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福妻绵绵的悠然生活-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没有大的损失。
  冯氏跟丈夫的想法不太一样,陈三是习惯把事情都自己兜着,怕孩子们跟着操心。可在冯氏看来,两个大的亲事都定了,日后那是要支应门户的,对外头的事可不能两眼一码黑,然后就瞅着机会把家里的事跟绵绵交代了。
  绵绵这才知道,冯氏在她不知道的时候已经跟于家三奶奶安氏搭上了线,把家里绸缎铺子和红薯作坊各让出两成的利润,以求于家庇佑。


第215章 安同知
  “娘,你可真舍得。那可是两成利润那!”绵绵咂舌道。
  她对家里的账目可是很清楚的,这俩铺子看着都不打眼,但老爹那是惯会薄利多销的主,他可没少在乡镇上发展下线,俩铺子的利润加起来一年至少五千两。两成就是一千两银子啊!
  想到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撒了出去,绵绵都觉得有些心疼。
  冯氏白她一眼:“你以为之前没有于家,咱家就没往外送银子就县衙里那几个,哪个是好相与的?”
  一提到这个冯氏就来气,之前她自认已经很识相了,曹家周家的孝敬都没少给。结果到头来,一个个的翻起脸来比翻书都快!不就是欺负她家里没个当官的吗?
  她就不信,家里那么多读书的,到时候就供不出个举人来!
  想到云琦跟自己聊天时说起的事,绵绵突然笑了:“要我说,娘这回的靠山找的可真准。”
  “这是怎么说?”一看到闺女那贼兮兮的样子,冯氏便知道肯定有好事。
  绵绵笑着回道:“我也是昨儿才听云琦哥偶尔提起,咱们益州的同知大人上个月已经告老还乡了,新同知不是别人,正是三奶奶嫡亲的娘家兄长安大人。这会估摸着已经在路上了,估计没两天就能正式上任了。”
  “这可真是件大好事!以后咱们也是有同知做靠山的人了!”冯氏笑道。
  “可不是?之前爹爹不是一直发愁红薯粉皮在府城一直打不开销路,只能小打小闹的卖一些?母亲不如得空去跟三奶奶商议一番,到时候让出一些利钱,干脆把铺子开到府城去。”绵绵忍不住跟老娘出主意道。
  冯氏笑了起来:“你能想到这茬,以后我也不用操心你的生计了。”
  绵绵有些小骄傲:“我什么时候用娘亲担心了?”
  这时,冯氏突然想起一事:“前阵子你爹刚在府城买了一千亩地,说是有个告老的大人家卖的,之前一直不知道是谁,这会看来应当就是这位同知老爷了。可惜咱家下手晚了,知道的时候只剩了一千亩,极好的上等田才卖五两银子一亩,不比买咱们县里的合适?”
  “咱家能买一千亩已经很好了,这种便宜事也不能都让咱们一家占了。娘的见识比我多多了,过犹不及的道理还能想不到?莫不是在这跟我显摆家里的私房多呗!”
  “也不知道你整天哪来这么多歪心思。”冯氏笑骂一句:“原本这里头有五百亩是给你的嫁妆田,你若是不想要那便算了。”
  绵绵自然不能这么算了的,连忙蹭到冯氏伸手又是捶背又是捏肩的孝顺一番:“亲娘哎,您现在可是妥妥的富婆一个,就别跟我这个穷闺女计较了。”
  冯氏嗔笑道:“你可不穷,你以后的婆家富庶着呢!”
  过了几日,新同知上任的消息果然传到了巨月。
  安同知能得这个缺,自然少不了于家和徐家的帮衬。于是上任之初就先来巨月拜见了于阁老,还顺带去西山在冯父坟前上了柱香,并诚意安抚了云琦一番。
  安同知本身跟冯世涛是同科进士,多少也有些香火情分,加上徐家那边的瓜葛,他自然要多照拂云琦几分。毕竟是在京城混过的,他的眼光比巨月这些人要远多了,别说徐家这会还没有真的跌倒尘埃里,就算是徐家真倒了,顾着之前的情分也不能太过势力。
  他走后,于阁老赞了一句:“这孩子像他爹,厚道。当年我只觉得他有些木讷呆板,现在看来男人还是厚道稳重一些才能照顾好妻儿。当初要是把慧姐儿嫁给他……”
  “行了,当初要是把慧姐儿嫁到安家,咱们家也不能娶到老三媳妇了。就他家老三那目下无尘的样子,要是不娶这么个能干持家的媳妇,日后咱们闭了眼,这一家子怕是饭都吃不上。”虽说当初安家的门第比自家低了许多,但于老太太对三儿媳还是很满意的。
  于阁老忙附和道:“行,你的眼光那还能错了?”他转头又问:“不过,我怎么听人说老三媳妇跟陈家最近走的很近?”
