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世界都是NPC-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氏听说后,把女儿叫进宫,问:“杨恒怎么跑你那去了”

    雪英说:“以前经常在一起下棋,他找上门来说要住段时间备考。我哪好意思拒绝啊,怎么说他也是表叔啊。”

    “哦,他要不要见他姑姑”

    “他现在一门心思读书呢,这些天连门都不出。估计考完后,他才会出来见人。”

    “哦,这样啊,那随便他了。”李氏对杨家人并不热情。

    权英跑了进来,说:“听说杨恒跑你那去了”

    “怎么这么多人知道啊”雪英失笑道。

    “他怎么去你那住”

    “我哪知道那人傲得不得了,许是没其他朋友了。”

    “他以前就常找你,他老找你做什么”

    “下棋啊。”

    “哦,我记得他以前是洛城第一。你下得过吗”

    “呵呵,我是天下第一”雪英洋洋得意的说。

    “又吹上了”李氏又拍上了。

    “真不是我吹,宫里棋待诏也不是我对手。”

    “吹,可劲吹”李氏笑眯眯的说。

    雪英说“不信叫几个来,我赢给你看。”

    “他们敢赢你吗”李氏鄙视道。

    雪英无语了。

    权英看得好笑,他看妹妹的神态,估摸着就算杨恒对妹妹有心思,妹妹这边是不可能有。

    这时有太监来传旨,说皇后召见长公主。

    雪英莫明其妙,心说:那老太太好端端的找我做什么

    到了坤元殿,行了礼。

    老太太问:“恒儿去你那了”

    “啊哦你说恒表叔啊,是的。他找我借地方住,以备考。我让人安排他在外院住下了。这几天他足不出户在读书呢。”

    “恒儿这孩子真是的,家里给他安排好了住处,他却不去,偏去找你。”老太太抱怨着,偷偷打量雪英。:



    第200章 御书房奏对

    雪英郁闷了,留个人住下,一天被人问了三次,烦死人有木有

    “表叔上门来,我做小辈的,自然要好好接待。

    “住就住了,问问他什么时候进宫,我有几年没见他了。”老太太见雪英没什么异状,一时不知是该高兴还是不高兴。

    “哦,等我回去派人问问。”雪英轻描淡写的说。

    老太太听了,松了口气。既然这么坦然的说派人问,而不是自己问,那说明两人没啥私情。幸好没闹出啥丑闻来。不过转念一想,老太太又不高兴了,我侄儿也不错啊世家出身,我的娘家人,长得不错又有才,你就这么看不上眼

    雪英看老太太的脸变来变去,感觉很无力,这老太太到底想做什么啊

    “你好好招待他,别让他饿着病着。”

    “好的,祖母”

    “你知道考生要准备什么吗”

    雪英汗了,她摇头。

    “找人问问,帮他准备妥当些。”

    “好的。”

    “到时,你送他去考场,他那人指不定又出什么事。”

    “哦,好吧”雪英心想:到时我派一百人押他去。

    老太太又叮嘱了一会,雪英听得想死一死。

    老太太对这侄儿真是关心备至。

    “我早叫他出来当官,他偏要去考,真是不听话。”老太太又进入了抱怨模式。

    雪英听得又想死一死。

    老太太见她这样不耐烦听杨恒的事,又高兴又不高兴,偏拖着她又讲了许多杨恒的事。

    雪英一个小时后,终于面色灰败的出了宫。老太太,太能说了。

    对话框都救不了她。

    雪英现在轻易不用对话框了,主要是原身娇小姐的对话,有时会很坑人。

    象刚才老太太问话,换原身的话,老太太分分钟要气得吐血。

    一回府,雪英先让人去给杨恒传达了皇后的问话。然后派长史准备杨恒在考场要用的东西。

    这种事哪用她亲自去办啊,只要吩咐下去,有的是懂的人啊。

    进考场这天,雪英咬牙亲自带了二十名侍卫,押送杨恒进了考场。

    杨恒一点不觉得是被押送,反而心情好得不得了。他都有点受宠若惊了,他压根没想到雪英会亲自送他。

    考场前无数人暗暗打量杨恒,猜他到底是谁,什么来头,居然是长公主亲自送来。

    杨恒平安进了考场,雪英松了口气,总算把这瘟神送进去了。

    到了下午,武太祖又找她了。

    到了御书房,武太祖问:“听说杨恒住在你那”

