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芸芸眼睛一亮,认真思考起来,“要不然把哥赶出去吧!”
  她不敢说把亲爹赶出去。
  赵瑞苦笑。
  李荷花嫌弃地撒开赵瑞的手臂,“边儿去!茜茜比你懂事多了!”
  赵瑞不敢怒也不敢言,况且,她说的是事实,曲茜茜确实比他拎得清。
  婆媳、姑嫂三人亲亲密密地搂在一块儿,把赵瑞晾在边儿上。
  赵瑞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曲茜茜的身上。
  ·
  赵柯没给苏家父女太长的缓冲时间,熬了一锅驱寒汤,敲门叫苏教授和苏荷出来喝一些。
  苏荷不出来。
  苏教授礼貌地回应,出来喝了一碗。
  赵柯厚脸皮,像是无事发生一样,跟苏教授唠嗑。
  她看报纸的优势显露出来,时事她了解,风向她有触觉,话里话外一点儿不触线,还能保持她的个人的风格,丝毫不显趋逢圆滑。
  她甚至还聊起几篇苏教授登报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既有自己的观点,又能提出些问题请教,句句言之有物。
  这谁能抗住?
  没有人能在赵柯刻意搭腔的时候不接茬。
  苏教授本来也有些尴尬,让赵柯若无其事的态度一拐带,不由跟她聊起来。
  “原来赵瑞的杂志和报纸全都是给你带的。”
  赵柯谦虚道:“不全是我一个人看,我们整个大队都在保持向上的态度,我们队委会的其他干部,还有社员们,都会阅读。”
  “一个人学习已经不易,又要带动整个大队,这很难得。”
  赵柯道:“当下我们全大队的主要目标是温饱,扫盲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但国家既然下达这个任务,必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全大队都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无用功,未来会告诉我们答案。”
  苏教授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忍不住问:“你不迷茫吗?”
  真的相信,未来会有答案吗?
  赵柯理所当然道:“我们的现在,不就是从前的未来吗?先辈们迷茫吗?他们看得见未来吗?都看不见,但总有一刻,意念合一,一代代都在为各自无限期望的未来,奋斗终生。”
  答得真漂亮。
  赵柯不禁在心里夸奖自己。
  肯定要留下了吧?
  而苏教授深受震动,忍不住夸赞她:“你说得好,国家需要热血,你这样的青年,一定会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而另一头,苏荷等了许久都没等到爸爸回来,推开门支棱耳朵听,就听到他这一句夸赞。
  “……”
  酸。
  爸爸都没这么夸过她。


第113章 
  苏荷耍脾气的方式; 就是待在苏教授暂住的屋子里,说什么都不出来,饭也不出来吃。
  余秀兰和赵建国中午回来,还以为她身体没恢复。
  赵建国好脾气; 不跟苏荷一个年轻姑娘计较太多; 还让赵柯给苏荷盛饭菜; 端到屋里去。
  苏教授哪能让赵柯去; 接过来,“我去送就行。”
  谁送都行; 赵建国就是说一句表示礼貌。
  下午; 苏教授提出去土窑那边儿看看。
  赵建国要去挨家挨户走访看诊; 余秀兰则是要去村外; 三个人便一起走。
  余秀兰以前当妇女主任,还能顾及些大家伙的脸面,现在看不惯人,连个话茬子都不接。
  赵柯一个人担负起不冷场的责任。
  路上; 其他社员碰到他们; 不知道苏荷和赵瑞的纠葛,跟苏教授主动热情地攀谈。
  社员们对写报纸文章的大教授,都挺尊敬好奇的。
  苏教授表现得也很有礼,看起来丝毫没有瞧不起乡下人。
  社员们对他好感不断叠加,问啥答啥,一点儿不扯谎。
  赵柯并不在意苏教授给村里人留下多好的形象; 也不在苏教授采访的时候上前去引导或者暗示社员们怎么回答。
  她或许方法上有些偏门; 但问心无愧。
  “您随意; 冷了就进去。”
  赵柯等苏教授答应后; 一个人进大库。
  而苏教授对着土窑咔咔拍照; 看到有几个赵村儿的妇女也在顶着寒风干活,心生疑问,直接问出来。
  先前的问题,大家伙儿七嘴八舌,各有说辞,但都不约而同地往好了说。
  现在他问妇女们为什么也在干活儿,众人一时间茫然,“全村人都要上工啊。”
  苏教授又换了个说辞,“我是听说,冬天农闲,农民窝冬,你们赵村儿大队要烧砖,男社员应该就够用了吧?”
