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门阀之上-第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度望了望身后的乡众,进而转向褚潭,冷漠道:“格杀勿论。”
  褚潭零星疲卒,面对李度等群情愤慨的壮勇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包围圈内已是尸体堆积。李度走到奄奄一息的褚潭身边,眼中含泪道:“当初我等谁家没有妻儿老母,谁家妻儿老母又当死于尔等之手。”
  刀锋斩下,一颗头颅滚滚而落。一百余名壮士面朝陇山,徐徐下拜:“恶人得惩,妻儿老母尽可安息了。”壮士哀泣,掩盖在渭水的浪涛之中。
  褚潭、薛琬两处大火扑灭,虽然仍有王叡大军压境、益州也有策动,但长安和中枢已经缓过了一口气,从一味的防御,开始着手反击。帝后之死虽然是大事,但朝廷永远更侧重于实际。丧礼相关的事眼下全都集中在了元漳身上,其余则由王峤、魏钰庭、吴淼这几名台辅重臣来分管。由于皇帝死前仍未去王济尚书令一职,王济本人又待在长乐宫,此时双方本该坐下来谈一谈,但在陆昭的建议下,元澈对长乐宫的各种诉求直接置之不理。
  几番请愿无果,长乐宫的宿卫们也渐渐失去了耐心,王济所率领的部众与其他宿卫冲突不断。最终,王济竟然直接甩手,离开了长乐宫,在第二日的清晨一身官服,重新出现在了未央宫的大门前。
  其实此次两宫动乱,情形复杂至极。王济、薛琬、舞阳侯每个人都有失职之罪,其中裹挟着帝后之死和薛芷之死。但若论实际,却没有一条确凿的证据能够指向王济本人。虽然皇后触柱而亡,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是王济逼迫或者触怒了皇后。皇后重病沉疴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或许皇后是因无生之念呢?这种问题一旦陷入了模棱两可之中,各家必会裹挟群情让朝廷以大局为重,没有必要再生动荡。
  皇后之死记录下史书上,必然是以“忧”崩,毕竟世族乱政这句话谁都不愿意出现在史书中。假使这种事情都能让王济这种台辅入罪,无疑是整个世族价值体系的崩塌。譬如薛琬之死,高宇初之死,都是在把罪责涂抹模糊。一旦有人想要挑摘干净,那就是整个世族阶级的敌人,台面上自然会涌现出一股力量,阻断这一切,保全王济等人,就是保全世族,保全自身。想绳断司法,那是绝无可能。
  为着这一分可能,王济也是拉下了老脸,咬牙坚持。内宫禁军已经翻不起大浪,只要他挺过了这一关节,便不会成为皇后之死的罪魁祸首。


第339章 民动
  渭水浩荡如云海, 密密麻麻的营垒与霞光一同凝固在黄昏之中。血色的残阳预示着杀伐,近八万人栖息在残阳下,巡逻的旗幡流动着, 那片剪影与岩石上匆匆而行的蚂蚁并无不同。
  这些人来之前是六万,函谷和潼关的守将在当年陆家回攻京畿时便被边缘化, 他们只在潼关废了一些功夫, 在一路走着走着,走成了八万。这个数字的增长只意味着两个字,饥荒。
  淫祀与连年兵灾对百姓的涸泽而渔, 导致耕种人数严重不足,大规模的土地并购以及饥饿引发的争斗让每一片土地都残破不堪。这种情况下, 在军中反而是最可能吃饱饭的地方。
  据说民乱爆发当日,司隶校尉王叡拜访了一个当地的世族。在这片易子而食的地方, 时任河内郡户曹,宴请当地太守的菜式是:生炮鸡, 红煨羊肉,醋搂鱼, 豆腐一道, 玉兰片外加炖菜两道,点心菜两道。王叡没有入席,仅仅索要了一道菜出来, 放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一口枯井边,然后离开了。这盘菜的香味飘不到寥寥中原赤地千里,却最终引爆了整个河南的民变。
  “别说是皇帝, 就算是司徒、各部尚书、甚至薛琬那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坐在个位置上, 几万灾民也绝对不是首要之务。”营中穿行的有数十人,为首的一人轻袍缓带, 华簪缀发,在一片晚霞中,整个人如着浮光锦缎一般灿烂风流。“几万灾民那是几万灾民自己的事。”
  天下的核心永远是皇宫、二关,南线的荆江重镇,益州的重重关隘。也有敖仓,但敖仓本身乃是作为全天下将物资输送长安的枢纽。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命运,多数人的性命、安危、温饱与否,自己却永远是第一负责人。
