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就是生命,部队很快选定。
第一批运送至灾区一线的物资当天出发,赵枫所在的连是第二批,24小时后出发,还有第三批第四批,等物资就位,也会迅速出发。
他们立下军令状:使命必达。
赵村儿大队——
赵柯和赵新山一回到大队,赵新山便召集社员们到大队部,宣布公社的指示。
对失去二十一只猪崽的赵村儿大队社员们的心情来说,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对他们的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好像从今年开始,明明日子在好转,可总有大家不愿意面对的坏事发生,大家伙儿都难受。
集体财产,涉及到每一个社员,大队不能强制决定。
赵新山是大队长,“我们在遭受苦难的时候,国家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的同胞水深火热,需要我们伸一把手,钱还可以再赚,命没了就真的没了。”
“大队打算捐一百只鸭子,一千斤粮,大家也踊跃捐款捐物资。”
而赵柯是能说话会说话的人,这一次却选择了打迷信牌,“积善行德,是为咱们自身和下一代积福,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失,就算老天爷不会记得我们做的好事,国家和受灾的人会记得。”
社员们面面相觑。
赵新山极力劝说:“哪怕是一人一抔米,汇在一起也不少,或者,大队集体捐一只猪……”
社员们听后,互相试探——
“你捐吗?”
“……”
谁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才能攒下一点儿钱,还想盖砖房,想过好日子,捐出去可就不是他们的了……
苦大家都苦,难也都难,谁愿意白白把辛苦钱捐给别人呢?
而且说起猪,大伙儿又忍不住想起他们刚损失的猪崽,他们自个儿的坎儿还没过去呢。
有社员问:“大队长,咱们大队没了那么多猪崽儿,今年不就得少卖很多猪吗?咱们的难处咋办?”
赵柯和赵新山对视一眼,没法儿再劝。
哪怕段书记不提前声明,他们也不可能强逼社员捐赠,不愿意捐也不是觉悟问题,他们辛劳工作,不违法乱纪,也是在奉献,也是帮助。
他们就算是干部,也不能道德绑架社员们。
赵新山最后说一句:“时间就是生命,大队统计捐赠截止时间到明天上午八点,想要捐款捐物资的社员在八点之前送到大队来,不勉强,不用有负担,散会。”
赵新山家——
“啥?你要捐五十?!”李荷花暴跳如雷,“大队欠别人的钱都还了,欠咱们自个儿的钱一分没还,也不知道啥时候能还,我紧紧巴巴地花,就剩这五十块钱,还打算留着给芸芸置办嫁妆,凭啥捐了!”
赵新山把烟盒往桌上一拍,“这回彻底戒了,我预支烟钱,还不行吗?我这身板儿,不说二十年,十年能活到吧?”
“那哪有准儿?”
赵新山无语,“你咒我短命呢?”
李荷花白了他一眼,“你当个大队长,咱家好没捞着,家快倒腾空了!就你无私!”
“你就说拿不拿钱吧。”
李荷花拉拉着脸,一把抓走烟盒,“你要是再抽,你那老脸也别要了!”
赵柯家——
母女俩面对面。
赵柯不说话,双手平搭在大腿上,眼神诚恳、坚定,不说话。
考验母女默契的时候到了。
余秀兰也秉着气儿,不回应不躲闪。
气氛严肃正经地像是在开国家会议。
最后,余秀兰先绷不住,问:“你想要多少?”