    “嗯,今天送他进了考场。”

    “你觉得杨恒担任什么官职好”

    “问我”雪英惊奇的问。

    “你说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杨恒适合的官职有两种,一是翰林院编修,他书读得可以,让他编书能做好。二是当御史,御史要不怕得罪人,杨恒最不怕的就是得罪人。”

    “你这看法很有趣,为什么不能委派他去做些实权官”

    “就他做实权官,首先要和人交流沟通,其次要会和人协作。他那脾气做不了,太冷太傲。”

    “他不是有才吗”

    “读书好不等于有才,读书跟做官完全是两码事。”

    “你这么说,那科举有什么用”

    “科举确实没啥用,那都是前朝皇帝想出来蒙读书人的,然后读书人互相蒙。”

    “这话怎么说”

    “读了书的人就有想法,对事情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和想法,不一定是皇帝想要的。那怎么办考试,通过考试就能当官,这样读书人当然就会蜂拥而来考试。考试就要考固定的几本书,然后天下读书人全都去钻这几本书,其他的书就全忘了。为了考中,他们不敢再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最容易煽动民心的读书人就被皇帝用一个科举一网打尽了。科举就是起这种作用。考不考得中,跟有没有才,能不能当好官,完全没关系。”雪英长篇大论了一通。

    武太祖听了,恍如突然发现新世界一般。连连点头,喃喃道:“原来如此”

    “祖父,你现在是皇帝,看事情要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你不再是将军,也不是读书人,不是商人,不是其他任何人。”

    “对雪儿,你说得很对。”武太祖认真的说。

    “科举只能是一个参考,实权官职,主要看的是办事能力和协作能力。一字不识的人很可能能当个好官,饱学之士很可能却是个糊涂官。当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武力也不是学识品德,而是知人善任,会作出最有利最合适最实际可行的判断。”

    “不错,不错”

    “你看,开国皇帝经常有出身低微,没读过书的,结果却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而后世子孙,却因相信读书人的话,跟着读书人学,越学越傻,结果国家越来越差,最后被人取代。这就是分不清皇帝与读书人的区别的下场。”

    “有道理,有道理。”

    “百无一用是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科举还要不要搞”

    “当然要搞,现在我们是当皇帝的人啊。只是要注意点用的方式方法。”

    “请讲”

    “祖父我讲得口渴。”

    “上茶快点”老头高声喊太监来倒茶。等倒好茶,他又把太监赶出去了。

    雪英喝了茶,继续说:“象科举前三名,通常都是读傻了的书呆子。这种人扔去编书,或者扔到礼部,国子监这样没什么用的位置上养起来就是了。真正会干事的,通常在二十名以后。”

    “为什么这样说”

    “只有一心苦读,把前人说的话一字不忘,才能考到前二十。这种人大部分都读傻了,不会变想法了,没有用了,当不好官了。而二十名以后的,才是有自己想法的人,正因为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不合圣人之言,成绩才不会好。这种人才会懂得变通,才会愿改。”

    “嗯,有道理。”

    “再象考试题目,可以出一些实际当中会遇到的问题,让考生去写。比如遇到旱灾怎么办这样的试题,就可以看出考生有没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选出来的就不会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呆子。”

    “好办法。”:



    第201章 指点江山

    “出对题目,就可以选出你想要的人。比如说朝廷中缺少懂农事的,就出与农事相关的题。想要懂治理水的官,就出治水相关的题。科举之前,皇帝就应该心里有数,你要什么样的官。而不是任意从四书五经中抽一句出来作题目,那完全是瞎搞。”

    武太祖汗了,他就是瞎搞了。

    “哎,前几天我就该找你谈谈。”

    “最后一场,不是还有殿试吗你可以改殿试的题目啊。”