  其余几人围拱在这名儒将的四周,闻言便道:“司隶校尉说的极是,前几日还有几名寒门学子闹事,依卑职看,那就是不身居高位,不体察圣心。各地的郡守、州刺史,中枢的台辅、外朝的三公,外加上皇帝陛下,哪一个不比他们见多识广,哪一个不比他们深谋远虑。他们反倒来指教。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昔年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曹操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于是曹操跃起,拔剑斩之,随后又回到床上睡着了。醒来之后,他看到倒地的侍卫,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之。
  时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杨修却知其意。在侍卫临葬之时,杨修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也因此更加厌恶杨修。
  “呵,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其实那个近侍倒也是好心。”另一人点头道。
  如今清醒的自然也是高位者,灾民的问题严重,但朝中却鲜有人提及,不过是因为在长安城内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他们来处理。那些事情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动摇整个权力的高塔。几万灾民的死活并不会影响历史,至少不会影响衮衮诸公的历史。
  王叡望着这群目也追随、步也趋奉,唯唯话却误解了的几人,心里泛起了一丝淡淡的嫌恶。
  “我静如镜,民动如烟。”王叡望着看不到尽头的民众,喃喃道。
  大殓当日,皇后灵柩停于延年殿,皇帝灵柩停于太极殿,朝臣朝夕殿哭,各地诸侯王需归国致哀。刺史持节督军事者,需派遣使者归国致哀。凡五品以上,入殿皆着常服。大行皇帝去掉死衣后,除了要楔齿、缀足,身体下还要铺上草荐,之后众臣祭奠。
  与此同时,各州、郡、县官员,及僧道、将吏、百姓等都要在州府门外穿着素服,各自向京师方向重行序立,百姓在左,僧道在右,男子居前,女子居后。而后,通告国丧的使者便高声宣布:“上天降祸,大行皇帝,今腊月二十奄弃万国。”待众人痛哭之后,使者再宣布遗诏。
  大行皇帝、皇后完成大殓,这意味着丧仪已经过半。太常属的博士们继续负责丧仪,而三公等也要为大行皇帝、皇后择取谥号。国家屡有祸事,丧仪本应节俭,但是以尚书台为首的人却在丧仪问题上立主铺张,大肆操办。其实所思所虑,不过是给紧张的时局留下一个缓冲的空间。至少陆家这一方仍未逼迫王济辞去尚书令一职,这就给其留有一个挣扎的余地。
  夕哭之时,秦州刺史陆归的使者卫冉、司隶校尉王叡的使者王安,也都在列。王谦则派陆冲归都,意在和陆家作一个沟通。因司隶校尉是方伯之首,位比三公,因此使者与吴淼、王峤等人一排,陆归开府仪同武官公,使者的排序也稍稍靠后。元澈和陆昭则立于棺侧的席位哀哭。陆冲在稍后的地方,勉强挤出几滴泪来,看看前面,愣是不知道陆昭是怎么保持眼泪珠儿一般往下掉的。陆冲又悄悄看了看更后面的陆微,这个臭小子走了另一个极端,干脆装也不装,直接干嚎。
  夕哭之后,照例是晚朝议事。基于宫内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外面的几个军镇也很快做出了反应。陆归依旧秉着唯持正诏以发兵的信念,固守在淳化周边,之前卫冉兴兵进入三辅,仅因追捕乱贼褚潭。
  如今褚潭已经伏诛,秦州本部没有再留于三辅的必要,因此打算撤军。当然,这不过是做一个姿态。如今舞阳侯的中军部、薛家的镇军部、外加上王叡带来的八万军民都集中在三辅,朝廷不会允许秦州拍拍屁股走人,最终要是要降诏请陆归来问朝中事。
  至于王叡,理由则更简单,大行皇帝死状不善,他身为方伯之首,是要来问责诸公。不过不管怎样,八万军民总是一个能让人为之震动的数字,然而朝中诸公也大多明白,恐怖的并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的含义。
