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隔日是九月一日了,乔薇趁在市场买菜的时候,找了一些大妈大姐们闲聊,采访了她们关于这次熏蚊的感受,还有家里熏蚊的效果。转头写了一篇报道,报告这次大动员的熏蚊运动的成效。并为冬季后续挖蝇蛹的安排提前做好宣传动员。
陆曼曼现在不写稿了。
她写稿一直写得很痛苦,一篇几分钟读完的稿子,要吭哧吭哧两三天才写得出来。
乔薇让她解脱了。乔薇写什么都很流畅,给她布置任务,第二天就给你汇报成果来了。
陆曼曼扼腕:“还是应该上高中。”
陆曼曼只读了初中。
乔薇其实不解,陆曼曼是供销社主任千金,为什么读完初中就不读了。
“因为工作了啊。”陆曼曼也不理解乔薇的不理解,“那读书不就是为了工作嘛。有工作了干嘛还读书。”
倒也是,乔薇恍然大悟。
大学生是稀罕物,万里无一的人才。
普通人最高也就读到高中了。读高中学习文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工作岗位。
家里能给陆曼曼安排广播员这么好的工作岗位,在他们看来,的确是完全没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了。
不仅能早挣三年的工资,而且以后工龄长,退休金也更多。
原主高中肄业,也是为了接替父亲的班进厂工作。因为你要是不接班,缺的岗位就被别人顶了。以后你再想进厂,未必能有岗位。或者有岗位,人情已经凉了,也未必会给你。
可惜她进去了却坚持不下来,还是放弃了那个岗位,选择了婚姻。
但乔薇万分庆幸。
真要是穿越过来发现自己在工厂干活,又苦又累,可不只乔薇薇扛不住,乔薇估计自己也是扛不住的。
因为乔薇代陆曼曼写稿,继从“乔薇”变成“薇薇”之后,她现在进化成“薇姐”了。
陆曼曼见天地带些零食来,悄悄塞给她。
很多是供销社根本没有卖的。
她悄悄地给,乔薇悄悄地收。
只要广播按时播,陆站长也不管稿子到底是谁写的。
而且乔薇写的质量也比以前的更好。
她会适度用一些更好更精准的词汇,描述得更栩栩如生,煽动得更热血沸腾。
但又不卖弄文采,让人觉得有文化的同时,不会觉得听不懂。
广播站工作出成绩,陆站长、谢科长在领导跟前都有脸。
老家属区兴起了一股子刷大白的热潮。家家户户都刷起来。
这事很快被军区领导知道了。
老区不比军属大院,房子和设施都是新的。老区一向有破旧感。谁都想住红砖大瓦房,但资源有限,有人住进去了,有人被留下。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许多住老区的家属难免有怨言。
领导在会上表扬了这股刷大白的风气,认为是讲卫生、精神面貌昂扬的表现。
的确,人就是得对生活有期盼,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把房子刷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像新的一样,老区家属们的怨气也能小一点。
领导表扬了,后勤主管的人一拍脑门,安排人把老区房子面街道的这一面的墙也都刷了。
正如乔薇所担心的那样。
他们把很多人家的院墙外壁刷白了之后,往上刷红色的大标语了。
乔薇家的院墙外侧也被刷白并刷了红色的大标语。
乔薇从院墙外侧被刷白就预感不好,果然不好的预感应验了。
隔一天再下班回来,白墙干透了,红标语已经刷上了。
乔薇叉着腰看着自家院门两侧——
左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右边: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乔薇:“……”
赵团长家院墙外面是:我们一定要解放tai湾!
马团长家院墙外面是:中国人民不是好惹的!
