里选出的继后人选名单。
  先皇后赵氏是他的发妻,陪伴他多年,却在生产的时候去世,只留下了一个小公主。
  贺琮的后宫妃嫔不多,他倒也不着急再册立一位皇后。所以先后去世以后,宫里是由贵妃,德妃和惠妃三个人共同掌管的,三人相互制衡,又有太后在上边看着,她们自然不敢胡来。
  只是先皇后去世已有两年,寻常人家尚需主母主持中馈,更何况是后宫。几位妃嫔共同掌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因为他迟迟不肯立后的原因,日子一久,后宫和前朝都有些人心浮动。
  贺琮如今还年轻,又没有嫡子,不管从什么方面考虑,他都需要再册立一位皇后。
  因此在这次有心之人上奏以后,贺琮索性便顺水推舟,下旨让沈相和内阁负责拟定继后的人选。
  毕竟是册立皇后这样的大事,皇后主理后宫,是万民之母,自然该母仪天下,德才兼备。可是这样的女子怎么会是好选的?
  沈丞相和内阁几位首辅为了此事简直是吃不好睡不着,忙的头都要秃了,才选出了四位不论家世,品貌,还是才学都兼备的贵女,递到了陛下的御案上,让他决定最后的人选。
  贺琮看着名单上的四人,除了姓名家世,亲族背景,上边还记录了几位娘子的性格,为人处世和在外的名声,不可谓不详实。
  安国公嫡长孙女杜氏,内阁唐次辅嫡三女唐氏,安阳候嫡女顾氏,还有吏部尚书嫡长女崔氏。
  确实是几位首辅精心挑选出来的,她们无论哪一个,都是上京城贵女中的佼佼者。
  贺琮之所以同意册立继后,一则是想找个人来管理后宫,二则也是为嫡子计,还有先皇后留下的小公主,后宫中没有人有资格抚养这位嫡长公主。
  原本小公主是在太后宫里教养,可是太后又要料理后宫,最近精神越发不济。而且小公主越来越大,也开始调皮。太后实在是分身乏术,确实需要一位皇后来名正言顺的抚养小公主。
  所以贺琮对这个继后最首先的要求就是性情沉稳,贤良淑德,既能镇得住后宫,也能照顾好公主。
  贺琮知道这对即将成为继后的贵女或许有些不公平,但是只要她能做好这个皇后,贺琮就会对她恩宠有加,让她皇后的地位无人能撼动,给她在后宫绝对的权力。
  贺琮看着名单上的四人,又看了负责此事的几位大臣的建言,沉吟了良久。
  辅国公嫡长孙女杜氏和内阁唐次辅嫡三女唐氏,在京中素有令名,甚至被称为“大周双姝”,在一众贵女中很是出名。
  只是她们也代表了朝中一文一武两个派系,不论是哪一个在贺琮看来都不是好的选择。
  大周建朝以来,颇有重文轻武的意味,直到贺琮的祖父周文帝在位时,因为边境战乱,武将的地位才慢慢上升。
  周文帝认为朝堂之上不宜哪一派系太过突出,不然不利于朝堂的稳定,所以一直辛苦维系着文武双方官员在朝堂上的分量。
  贺琮自小得文帝教导,执政理念与文帝颇为一致,好不容易得来的朝堂平衡稳定的局面,他并不准备因此而打破。
  如此一来,便只剩下安阳侯嫡女顾氏和吏部尚书嫡长女崔氏了。
  吏部尚书属于清流一派,他的嫡长女倒也还算合适。
  只是宫里的贵妃出身伯爵之家,吏部尚书乃是寒门出身。若是贵妃的家世高于皇后,恐怕未来易生风波。
  而顾氏出身阳平顾氏,是有名的世族之家,但同时顾家先祖是大周的开国功臣,顾家也属于有爵位的勋贵之流。
  顾氏这样的出身,自然是比贵妃要高。
  但是沈相他们大概是考虑到了勋贵和世家的面子,才把她算上充数,并没有推举她的意思。
  毕竟大周朝为防止外戚干政,极少立世族出身的女儿为后。
  “顾氏······”贺琮的手有一下没一下的扣着御案,在心中细细思索着。


第三章 自不量力
  春和景明,天朗气清。
  温煦的阳光自窗棂透过,斜斜的照进来。
  照到人的身上,带着柔柔的暖意,让人忍不住困倦了起来。
  顾华清坐在窗下的软塌上,手里拿着一本游记,有一搭没一搭的翻看着,只觉得双眼就要黏在了一起。
  古人说春困秋乏,诚不欺我。顾华清在心里迷迷糊糊的想到。
  只是还不等顾华清彻底睡过去,就隐约听到外边朝云说话的声音。
  顾华清有些疑惑的透过窗户看出去,就看到她母亲身边的侍女连翘来了。
  连翘进门的时候,顾华清已经清醒了不少,见她进来问道:“可是母亲有什么事?”