  最后是楚国的来使,楚国公主已至武关,宫内却发生了这样的事,五皇子元洸日后的处置关乎着两国外交政策。王谦在给元澈的上疏中也忧虑万分,两国边界目前的态势可称不上美好。
  晚朝结束,元澈和陆昭结伴而归,稍后他们还要各自换上斩服,去延年殿和太极殿内守灵。繁琐的事情让两人不必朝夕相对,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回到居所时,却见不远处几人抬着一名伤兵匆匆而过。那具身体已经被流矢贯透,脸上却稚气尚存。奄奄一息的他已经没有力气呼喊,喉咙里只发出一阵阵荷荷声。然而没有人在乎他要说什么,那些人只是抬着他走了。
  那张脸很年轻,和当年陆衍一样年轻,陆昭静静望了许久。
  “这些人会被一刀了结,倒也省却许多痛楚。”元澈看了一眼陆昭,“一人一牛,一顷良田,春夏秋冬,耕作一载,便可产黍米五百斛,产豆三百斛。如今这些人死于战乱,不过是为你我权柄,诸公势位,于这个世道而言,除了多一具骸骨,没有半分意义。”
  陆昭也安静下来,难得别转了面孔,将目光投在了元澈眼中,道:“司州淫祀不绝,乱民俱被王子卿收拢,看似兵临长安,将作一场祸乱,但被裹挟的百姓终究是无辜的。中枢肯定更倾向于以暴制暴,会有些人想要出兵,杀死那些在他们眼里本来就无用的、是朝廷负担的百姓,借此彻底铲除汉中王氏,分食权柄。我让王济归朝,是想把上层政治和民生问题分开来看。只要王济还任尚书令,王叡的问题就可以通过中枢来解决。渤海王和楚国那里也不会闹得太难看。”
  “长乐宫的宿卫、新平的褚潭余部、还有汪晟,倒是都可以着手。”元澈推门入内,屏退了周恢等近侍,先帮陆昭将外面的氅衣除了,再去解自己的氅衣,“只是这样就要涉及廷尉了,牵扯的方面会有很多。薛昭仪的死,大行皇后的死,和大行皇帝……还有你父母的死。”
  “查呗。”陆昭拢了拢衣,似是什么也不惧一般,抬眸看着他。
  两人对望着,忽然间竟像是彼此互有了心照,相视笑了。
  忽然不知是到了哪个吉时,窗外忽然响起一串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陆昭和元澈几乎同时跑到声音传来的那扇窗边,国丧之间的喧闹是违禁的,何况是燃放烟火。宫城的侍卫连忙派人去查探,元澈细细回想,今日竟然已是除夕。
  远处的烟火还在燃放着,喜乐与悲伤交战,平民与权威对抗,电光石火在无垠黑夜喧嚣。这个世上总有终生难去的执念,总有玩世不恭的挑衅。曹植的妻子崔氏冒着被赐死的风险,也要穿上华丽的衣服;祢衡骂曹操,是命都不要。而窗前的两人,也将所有的信任交付于未来一个又一个凿实或虚无的证据,一场又一场的审问。每一个死亡的真相、谋杀的契机、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利益交换,都难免要触碰两人内心最深处的黑暗。他们之间那条永远不知有多强韧、有多脆弱的链条,即将承受罪深重的拷打。
  为了数万灾民的性命,也为了数万万人的国家。


第340章 刺史
  国丧后的初一, 太子元澈正式继位,改年号为康淳,天下大赦。除谋反罪外, 其余罪囚刑罚多有减免,与此同时, 禁锢者也可再度授官。大朝时, 刘炳宣读皇帝遗诏,新三公司徒吴淼、司空王峤、太尉元丕既定。上三公除了吴淼任太保,姜绍任太傅外, 又额外加封元丕为太师,抬高宗室地位。
  在第一批追赠的官员中, 陆振排序第一,追赠太傅, 封丹阳郡公世袭,谥号文靖。顾氏则封富春县君, 夫妇二人一切丧仪可从诸侯王与诸侯王妃。
  其次被追封的是前丞相贺祎。贺祎辅佐先帝,本身也没有亲自参与当年宫变。借此机会来强调一下拥立新君的重要性, 也是给未来的台阁打一个样子。最后薛琬则被象征性地追封尚书令,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微弱的信号,可以被解读皇室对薛家仍是厌恶的,但也可以解读成薛琬不会为皇帝之死背锅。
  正当众人为此咂摸时, 牵动内外政治格局变化的第一道政令发出。作为新帝登基前唯一一名法理上的妻子,这份册封并没有落在后宫。曾任中书令、殿前尚书的陆昭再一次站在执政前台,出任雍州刺史、加录尚书事。
  历朝国都所在州刺史加录尚书事, 算是权臣的标配。譬如王导、桓温都曾任扬州刺史加录尚书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