薛营长家院墙外面是:用毛XX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
这是没有办法的。
一是因为时代风气就是这样。
另一个则是因为他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部队的不动产,并不属于他们个人。只是家属宿舍罢了。
幸好只是刷院墙外面,院子里面没有,还不至于太难受。
而且并没有人觉得不好。
杨大姐甚至觉得,白墙显得干净,红字又吉利,真是又干净又吉利,多好呀。巷弄这么一整,都显得整齐多了。
乔薇:“……”
别说,乔薇左看右看,看多了之后居然觉得自家院外这两句话,很有点霸气侧漏的感觉。
还挺适合严磊的。
轰轰烈烈的灭蚊运动结束后,乔薇却忽然受到了表扬。
原来是市里征集这次灭蚊的宣传稿做评选,她写的一篇稿子被谢科长呈到县宣委去了,县宣委又给送到市宣委去了。
这篇稿子里,乔薇从灭蚊说起,着眼点是人民的集体性、服从性和凝结力。后面上价值升华,从灭蚊总结出了马团长家院墙外面——中国人民不是好惹的,然后继续升华,又引申出了赵团长家院墙外面——我们一定要解放tai湾!
市里领导给的批语是:以小见大,心系国疆。
领导给身边人说:“这撰稿的同志格局大。”
这篇稿子市里广播了,县里转播了市广播,镇上又转播了县广播。
镇民们嗑着瓜子,奇怪道:“这个不是上周播过了吗?”
这是广播站的拖稿大法。无事发生的时候,一篇稿子可以播一个礼拜,每天重复播。
连听广播都成了镇民的娱乐活动之一,所以对这个规律很清楚。
偶尔甚至会出现第二周头两天还继续播上周稿子的情况,大家就都知道:“陆主任家的曼曼又写不出来了。”
从那个乔广播员来了之后,再没有过这种情况了。
“这是转播的,这是县里转的市里的广播。”有明白人给大家说了。
等广播结束,陆曼曼的声音响起:“……由我镇宣传科广播站乔薇同志撰稿。……获得本次市宣传评选一等奖。……为下河口镇赢来了荣誉和奖旗。”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个乔广播员好厉害。
第80章
镇委的工资据说是每个月十五号之前发。乔薇一直等着; 九月十二号,终于拿到八月工资了。
她八月份按勤杂人员的等级拿工资,满月应该是14元; 她没满月,最后加上津贴,到手九块八毛三。
又有获奖的五元奖金; 一层层截留,最后到她手里一块五毛钱。
加起来; 十一块三毛三分钱。
虽然工作是凭“军属”的身份获得的; 但工资和奖金是凭真材实料的本事拿的。
乔薇等好久了; 一拿到工资立刻兑现诺言,请杨大姐一家下馆子。
两家人又欢欢乐乐地凑在一起。
孩子多,乔薇特意点了一道拔丝红薯。孩子们吃得直粘牙,欢声笑语。
“来来来; 弟妹。”赵团长举杯; “恭喜!恭喜!你可真是给咱们军区挣脸!我干了,你随意!”
乔薇以茶代酒; 接受了赵团长的祝贺。
乔薇这回在市里得奖,给下河口镇赢了奖旗回来。脸上生光的不光是下河口镇的镇委,还有军区领导们。
家属就业一直各种问题不断。因为部队家属大多出身农村,文化程度不高,卫生习惯参差不齐; 时常在岗位上闹出情况来。
如果不是军区强势压着地方硬给安排岗位; 大概都得在家里带孩子养娃了。
反正是军区也头疼; 地方也头疼。
忽然出了乔薇这么一号人物; 让领导精神一振。
现在军区都知道821师17团团长严磊的爱人是个厉害的笔杆子,在镇委广播站做广播员; 写的稿子在市里都得奖了。
那篇稿子大家都从喇叭里听过,写得就是好。一开始就是说灭蚊,听着听着,不知道怎么地情绪就跟着激昂了起来。
人家得奖真不亏,靠的是笔杆子真本事。
“下个月就按正式科员了。本来说三个月嘛,这回拿奖回来,领导手一挥,直接给我转正式科员了。”乔薇跟杨大姐说好消息。
杨大姐一高兴就拍巴掌:“那得有二十四块工资?”