“留出添给姐姐的嫁妆钱,剩下的都捐了。”
赵柯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为这场灾情贡献一点力量,“这本来就是报社给我的奖励,我已经得到了其他的好处,拿一部分钱回馈回去,不是损失。”
“而且咱家还在大队投了钱,会回来的,我也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人。”
余秀兰嘴上骂赵柯“败家子儿”,实际赵柯朝她要钱干什么,她从来没阻拦。
这一次也是一样。
余秀兰最终还是去屋里拿了钱出来。
第二天,赵柯和赵新山六点便出现在大队部。
前半个小时,只有牛会计来捐了二十块钱,唐副队长捐了十块钱。
三个小组长一人捐了五块钱。
他们都算是大队的干部,响应大队的号召,起模范带头作用。
紧接着,知青们一起过来,捐了三到十块钱不等。
没有社员来。
第二个半小时,仍然没有人来。
第三个半小时即将过去,赵新山叹气。
这时,有人敲门,满头白发的许正义站在门口。
赵新山意外又不意外,“老许,你……”
许正义从兜里掏出二十块钱,“这是我家捐的。”
他放下钱就走,背影略显佝偻。
赵柯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良久,郑重地写下许正义的名字和捐款的钱。
又等了十来分钟,赵新山站起身,“算了,收拾收拾,送去公社吧,也不少了。”
赵柯坐得极稳,“说好八点就八点,早一分都不行。”
赵新山来回踱步,看了一眼窗外,又坐下。
而他屁股还没坐热,外头忽地传来嘈杂的声音。
赵柯和赵新山纷纷探头往外看,瞬间失语。
一群社员们乌龟一样背着满满登登的东西出现在大院儿里。
有的肩抗麻袋,有的挑着扁担,有的脖子上胸前胸后挂着布袋……压得背都挺不直。
人太多,进不来屋,赵柯和赵新山赶紧出去。
社员们袋子一掀开,茄子豆角萝卜黄瓜鲜玉米……啥都有,甚至有人还弄了一捆大葱,这还不算夸张,还有一袋子带着泥的泛着青的土豆。
全都是新鲜的,他们可能早起去地里现摘现挖的。
赵新山拿起一个小土豆,“这土豆还没成呢,拿来干啥?”
“咋?不是说一抔米都行吗?这都是我现去地里抠的!嫌乎就还我,我家秋天都没土豆了!”
赵新山闻言,高声道:“行,咋不行!”
赵柯也弯起嘴角。
同一个国家,同一种语言,同一个历史传承,同样是炎黄子孙,灾难发生,所有人都是命运共同体。
而黑土地的人们永远起着最高昂的调子,用最奔放的方式,诉说着最朴实的善良。
因为有一群这样的人,这片土地才福气绵延,万代不休。
第202章
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自动自发; 在保障自身不挨饿的前提下,总共筹集了将近五吨的粮食以及一千五百斤左右的蔬菜。
大家捐的钱则是在一到十块不等,条件好的就多捐两块钱,条件弱一点的; 就少捐钱; 没人计较多少。
八点半; 赵村儿大队的两辆拖拉机带着钱和物资; 还有一头猪一百只鸭子,离开大队。
为了争分夺秒; 他们要集体用拖拉机送到县里; 再由县里申请来的大货车送到省城。
因为要搬货; 赵柯没去; 开手扶拖拉机的是陈三儿,开四轮拖拉机的是潘斌,赵新山和王老三坐在拖拉机两侧挡泥板上。
赵村儿大队离得远,到的时候; 其他大队已经到差不多。
其他大队的干部看见赵村儿大队满满两车斗; 还有嘎嘎叫的,纷纷过来瞧。
“不是,你们大队咋连土豆都提前收了?”
“青的犯不上吧,多白瞎玩意儿啊,还能长长呢,它也发涩啊。”
“这是多少只鸭子?猪你们也捐?”
“你们大队再舍得; 万一惹得社员不满咋整?”
他们话里话外; 都泛着酸气。
赵新山骄傲; “这可不是我们大队干部们舍得; 是社员们舍得; 我们赵村儿大队的社员自发地、积极踊跃地捐钱捐物!”
“土豆量大,容易饱腹,关键时候能当粮食的,有点儿涩的怕啥。”
“肉吃了有劲儿,还能补身体,那些官兵,也都是爹妈生养的娃,好多也都是咱们农村娃,我们心疼他们辛苦!”
其他大队的干部们转头暗暗嘀咕:
“我们村儿土豆也多,咋没想到这些?”
“我们村儿也光拿粮了。”
“谁有他们赵村儿大队鬼主意多,也不知道通个信儿……”
“谁不说是,现在回去起土豆也来不及了,耽误多少人吃饱饭!”