  正抡着木槌压砖坯的赵六婶儿罗红霞道:“俺们有日程表,既要上工又要上课,还要安排休息日,光男社员排班儿,轮不开,也太辛苦了。”
  今天轮班的组长是许诚,也是他在赵柯走后,陪同苏教授。
  苏教授采访其他社员期间,他一直不好说啥,这时候故作无奈道:“老爷们儿养家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怎么会怕辛苦。”
  干活儿的男社员们闻言,附和——
  “许诚说的对。”
  “我们养家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对,庄稼汉只要能养一家老小,不怕辛苦。”
  许诚看向存在感几乎等于无,默默干活的媳妇儿丁巧巧,叹道:“赵柯年轻,今年才刚当上妇女主任,新官上任想干一番事业,我们都能理解,就是心疼家里的媳妇儿,这么冷的天,我是宁愿她在家里做做家务,享福的。”
  他眼里刻意作出的心疼,没人怀疑。
  丁巧巧戴着线手套,握着锹干活,仿若不觉,头都未曾抬起来。
  许诚没有得到配合,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满,又很快移开。
  男社员们则是跟着他的话说道——
  “说得在理,谁不心疼媳妇儿。”
  “女人照顾好家,外头活儿有我们这些男人干就行。”
  女社员爱听又不爱听,啐道——
  “我们还心疼自家爷们儿呢。”
  “就是,我们跟着排班儿,我们男人也能轻松点儿。”
  “凭啥男人能干,女人不能干,我们也是赵村儿的一份子呢。”
  “妇女能顶半边天,家里活儿也没撂下,不比你们男人差啥……”
  男社员们说不过她们,声气弱了点儿。
  “我们说一句,你们有两句等着。”
  “不跟你们一群老娘们儿一般见识。”
  “还说家里活儿没撂下,我媳妇儿排班儿之后,就开始支使我嘞。”
  好几个男社员有相同的遭遇,摇头唉叹“大老爷们的威严”受损。
  妇女们与他们分辨,男社员们惹不起只能躲。
  苏教授看了一会儿,得出一个结论:赵村儿妇女们的地位,比一般乡下妇女要高些。
  为什么会这样,他心里大概有一些想法,但还不确定,可能得由赵柯给他答案。
  苏教授进到大库。
  昨天晚上,煤油灯昏暗,苏教授看不清工作间的全貌,也没看清里面的物件儿。
  而白天,苏教授一进来,目光立马被墙边摆放的一架五六米长的龙骨水车吸引了目光。
  裸露在外的零件,几乎是纯木制,簇新、完整、结构复杂……
  很难想象,这是由农村自行建造的。
  林海洋坐在登记桌后,进行登记。
  苏教授低头问他:“小同志,我能知道,这水车是由谁主持建造的吗?”
  林海洋指向坐在最里头,吵闹中依旧专心致志学习的傅杭,“傅杭傅知青,水车、排水渠、土窑,都是他研究完,领头建的。”
  苏教授伸头看向傅杭,惊讶。
  一个仅仅几十户的小村子,有一个赵柯,已经很令人吃惊,竟然还有这么出色的青年。
  而且不止赵柯和这位年轻的傅知青,苏教授又看向林海洋以及工作间内其他的人。
  他的出现,使得一些人的注意力转向他,但仍然能看出他们原本在做什么。
  林海洋桌面上的书,苏教授没看错,是机械相关,笔记本上画着有轴承链轨的半成品。
  其他人面前,或是摆着报纸、书……或是有蘸水的木棍……
  也有没在学习的,但也没闲着。
  有人拿着刨子刨木头;有人一手锤子一手凿,剔槽;有人叮叮咣咣地钉家具……
  这是一个偏远的农村。
  懒怠,迷茫,怀疑……是现在很多农村以及知青的状态,外界对此有一系列的讨论,谁都不知道前路到底同往何方。
  可赵村儿太不一样了!