  连翘向顾华清福了福身,开口道:“是二姑奶奶来了,夫人请姑娘一起去老夫人的庆安堂见客。”
  顾华清微微点头:“好,我知道了,你先去回了母亲,我换身衣服就去。”
  等连翘走以后,顾华清便让朝云暮雨给她重新梳妆打扮。
  她在家时向来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此时身上只穿了一件九成新的素色常服,还有头发也是随便挽了一个发髻。完全不像一个侯门贵女,猛一看还不如她院子里的丫鬟鲜亮。
  重新挽发上妆,换了件能见客的衣裳,顾华清才带着朝云暮雨往孟氏的正院走去。
  对于这位来做客的二姑母,顾华清不怎么熟悉,比起在京中经常见面的大姑母,与这位不常见面的二姑母更是不怎么亲近。
  顾华清只知道这个二姑母是她祖父的庶女,后来被嫁给了一个家世普通的王姓进士,后来跟着在外做官的丈夫出京,很少回到京城。
  “母亲,二姑父不是在湖州做官吗?二姑母怎么回京了?”见到孟氏以后,顾华清有些疑惑的问。
  孟氏一边带着顾华清往庆安堂走,一边解释道:“月前你二姑父被陛下召回京,你二姑母他们也都回来了,今日是来拜见你祖母的。”
  顾华清跟着孟氏来到庆安堂的时候,正厅里除了她二婶和两位堂妹,便是一位穿着秋香色衣裙的妇人和一位穿着淡黄色襦裙的十六七岁的少女,正在陪着老夫人说话。
  安阳侯顾惟兄弟三人,还有两个妹妹,除了二房顾恪和顾华清的大姑母是顾惟的同母弟妹,三房的顾恒和如今的这个二姑母皆是庶出。
  顾家三兄弟的关系还算不错,并没有分家,只是为了避免麻烦,并不住在一起。
  顾恪一家住在距离侯府不远的一处院子里,而顾恒如今外放,一家并不在京中。
  顾华清今早听说二婶带着两个堂妹来给祖母请安,看来是还没走就正好碰上了来拜见祖母的二姑母。不然以二叔家的距离,二婶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来了。
  看到孟氏和顾华清过来,正厅中说话的声音停了下来,还不等孟氏和顾华清行礼,老夫人周氏便开口道:“不必那么多礼,快坐下吧。”
  又笑着把顾华清叫道身边,看着她身上水红色的织锦撒花裙,有些担忧的道:“虽然已经春天了,但还是寒意未除,怎么不穿的厚一些。”
  在一众的孙子孙女中,周氏最喜欢的就是顾华清,不仅是因为顾华清的眉眼有三分像她,更是因为这个孙女的性子也最像她。
  周氏亦是出身将门,性格中少了几分女子的娇柔,当年老侯爷在外打仗,侯府上下都是她一个人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