工资奖金之类的事,在这个时代根本捂不住。得了奖拿五块钱的奖金,都那么多人都盯着。还要按规矩一层层截留。到本人手里只剩一块五了。
“对。”乔薇干脆大大方方和人谈自己的工资,敞亮。
杨大姐羡慕。严磊两口子都有工资。这次赵团长涨工资之后,工资比严磊高了一个级别,但这一下子乔薇又给追上了。
这两口子工资高又只有一个孩子,这神仙日子过得,谁不羡慕。
“我就盼着刚子赶紧读个初中,毕业了给你安排个好点的岗位,我这就解脱一层。”杨大姐感慨说。
一个孩子就是一层枷锁。她这有五层。就盼着孩子们赶紧长大,一个个都有工作,都有工资拿。
对农村妇女来说,把孩子们从农村带出来了,变成了城镇户口,以后都能安排个工作,对得起他们了。
根本没有过什么要培养孩子读书,养个大学生之类的想法。
就没生那脑袋。
乔薇瞧了刚子一眼。
刚子吃拔丝红薯吃得正欢,嘴边沾满糖丝。
确实没什么读书的脑子,今年14岁了,但是因为农村孩子上学普遍晚。去年又没背出语录,升不了年级,现在和妹妹英子一起在上五年级。
乔薇没法说出大事件的具体年份,但知道总的走向。
别的不怕,就是上山下乡与亲人分离,不免蹉跎岁月。所谓知青,就是当时在校的初中生、高中生,和毕了业没结婚也没工作的年轻人。
严湘的年纪是安全的。刚子英子有点玄。
乔薇看过的年代剧、年代文和从网上读过的一些相关文章,大部分都是大城市青年的经历。
像这种小镇学生的去向,她还真是不太清楚。出了镇就是农村了,还要下乡吗?虽然是小镇,但也不是农村户口,大家的户口都挂在集体户上,算是城镇户口了。
她不是很确定,但还是想办法规避的好。
她搬出陆曼曼那一套:“……读书最终就是为了有个工作岗位。不在乎年纪,也不在乎读到几年级,要是能有好岗位,能先占住就赶紧占住。”
“有些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错过了就可惜了。”
“早点工作,早拿几年工资,工龄长,未来退休金还多呢。”
“你看我们广播站的陆广播员,知道吧,她爸是供销社主任,早早就给她安排工作。现在拿着工资,天天好吃好喝。她都不吃食堂的。”
乔薇也是时间长了才从胡穗那里知道,陆曼曼不吃食堂的真正原因……是家里吃的更好。
也是,要论物资,谁能跟镇供销社主任去比。
“说什么呢你俩?”男人们刚碰完杯,一转头看两个女人说得热火朝天。
“在说刚子啊,要不要再读书,愁死了。”杨大姐说。
事关大儿子,赵团长也放下杯子:“这事,弟妹你帮着掌掌眼,你说刚子……到底该不该继续读?”
一是刚子的确没长那个读书的脑袋,现在还和妹妹一起读五年级。
二是学校学农学工,只在上午上三节课,下午就去学农去了。孩子们都给拉到田里,捉虫除草的。赵团长感觉跟自己小时候在农村过的日子也差不多。
孩子们在地里野一下午,晒得像煤球。玩得倒是高兴了,回来问他今天学什么了?
就一脸蠢样:“……啊?”
下午在地里玩疯了,上午学了什么都忘光了。
赵团长觉得上这个学意义不大。
但自古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身边又有个文化人乔薇,气质谈吐都不一样,刚刚又用学识文化挣了这么大的脸。
赵团长就觉得犹豫。
“读书的概念很广,不能理解为读死书,只读学校的课本。”乔薇想起陆天明,说,“要是学校的课本读不进去,就换一种书读,不如……去学技术。”
陆天明也是读到初中就不再读了,家里送他到县里去学技术,学成回来就进镇委广播站,兼着广播站和话务室两处的线务员,做技术工作。
实际上只要线路和机器不出故障,他一天屁股都不用挪窝,每天喝茶看书。
乔薇初来时,还以为办公室的花是陆曼曼或者胡穗养的,结果……是陆天明每天浇水、施肥、捉虫、剪枝。
神仙工作。
陆曼曼的父母和陆天明的父母,可以说他们功利,孩子才读完初中就急吼吼安排工作。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们清醒,真的知道家庭、个人生活在这个小镇上想要的、需要的是什么,并且安排得很好。
都是镇上大姓,底子殷实的人家,才有这种清醒的认知和安排的能力。
“古代人只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之外的都叫奇技淫巧,是不正经的东西。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科学技