这些大队嘴上说赵村儿大队,实际捐的物资也都不遑多让。
看各个大队的物资数量,不能只看多少。
每个大队的土地和人数不一样,捐东西有多有少,平均下来,其实大差不差,都尽了力。
连段书记和吴主任都没想到,整个双山公社会筹集到这么多的物资。
双山公社是一个奋发向上、知恩图报的有温度的集体。
他们淋过雨,受到过温暖,也愿意为同胞撑伞。
而双山公社只是一个省的一隅,一个小小的缩影,同一时间,每个省都在向灾区驰援,汇集全国之力,救助同胞。
这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善良、勤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品质。
而这个民族最普通的农民,也以国为家,所以再大的天灾人祸也折不断民族的脊梁,必定会涅槃重生。
大灾面前,所有人都带着信仰相信,我们一定会携手渡过难关。
·
这个时期的报纸有一定的滞后性,报纸没有刊发,全国都只能守在广播,来获取一些灾情情况和救灾进展。
赵村儿大队的渠道更窄,只能通过赵柯从公社带来消息或者带回报纸。
赵柯知道社员们关心,便尽量每天都来往于公社和赵村儿大队。
地震发生的第七天,赵柯去邮局拿信,有两封赵枫寄过来的信,一封给家里,一封是给庄兰的。
庄兰家里也给她寄来了一封信。
赵柯回村儿,先去知青点给庄兰送去她那两封信。
赵枫的信在上面。
庄兰接过来,看到后,有些不好意思。
赵柯倒觉得她这样儿挺有意思,故意逗她,“不就是男同志给你写信吗?有啥稀奇的?”
她这么不正经,庄兰脸皮薄,一下子红透,结结巴巴,“赵、赵主任……你、你别……”
赵柯哈哈大笑。
庄兰也是奇怪,之前赵枫没走,他们接触的时候都没有跟赵柯在一起的时候容易脸红。
还是赵柯太坏了。
庄兰红晕稍退,转移话题,装作很自然地抽上来第二封信,神色瞬间变得冷淡。
赵柯问:“怎么了?”
庄兰声音也有些郁闷,“家里的信,总是让人不太愉快。”
她家里的情况,赵柯可能比别人都清楚一些,“你要是想跟人说说,可以找我,不过我觉得你现在状态很好,应该不需要别人开解。”
庄兰笑起来,“我觉得赵村儿大队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我这样贫瘠土地上长出来的,成色不太好的苗,幸运地移过来,茁壮成长了,等待开花结果,不是为了等他们来摘我的果实。”
“你明白就行,哪怕是父母生你,你的感受也非常重要。”
庄兰点头。
赵柯挥了挥手里的信,“我走了,你看信吧。”
庄兰回到屋里,将家里的来信随手扔在旁边,打开了赵枫的信。
这封信写在赵枫出发去救灾之前,一腔爱国热血的年轻军人字里行间满是奔赴救灾一线的决然。
在这封信之前,没人知道赵枫去了灾区。
庄兰握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震惊他的前往,也担心他的安危。
可同时,庄兰的心里,又涌起了对英雄的崇拜。
没有人能对赤城无动于衷。
赵枫勇敢而无畏。
无论是对上的军装,军人的责任,还是……对她。
庄兰和赵枫快要两年没见,可赵枫的成长、赵枫的品性,通过一封封信,清晰地传递到她面前。
当日渐动容里掺上了崇拜,感情就有了质变。
庄兰微微咬住下唇,心跳加速,脸颊发烫,睫毛轻颤。
赵柯家——
余秀兰看过信,眼眶当即就红了,但她说不出指责的话,嘴唇颤抖,紧闭着眼睛控制爆发的情绪。
赵柯走过去,搂住她的肩,低声道:“妈,赵枫是个男人,也是个军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他这么有担当,我们该以他为荣。”
余秀兰坐在凳子上,头靠在她腹部,靠女儿支撑着自己。
赵柯语气夸张地安慰她:“余秀兰同志,我得赞美你,你是一个英雄母亲,你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养出来的儿女都非常出色。”
余秀兰推开她,嗔道:“自卖自夸。”
“不是吗?”
赵柯用反问表达肯定。
余秀兰……确实反驳不了。
赵棉、赵柯、赵枫姐弟三人确实都很出色,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赵家的儿女,都长成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梁柱,连最小、最没有正形的赵枫现在也能够独当一面了。
余秀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