  于老太太不急不慌的抿了口茶,才慢悠悠的回道:“这事啊,老三媳妇跟我说了,我觉得这事也不算出格,就默认了下来。”她的三儿子一直考不中进士,偏他与人情庶务上又不大通透,眼瞅着孩子们一天天大了,儿媳妇想瞧着攒几个私房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阁老倒也不是那种迂腐的,捻着胡子道:“陈家之前被曹家跟周家起了龃龉,前阵子云琦又出了这样事,他家想找个靠山也是正常的。玉宽那孩子是个懂事的,等闲从不拿这些杂事到我跟前说嘴。我还以为他家另有打算,如今看来是不想白占咱家便宜。”
  要是玉宽直接求到于阁老面前,于阁老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可以他的性子是不会要弟子银钱的,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一长,师徒之间容易生些嫌隙。倒不如冯氏如今的做法,说出去也只是娘们之间的琐事,既得了于家庇护,又全了彼此的脸面。
  待兄嫂在府城安顿下来,安氏便从中牵线,亲自陪着冯氏去了一趟府城,很快就在府城开起了红薯作坊。
  果然跟绵绵料想的一样,府城的繁华是巨月的十倍不止,加上安同知的鼎力相助。红薯作坊在府城一炮打响,开业不到一个月就把本钱给挣回来了。
  顺利的让人不可思议,陈三最近走路都是带风的。
  绵绵看着老爹春风得意的样子,心里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家终于正式把粉皮生意做到了府城,不再局限于巨月这个小县城内。
  忧的则是那位安大人太过热心了,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的小忙。听说安家好歹也是官宦世家,应该不至于为了一年千八百两的银子就这么礼贤下士,那位安大人这么热情,不会是存着旁的心思吧?
  而安同知之所以下大力气帮助陈家,可不仅仅是为了那两成的干股,人家的野心大着呢!


第216章 谁?
  安同知之前好歹在翰林院待了多年,消息灵通着呢。即使朝廷一力隐瞒,可西北连续三年大旱的事他也是一清二楚。那地方本就苦寒,再加上连年大旱,好多老百姓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不过是朝廷瞒着不让外报罢了。
  这会子,谁能解决那边
  之前他不是不知道红薯这种吃食,可甭管蒸煮炖烤,做出来吃了都容易胀气闹肚子。倒是这个粉皮他吃了几次,发现并没有这种症状。且那陈三说了,除了粉皮还能做粉条,不过那东西冬天吃的多,用来炖白菜萝卜的都很出味。
  这会子天渐渐热了,把粉皮用开水泡软的,搁点油盐一拌就很好吃。讲究一些的再多放点调料,老少皆宜。二十文一斤的售价虽然听着很贵,但这东西出量大啊。一斤干粉皮至少能泡三四斤湿粉皮,一般的五口之家也能吃个七八回。一般的百姓之家都能吃的起。
  安同知越研究越觉得这玩意儿很有价值,还专门回陈家庄看了陈三种红薯的坡地。
  开始的时候,作坊用的红薯多是出去收的。只是品种不一良莠不济,出粉率差的太多。后来在绵绵的撺掇下,陈三回村买了一百多亩山坡地,专门用来种红薯。
  红薯的种子当然是绵绵偷偷拿出来的空间精品,个头大产量高,出粉率还高。
  这会刚收完麦子,新种下的苞米高粱还没长起来。安同知站在陈家庄的后山上举目望去,却依旧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不禁问道:“那些发绿的地方种的都是红薯?”
  陈三忙笑道:“是,那块都是山地和坡地,离村子远,种麦子什么的产量也不好。父老乡亲便都跟着种些红薯,好歹多个收成。”
  安同知又问:“这东西产量怎么样?”