    “对,对,我忘了这个了。”

    “现在武朝刚兴,最重要的是恢复生产,让人吃饱饭,不妨出些农事相关的题,然后把选出来的人派到各地去当知县,特别是产粮大县,让他们多管管耕种。农民吃饱了,就没人闹事了。过个两三年,武朝的江山就稳了,到时祖父再看看朝廷缺少什么样的官。如果某种官严重缺少,还可以找个名目,临时开一次恩科,再考一次。这个名目,可以是祖父寿诞啊,圣人生辰啊之类的,让人觉得应该庆祝的事都行。”

    “好好”

    “科举其实本来也是为着防世家专权的,对付世家还有一个方法。”

    “是什么”

    “世家之所以百年兴旺,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扎根一处。当地的人一百年,两百年,习惯了听从世家的话,官府的话都不顶用。一旦有事,世家一声令下,可随便在当地组织起上万人的军队。如此才成为朝廷大忌。

    所以,一个简便的方活,就是想办法让他们搬家。比如说关中世家,搬到通州或济州,他们一搬去,势必与当地的世家形成利益冲突。两地的世家挤在一起,首先要内耗一番。脱了根基后,他们要再花一百年,才能重新形成气候。到时再让他们搬一次。搬一次家,就足以让大世家变成中世家,中世家变成小世家。

    如果不愿搬,就以嘉奖的名义,让他们都搬到京城来。让他们都到我们眼皮子下来对耗。一地只有一个世家,他才会壮大。一地有十多家世家,那谁也发展不起来。”

    “妙啊”武太祖拍桌子笑了起来。

    雪英在御书房侃侃而谈,躲在屏风后偷听的人,听得冷汗淋漓。

    皇后,太子,太子妃,权英,文英,武英,叶三叔都躲在那,想知道雪英是不是与杨恒有私情,结果却听到这样一番对话。

    皇后与太子妃听得急死了,生怕皇帝真让她们娘家搬家。

    文英捧腹暗笑,妹妹出的招真损,他喜欢。骂读书人骂得他也很爽。

    武英汗湿重衣,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跟妹妹比,好象啥也比不上。他庆幸妹妹是女的,不然哪有他们兄弟什么事啊

    太子与权英则听得入了迷。权英暗想:这才是真正的帝王心术。当皇帝就是应该这样,轻易将世人玩弄于掌心。

    “世家里又分文官世家和武将世家。文官世家还好防,他们通常不会起头造反,顶多是跟风辅助,比如关中四大世家。世家中最要防的是武将世家,比如我们家。”

    “对,对”

    “武将世家手上有兵权,一旦有机会,往往率先造反,而且容易成功。例如我们家就是这样。”

    “呵呵,雪儿说得对。”

    “所以,我们要防止别人学我们家。”

    “怎么防”

    “第一,实行多子承爵分封。举我们叶家为例。叶家能一直壮大,主要原因是坚持嫡长子一人继承所有兵权。如果从第一代就把侯爵分成三个伯爵给三个儿子继承。到第二代,就变成九个子爵,第三代就变成二十七个男爵。那样的话,到第三代上,叶家就几乎消亡了。

    我们可以用这种办法,在三代内把开国的公侯势力瓦解掉。”

    “好办法,如果别家也象我们家一样呢”

    “这样的家族就不要再给兵权,只给虚爵。第二,就是取消世袭,采取降等袭爵。继承一次爵位,降一级。最多五代,爵位就会降至平民。如此,武将世家自然瓦解。”

    “这个不好办啊”

    “不好办也要办啊。”

    “皇家也要这样吗”

    “对,我们家不带头,怎么行祖父你想过叶家再过三代会有多少皇室成员,再过五代又会有多少人吗”

    老头摇头。

    “嘿嘿,现在七房人有一百多人,就按一百人算,如果每人都象三叔一样生十个孩子,下一代叶家就有一千人,再下一代就到了一万人,第四代就有十万人,以每人封一个村庄来算,整个武朝的天下都不够封。以每人每年给一千两银子奉养来算,武朝每年的税收都养不起叶家人。到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