  苏教授即便听赵瑞和赵建国说起赵村儿大队在扫盲,也只是简单地以为,他们不过是像赵柯说得那样应付了事。
  什么都抵不过亲眼所见。
  无论如何高喊“知识就是力量”,真正付诸行动,实在不易,尤其,还是带动整个村子的氛围,真正践行着知青下乡的意义。
  工作间的众人看完稀奇,见怪不怪地回头继续做他们的事儿。
  苏教授不禁举起照相机,“咔嚓”拍下一张照片。
  随后,他走进工作间,站到傅杭对面,对着从始至终没有分神的青年拍照。
  声音太近,镜头太明显,傅杭抬眼。
  “咔嚓。”
  又一张照片拍下,苏教授放下相机,问:“你好,傅知青,我能采访你几句吗?”
  傅杭看向他手中的相机,停顿片刻,点头。
  苏教授翻开笔记本,问了些问题。
  傅杭一一回答,便指向不远处明显精心打扮过的刘兴学和邓海信,道:“刘知青和邓知青都是进步知青,他们来的更早,经历过赵村儿大队发展前后的整个过程,这期间,知青们思想的转变,他们比谁都了解,应该对苏教授的文章更有帮助。”
  刘兴学和邓海信随着他的话,挺直腰杆,面露激动。
  苏教授确实对赵村儿知青的心境变化很感兴趣,顺势便转向两人。
  不过他绕过去之前,瞄了一眼傅杭面前的两个笔记本,一顿。
  那一本旧一些的,满满的都是物理知识,看笔迹,应该出自一位稳重坚定之人,另一本新的,还有半张空白,应该是傅杭本人的笔记。
  他即便不甚懂理科,也能看出不一般……不只是旧笔记的作者,还有独立学习的傅知青。
  而当苏教授走到刘兴学和邓海信身边,发现他们面前的书籍资料都是建筑相关,而且不是摆设,两个人在他提问后全都泰然作答,心下又是一叹。
  等到苏教授再进到活动室里,听了半堂女知青的扫盲课,内心赞叹不停。
  一个小小的赵村儿大队,竟然藏龙卧虎。
  单是这几个知青,就远远优秀于大部分工农兵大学的学员。
  而这一切,按照他采访赵村儿人所知,不过是今年一年的变化,从一个新的年轻的妇女主任上任开始。
  赵村儿大队太出乎意料了。
  社员们为了温饱,知青们不断学习,没有一丝颓怨,每一个人都脚踏实地的向前。
  苏教授感叹着,走向上课的两个女知青。
  “也采访我们吗?”
  苏丽梅和庄兰都克制着兴奋情绪。
  苏教授点头。
  两个姑娘特别正儿八百地扯了扯衣服,捋了捋头发,站得笔直。
  妇女们坐在座位上,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赵柯看得好笑。
  赵芸芸和曲茜茜坐在她身边儿,曲茜茜眼含憧憬,赵芸芸却是撇撇嘴,不屑一顾似的,“得意什么啊,我才不稀罕让那个教授采访呢。”
  曲茜茜碰了碰她的手臂。
  赵芸芸轻哼了一声,趴到桌上,捏着笔头戳桌子。
  赵柯笑睨了她一眼,没拆穿她。
  苏教授耽误了课间和下一节课一点时间,才采访完庄兰和苏丽梅,出去之前,找了赵柯一起。
  他问了存在心里好一会儿的问题:“赵村儿妇女地位明显比其他农村妇女高一些的原因是什么?”
  “坐享其成,不可能争取到权益,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怎么立起来?
  男人做着更赚钱的工作,占据着权力、技术、信息……多个领域更多的空间,相应的,女性施展的空间少,权利就会压低。
  只会喊“妇女解放”的口号没有用,眼下必须参与劳动,慢慢地掌握技术,再之后……当然是更高的位置。
  赵柯笑得不带一丝野心,相当官方地说:“妇女地位提升,对减少农村家暴、重男轻女、入学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帮助,我们大队这一年肉眼可见地和谐了很多。”
  ·
  这一下午,苏教授收获良多,对赵村儿大队的理解更深,同时跟赵村儿社员们的关系也更亲近。
  下午下工,还有社员热情地邀请他去家里吃饭。
  苏教授婉拒了,顺势道:“我女儿不太适应这边的温度,身体不舒服,我打算明天再做些补充采访,后天离开,还得劳烦大队送我们去公社,不能再麻烦老乡们。”
  社员们听到,悄悄嘀咕——
  “城里人肯定住不惯乡下喽。”
  “住不惯是住不惯,不过大教授说话,就是中听。”
  “是嘞,又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