  陈三答道:“这东西不怎么用管,一亩地也能出个二三千斤。赶上风调雨顺的时候,一亩地能出四千多斤。”当然,他家可是有诀窍的,就算是一般的年份,一亩地也能出五六千斤。不过,这些事就没必要告诉旁人了,自家清楚就好。
  “这么高!”安同知叹道,要知道丰年的好地小麦也才出三四百斤,红薯的产量竟然能达这么高,他之前听说红薯能长,还以为一亩地也就比小麦多个一两倍呢。
  旁边的陈家庄里长连忙替陈三邀功:“这都是培祥的功劳啊,村子里但凡愿意种红薯的,他都给包收,一些家贫买不起种子的他连秧子都送。咱陈家庄的乡亲们可是托了陈三的福了。”
  但凡是勤快些的人家,后山前岭上的荒地随便开个二三亩出来,一年就能多个三五吊钱的进项,足够一家子日常的吃喝使费了。有那更勤快的,干脆把家里的旱田也种成红薯,收了红薯还能种苞米,一点也不耽搁。统着算下来,一点也不比种麦子少挣钱。就是累些。
  旁边的几个族老纷纷附和。
  谁特么之前说陈家败落了的,瞧瞧,连同知大人都能被他请来!
  有人就问了,同知是什么官,以前怎么没听过?
  这时候就轮到陈三这样有学问的人出来普及知识了:“像咱们巨月县就归益州管,知州大人是咱们知县老爷的顶头上司。知县老爷是正七品,同知大人是正六品。”
  “到底是秀才老爷,懂的就是多。”连忙有人赞了一句。
  周围人纷纷附和,再也没有前些日子想看陈家倒霉的幸灾乐祸。
  这些年陈三也成长了许多,不再是当年混不吝的模样,闻言也没有大言不惭的受着,反而谦虚了好些。
  不远处的安同知偶然听到,心里还默默点头,陈家虽然这会式微,但家里这么多的读书人,瞧着个顶个的温和谦让,看来已有腾达的征兆了。
  不过安大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既然种红薯这么好,怎么我瞧着附近别的村子里种这个的也不多。”
  陈三回道:“一来种这个极费功夫,尤其是出产的时候,家里没有牲口或者缺了劳力就不好办。二来,这红薯不能连种,种个三茬最好是种些别的歇一歇才好,要不容易伤着地。”
  还有一点他没说的是,家里作坊就那么点大,要是阖县都种这个,他收也收不过来啊。之前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不是没跟风种过,可他收不了那么多。不过陈三倒也没有明着拒收,只是把银钱推后了半年结算。打那以后跟风的就少了,生怕他这铺子万一出点差错,他们会跟着血本无归。
  安同知点了点头,看到这会他心里也有了谱,便开口说想回州府。这也不是个小事,他也得回去跟幕僚们探讨探讨才好。
  这时,陈三便邀请他回老家吃顿便饭。
  安同知看了看天色,笑道:“没想到紧赶慢赶的,还是拖到了这个时辰,既这样,那就叨扰府上了。”他虽然在翰林待了好多年,但还真不是那种迂腐古板的性格。
  于是,陈老爷子终于在有生之年见到了六品同知这样的大人物,激动的差点都说不出话来。
  陈三早有准备,早在接到安同知手信的时候,就让刘兴两口子和张妈都回来预备下了。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摆好了。
  安同知打眼一扫,都是些家常菜色,无非就是多了几样鱼肉,心里便松了口气。
  陈三觑着他的脸色道:“都是些乡下菜肴,大人就当尝个鲜吧。”
  “这样已经很丰盛了。”要真摆上一桌子山珍海味,他还不定敢吃呢,安同知笑道。别看他是京城来的,可翰林院那是清水衙门呐。他既要孝敬双亲又要抚养子女,一年的俸禄刨除固定花费能用在吃上头的剩不了几个,家里的伙食还真比不上陈家。
  陈三两口子本就爱吃,加上一个爱吃且会吃的大闺女,这两年家里日子越过越好,绵绵折腾的也越来越多。她这会都懒的自己动手,倒是把张妈和刘兴家的给调教了出来。
  这俩人如今的手艺拿出去,都能跟县里大酒楼的掌厨一较高下了。
  绵绵在家中午让春燕烧了花菇灵芝养生汤,让人给云琦送了一份,自己正喝的津津有味呢,突然接连打了几个喷嚏,忍不住嘀咕道:“谁在骂我?”


第217章 翠柳
  “说不定是有人想你呢。”春燕笑嘻嘻的接了句茬。
  绵绵笑笑没有说话,倒是冯氏扫了春燕一眼。
  等吃完饭,冯氏便吩咐人去请人牙子。
  “好端端的,娘又找人牙子做什么?”绵绵有些不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